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唯物史观】(理论阐述)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社会历史的物质基础对社会意识、制度和文化的决定作用。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意识和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决定社会意识,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将唯物史观阐释为“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基本观点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等。(教学实施)本节课以唯物史观贯穿始终,详细阐释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定义,明晰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几对矛盾关系以及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匹配了政治课的学习进度,帮助刚入学的学生搭建系统的学习框架。【情境认知理论】本教学设计主要以情境认知理论为指导。情境认知理论最早由让·莱夫(Jean leave)与艾蒂安·温格(Etienne Wenger)系统提出,主要强调认知、学习不是孤立的、抽象的大脑内部的产物,而是个体在物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实践活动以及所使用的工具进行持续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现象。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注重知识的实践性应用。从宏观上来看,这与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强调的文化基础、自身发展和社会参与不谋而合,均强调学生能在复杂情境下用综合素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微观角度来看,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生认知的构建需要依托具体的情境,具体情境由时序、人、事、现象、概念、脉络、趋势构成,在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贯彻落实2017年发行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培养学生五大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由此可见,在教学中运用该理论符合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贯彻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了历史学科课程标准,具有一定的教育实践意义。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1.课标解读:课标对本课的要求为: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对课标解读如下:课标对基础性知识的掌握要求较少,对学生的要求多为思维进阶,侧重于对历史现象内部关系的探究、对多元史料的解读与处理,故本课的设计应避免知识点的平铺直叙,更侧重方法的传授以及对学生能力与素养的涵养。教材分析:从教材结构来看,本课为纲要上第一课,属于整本书的开篇,展现了高中五本教材的编写模式:模块+专题+典型史实。本课位于中国古代史模块的第一专题: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在整个单元甚至整本书中意义重大,从课标内容标准中可以解读出,本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改变初中在开卷考试影响下侧重于知识本位的思维形式,树立科学合理的历史学系模式,掌握材料解读等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与技能,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更加注重涵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及搭建科学的知识结构。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课共3个子目,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即从原始社会组织逐步走向早期国家的过程。本课涉及的时间跨度极大且此历史分期内容非常复杂,涵盖了初中七上教材前8课的内容,所以在设计本课时应进行大胆取舍,舍弃对古代人类文化遗址的一般性描述,从重要概念、关系及宏观发展历程入手,如:早期文明发展的过程及特点,早期国家的特点,生产力发展是原始社会逐步向文明社会演进的根本动力,中华文明起源、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中国历史早期发展道路的连续性。学生情况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部分同学对于历史事件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阶段,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历史学习能力和分析史料的素养还需进一步培养。根据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对在校老师的访谈结果,从知识基础、思维品质、能力方法三方面对学情进行分析。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本课内容已经进行系统学习,对本课涉及的主要历史事件已经有所了解,已掌握基础知识框架与史实关联,但对知识的理解与整合能力较弱。