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08 09:1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以“左图右史、图文互证”为核心指导思想,强调历史地图、绘画与文字史料的立体整合,引导学生在“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的探究过程中,建立隋唐至五代十国的完整时空观念,探究隋唐盛世的表征及向五代十国转变的脉络。重点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时空观念核心素养,提升历史解释与批判思维能力,达成对历史发展的深刻理解。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等领域的新成就。理解这一要求的关键在于把握两个时段的紧密关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而短暂的隋唐盛世则是其发展的高峰与成果。因此,本课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将这两个时段贯通思考。 教材分析 单元主题和教材地位:本单元名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下有《三国两晋南北朝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和《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四课,主要讲解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以此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在内容上相比《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属于中国历史的全新篇章,故而要体现出“新”意。而本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是本单元中最为核心的一课,应突出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主题:本课设置隋朝兴亡,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三个子目。第一子目介绍隋朝的建立、建设及隋亡的原因。第二子目描述了大唐盛世的措施与表现,重点叙述了民族交融。第三子目介绍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与唐朝的灭亡,最后叙述了五代十国的更迭。三个子目以时间为轴,清晰勾勒隋唐五代十国政权更替的历史脉络,系统阐释这一时期兴衰发展的因果关联,助力学生把握历史流变。 本课立意:通过了解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变迁,即国家由统一到繁荣强盛再到分裂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历史的必然性,也有曲折性,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学生情况分析 智力因素分析: 从学习基础上来看:经过初中的历史学习,大多数高一同学知道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基本内容,为学习本课内容做了知识铺垫,方便本课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但学生对于隋唐衰亡及民族交融并不能形成完整认知,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和营造历史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必然性。 从初高中衔接来看:初中教材对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叙述更为详细,内容充实,注重让学生了解具体的历史事实;在高中的教学中,则要侧重于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隋亡的原因、唐朝民族交融、唐末藩镇割据等内容。 从思维方法上:高一学生对历史学习有一定想法,具有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但对于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能力有所欠缺,通过本课的学习可进一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力。 非智力因素分析: 高一学生对现实社会具有一定了解,通过社会事件引入和历史情境的塑造,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渗透课程的人文关怀。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了解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隋唐在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等领域取得的新成就。 能通过史料分析大运河的作用、隋灭亡的原因、唐朝出现盛世的原因(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能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认识隋唐建设的措施与表现(素养目标:史料实证)。 能通过阅读史料对隋炀帝、唐玄宗等进行评价,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一方面要认识隋唐建立与衰亡的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隋唐时期的民族政策与民族交融的情况,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隋的统一、“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 隋朝灭亡的原因、藩镇割据。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开元盛世 武周统治 安史之乱 贞观之治 黄巢起义 隋的建设 隋统一 后周世宗改革 581隋建立 618唐建立 907朱温废唐建立后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通过郑樵《通志·图谱略》与邓广铭关于“左图右史、图文互证”的强调,导入本课“舆图载道,丹青证史”的学习。 学生阅读材料,认识左图右史、图文互证,理解学习隋唐兴衰运用图画的必要性。 让学生初步理解“左图右史、图文互证”。
