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06 15:11: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基本信息】
本节课名称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授课对象 高一学生
使用教材 《中外历史纲要(上)》 授课时长 45分钟
【教学分析】
教 材 分 析 1.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2.课标分析: (1)课标两点分别指出了课堂需要用到的两种重要材料:一种是史前时期的文化遗存;一种是考古发掘的甲骨文、青铜铭文等文字性材料,这是本课的主要两类材料形式; (2)关于史前时期文化遗存,要着重通过横向文化的异同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性,通过纵向的历史比较认识生产力的进步带来的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3)关于甲骨文、铭文材料,要着重通过具体记载认识早期国家的特征。 3.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和教材地位: ①单元概况: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主要讲述了中国从史前时期到秦汉时期,从国家的产生、早期国家再到成熟国家的过程,表明生产力进步是“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和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点。 ②单元主题:从早期国家到成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构 由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中国并没有一开始就进入一般意义上的国家:即同时具有按地域划分人民和公共权力的出现。血缘关系在中国的国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直至春秋战国时期其地位才逐渐动摇。到了秦朝的建立,官僚制度确立后,中国才成为了成熟国家。 从本单元的四个课时的标题来看,其基本也是循着国家的产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的过渡(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成熟国家的形成与巩固(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西汉与东汉)这样的脉络展开叙述。 在从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过渡的过程中,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性,这也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基础。 ③教材地位:本课位于《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一单元第一课,是高中生历史学习的第一课;本课着重解决的是关于中国国家的产生、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问题,是阐述其后面所有朝代的国家治理与国家发展的基础。 (2)教学主题:国家的产生与早期国家的特点 生产力发展是贯穿本课教学主题的一条重要线索。首先是国家产生:在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社会前期,生产力相对低下,社会实行原始的公有制。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私有制产生,贫富差距出现进而形成阶级、国家;其次是早期国家的特点:由于生产力相对不发达,早期国家的主要特征便是具有浓厚的血缘色彩。 (3)本课立意: 本课以国家为线索,主要讲述了原始时期中华文明的发展状况、从平等的氏族社会向不平等的氏族社会的过渡(国家产生的条件)和早期国家。 原始时期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在石器时期,中国境内发掘了一大批古人类文化遗存。根据人类遗存的分布图来看:首先中华文明在原始时期就已经是“满天星斗”的分布;其次,黄河流域的文化遗存分布相对集中,这也为随后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的基础。 从平等的氏族社会向不平等的氏族社会过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产生——这是国家产生的基础。关于这个过渡时期,课本通过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陶寺遗址等文化遗存来说明“不平等的父系氏族社会”的出现。 早期国家:本部分主要是通过文献记载、考古发掘资料认识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概况,并且探究早期国家的主要特征。
学 情 分 析 1.智力因素分析: (1)从学习基础上看:高一的学生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已经详细学过史前中国境内的文化遗存和中华文明的起源,对于北京人、元谋人、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等平等的氏族社会和良渚古城、陶寺遗址等不平等的氏族社会时期的文化遗存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2)从初高中衔接上看:高中教材侧重于让学生在本课形成整体性认识,从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的角度去思考中华文明的特性以及早期国家的主要特征,高一学生相对缺乏知识的整合理解能力,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加强本课主题凝练,从单元整体把握教学,使学生更好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3)从思维方法上:高一学生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发展,正处于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程。教师需要合理处理知识性问题与思维能力问题,注意把握两者的平衡,以此更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发展。 2.非智力因素分析: 高一学生对于高中历史学习还充满兴趣和新鲜感,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特性,努力将课程结构化、情境化,通过设问、认知冲突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让学生在情境推动、思考问题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考 情 分 析 1.考试频率与题型 频率:该部分是高考高频考点,中考中也是重要考点。 题型:高考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也有少量材料题;中考题型则较为多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 题目形式 多利用文献资料、考古发现及最新研究成果创设情境,如2023年湖南卷的城头山古城遗址、2022年全国乙卷的商西周青铜器铸造地图等,通过具体的考古实例,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核心考向 (1)中华文明的起源特征:常考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点,包括不同区域文化遗存的表现及相互交流融合,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等,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性与一体性. (2)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涉及夏朝的世袭制、商朝的内外服制、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等,考查其具体内容、实施方式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以及这些制度所反映的早期国家政治结构和权力分配特点. (3)早期国家的统治思想变化:侧重于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特点,如商朝的占卜祭祀等,体现统治阶级利用宗教、迷信思想维护统治的方式,以及这种思想对社会文化和民众生活的影响. (4)经济与文化发展:经济方面,常考商周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发展状况,如青铜铸造业的成就等;文化方面,甲骨文的出现及意义等是重要考点。
