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08 09:1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书简里的大秦帝国----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科书 书 名:《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8月
教学分析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版高一年级上册第3课,是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第三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展现出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与统一大势,秦统一六国是必然结果。同时,秦朝初步实现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下启第4课。本课由“秦朝的统一”、“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三目内容构成,主要按照时间顺序讲述秦朝的建立与灭亡。 三、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秦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秦朝暴政和灭亡等基本史实。经过第二课的学习,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化带来的生产关系变化,以及商鞅变法有所了解。 学科能力:高一学生思维较为活跃,但知识较为零散,对于秦朝的统一措施多为死记硬背,对秦朝官僚政治形成及作用并不明晰,对本课所涉及概念“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解,以及多角度地理性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有较大的难度。
教学目标
1、结合相关时间和地图,掌握秦统一进程和业绩的基本史实,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时空观念) 2、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史料,从史料中提取出秦能完成统一六国的条件等史实,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史料实证) 3、了解秦巩固统治的措施。通过与分封制对比,理解并识记郡县制的作用与意义。认识“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概念。认识秦灭亡原因。(历史解释) 4、通过历史评价与史料分析,学生能认识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增强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2、难点:对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本身及其重大意义的理解与把握。
教学方法与资源利用
一、教学方法 教法: 讲授法 、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法 、历史图示教学法 、情境创设教学法 学法: 合作探究法、史料研习法、问题探究法、比较分析法 二、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九九乘法表及为何在旧属楚地里耶中发掘秦简问题导入。 【资源呈现】 1、学生结合教师呈现的史料进行思考与分析。 1、以大家熟知的九九乘法表导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一、秦的统一 1、三段史料说明秦统一的外部原因:①长期战乱使人民渴望安定统一;②各地区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2、展示此时秦适应时代发展趋势,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先后灭六国的历史进程,随即展示在秦灭楚的淮阳之战中,秦军士兵黑夫和惊写给家乡大哥衷的家书。 【问题设计】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封家书,从中可以获取哪些有效信息? 【资源呈现】 3、通过“黑夫家书”和《战国策》引导学生推知秦完成统一的自身原因:①秦 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家强盛;②且战争需要大量粮食供给,秦所处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③历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④秦人民风彪悍、好战。 4、梳理归纳秦朝统一大业的条件,得出秦统一是外部和秦自身条件共同作用的“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这一结论,展示知识框架,阶段性总结课程第一部分。 【资源呈现】 5、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简要说明秦后续对东西南北方采取的措施。 6、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秦朝建立后虽然形成了初步统一的局面,但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应该如何吸取前代教训,进行有效治理,使国家机构正常运转,巩固王朝统治。展示秦朝建制基本架构模型图,以正式进入有关秦朝建制的课程学习。 【问题设计】(自主思考):新兴的秦朝可以从前朝吸取哪些历史教训,以结束混乱动荡局面,正式开启大一统王朝? 答案:从王室衰微看出树立统治者权力权威的重要性,因此强调加强皇权;从诸侯争霸看出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要性,因此强调加强中央权力,由此秦建立了强调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7、通过问答形式完成表格,展示秦在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治方面采取的措施,其中着重强调统一文字与统一货币,统一文字对中华民族长期保持文化认同和凝聚力产生了重要影响。 【小组任务】 让学生结合课本与初中所学填写表格 【资源呈现】 8、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说明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第一项措施皇帝制度及其具体体现在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9、运用结构图和文字史料说明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第二项措施三公九卿制,并进一步强调其分工明确、皆决于上、家国同构的特点,突出其在国家机构运转中的重要作用。 【资源呈现】 10、同样运用结构图说明郡县制特点与作用。 【问题设计】(合作探究): 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异同 答案:见下图 【资源呈现】 11、通过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概念展示,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联系起来。 【资源呈现】 12、展示有关秦始皇统一大业历史评价的文字史料,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感悟秦始皇在国家统一过程中的雄才伟略和政治智慧,体会大一统王朝开创对于中华文明的重大意义。 【问题设计】: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答案:结束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局面,莫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莫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等。 