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的旅途与帝国的兴衰——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荔枝运输”为微观视角,透视隋唐至五代十国的宏观历史变迁,体现“小切口、大历史”的教学理念。通过聚焦时代边缘物证,将宏大的"唐朝衰亡"主题转化为具象的"荔枝转运"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既呼应新课标"精选典型事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也契合国际历史教育界"由近及远"的教学原则,通过具象载体实现历史思维的纵深发展。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课题:荔枝的旅途与帝国的兴衰——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内容:以“荔枝”为线索:利用电影《长安的荔枝》中“一骑红尘妃子笑”的经典桥段及其背后复杂的运输网络作为贯穿全课的引子、例证和隐喻。“荔枝”的象征意义:1、盛世的极致与代价:体现唐玄宗时期国力强盛、交通发达(大运河、驿站系统)、物资调度能力强大,但也暴露了统治者的奢靡与对民力的巨大消耗(“无人知是荔枝来”)。2、帝国治理的精密与脆弱: 荔枝运输依赖庞大、高效、中央集权的驿站系统,这是盛唐治理能力的体现。其崩溃则象征着帝国秩序的瓦解。3、转折点的见证者:荔枝运输的艰难(电影主角的遭遇)及最终可能的“中断”(安史之乱后),直观反映帝国从有序到混乱的剧变 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已掌握隋唐概况,但对制度运作与衰亡深层逻辑理解不足。
教学目标
1. 理解隋唐盛世的特征与成就(特别是制度、交通、经济、文化)。2. 掌握安史之乱的关键原因、过程及深远影响(藩镇割据、中央集权削弱)。3. 认识唐朝中后期的衰亡过程及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4. 体会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盛世基础、危机爆发、秩序崩溃)。5. 培养从微观视角(荔枝运输)窥探宏观历史(帝国治理与崩溃)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唐朝由盛转衰的历程;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形成。(二)教学难点理解盛世蕴含的危机因素;理解藩镇割据如何削弱中央集权并最终导致唐朝灭亡;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教学方法 讲授法、线索式、讨论法、史料研习、问题链教学引导
板书设计
第六课:荔枝的旅途与帝国的兴衰——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盛世基石:荔枝何以能来?二、危机爆发:荔枝何故中断?三、衰亡分裂:荔枝香散何处?荔枝镜鉴,盛衰之思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故事情节导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诗的背后藏着不仅是一个关于宠妃与荔枝的故事,更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李善德要完成的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岭南运送鲜荔枝到长安,供贵妃生辰之喜。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5000公里的距离,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这颗荔枝要运到长安,需要哪些条件?这背后体现了唐朝怎样的国力?运送荔枝的巨大消耗又说明了什么问题?这颗小小的荔枝,正是隋唐盛世强大国力与潜在问题的缩影。然而,一场惊天动地的变乱也让荔枝再也无法按时运抵长安,更将整个帝国拖入了深渊。今天,我们就跟随这颗荔枝的旅途,探寻这段盛衰转折的历史。 结合食用荔枝生活常识,通过问题链对本节课主体线索进行思考,推测从岭南运送鲜荔枝到长安运输的条件与问题。 以电影《长安的荔枝》为背景,以荔枝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时代背景。
一、盛世基石:荔枝何以能来? 隋朝奠基:大运河的开凿连接南北,促进经济交流,加强中央对南方的控制,为获取荔枝等南方物资提供基础),是荔枝运输的生命线。唐朝的繁荣:政治清明与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成熟运作,科举制发展,选拔人才,法律完备(《唐律疏议》)。 这保障了中央命令的有效传达与执行(如运输荔枝的敕令)。经济繁荣:农业(曲辕犁)、手工业(丝绸、瓷器)、商业(长安、洛阳等国际大都市,柜坊、飞钱出现),提供了运输荔枝所需的庞大物资和财力。疆域辽阔与民族交融: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文成公主入藏,开放包容。这维护了广阔疆域的稳定,保障了交通线的安全(荔枝运输路线)。驿站系统:帝国的“神经网络”。遍布全国,负责公文传递、官员接待、物资转运。是荔枝能够接力运输的关键基础设施!强调其效率与对中央集权的重要性。总结:正是这些辉煌的成就,构建了荔枝千里疾驰的物质和制度基础。开元盛世是荔枝运输最顺畅的时代。 结合史料,探讨荔枝能够长途跋涉运抵长安背后的强大支撑体系。 通过分析史料,理解隋唐辉煌的成就,奠定了荔枝千里疾驰的物质和制度基础。
二、危机爆发:荔枝何故中断? 通过小说原文、荔枝转运成功后李善德与杨国忠的对话以及荔枝转运花费高额数字对比,再通过电影情节镜头提问最后杨贵妃吃荔枝了吗?并没有,荔枝不过是桌上一众珍馐佳肴中平平无奇的一个,可以说通过小人物李善德拼其一生运送荔枝,而王权富贵有一双无形的手将芸芸众生玩弄于股掌之间,进一步深层次的探究荔枝运送背后的利益链,统治者的腐朽,官僚体制的腐败以及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赋税和剥削。在这样的背景下,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和其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这场叛乱历时8年,763年被唐平定,史称“安史之乱”。分析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割据带来的影响,使整个帝国拖入了无尽的深渊。“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安史之乱后,征兵、杀戮不断,经济发展停滞,我们的主人公李善德“以运送荔枝数量不足”的罪名被流放到岭南,躲过了“天宝之乱”,但是王朝会不会就此更迭?将来的战火会不会烧到岭南?自己会不会被征兵拉走?可以说,留在岭南的李善德依旧看不见未来与明天。 透过电影情节冲击和数字对比,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其运输荔枝背后的腐败与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赋税和剥削,探究盛世下的阴影。 通过小荔枝和小人物的命运,深刻揭示了国家统一、治理能力、基础设施、中央权威与时代兴衰的紧密联系,符合历史教材标题应具备的凝练性、指向性和内涵深度要求。
三、衰亡分裂:荔枝香散何处? 叛乱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通过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矛盾——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中央权威衰落,财政困难,均田制与府兵制崩溃,社会矛盾激化。帝国从此元气大伤,由盛转衰。大一统彻底瓦解,国家能力不复存在,荔枝之路因政治分裂而消失,进入分裂割据时代。 学生结合战乱史实想象一下负责运送荔枝的官吏和驿卒的命运——或被征调作战,或死于战乱,驿站设施毁坏。荔枝,无法抵达长安。 认识到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荔枝所象征的帝国秩序与高效治理崩溃的开始。
荔枝镜鉴,盛衰之思 总结回顾线索,从荔枝在盛唐的千里疾驰,到安史之乱后的运输中断,再到五代十国的香散各地,这条线索生动反映了隋唐盛世到安史之乱(转折)到藩镇割据到 唐朝灭亡和五代十国分裂的历史进程。运送荔枝这条路上,他最大的敌人从不是时间,而是人心。耗尽心血和钱财采办来的鲜荔枝不过是宴席上最不起眼的那个,然而天下钱粮皆有定数,盛世之下取之于民却用之于上的现象,又谈何不劳一文?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通过荔枝的命运变迁,自然引发对盛世辉煌的赞叹、对转折的惋惜、对分裂战乱的反思,以及对国家统一、制度完善重要性的认识。 升华家国情怀,关联现实治理智慧,强化历史规律认知。
教学反思
史料运用深度不足:相关矛盾证据未并置,且采用文学史料概念具象化:荔枝等价物换算不够清晰线索衔接缺陷:第三板块线索情节过渡欠缺
PAGE
第 1 页 ,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