思维品质:学生受浅层思维主导,高阶思维薄弱,依赖教材结论,缺乏对史料的独立分析与批判性思考。能力方法:学生以机械记忆为主,缺乏对长时段、多因素问题的深度理解;被动进行探究活动,未能形成良性的合作学习模式;缺乏基于证据的观点交锋和逻辑辨析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解读陕西考古博物馆中文物及新旧石器时期人类遗址分布图,了解人类早期文明起源和发展的过程,认识早期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时空观念,史料实证)通过陕西考古博物馆文物图片和流程图,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这一角度认识早期国家形成过程及文明产生的标志。(史料实证、唯物史观)通过对比远古传说与考古证据,了解地上史料与地下史料之间的互证关系,理解夏朝统治的特征。(史料实证)通过解读多元史料,对二重证据法进一步应用,认识早期国家的统治特征。(历史解释)通过解读分析陕西考古博物馆中的文物,了解陕西在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的桥梁作用,增强对家乡、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特征教学难点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创设法、任务驱动法教学策略建构主义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远古人类牙齿,经考古学家研究证实,这颗牙齿是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的牙齿。【教师提问】考古学家仅通过一颗牙齿,如何判断出牙齿主人所处年代的?【教师讲授】我们今天就带着这样一个问题,一同进入陕西考古历史博物馆,通过馆中的文物去领略考古学家的研究模式,追溯中国早期文明是如何产生及不断发展的。 带着问题进入本课学习 打破常规导课方式,提出大部分学生会感兴趣并真正会产生疑问的问题“考古学家仅通过一颗牙齿,如何判断出牙齿主人所处年代的?”以此引申到考古学家的研究模式,架构起整节课的结构(学习归纳考古成果—掌握考古研究方法—像考古学家一样思考),且导课材料选取于教材,兼顾趣味性与知识性。
一、石器时代——学习归纳考古成果 一、石器时代——学习归纳考古成果(过渡语)首先我们一同进入石器时代,结合教材迅速定位这一时期涉及的时间段有哪些,大家初中已经学习过了就是距今17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和距今1万年的新石器时代。任务一:探究中华文明有何特征,早期国家如何形成。问题一:结合文物及教材填写表格,概括旧石器时代的社会生活有何特点展示陕西考古博物馆中代表旧石器时期特征的文物【教师讲解及提问】请同学们迅速填写学案上的表格。好了时间到,大家快速核对一下你们的答案填写的是否正确。根据表格我们概况一下,旧石器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哪些特点?当时人们使用打制石器,这种石器非常简单粗糙,处理不了复杂的工作,如垦田畜牧。人们无法自己种地、自己养殖就只能进行采集、渔猎那些野生的动植物,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一块区域的资源被采完了就只能迁徙到其他地方。人们在狩猎的过程中由于工具非常落后,所以难以独立完成狩猎,只能进行集体活动,所以当时的居住方式是群居。而为了充足的水源人们只能沿着河流聚居。同学们注意一下,老师刚才连续说了四个只能,说明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一种被动之举,属于怎么自然?适应自然,属于自然选择人类的阶段。大家在第一节政治课上应该已经学习过生产力的概念,生产力也就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那么此时人们只能适应和依赖自然,说明生产力的水平怎么样?是不是极低。问题二: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何变化?为何不同地区的文化面貌不同?展示陕西考古博物馆中代表新石器时期特征的文物【教师讲解及提问】我们一起来看表格中的内容,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分别栽培了粟和水稻,大汶口文化此时已经可以养猪也就是豢养家畜了,这说明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兴起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们再次回顾政治课的内容,生产力的三要素包括什么?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我们挨个思考这三要素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劳动者在新石器时代能自己耕种畜牧了,不再受自然的限制,所以他们能够定居了,像很典型的半地穴式和干栏式房屋,所以劳动者由之前的迁徙改为定居生活,定居后生育率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数量较之前大大增加。劳动对象由原来采集打猎野生动植物到驯化动植物,让其成为稳定的食物来源。再到生产工具,我们来想一想为什么这一时期被命名为新石器时代?很简单,它的石器类型和之前不同了,从打制石器变为磨制石器。结合以上三点,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生产力大大提升了,人们已经从适应自然转变为改造自然。展示陕西考古博物馆中新石器时期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用途相同的器物形状不同【教师讲解】我们接下来看博物馆中这组文物,它们均用于祭祀,但形状区别很大,一组大小适中,另一组器物很大很饱满,我们可以根据相同用途器物形状的区别来区分不同族群,同时根据表格我们也可以看出,处于大致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的文化特征有显著的区别,我们接下来思考,为何它们的文化面貌不同呢?