1、学生结合所学,从文字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得出答案。 2、学生结合实物史料,解读文字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3、学生结合所学、文字史料和战争所需条件,分析秦自身原因。 4、学生在老师带领下画出知识框架,思考、理解。 5、认识、了解、记忆。 6、回忆上节课所学的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思考,尝试表达看法。 7、学生联系初中所学及课本内容归纳得出秦巩固统一措施。 8、学生仔细观察结构图,阅读文字史料,思考皇帝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9、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思考三公九卿制的特点和作用。 10、学生回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特点及时代背景,带着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尝试归纳答案,表达看法。 11、学生认真听讲,结合所给出的概念进行理解与联系。 12、学生回顾秦统一和秦建制的历史过程,联系前面秦疆域的确立,带着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尝试归纳答案,表达看法。 1、运用文字史料和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图的战地家书,让学生结合文字之史料与地下之史料,渗透“二重证据法”进入高中历史课堂。 2、彼得·赛克斯提出历史思维培养的六大核心能力,认为历史学习不仅是记忆史实,更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通过史料呈现,让学生灵活调用课内外知识,提高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能力。 3、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框架。 4、培养学生前后贯通、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5、根据认知结构理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应帮助形成“学科基本结构”,该处采用螺旋式课程设计。依据学生初中已掌握该部分知识的学情灵活处理该部分知识点,利用表格形式对学生进行提问,提高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总结归纳和提取能力。 6、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7、运用“先行者组织策略”,通过表格对比串联新旧知识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时代背景出发,进行总结概括和对比分析,涵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 8、先给学生讲解专有名词概念,帮助学生理解何为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 9、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灵活贯通,归纳概括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大一统王朝开创的历史意义,涵养家国情怀。
二、秦的暴政 1、回顾秦始皇称帝时的壮志豪言“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真的按照秦始皇想的那样发展了吗?秦朝速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由此进入课程第三部分:秦的暴政与速亡。 【问题设计】秦朝速亡背后原因是什么呢? 答案:秦的暴政 2、通过图片、数据和文字材料说明秦朝暴政的几个主要方面:①穷奢极欲,大兴土木,主要体现在秦始皇的四大工程:阿房宫、秦长城、秦始皇陵和秦直道②寻仙访药,动众巡游,耗费大量人力物力③徭役沉重,刑法严苛,百姓民众苦不堪言④焚书坑儒,钳制思想,再次得出秦的暴政导致秦的速亡这一结论,即“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期间要注意引导同学辩证看待长城的修建。 【情景创设】在呈现徭役沉重,刑法严苛方面可通过设置情境“假如你生活在秦朝,你将会面临什么”,通过展示秦朝普通人的一生,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直接认识秦朝徭役之沉重,刑法之严苛,进而理解秦朝速亡原因。 【资源呈现】 3、通过地图和文字材料简要说明秦末农民起义及楚汉之争的历史史实,对项羽、刘邦两人的生平、性格以及进入咸阳后的不同做法和用人的不同习惯进行对比,带领学生探讨为何最后刘邦获得胜利。 【资源呈现】 1、学生结合课内外所学知识,回忆基本历史史实,思考问题并作出回答。 2、学生结合图片、数据、文字史料和情境分析理解,提取关键信息。 3、学生结合图片、文字史料认识记忆基本历史史实,体会秦末以陈胜吴广起义为代表的农民起义所体现的抗争精神,通过项羽、刘邦两人的不同性格和不同结局对比推断出刘邦获胜原因。 1、认识、掌握、巩固必备基础知识,培养提取关键信息和归纳共同点的能力。 2、以数据和当时民谣举证,且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思考所处时代,让学生更加直观明了感受秦的暴政。 3、通过历史史实和人物对比使学生体会人民群众的革命首创精神和英雄气概,进一步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课堂小结 1、回顾课程内容,总结归纳本课重点并带领学生形成思维结构图,巩固所学知识:秦国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内外条件共同作用下,通过远交近攻、逐个击破的策略,统一六国,完成军事统一,又在国家治理上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从上到下垂直管理,将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最后集权于皇帝,奠定此后大一统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与此同时,秦王朝还对全国经济、文化各方面实行整齐划一的大一统措施,由此正式开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但秦统一后大兴土木,徭役沉重,刑罚严苛等,由此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爆发,最终导致秦的速亡。 【资源呈现】 2、通过开放性提问鼓励学生从自身认知和学识储备出发,联系秦朝兴衰乃至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尝试根据史料撰写短文分析秦朝社会状况。 【资源呈现】 学生在老师指引下梳理课程知识框架,思考、理解、记忆。 2、学生在课程末尾或课后针对开放性提问进行开放性思考,并尝试表达看法。 1、运用思维导图学习法帮助学生巩固课程知识,形成比较全面清晰的逻辑结构。 2、进行思维训练,启示学生善于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寻找史料,充分培养学生史料意识。
教学评价与反思
教学评价: 本节课通过布置根据史料撰写短文作为课后作业,检验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是否对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意义及对秦本身灭亡的原因有正确认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书简里的大秦帝国线索,串联起跌宕起伏又短暂的秦朝兴衰。通过教材和课标对不同子目难易度进行了把握和内容分配。在学生对初中大部分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本节课用情境、问题进行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探究和升华。以适宜的史料阅读和思考探究来丰富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如何将史料更加灵活地运用在课堂中,怎样设置丰富的课堂活动来体现学生为主体,还需要进一步在教学实践中思考提升。
第 1 页 ,共 1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