教 学 目 标 通过对考古材料分析、对比,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有制、阶级、国家产生的内在联系,认识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唯物史观); 通过考古材料与传世材料的对比分析,认识夏、商、周等早期国家的主要国家治理模式和国家特征(史料实证); 通过地图的对比分析、三星堆遗址文物的分析,认识中华文明早期特点,尤其是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进而树立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国情怀)。
教 学 重 难 点 重点: (1)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性; (3)早期国家的主要特征。 2.难点: (1)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性。
理 念 和 教 学 方 法 1.教学资源:考古材料、传世材料、历史地图、视频材料 2.教学方法: (1)教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比较教学法 (2)学法:史料分析法、合作学习法、历史地图学习法 3.教学理念: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发现理论 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 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对历史的理解。同时,历史规律也不是教师直接输出,而是通过让学生进行史料分析而得出的认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图片、考古、文献等材料构建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去思考历史,认识历史。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图片展示]:《早期人类》内人类进化历程的演化图 [教师讲解]: 这张人类进化历程的演变图大家都非常熟悉。通过这样图,我们看到人类进化似乎是线性、直线的,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材料展示]:英国著名人类起源专家克里斯 斯特林格关于人类起源的论述。 [教师讲解]: 事实上,人类的进化是非常复杂的,它不是从树干一路直上来到单一的树梢,而是一种网状结构,它的树枝不断混合、不断交叉,最后才来到树梢,也就是成为今天的人类。 [学生思考] 教师提问带来的思维冲突引发学生对人类起源特点的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并阅读材料后,学生自主意识到人类的进化历程的复杂性。 通过学生熟悉的图片入手,将学生迅速带入到课堂。与此同时,通过制造认知冲突和材料展示,引发学生对人类进化历程的思考。
水育初民 [教师引导]:大家之前了解到的关于人类起源的主要理论便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也就是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祖先的追溯又取得了新的突破,让我们通过一则视频来了解一下。 [视频展示]:新闻报道关于人类起源的新发现 [教师讲解]:通过这则视频,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远祖一直可以追溯到鱼类,这也和海洋起源说不谋而合。除此之外,关于人类起源还有爆炸起源说、太空起源说等等——人类起源尚在进行时。那么,透过刚刚视频,我们不妨进一步思考,水与人类起源、人类文明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图片展示]:古代主要文明分布示意图、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教师讲解]:观察上面三幅地图,概括早期人类文明具有怎样的分布特点? [材料展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教师总结]:通过地图和材料,我们看到人类的起源、人类文明的起源都与河流息息相关。人类也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物质是人类社会、人类文明的基础。 [教师讲解]:在早期文明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河流发挥着为人类提供饮用水、农业灌溉水、丰富人类食物来源等等作用,人类的生存和生活都离不开水源。水孕育着人类和一切生物,是文明的物质基础。 [学生思考]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到人类起源研究的新动态。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之下,进一步思考人类起源还有哪些其他的研究或者理论? [学生回答] 学生通过阅读三张地图,结合老师提示的“水与人类起源、人类文明”的联系,概括出早期人类文明的分布特点为主要沿着重要的大江大河分布。 [学生思考] 学生通过阅读恩格斯的论述以及结合老师讲授的石器时代,河流在人类生存与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物质是人类社会、人类文明的基础以及水是孕育人类和一切生物,是文明的物质基础,初步具有一定的唯物史观。 本课在设计过程中,试图先讲述人类的起源、人类文明的起源,然后逐步过渡到中华文明的起源。采取这样的课程逻辑,一方面是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便于学生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在高中的开学第一课便让学生拥有一个广阔的视野,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看中华文明。 与此同时,本部分还着重强调了自然世界赋予的物质资源尤其是水资源在人类文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意在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使学生认识到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图片展示]:新旧石器时代的一些考古发掘的实物。 [教师引导]:考古发掘的资料是我们研究史前时代的重要参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列考古出土的材料,思考如果你是某博物馆馆长,你该如何陈列它们? [学生思考] 学生通过观察老师给出的考古材料的外形、材质,对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总结] 学生通过概括出的分类标准并结合初中所学,指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三种分类,并在老师的引导之下进一步了解丹麦考古学家汤姆森的三期说,初步了解考古学分期相关内容。 [学生阅读]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分别了解旧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中国境内的代表性人类文化遗存,分别了解它们的时代、分布地区、生产工具(生产力)、社会生活方式、典型特征等等。 