隋的兴亡 二、唐朝兴衰 隋的建立与统一 通过地图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隋的建立过程。 [呈现材料] 580年形势图 581年形势图 589年形势图 隋的建设 教师结合史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隋朝建设所采取的三项措施:广设仓库,兴建洛阳城、修建大运河。 广设仓库 [呈现材料]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指洲库布帛各数千万。而赐赉[lài]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杜佑《通典食货典》 含嘉仓遗址 [教师讲解]这段史料是说隋朝时期,在西京(即长安)有个仓库叫做太仓,在东京(洛阳)有个仓库叫做含嘉仓,在洛阳还有一个仓库叫做洛仓口。这些仓库中储存的大米和谷物数量非常多,达到了数以千万石计算。这样的情况在魏晋时期以及之后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说明隋文帝在位时期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又以身示范,力行勤俭节约,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出现了粮丰物阜的大好局面。 兴建洛阳城 [呈现材料]三月,丁未,诏杨素与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徙洛州郭内居民及诸州富商大贾数万户以实之。废二崤道,开菱册道。 ——司马光《资治通鉴》 隋唐洛阳平面图 [教师讲解]材料中的“东京”指洛阳,宇文恺曾主持修建大兴城。隋炀帝下诏令杨素与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负责营建洛阳,每月征调服劳役的壮丁二百万人;迁徙洛州城内外的居民以及各州的富商大贾好几万户到东京,以充实那里的人口。同时废除二崤古道,开辟菱册新道。二崤道是关中通往洛阳的传统通道,地势险峻;开辟菱册道是为了改善交通,便于物资运输和人员往来,服务于东京建设。 开通大运河 [教师衔接]隋朝开通大运河,对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历史上,众人对此评判不一,请你们结合材料和教材,思考大运河的开通有何影响? [呈现材料]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 大运河今貌 隋大运河示意图 [教师讲解]这是晚唐诗人皮日休写的反映隋末社会现实的两首诗。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晚唐诗人、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他曾经中过进士,当过太常博士官,后来参加黄巢起义,任翰林学士。 第一首诗描述了隋炀帝游览扬州的豪华船队以及大运河的地理环境,诗中隐含了隋炀帝被部将宇文化及杀死的历史事实。第二首诗从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说起。诗中说:很多研究隋朝灭亡原因的人都归咎于运河,视其为一大祸根,然而大运河的开凿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有重要作用;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推动文化交流、民族交融;但同时,也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推动了农民起义的爆发。 隋的灭亡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隋炀帝的一生所为,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隋朝历经二世而亡,杨广的一生贯穿了隋的灭亡。隋炀帝开运河、下扬州、三征高丽,618年隋炀帝被宇文化及在江都杀死,隋灭亡。秦隋均是短命王朝,那结合秦亡,请大家思考隋朝灭亡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通过费正清先生的《中国:传统与变迁》得出隋炀帝的功,以《卷六·谥法解》刨析炀字来源,进而全面客观地评价隋炀帝,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呈现材料] 隋朝的统治,中国迎来了第二个强盛的帝国时期,大运河开凿、统一的政权在中国重新建立,长城重新得到修缮,宏伟的宫殿,中华帝国雄风重振。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 ——《卷六·谥法解》 [教师讲解]第一则材料强调隋朝统兵平陈,安定南方;营建东都,开大运河,修长城;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还有开科取士,创科举制。第二则材料,对隋炀帝一生用一“炀”字概括,炀帝穷兵黩武,频繁征战;穷奢极欲,游乐无度;法刑苛暴,赋役繁重。除去以上客观原因,也要考虑儒家修史对炀帝的批驳。 唐的建立 [教师衔接]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随后,唐军逐渐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大家要注意到李渊相较于其它开国皇帝宋太祖、明太祖,其庙号为唐高祖,追封祖父李虎为太祖,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讲解谥号、庙号、年号,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认识到隋唐的民族交融,隋唐两代帝王多有鲜卑血统,受游牧民族观念影响较深,李渊其妻窦氏为鲜卑族,子女也多与胡通婚;且很少有正常嫡长子继位。 盛世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史料,从用人、民族等方面,结合课本,全面理解贞观时期的措施,得出贞观之治的总体特征。 [呈现材料] 朕(唐太宗)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胜已者,朕见人之善若已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如一,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8 [呈现材料] 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中国古代女性的佼佼者,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 ——《日月当空:武则天与武周社会》 唐代帝王世系图(部分) 无字碑 [教师讲解]在太宗逝世后,高宗即位;在高宗朝,封武则天为后,高宗逝世后,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当权期间打击反对自己的贞观旧臣,开创武举、殿试选拔人才,使关陇集团退出历史舞台,打开了庶族参与国家管理的大门;任用酷吏,启用贤臣,巩固边防;农商并重;实行文化开放。