【教师讲解及提问】我们结合地图来看它们的分布地区,它们大部分聚集于黄河长江流域,这说明它们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黄河地区是什么地貌?黄土高原,气候是怎样的?地理是不是刚学过,温带季风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短暂,年均降水量是400—500毫米且集中于夏季,降水量较少,所以面对这种气候,当地建造了半地穴式房屋,向地下挖掘1—2米,利用黄土的隔热性,抵御冬季的寒风和夏季的高温;在作物上也适应当地气候种植了粟也就是小米这种耐旱性强、生长周期短的作物。那么储存小米也就是粟需要注意什么?当地的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夏季很容易发生洪涝灾害,所以人们需要将粮食分散储存起来,防止因一处的洪涝导致粮食全部被毁坏的情况。因此黄河流域储存粟的容器体积比较小,便于运输至各地分散储粮。同时我们观察这些陶器的口是向内收的,这是防止鼠虫进入陶罐啃食粮食。而长江流域是什么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冬季温和,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常年潮湿且易发生洪涝灾害,所以他们建造了干栏式房屋用木质支柱将房屋架高,防止洪水侵袭,还可以防止潮气侵袭房屋底部和蚊虫;在作物上种植需要水分和高温的水稻。那么水稻储存需要注意什么?当地比较潮湿,所以首要的问题就是防潮,而且它的产量非常大,所以储存水稻的容器需要容量非常大,而且容器的壁需要加厚,防止潮气渗透导致粮食变质。所以各地区文化面貌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各地的自然环境不同,气候不同,因此种植了适应各地气候特点的农作物,为了储存作物,设计了各有特点的容器,长期以来逐渐积累成为各地人民的审美观念,所以在墓葬中的陶器也具备各地储存粮食的特征,以此形成了各地特有的文化面貌问题三:结合地图及文物思考,中国早期人类文明起源有何特点?【教师讲解】首先我们来看两幅地图,在旧石器时代各地区文化众多且各有特点,散布于全国各地,区域分布非常广泛,这体现早期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我们来看右侧新石器时代的图片有何变化?它们更加集中地聚集于黄河、长江流域,出现了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这样的文化圈,并在老师画圈的这个区域尤为聚集,说明当时文化分布的特点是以中原为核心。老师还选取了文化遗存分布中心的代表——陶寺遗址,在陶寺遗址出土的墓葬文物中,发现其涵盖了其他地区的器物特征,这说明这些地区存在文化交流,各地的文化因素都汇聚中原,逐渐形成了相似的文化观念,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出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那么多元和一体之间有何关系呢?我们思考一下,文化交流的前提是什么?是文化存在差异性,正是各地区文化各有特点,也就是有“多元”,各地区文化才能互相交流,逐渐互动形成文化共同体,也就是“一体”。问题四:早期国家如何形成?文明产生有何标志?【教师讲解】教师结合流程图及材料讲述早期国家形成的过程及国家产生的标志,并补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新石器时期由早期中期的母系氏族社会逐渐演变为父系氏族社会。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根本原因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记住石器时代的时间定位填写学案表格,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旧石器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刻理解生产力的定义,认识新石器时期生产力得到了提高利用地理知识解决“为何同一时期不同地区同一用途的器物形状不同”这一问题,将知识迁移应用结合地图空间分布及中原地区器物有着不同地区器物的特征,深刻理解“多元一体”的概念结合流程图,理解早期国家形成的过程,认识到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框题一设计意图】侧重于让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得出结论,如:通过旧石器时期陕西考古博物馆中的文物及表格中当时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特点归结出旧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适应自然;通过新石器时期各地区文化面貌不同,归结出新石器时期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各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而文化面貌不同;通过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的中心陶寺遗址中出土的文物有其他地区器物的特征,归结出早期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让学生在初中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思维进阶,注重对学生史料实证及唯物史观的培养。同时结合政治课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定义的讲解,将本课具体的案例填充到抽象的概念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在材料选取上,整节课的实物史料均出自陕西考古博物馆,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家乡陕西在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的桥梁作用,以此增强对自己家乡、进一步上升到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应用了乡土史料和博物馆史料,让学生能够分析、解读、归纳史料,形成科学的历史学习模式,落实课标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二、铜石并用时代——掌握考古研究方法 二、铜石并用时代——掌握考古研究方法任务二:探究远古传说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联系问题一:远古传说有研究的价值吗?