本部分设计采取了情境教学法,意在通过让学生带入“博物馆馆长”的身份,使其自觉、自主地意识到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类标准从何而来。同时本课引入汤姆森的三期说,利于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考古学分期相关知识。 本部分主要是通过地图让学生了解中国境内早期文化遗存,同时通过地图对比和习题练习,使学生认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尤其是多元一体的特点,帮助学生树立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图片展示]:新旧石器时代中国境内的人类文化遗存分布图。 [教师讲解]:观察下面两幅地图,概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中国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特点。除了这些还有什么特点? [习题展示]: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如图为该遗址出土的商铜顶尊跪坐人像,这件尊的形制、技法与纹样和同时期长江流域中原地区出土的铜尊相似,但将人像与尊组合为一体的造型,属古蜀文明原创。这一考古发现表明: A.手工业生产趋于标准化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C.分封制度促进区域联系 D.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发展 [教师讲解]:①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等,都是中华民族起源的重要源头,但彼此之间并不是孤立、没有联系、没有交往的多元。②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类型文化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多种文化互补、逐渐相融并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教师引导]:刚刚我们是通过生产工具来对史前时代进行分类。那么如果按照社会组织形式来分类,又可以怎样分呢? [图片展示]: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观察左图并阅读课本,猜想当时的社会特点。 [教师引导]:那么,史前时期的社会是否一直如此呢?在其后期社会是否发生了新变化? [教师提示]:这些现象的内在逻辑? [学生回答] 学生通过阅读地图,概括出①多沿大河、平原地区分布; ②新石器比旧石器时代遗址数量更多,分布更广; ③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文化遗存较多,这一地区开发程度相对较高,为此后中国经济重心长期位于北方黄河流域奠定了重要基础和优势等特点,并且在老师引导、习题的提示之下,进一步概括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学生回答] 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体系和课本内容,回答出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学生回答] 公共墓地→公有制 2.随葬品较少→生产力较为低下; 随葬品差距不大→尚未出现阶级分化,贫富差距小 3.母系氏族社会 [学生回答] 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概括出阶级分化、生产力提高、私有制发展、出现权贵阶层等特点,并在老师的引导之下推导出几个点之间的关系,理解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本部分意在让学生对比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晚期的不同,使其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即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二、治水造邦 [教师讲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于生产力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的社会新变化,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这也就是我们书上提到的“万邦时代”。 关于这个时代,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 [教师讲解]:这些传说是历史吗?其实,正如卡尔·贝克所说历史是说过和做过事情的记忆。在岁月的沉淀中,这些记忆往往会被人们以一种浪漫化、传奇化的方式解读和传颂,如同被赋予了神话的色彩。这些浪漫化的传说故事总会夹杂着历史的影子。 [材料展示]:豳公盨内关于大禹治水的记载 [材料展示]:“除了战争之外,促成中原地区社会组织紧密化的更重要原因是治水工程。治水不仅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部族之间的合作,更最终促成了国家的形成。” [教师讲解]:在众多传说中,大禹治水的传说流传的尤为广泛。在发掘出的青铜器豳公盨便记载“天命禹敷土,堕山濬川”。大家思考一下,“水”在中国早期国家产生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教师讲解]:夏部族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联盟首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王是最高统治者。这里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夏朝是国家吗?什么是国家? [材料展示]:恩格斯关于国家的论述和任世江关于夏朝的论述。 [教师讲解]:通过材料,我们知道国家同时具有出现公共权力和依据地区划分人民两个特点。而我国夏商周时期虽然出现了公共权力,但是血缘关系在国家治理当中还占有很大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故而我们将其称为早期国家。 [学生思考] 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思考这些传说是否是历史。随后,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和讲解,认识到传说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历史,但是也是一定的历史反映。 [学生思考] 学生通过青铜器材料和老师提供的材料,思考“水”在中国早期国家产生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学生回答] 学生通过材料和老师提醒,回答在治水的过程中,“水”促进了社会联系,促进了权力集中,因而也促进了国家的产生。 [学生思考] 学生阅读老师呈现的两则材料,概括出国家的两个基本特点:意识出现了公共权力;二是不依亲属集团而依共同居住地区为了公共目的来划分人民。在此基础上,结合夏朝特点和任世江论述,认识到夏朝处于早期国家。 本部分通过展现史料记载和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以及卡尔关于历史的叙述,意在使学生认识到,传说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历史,但是它总是夹杂着历史的影子,是一定时期内一定历史的折射。 本部分通过青铜铭文记载的大禹治水事迹以及徐义华关于治水工程的论述,意在使学生认识到“水”的治理和利用对于密切社会联系、促进权力的集中以及促进国家的产生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本部分引用恩格斯和任世江的论述,意在使学生理解国家的含义,理解为什么夏商周时期均被称为早期国家。