王双怀先生在《日月当空:武则天与武周社会》中评价武则天为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中国古代女性的佼佼者,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武则天在身后设无字碑,与高宗合葬,功过是非由后人评说。 教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使大唐达到顶峰的盛世,了解开元盛世所采取的措施。同时,也要补充对唐玄宗政治才能的评价,为学生全面看待玄宗提供更为丰富的视角。 [呈现材料]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票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其二 [教师讲解]回忆起开元盛世的日子,即使是小城镇也住着上万户人家。稻米和粟米都十分充裕,公家和私人的仓库都装得满满的。这首诗是杜甫对唐朝开元盛世的回忆,李隆基即位后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一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 世人大都称赞玄宗,但想请大家思考玄宗的政治才能如何?其实,玄宗本人的政治才能是遭到质疑的,贞观之治和武周统治奠定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基础;其统治前期前期,贤相治国,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精简机构、整顿吏治、轻徭薄赋,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统治后期,李林甫、杨国忠专权,节度使权力膨胀,自身沉迷享乐。若看历史细节,玄宗本人作为少之又少。 [教师衔接]在前面,我们提到过盛世的总体特征为制度创新、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制度和文化我们另辟一课展开学习,现在让我们看看唐朝盛世在经济上的表现。 经济 [呈现材料] 唐牛耕图中的曲辕犁 筒车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 [教师讲解]唐代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造曲辕犁,并创造新型灌溉工具简车;大面积兴修水利。黄河、长江流域等开凿一系列灌溉渠,并修旧渠和河堰;开辟大量荒田,人口大大增加;茶叶种植有长足的发展,饮茶之风盛行,茶叶在唐朝已成为日常消费品。 [呈现材料] 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 越窑青釉四系瓶 陵阳公样 三彩釉陶载乐骆驼 唐船复原模型 [教师讲解]唐朝的手工业也有比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丝织业,定州、益州、扬州都以织造特种花纹的绫锦闻名,绫锦品种多样,有一种花鸟纹锦,以五彩大团花为中心,周围绕以飞鸟、散花,绚丽动人,反映了唐朝织锦技术之高超;陶瓷业,邢州白瓷像银像雪,越州青瓷像玉像冰,唐朝还创造了著名的“唐三彩”;造纸业,宣州、益州的纸,都十分有名。另外,造船业、矿冶业也有所发展。 [呈现材料] 唐长安城复原图 唐三彩钱柜 开元通宝 [教师讲解]唐朝商业与城市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唐朝出现了许多大都市,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唐朝首都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在那里,有来自各地的少数民族和各国使节、商人等。长安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商业上,市场发达,城镇中的交易场所开始固定,出现了“市”并有专门的官员管理物价和税收等;出现了邸店、柜坊,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政府对商家实行限定,如营业面积,营业时间;夜市、草市出现,繁华大城市里有夜市,偏远的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统一五铢钱为开元通宝,其是非年号钱,在唐高祖年间就已经铸造。另外,唐交通要道遍布全国,并出现了专门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和“驿驴”等交通服务,同时得益于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唐朝时期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从长安、登州、扬州、广州等地出发的对外交通十分发达,对外贸易往来频繁,陆上丝绸之路畅通,海上丝绸之路有所发展。 民族交融 [呈现史料] 唐前期疆域和各民族分布图(669年) 唐蕃会盟碑 职贡图 [教师讲解]民族交融是隋唐时期的突出特色,唐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为我国边疆地区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唐代民族交融主要表现为与四个民族的关系,西北的突厥,唐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灭亡,唐太宗被奉为“天可汗”;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在西域设安西、北庭都护府统领天山南北。西南的吐蕃,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婚;唐蕃会盟。北部的回纥,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南迁,归附唐;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东北的靺鞨,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呈现材料] 唐最高统治集团都出自由鲜卑和汉族等交融而成的关陇集团。长期生活在民族大融合的北方,与鲜卑族有着浓厚的血缘关系,这些都决定了统治者对待少数民族更为包容开放。