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独尊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汉代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本课为《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汉在秦完成统一,建立封建中央集权的体制的基础上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是对封建制度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学生情况分析本课教授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两汉的基本史实的掌握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深度方面,如西汉在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措施以及西汉兴衰的原因分析等方面还需要加深理解。本课注重培养历史思维和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两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关史实,理解两汉政治制度、国家统一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运用相关史料,结合当时的情境论述汉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及其重要意义。(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汉代儒学思想与治国理念、文学作品与汉代社会背景的内在联系,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历史解释)3.探讨“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的出现与西汉、东汉的衰亡的原因,尝试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等方面的巩固措施教学难点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西汉的建立 亡秦之鉴 汉承秦制西汉的强盛 政:加强中央集权 经:推行经济垄断 思:尊崇儒术 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三、东汉的兴衰 西汉衰落 光武中兴 政治黑暗 四、西汉文化:史学、文学、科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俗话说,秦砖汉瓦,在汉代,瓦当种类丰富,纹路多样。随后呈现“汉并天下”瓦当。说明这是西汉最为常见的一种文字当,上面用篆书刻着四个大字:汉并天下。它彰显着西汉的统一与强盛。可见,文物承载着历史的厚度,如果文物会说话,它们会告诉我们怎样的历史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汉朝时期的文物,来探寻两汉的历史。 结合教师的讲述,思考问题 通过文物植入两汉历史,以文物串联本课的内容
重现大一统 呈现长信宫灯的介绍,根据材料内容提出问题:其易主的故事与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有关?这时期统治者面临怎样的危机并采取何种措施?西汉的建立展示秦相关概况,并结合材料中体现汉初经济凋敝与反思秦二世而亡的教训,提问这时期统治者如何避免重蹈覆辙?进而讲述“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在损益部分,以黄老之学为指导思想,践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文景之治简要介绍文景两帝与民休息的具体措施,并结合课本中《汉书·景帝纪》中的赞美之词,佐证这时期经济得到恢复,社会稳定的局面。郡国并行设问:展示汉初形势图,汉初在地方上实行什么样的政策?产生什么影响?据材料简述郡国并行的原因:吸收秦孤立之败的教训;分封制的历史影响。随后讲解发展阶段:(1)早在楚汉战争时间,刘邦为了分化项羽的阵营,壮大自己的力量,曾封韩信、英布等为王,这些人因为非刘姓,故称“异姓”。由于异姓王非刘邦嫡系,又雄踞一方,在封立后数年之中,他们相继被诛除殆尽。与此同时,刘邦又大封他的子弟为王,称为“同姓王”,高于列侯。当时封立的"同姓王"共有9国,他们在封国内是国君,权力很大,其政权与中央基本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诸侯王还拥有一定的军权、财权、治权等,史称"郡国并行制"。诸侯王拥兵自重,为汉王朝的统治埋下了隐患。(2)景帝时期,为了削弱诸侯国的实力,开始削藩,由此引发了吴、楚等以“清君侧”为借口的“七国之乱”。 分析和解读材料内容,带动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内容。 结合材料,培养学生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过渡】汉初六十余年,虽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太平盛世“文景之治”。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到了武帝时期,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二、巩固大一统 思考:阅读材料,了解汉武帝即位后,面临的社会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从地方和民族两方面总结答案。并进一步设置探究活动:针对以上问题,汉武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一)政治大一统 面对诸侯势大的危机,采用推恩令的措施。通过示意图与材料,讲解诸侯王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候国的名号。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诸侯国越分越小,由此加强了中央集权。面对丞相权重的危机,汉武帝在中央设置中朝。结合权力结构图,讲述中朝由亲信参与,原来的三公作为外朝,权力被架空,由此分割相权,加强君主集权同时将选官制度变更为察举制,将权力集中到中央。此外针对豪强作乱,在地方设置刺史和酷吏。依据知识卡片中内容提问刺史职能与地位有何特点?从而讲解其位低权重,以小制大,体现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向。经济大一统通过表格梳理介绍武帝在经济层面大一统的四项措施及其作用。思想大一统呈现史料,据此提问汉武帝为何会采用董仲舒的建议,这会到来什么影响?通过领土前后对比,说明这时期疆域的大一统趋向。【过渡】介绍单于天降瓦当,依据材料介绍,提问:汉武帝时期如何开疆扩土,加强边疆管理。教师讲解西汉前期,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单于天降”文字反映出西汉中晚期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附汉庭的历史事件。新疆汉代的烽燧台是军事设施,有防御和传递信息的功能。反映出汉代对新疆地区控制力度的增强。疆域大一统以动图形式,呈现武帝加强边疆管理的举措。依据学生的回答,补充讲述董仲舒新儒学的具体内容,由此体现其思想主张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民族大一统呈现材料,据此提问西汉对边疆经略的特点,通过因地制宜的方式,提高民族凝聚力,促进了民族大一统。 据材料分析汉武帝时期社会形势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汉武帝统一其他措施进行整合。
【过渡】介绍坞堡的作用,说明东汉以来,为躲避战争的侵扰,豪强地主自发组织起来聚族而居,坞壁自守。静静伫立的坞堡,见证了汉朝衰亡的历史。
三、延续大一统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东汉的兴衰”一目的第一段,并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西汉灭亡的原因。教师讲授,西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汉王朝更是声名远播。“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更是激励无数中国人为维护国家利益前赴后继。如此强大的王朝为什么会灭亡呢?王莽篡汉讲述,在这种情况下,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得政权,建立了新朝,西汉灭亡。但王莽的一系列措施不切实际,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从而爆发了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光武中兴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结合表格内容,简要介绍这时期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发展,史称“光武中兴”。(三)东汉衰落呈现东汉末期皇帝在位时段,据表格提问:都有何特点?随后以流程图的形式总结这时段出现的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局面,并进一步提问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外戚与宦官的权力实则来自君权,是君主专制高度发展的体现。思考:结合材料分析两汉王朝灭亡的原因以表格形式对比说明,得出经验教训。 完成表格内容的填写小组讨论,认识到一战后国际秩序存在的矛盾,所以人类还是会从战争走向战争。 针对本课的另一重点,设置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认识到一战后国际秩序产生的重大影响,虽一定程度缓和了国际局势,但没有带来永久的和平,其中存在三对矛盾,让人类还是会从战争走向战争。
四、回顾大一统 思考:两汉时期的文化有哪些发展与成就?以表格形式梳理两汉时期史学艺术以及科技成就。讨论回答:推动两汉文化走向辉煌灿烂的原因有哪些?说明两汉文化既是大一统的结果,又是大一统的表现
课堂小结 思维导图回顾本节课所学,强调两汉时期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有利于后世民族认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因此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阶段。
PAGE
第 1 页 ,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