它属于哪一历史分期?教师结合PPT迅速口述三皇五帝及尧舜禹禅让的故事。教师讲解:传说属于史料之一,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是研究远古社会的重要依据。虽然具有一定主观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氏族部族相互融合、相互认同,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客观趋势,具有一定史料价值。问题二:考古和文献史料哪个更有研究价值?展示陕西考古博物馆考古工作思路概念图【材料解读】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即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根据博物馆中考古工作思路概念图可以看出,二重证据法在如今仍被广泛应用。【教师讲解】那么回到我们课前的问题,考古工作者通过什么手段判断出牙齿的年代?在初中教材这一课的知识扩展部分介绍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考古学、历史学为基础,广泛采用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它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历史进程,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论证为可信的历史,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问题三:夏的统治有何特征,其进入奴隶社会的标志是什么?【教师讲解】教师给学生时间阅读《史记·夏本纪》,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及夏朝版图概括出夏朝统治特征的三个特点: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称为“后”;聚族而居、间接统治;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开启家天下 认真听讲,简单了解远古传说故事结合陕西考古博物馆中考古工作思路概念图,掌握“二重证据法”;结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思考课前问题结合材料概括夏朝的统治特征以及其进入奴隶社会的标志 【框题二设计意图】讲授远古传说的故事,让学生思考传说中的历史是否真实存在,进一步引申到: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哪个更有价值,让学生辨析史料类型,了解“二重证据法这一考古研究方法,并附上陕西考古博物馆中考古学家的研究流程图进行佐证,让学生能够解读多元史料,掌握文献与实物相证实的思维方式。并补充初中新教材提到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让学生认识到考古研究方法的一脉相承,具有现实关照。本框题摆脱传统对博物馆史料的运用方式,以往对博物馆史料的运用大多为创设情境、或简单分析文物,缺乏结构化的应用,本框题运用陕西考古博物馆的研究人员的考古发掘流程,让学生了解到地下文物与地上文物互证的研究方式,进行进一步的思维进阶,且并未脱离课标要求,符合课标的内容标准: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三、青铜时代——像考古学家一样思考 三、青铜时代——像考古学家一样思考任务三:探究早期国家的统治特征问题一:利用二重证据法提炼有关牧野之战的真实历史信息【教师讲解】教师简单介绍商朝基本情况,预留2分钟小组合作,让学生探讨牧野之战是否为真实历史。青铜利簋中说“武王伐商”发生在甲子日的早晨,岁星正当中天,恰恰印证了尚书中的记录。在历史研究中,我们要时刻注意文献与实物的相互印证。这也是我们刚才提到的研究史料常用到的“二重证据法”。问题二:商朝王室与附属国之间有何关系?对二重证据法进一步应用,让学生分析多元史料得出结论。提问(这反映了商朝实行的是?对,内外服制。内服是王畿之地,是商王直接控制的地区;而外服是周边的独立或半独立的诸侯国,外服职官有侯、甸、男。但各诸侯国的官吏并不由商王任免,因此统治相对松散。问题三:商到西周发生了哪些变化?展示商到西周的地图【教师讲解】那么,到了西周,国家的管理又发生了哪些变化:表面臣服→实质的天下共主;疆域扩大,在各地广建诸侯,从诸侯承认天子,变成了天子分封诸侯。除了分封制,西周还实行了宗法制和礼乐制。(进行适当提问补充)问题四:西周三种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之间有何关系?【教师讲解】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则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证了贵族的政治特权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而礼乐制通过制礼作乐,对各个等级的地位和行为作出严格的区别和规范。从而巩固统治,社会有序。问题五:早期国家有何特征?其盛衰带给我们哪些历史经验?展示商朝内外服地图、商朝占卜龟甲、西周分封制示意图【教师讲解】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血缘关系尚未打破。商王无力实现对外服的直接控制。最高执政集团权力尚未集中,是早期国家政治特点之一。占卜表明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是早期国家政治特点之二。等级森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政治结构,是早期国家政治特点之三。