唐太宗坚持“中国既安,远人自服”的怀柔原则,表现出对少数民族的信任,强调“不必猜忌异类”“四夷可使如一家”,宣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这种“华夷一家”的思想使其受到各族的尊敬与拥戴,“诸蕃君长诣阙顿颡,请太宗为天可汗”。中原皇帝兼有北方游牧民族“天可汗”称号,“增加了胡汉结合的时代特点”,表明唐王朝“在继承中原传统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借鉴了北方草原民族的政治文化”。励精图治与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造就了唐代“四夷宾服”的辉煌盛世。 ——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教师讲解]唐代“四夷宾服”,那唐代是如何实现此局面的呢?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为我们提供了答案。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使用军事征服、设置机构、和亲等方式,其民族政策灵活多样、以和为主、因俗而治、开明包容。 [教师衔接]在本子目结束之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 唐朝衰落与国家分裂 安史之乱·背景 [呈现材料] 上晚年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林甫。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 虢国夫人游春图 [教师讲解]《资治通鉴》记载,玄宗晚年认为天下太平,一心享乐。(杨贵妃生平)杨玉环原是玄宗其子寿王李瑁的王妃。开元28年,唐玄宗命寿王妃杨玉环出家为道士,道号太真,而后用女道士的身份使杨玉环进入宫闱,将其册封为太真妃,而后封为贵妃。唐玄宗的追求享乐,荒废朝政,也给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机会,那就是宰相李林甫和杨国忠。他们把持朝政,纵容亲族,虢国夫人游春图阵仗之大,就是最好的体现。综上,我们不难得出,开元末年存在诸多社会问题,唐玄宗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给安禄山的叛乱提供了良好时机。 [呈现材料] 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然则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 ——《新唐书·兵志》 天宝十节度使分布图 [教师讲解]天宝年间,为应对边防压力,唐玄宗增设军镇,给予节度使兵权。【节度使:官名。唐初:为加强边防,在边地设置大都督。原为军事统领,后来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唐玄宗时,边境设置10个节度使,都手握重兵,边疆的军队人数达49万,而中央只有9万。外中内轻的军事格局已然形成,中央日益式微,地方逐渐壮大,二者的平衡即将打破。 [呈现材料] 漠北的后突厥南侵西扰,东北的契丹与奚伺机进占辽西地区,吐蕃势力进一步向河西、陇右和西域地区渗透。 ——管彦波《唐朝的边疆局势及御边戍守体系的变化》 669年(高宗总章二年)疆域图 741年(玄宗开元二十九年)疆域图 [教师讲解]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地图,说说有何变化?北部的后突厥势力崛起,影响唐朝北部的边防。在玄宗即位以后,边防危机开始显现。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扩展日益紧张。 安史之乱·过程 [呈现材料] [教师讲解]教师为学生全面讲解安史之乱。 1.时间:755-763年 2.领导:安禄山、史思明 3.过程:755年,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从河北大举南下,史称“安史之乱”。756年,叛军攻下长安,玄宗逃往四川,在此过程中,马嵬驿兵变,杨贵妃自缢。太子李亨于灵武即位,即唐肃宗。757年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郭子仪与回纥援军收复两京。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帝,又攻下洛阳,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 4.结果:763年史朝义自杀,叛乱始平。 安史之乱·影响 [呈现材料] 唐后期藩镇割据图 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 ——欧阳修《新唐书·兵志》 (玄宗时)宦官稍增至三千余人,除三品将军者浸多,衣绯、紫至干余人,宦官之盛自此始。 ——《资治通鉴》 [教师讲解]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藩镇管辖地区,大者十余洲,小者三四洲,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这种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一百多年,不仅严重削弱了唐朝统治力量,影响中央集权,也为后来五代十国甚至宋朝埋下了隐患。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唐军将领拥兵自重,天子几乎不能辖制,武人力量的崛起,让皇帝开始利用身边人宦官去制衡他们,这样也就造成了宦官专权,甚至于左右皇帝废立。 [呈现材料] 人口迁徙图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后晋)刘昀等撰:《旧唐书·郭子仪传》 乾元以后,吐蕃乘机间隙,日蹙边城,或为掳掠杀伤,或转死沟壑。数年之后,凤翔之西,邠州之北,尽蕃戎之境,湮没者数十州。 ——《旧唐书·吐蕃传》 [教师讲解]安史之乱长达八年的动乱,且波及地多在北方,对黄河流域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北民大量南迁。这对江南经济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都有一定促进作用。 安史之乱同样对边疆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将防卫吐蕃的边防主力调回中原平叛,使得河西、陇右地区军备空虚,吐蕃趁虚而入。到安史之乱平定时,唐朝的陇右地区已经全部被吐蕃占领,之后吐蕃又占领了河西和西域广大地区。南诏国本是唐朝扶持的西南地区政权,唐玄宗曾册封南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但安史之乱后,唐朝边防空虚、国力衰退,南诏阁罗凤继位后,宣布脱离唐朝,归附吐蕃。