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08 09:1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叙事见人,就是要把叙事的重心放在人物上。叙事的核心一定绕不开“人”。透过人物的经历体会他们与时代的互动,理解时代背景对人的制约与发展,才能对历史事件进行合理解释,形成历史思维。基于此,本课以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的生平为线索,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于本课的要求是:“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孔子、老子学说与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 深入解读课标与教材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课标在识记层面要求学生准确认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等经济现象,掌握孔子、老子的核心思想观点,以及法家、墨家、阴阳家等主要学派的核心思想主张,构建基础史实框架。在理解层面,需明确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源于生产关系变革的深层驱动——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并扩大利益、旧贵族为增加财政与维系统治,这两大对立阶级在竞争压力下,均以富国强兵为目标推动制度变革。同时,需把握社会结构变动的连锁效应:阶级关系重构冲击分封制等级秩序,士阶层脱离原有依附关系融入庶民群体,促成私学兴起与教育普及,使知识阶层规模显著扩大。而知识分子基于社会责任感形成的治国理念探讨与思想交锋,最终催生百家争鸣局面。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应用层面,学生要结合本课所学,认识到孔子、老子的核心思想和诸子思想中蕴含的智慧,运用比较分析法辨析儒家、道家与其他学派的思想差异,体会思想观念为阶级利益服务的特点。同时,能够结合现实,阐述诸子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源头活水”的深远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从单元标题可以看出本课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连接器”的作用。第1课讲述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转变,第3、4课已经步入封建社会轨道,因此本课要讲述的是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春秋战国时期长达550年,是中国文明社会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也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形成的奠基阶段,政治“大动荡”、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革”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 本课全面地呈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概况,学习重点在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因此,本课立足教材,以百家争鸣为切口,将内容重新整合为3个探究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知晓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与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内在联系;并分析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学生情况分析 已知:高一同学经过初中阶段的系统学习,在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5、6、7课中,学生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基本史实已详细了解,基本覆盖了本课的内容。但高中课程应侧重于通过对史实的梳理和分析,使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出发,理解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进一步落实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的培育。同时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史料理解分析能力,能够从不同类型的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形成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未知:由于初中新教材内容充实,主要是帮助同学们掌握基本事实,缺乏对一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同时,对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等内容较为陌生;不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所代表的深层含义。另外,学生对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等唯物史观的理解不深,形成时空整体观念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想知: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对人物故事、战争与谋略等话题有探究欲望,偏爱“有故事、有冲突、有共鸣”的内容。对该时期的历史有一个宏观上的浅层认识,愿意深入了解各国相互征战的目的和变法的前因后果。同时,高一学生渴望表达自己,愿意对历史事物积极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并与老师、同学们交流意见。鉴于此,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多提问、多讨论,设置一些互动环节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因此本课尝试在课堂活动中加入学生与AI辩论的环节,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还有利于学生从AI的思维方式中获取经验,以及认识到AI目前的发展程度,有益于学生积极融入AI时代。 能知:高一学生在心理上逐渐摆脱儿童时期的幼稚,开始向成熟过渡。思维方式逐渐从具象思维转向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来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显著提升。因此,他们能在教师引导下,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事物形成辩证、深入的认识,能够推导出历史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进行有理有据的历史解释。此外,他们能够客观认识诸子思想“源头活水”的作用,形成正确的文化观。
教学目标
通过解读地图、分析史料,学生能够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与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内在联系,并分析战国时期进行变法运动的必然性。【唯物史观】 通过探究四个问题,学生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据此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原因。并通过与AI辩论“百家争鸣是否只能出现在战国时期”来综合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历史解释】 通过小组讨论,结合当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思想,深入了解诸子思想,能够阐述诸子思想“源头活水”的深远意义。【家国情怀,历史解释】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孔子、老子学说与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与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逻辑关系。 (难点突破:教师引导学生以生产力发展—生产工具革新—经济结构变革—社会阶层重组—思想需求爆发这一逻辑链来落实唯物史观核心素养培育。)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文物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历史图示教学法、历史课堂讨论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讲授】 教师播放《中国·众声》纪录片片段,提问学生:片段描述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学生回答:百家争鸣。 教师提问:百家争鸣出现在什么时期?学生回答后,出示时间轴。 教师出示学者关于百家争鸣的观点,提问学生是否支持这一观点,带着问题,进入本课学习。 视频导入,激趣启思。 出示时间轴帮助学生快速定位本课内容所处的历史时期,有利于学生建立时空整体观念。【时空观念】
探究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 政治环境 【图说历史】 教师出示春秋时期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给出读图方法指导,设置任务:对比两幅地图,小组讨论总结当时的发展趋势。 学生根据老师要求,进行小组讨论并作好记录,回答问题。 师生共同概括华夏文明扩大趋势。 学习读图方法,从地图中获取信息,提高读图能力。 在与同学讨论过程中组织语言,锻炼表达能力。 利用smart图形展示趋势,有利于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华夏族地区的变化。