三、水泽商周 [材料展示]: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 [教师讲解]:欲得农业丰收,需要风调雨顺。殷商时的甲骨文中载有非常丰富的天文气象记录,比如预测雨水从何方而来。 [材料展示]:《尚书·酒诰》中关于内外服制度的叙述 [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商朝时期的什么制度? [教师讲解]:商的王权既直接统治着本邦(王邦)亦即后世所谓的“王畿”地区,我们称之为“内服”;商网也间接支配着臣服或服属于它的若干邦国,我们称之为“外服”,这就是商朝的“内外服制度”。那么这种制度存在什么样的隐患呢? [材料展示]:《《史记·殷本纪》关于内外服制度的记载。 [教师讲解]: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到,商王对与地方的控制是有限的,只有当商王实力足够强大之时,诸侯才来归服。商朝对地方的控制有限,中央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也正是由于商王实力的衰微,公元前1046年,周部族的首领周武王,率众伐纣,取得胜利,商朝灭亡,周朝建立。 [内容展示]:展示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带领学生回顾其初中所学内容。 [地图展示]:展示西周分封示意图 [教师引导]:观察左图,思考西周的分封制有何特点?分封制下建立的等级秩序如何延续? [地图展示]:展示西周宗法制示意图 [教师讲解]: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习题展示]:展示关于西周宗法制的题目 [教师讲解]:宗法制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决定等级高低,同时将族权和政权相结合,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为维持社会等级秩序提供原则遵循,保证贵族在政治上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材料展示]:展示关于西周列鼎制度 [教师讲解]:礼乐制度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核心内容是一套严格贯彻宗法等级制度,分别亲疏贵贱、尊卑上下的礼仪体系,各种礼仪配有相应的乐舞,它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生活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其目的在于维护等级秩序,解决权力认同问题。 [教师讲解]:宗法与分封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在家中、族内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显示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 [学生思考] 学生阅读老师呈现殷墟甲骨卜辞,认识到雨水对于农业的社会的重要意义。 [学生阅读] 学生阅读老师提供的《尚书·酒诰》中的材料,思考商朝管理地方的模式。 [学生回答] 学生通过老师讲解的内外服制度的特点并结合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回答老师的提问“内外服制度存在什么隐患?”。 [学生思考] 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回忆初中时期所学的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内容,认识分封制的主要特点、内容,并且思考分封制下建立的等级秩序如何延续? [学生思考] 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宗法制示意图以及相应的习题练习,思考宗法制对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稳定的重要意义。 [学生阅读] 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图片和材料认识到礼乐制度是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维护工具,是周等级制度的集中体现。 [学生思考] 学生通过老师提供流程图和老师的讲解,理清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三者之间的联系,认识到西周政治制度的成熟。 本部分通过考古材料和文献材料意在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对于农业社会、早期文明的重要作用。 本部分意在使学生了解商朝时期的内外服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尤其是认识到此制度下,商王对地方的控制有限,中央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本部分意在使学生回顾初中时期所学的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内容,认识分封制的主要特点、内容,并理解宗法制对于维护分封制下的等级制度和统治集团的内部稳定的重要意义。 本部分作为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补充,使学生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不仅仅是政治上的秩序,其渗透在西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认识到西周政治制度的发展。 本部分意在帮学生梳理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三者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西周政治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课堂总结 [教师讲解]:井田制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一种土地制度。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为国家所有,不得买卖。实质就是农村公社土地所有制。由于生产力低下,成员需要共耕公田,耕种私田时也要经常协作,产品也要互相调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家庭独立,社会分化进一步加强,井田制的消亡也就成为历史地必然。 [学生总结] 学生通过填写表格,回忆前面所学,理清早期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同时在老师的拓展之下,初步了解井田制。 [学生回顾] 学生通过老师的结构图回顾本课所学,总结本课所学。 本部分意在通过表格形式调动学生自主概括早期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课堂教学创新点】
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程通过学生熟悉的人类进化演变图导入却通过“你以为的人类进化:直线、线性”和“实际上的人类进化:一团乱麻!”制造认知冲突,迅速将学生带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主题明确,逻辑结构严密: 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历史学科认知逻辑,依据“水与国家”进行全课设计,从“水育初民”到“治水造邦”再到“水泽商周”,线索清晰,层层递进,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驱动教学,实现课堂有效生成: 通过情境驱动和问题驱动构建有效课堂,在情境中和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板书设计】
【作业】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自主撰写调查报告,有利于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部分人类文化遗存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同时也激发学生自主了解目前的一些考古发掘成果,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优化反思】
课件整体来说相对简单,后期可以进行更多灵动的动画设计和特效运用; 对于教学主题的聚焦程度和诠释程度还不够充分。
第 1 页 ,共 1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