南诏军队曾配合吐蕃多次对唐朝西南边境进行侵扰。边防的空虚,造成了大唐皇帝天可汗地位的丧失,少数民族趁机崛起,不断侵扰。 [呈现材料]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栗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杜甫《无家别》 [教师讲解]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给予了唐王朝极大的打击,它历时近八年,始于范阳,迅速蔓延至中原和关中地区,包括洛阳、长安等重要城市都遭受重创。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大量人口南迁。安史之乱深刻地反映了唐朝政治、军事制度的问题。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中央与地方军事力量失衡,加上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激化,最终导致大乱。这场战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黄巢起义 [呈现材料] 上(唐文宗)患之,每叹曰: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吾(杨复恭)于荆榛中援立寿王(唐昭宗),有如此负心门生天子既得尊位,乃废定策国老。 ——《旧唐书·杨复恭传》 [教师讲解]关于黄巢起义,我们需要认识两位核心人物。其一为黄巢,他兼具盐商世家背景、农民起义领袖身份;黄巢因科举失意,看透唐朝吏治腐败,遂发动起义。其二为朱温,朱温初于黄巢起义军中征战,后降唐并借机扩张势力,最终废唐建梁,直接终结唐朝统治。而唐朝内部的朋党之争、宦官专权便是导致这场起义,加速唐朝衰亡的因素。《资治通鉴·唐纪》记载牛李党争持续数十年,官员结党营私、相互倾轧,将国家政务沦为党争工具,致使朝政紊乱,统治力量在内耗中大幅削弱。《旧唐书·杨复恭》道尽唐末宦官专权之弊。当时宦官掌握军权,随意废立皇帝,皇权沦为宦官傀儡,朝政黑暗至极,唐朝统治秩序全面崩溃。想必大家都听过一首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正是由本次起义的领导人黄巢所写。时间回溯至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统治。黄巢起义军的将领朱温降唐,被封为节度使。他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黄巢起义,逐渐控制政权。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 [呈现材料] 五代十国形势图 [教师讲解]五代依次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开启五代序幕。之后,923年李存勖建立后唐。到了936年,石敬瑭建立后晋。947年,刘知远建立后汉。最后,951年,后周建立,直至960年赵匡胤统一。这一时期,政权更替频繁,各位君主在历史舞台上短暂登场,如朱温、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以及后周的周世宗,他们的统治反映出五代时期政治的动荡不安。南方的十国存在于不同时间段,907年有前蜀(延续至925年)、吴越;902年南吴建立,后发展出南唐;909年闽国建立;907年南楚存在;924年南平建立;917年南汉建立。此外,后蜀在934年建立,北汉于951年出现。十国政权林立,分布于南方各地,部分政权延续时间较长。 在众多政权中,我们要将目光放到最后统一的政权后周中。这时大家不经好奇,后周和北宋的政权更迭问题:为何说后周是最后统一的政权,而赵匡胤建立的北宋却是实际完成统一的王朝?后周太祖郭威通过改革吏治、减轻赋税,初步稳定了中原局势。继位的周世宗柴荣是五代十国时期最具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提出“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三十年计划,意图结束分裂。但柴荣英年早逝,赵匡胤本为禁军将领,在柴荣逝世后,其通过“陈桥兵变”和平夺权。今天我们要着重讲后周世宗柴荣的改革措施,看一看后周是怎样为北宋统一奠定基础的。教师讲述改革的具体措施并引导学生作出简要评价。 [呈现材料] 政权开国君主即位前的官职后梁朱温宣武节度使后唐李克用行营节度使后晋石敬瑭河东节度使后汉刘知远河东节度使吴杨行密淮南节度使闽王审知武威节度使南汉刘隐静海军节度使南平高季兴荆南节度使
[教师讲解]根据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后梁、后唐、后汉等的建立者都是节度使出身,是手握兵权的武将。而根据右侧的五代十国形势图,我们可以看出在唐朝灭亡后,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而五代十国这种割据分裂的状态,实质上就是藩镇割据的延续,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学生对比580、581、589年的形势图,从而认识隋的统一。 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总结隋建设所采取的措施 学生结合教材和所提供的材料,思考大运河开通的利弊。 以时间轴对隋炀帝及隋朝灭亡进行直观展示,引导学生通过史实分析隋灭亡的原因。 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从客观、主观两方面评价隋炀帝。 认识唐的建立,区别三号。 了解唐初的三大盛世与彼此之间的衔接关系,认识盛世的具体措施。 引导学生思考唐玄宗的政治才能。 学生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角度结合图画认识唐朝盛世在经济上的表现。 学生阅读教材与图片,总结唐中央政府对西北、西南各个少数民族的政策,分析材料进而理解唐代实行的民族政策的方式和特点。 学生结合所学,思考隋唐盛世出现的原因。 引导学生通过呈现的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根据唐前期边疆地图及材料分析,并结合本课内容答出。 通过对书本和图片的阅读,加深对安史之乱过程的印象。 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安史之乱对于唐后期、五代十国甚至宋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 学生通过杜甫的诗歌与图画感受唐朝国力的变化。 学生以史料了解朋党之争、宦官专权。 学生分析周世宗改革的影响。 学生结合课本和材料,分析五代十国的的特点。 学生通过对地图的解读,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和史料实证能力。 