夏桀暴虐无道、商纣王统治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周厉王贪财好利、周幽王统治期间王室内乱,犬戎进攻,由此可见早期国家衰亡的原因有:人心向背、生产力发展与资源争夺、王权衰微与民族关系变动。问题六:从夏朝到西周制度变革的根本动因是什么?【教师讲解】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定时期的生产关系的综合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引领学生思考,补充经济、文化方面的知识。 应用二重证据法提取牧野之战的真实准确信息进一步应用二重证据法,概括商朝统治特征结合商周版图,思考两个朝代的制度变迁认真听讲,从唯物史观角度思考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 【框题三设计意图】本框题旨在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让学生运用框题二中学习的“二重证据法”去研究商、西周等早期国家的治理特征,三个框题是循序渐进的思维进阶的关系。让学生运用二重证据法自行探究,有助于教师及时获得课中反馈,对课堂进行生成性的补充与调整。在学生自主探究后提出问题“早期国家有何特征?其盛衰带给我们哪些历史经验?从夏朝到西周制度变革的根本动因是什么?”旨在让学生从“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一定时期的文化”这一角度认识制度变革的根本动因,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角度思考历史现象。
课后作业 结合老师提供的框架、线索、设计参考进行简单的课堂汇报设计 设计项目式探究课后作业,为学生提供设计主题、线索、设计步骤、参考书籍,让学生亲自去博物馆体验、巩固本节课的知识与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亲临博物馆也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体验家乡自古以来的重要作用,增加对家乡的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能够上升到对国家及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助于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反思
笔者在讲授前整体反思了本课的教学设计,最大的问题是未考虑到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尽管前期已经填写学期问卷调研,但最终汇总时仅关照了学生的整体水平,未考虑到班级中后游学生是否能接受、听懂本课的内容。对于历史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难以独立分析文物的器物特征,并进一步归纳、概括。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初中阶段的考察模式为开卷考试,该阶段的教学不可避免地会走向过度强化知识性,缺乏对学生历史思维、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刚上高一的学生可能会存在仅能提取表层信息,不能进一步对信息进行加工、归纳、分析、阐释的问题。所以教师在史料的处理上应尽量标注出文言文中的生僻字的读音和解释,圈画出实物史料中的关键器物特征,为学生分析史料的过程中提供支点,避免学生出现因任务过难而放弃思考、走神的现象。同时在课后作业的设置上可设置分层作业,提供难度递进的三项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完成其中一项,避免因作业过难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本课在唯物史观层面讲解的较为深入,提前预设了学生在政治课上已学习过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基本内容,但此类知识点较难理解,部分学生可能还会存在理解模糊的问题。所以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更注重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当学生露出疑惑表情时及时进行课堂生成性地讲解和补充,尽量使用直观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系统的思维框架。本课在学生活动的设置上也有所欠缺。在课堂的前两个子目中,笔者设置的课堂互动多为学生的集体回答,未设置单独的提问环节,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走神的情况,不能获得准确的课中反馈。在第三子目学生讨论的环节未关注到能力较差的学生,应对学生讨论的任务更加细化、具体,防止学生在讨论中出现无法参与的情况。因此教师应更加注意课堂的单独提问,及时注意到集体回答中不积极的同学并对他们进行单独提问,加以循循善诱的引导。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走入学生、加入讨论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之处,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本课的课后作业除了上文提及的存在未考虑学生能力差异的问题,还存在过于理想化的问题。班上的学生不能全部保证在周末有时间去参观陕西考古博物馆,可能会走向形式化。除了上文提及的依据学生能力层级设置难度层层递进的三个课后作业供学生选择外,还可以向学校提交校本课程方案。鼓励学校积极开展馆校合作,带领学生统一去博物馆参观,教师配合讲解,在参观后让学生按照本课提供的线索和框架进行知识的汇总整合与自身的深度思考,更有助于学生直观感受历史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及历史思维模式的兴趣。
PAGE
第 1 页 ,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