【史料实证】 教师出示材料1,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感受战国时期政治动荡的特点,提问: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阅读史料、思考并回答问题:周天子衰微。 支架式教学,教师给出思考提示,帮助学生把握史料,提高学生史料分析能力。 从这则材料体会“战国”之名由来,感受特定历史时期的命名方式。【史学素养】
经济环境 【史料实证】 教师出示能体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历史图片和文字史料,引导学生概括出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具体表现。 学生从图片中提取出相关信息,得出结论。 出示不同类型的历史史料,帮助学生了解史料的种类、特点,学会从各种各样的史料中提取信息。
思想环境 【史料实证】 教师出示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孔子和老子的核心思想。 学生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为后面对比诸子百家思想做铺垫。
探究2: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教师过渡】 教师出示商鞅变法内容表格和材料3,引导学生谈谈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 学生回答:改革能使国家经济强盛。 出示商鞅变法内容,帮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自然过渡到第二个探究问题中。
【唯物史观】 教师以商鞅变法为例,追问学生: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的原因?引导学生利用“溯因推理”方法,从变法目的一步步倒推原因。 学生根据方法指导,自主尝试推理并分享自己的思考成果。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关键词,师生共同推理总结。 通过上一环节的铺垫,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阐述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由于这部分是本课难点,教师可根据学生反应适当进行提示引导。) 学生结合所学,进行小组讨论,表达观点。 教师简要点评,师生共同推导、总结。 帮助学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角度,思考各国进行变法的原因,引导学生自主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原理。【唯物史观】 推理方法提示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的、深入的思考,结合已知条件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创设具有思辨价值的历史问题情境,通过还原“历史现场”,驱动学生开展证据推理。
探究3: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意义 【;【唯物史观】 教师过渡:通过探究2我们知道,新兴地主阶级需要新的治国政策来巩固并扩大统治,因此他们求贤若渴、招贤纳士,推动了思想碰撞,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这个过程具体是怎样一步步实现的呢?请同学们结合前两个探究问题阐述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过程。 学生结合西周分封制,自主思考并简要绘制推理过程。 创设具有思辨价值的历史问题情境,通过还原“历史现场”,驱动学生开展证据推理。
【比较思维】 教师出示两幅历史图片,引导学生以孔子和老子的核心思想为基础,对比百家思想异同。 学生自主分析,回答问题。 教师通过AI视频,对比儒家与法家不同的政治观念,提问学生:在不同身份情况下,你会支持谁的观点? 学生代入情境,自主思考,并分享观点。 AI视频融入动画、虚拟场景等元素,结合生动的配音或互动,打破传统课件的枯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身临其境感。 学史方法指导有利于帮助学生解读史料,把握分析史料的角度,提高史料分析能力。 儒法之争是选必一的内容,放在这里首先是为了让学生更加具体地了解百家争鸣“争”的表现。帮助学生理解百家争鸣在争什么、怎么争、为什么争。其次是让学生有初步了解,便于之后将百家争鸣与选必一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联系起来,建立知识链接。
【论从史出】 教师结合教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解百家争鸣“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各组选派代表展示本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在聆听的同时,提出相关问题与建议。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其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可以为学生历史综合素养与能力的发展提供助力。
【AI素养】 教师设置任务:学生与AI辩论“百家争鸣是不是只能在战国时期出现”,学生是正方,AI是反方。 学生通过deep seek、豆包、文心一言等工具,自主与AI展开辩论。 教师总结陈词。 将AI融入课堂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AI、运用AI,适应AI时代需求。在使用过程中,自主觉察AI的长处与不足,从AI的思考方式中获取利弊经验,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 回应导入中的问题,观察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是否会坚持自己最初的想法,以及为什么会改变观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通过思维导图回顾整节课内容。 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从历史知识到价值内化,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基因的延续性。鼓励学生讲述诸子百家作品中对自己影响深刻的故事,或引导学生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阐述。既有利于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又助于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互动设计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审美意识、协作能力。
教学反思
注重初高中教材衔接,立足学情开展教学。本课在学生已掌握初中阶段春秋战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以百家争鸣为核心线索,通过“政治动荡—经济变革—思想争鸣”的逻辑链条,构建高中阶段的深度认知。教学中,帮助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铁器出现到思想解放的因果链,但本课使用的课外史料稍显不足,历史叙事素材的运用有待加强。 系统整合教材资源,聚焦核心素养培育。本课对初中与高中、必修与选修教材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凸显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主线与关键节点。导入出示的时间轴,首先帮助学生建立本课所处的历史坐标,明晰该时期重大历史事件,构建整体时空观念。通过呈现文字、图像、实物等多元史料,培育学生从多元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构建合理历史解释的能力,引导其形成“论从史出”的方法论意识。借助【思维链接】【比较思维】【论从史出】等模块,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史实,对变法运动的必然性、百家争鸣的形成过程等进行合理阐释,学会基于史实客观论述历史事件与现象,形成有据可依的历史表达;同时培养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因果关系进行科学阐释的能力。唯物史观的渗透贯穿于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结构与思想解放内在关联的探究过程。 严格遵循课标要求,以核心问题驱动重难点突破。探究1让学生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特征的同时,建立政治-经济-思想三者之间的联系。探究2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发展与诸子思想产生的逻辑关系,通过证据推理,深化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动规律及阶级关系损益机制的理解。探究3在探究1、2的基础上,推动学生加强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原理的认识。三个探究问题形成递进式逻辑链条,逐步深化学生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社会转型、华夏认同等核心概念的理解,强化历史解释的层级性与逻辑性。但三个探究问题之间的过渡比较生硬。 革新教学模式,AI融入激发思维活力。通过设置“百家争鸣是否仅能诞生于战国时期”的人机辩论环节,让AI提供反常识视角,使学生突破教材结论的局限,从多元维度重构论证逻辑框架。通过大数据生成的反驳论据,学生能发现自身论证中的逻辑疏漏,进而进化其思维方式。同时,通过AI将孔子与韩非子这两位不同时代的思想代表置于同一虚拟空间进行对话,这种具象化呈现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历史情境代入感,提高学习兴趣。从教学效率角度看,AI工具的应用大幅降低了图片、视频的制作成本,提升了教师备课效率。但AI在本课仍处于辅助手段,互动设计的自然性也需进一步优化。
第 1 页 ,共 1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