了解隋朝建设的基本措施,使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增强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培养辩证唯物史观。 进一步渗透“论从史出”的观念。 通过文字史料和图画的结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隋炀帝的功过。同时,强调儒家修史的主观影响,为学生评价历史人物提供多方角度。 学生对三号的区别,有利于帮助学生确定年代。 对唐初的盛世进行讲述,让学生加强认识。 为学生讲授最新的学术观点,让学生对既有观点敢于质疑,进而辩证思考历史问题。 经济在教材中并未过多讲述,但要让学生对唐朝经济状况有所了解,更为全面地认识隋唐盛世。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唐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以最新热点引入,激发学生思考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站在历史角度看待历史,保持对差异敏感,探索差异。 学生通过史料分析,结合唐天宝年间社会状况的相关知识,总结此时的边疆形势。 通过对初中教材已经出现过的过程进行深入探索和解读,引导学生从熟悉探索未知,磨炼其思考能力,同时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培养学生的读图意识和总结能力,将唐、五代十国、宋贯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对因果关系有更为深入地把握。 以直观的国力变化图呈现,以杜甫的诗歌表现,能让学生深刻感知安史之乱的重大影响 让学生对唐末政治生态有更为透彻的理解。 通过改革措施分析改革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考察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更要求学生有较强的信息总结能力。
课堂小结 [教师衔接]回顾本节课内容,我们通过“左图右史””图文互证”的方法,学习了隋唐两个朝代的兴亡。隋朝建立后,完成统一,通过开通大运河、修建洛阳城等措施来建设隋。但隋大兴土木,历经二世而亡。唐朝自建立后,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随后,武则天时期“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推动唐朝持续向前。至唐玄宗时,“开元盛世”将唐朝的繁荣推向顶峰,然而,“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国家元气大伤,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此后,“黄巢起义”爆发,进一步动摇唐朝统治根基,加速其衰亡进程。最终,907年朱温废唐,唐朝灭亡,历史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而五代十国实质上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 对本课知识进行系统梳理。 运用“左图右史””图文互证”的方法,清晰认识隋唐兴亡基本史实。
链接高考 [教师讲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项李渊评价侧重炀帝暴政,未否定运河的交通价值; B项罗隐诗句强调炀帝巡游导致扬州衰落,而非运河本身荒废; C项张泊认为运河“终为国家之用”,未提及隋朝灭亡必然性; D项范仲淹指出炀帝远离关中(政治中心),唐祖占据关中地理优势,体现政权更迭的地理因素,解读正确。 [教师讲解]此题考查课本主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注重培养时空观念的具象化,家国情怀的渗透,突显高考命题热点“国家治理”的主旋律,强调交通现代化对统一国家的重要意义。 共同的问题:疆域辽阔,政令传达慢,中央对地方控制困难(2分);地方治理和资源调配难度大(赋税征收和军队调动效率低下)(2分) 解决措施:秦朝:修建驰道和直道(2分);推行郡县制(1分);(统一文字和度量衡、车同轨也是这方面的措施)隋朝:开通大运河(2分);改革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缩小行政区划面积;(1分) 总结:秦朝和隋朝均通过大规模交通建设和行政改革,有效缓解了因疆域辽阔带来的治理难题,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后世统一王朝提供了治理经验。(1分) [教师讲解]此题考察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相关内容,学生可结合本课唐朝边疆治理的相关内容进行论述。 论题:唐朝对西域的治理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关键词:唐朝、安西都护府、丝绸之路。 短文:唐朝时期,西域是丝绸之路的关键枢纽,面临突厥、吐蕃等势力的挑战。640年,唐太宗设立安西都护府,统辖龟兹、于阗等四镇,实行军政合一管理,驻军屯田,保障丝绸之路安全。唐朝还推行羁縻政策,册封当地贵族,保留民族习俗,同时引入中原文化(如科举、佛教)。安西都护府的设置使唐朝直接控制西域,促进了东西方贸易(如丝绸、瓷器西运,葡萄、苜蓿东传)和文化交融(如佛教艺术东传),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使西域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学生练习高考真题。 帮助学生明确考试形式和所考察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历史思维。
课堂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从“国家治理的成功与失策”“民族交融”这两条主线梳理本课所学内容。 学生从这两条主线重新认识本课内容。 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以“左图右史”“图文互证”为核心,通过图画与隋唐两朝兴衰的基本史实相联,在帮助学生梳理隋唐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与史料分析等能力,增强了历史学习的沉浸感和思辨性,且注重学科素养的渗透。但本课基本史实较多,史料丰富,学术观点存在分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还需在后面教学中多加注意。
第 1 页 ,共 1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