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以教材为基础、课程标准为导向,将知识编制成有序信息,通过文物图片、史料文献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结合已有认知分析历史问题,在探究中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激发学习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共分为三个子目,分别是“秦的统一”“秦朝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灭亡”。第一子目主要介绍秦统一的条件、措施及意义;第二子目分析秦朝暴政的表现;第三子目讲述了陈胜、吴广起义以及楚汉战争。第二、三子目共同探讨了秦朝灭亡的原因。通过学习,学生应认识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巩固的历史意义,理解秦既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又有弊政的一面。 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已具备初步的史实基础,对秦统一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定了解,但知识体系在整体性、系统性和深刻性方面稍显不足,尚缺乏灵活运用的能力,需通过史料研读和情境创设,提升其抽象思维与辩证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认识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制度创新和历史意义,以及秦王朝迅速崩溃的原因。 能通过文献与文物史料,分析秦统一的历史必然性(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结合文字与图片资料,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与特点(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对比分析,评价秦朝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双重作用(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意义,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秦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难点 秦王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和内容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文物图片、文献材料、历史地图、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法、史料研习法、小组合作法、情境教学法
板书设计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统一背景:从分裂到整合 二、制度创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三、二世而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易 四、历史影响:千秋功过并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央视纪录片《何以中国》首集《秦汉》片段(约3分钟),承接战国末期战乱不断历史背景,说明秦朝统一是民心所向。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本课学习主题。
一、何能定于一——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天时:出示《孟子·梁惠王上》《吕氏春秋》两则史料,说明统一已成为社会共识;展示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图,说明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 地利:展示秦国地理图片,配合《荀子·强国篇》《大秦帝国启示录》两则文字材料,说明地理位置优越是秦能够统一六国的重要原因。 人和:通过《谏逐客书》《汉书·识货志上》,说明秦广纳贤才,奖励耕战,综合国力强盛,为统一奠定基础。 统一过程:展示秦朝统一后形势图,配合时间轴展现统一的动态过程。 分析和解读史料,观察图片,归纳“天时”“地利”“人和”有利因素。 观察教材秦朝形势图,梳理统一过程。 培养史料解读能力,理解统一必然性,建立多维度分析框架。 培养时空观念。
二、凭何稳于一——秦巩固统治的措施 (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通过《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截取的三则史料,总结提炼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特点。 三公九卿制:展示三公九卿官职结构示意图,分析得出皇权核心、分权制衡、家国同构治的特点。 郡县制:展示秦朝地方官职设置结构图,配合《史记·秦始皇本纪》截取内容认识郡县制的运行机制,通过表格对比西周分封制与郡县制,理解郡县制的特点及作用。 基层治理:带领学生尝试解读里耶秦简户籍薄,了解秦朝户籍制度的作用。 总结:共同完成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权力机构设置图,进一步理解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概念。 (二)经济文化: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 展示文物等历史图片,了解经济文化层面的统一措施 (三)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从版图、民族、政治制度以及学术思想四个角度引导学生思考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 结合教材,回忆所学知识,观察结构图,归纳出答案。 体验,了解。 系统梳理知识,形成框架。 思考,感悟。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课内外知识的能力,归纳、概括、对比分析的能力。 训练原始史料阅读技能。 培养家国情怀。
三、缘何亡于一——秦的暴政与速亡 (一)秦的暴政 大兴土木,不堪重负:展示修长城、兵马俑以及泰山封禅历史图片以及一则史料,理解大兴土木,征发繁重导致百姓不堪重负。 刑法严苛,天下怨愁:结合《睡虎地秦简》介绍秦朝部分代表性的刑罚,体现秦律轻罪重罚、细密严苛的特点。 焚书坑儒,钳制思想:结合《史记·秦始皇本纪》与教材内容,了解焚书坑儒史实。 (二)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阅读教材,结合所学知识绘制从秦灭六国到秦末农民起义的时间轴,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为什么陈胜建立的政权号称“张楚”?(从客观条件、主管需要两方面思考) (2)楚汉战争中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举例说明) 4.试总结秦速亡的原因与启示。(取与守不同术、得民心者得天下) 掌握基本史实。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完成任务并组织答案。 培养分析史料,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认识历史发展规律。
课堂小结 小组合作绘制“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思维导图。 结合所学知识,尝试用辩证唯物史观的方法评价秦始皇。 梳理整合本课学习重难点。 综合秦的功绩与过失,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并说明理由。 培养归纳概括,建构框架能力。 培养辩证思维。
教学反思
成功经验:纪录片片段、丰富的文物图片、精选的原始史料营造历史氛围,直观呈现历史,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理解书本知识;围绕“统一条件”、“制度创新”、“暴政后果”等核心问题设计的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基本达到了训练“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的目标。 改进方向:学生的互动性可增强,可增加角色扮演等趣味活动;可添加适当“民族融合”层面的有关措施和史料,进一步阐述“多民族国家”的含义。
第 1 页 ,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