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第10课《往事依依》作业设计(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语文第10课《往事依依》作业设计(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6 11:0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上语文第10课《往事依依》作业设计
一、课前作业
(一)基础性作业
1.用“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写一段语意连贯的话,主题自选。字数100—150字。
2.根据语意,填出相应的词语。
(1)[ ]: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2)[ ]:形容有滋有味,有趣味。
(3)[ ]:形容看见复杂纷繁的事物而感到迷乱。
(4)[ ]:指某种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5)[ ]: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二)发展性作业
3.写出下列成语的反义词。
(1)历历在目——[ ]
(2)美不胜收——[ ]
(3)滚瓜烂熟——[ ]
(4)心旷神怡——[ ]
(5)雅雀无声——[ ]
4.默读课文,勾画各段的关键句子,与同学分享。
二、课中作业
(一)基础性作业
5.说说你从题目“往事依依”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6.默读课文,根据课文的批注,试绘出课文的思维导图。
(二)发展性作业
7.品析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1)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
(2)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象之中。
(3)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4)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5)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8.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1)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2)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
(3)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9.为下面摘选内容写下三条批注。(提示:可从语言、内容、结构、情感、手法、修辞等角度进行批注)
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
批注一:
批注二:
批注三:
10.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
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我的理解:
三、课后作业
(一)基础性作业
11.班里开展“读好书,荐好书”活动,请选一本对自己很有教益的书推荐给同学们,并写一则推荐语,字数100字以内。
(二)发展性作业
12.有人说,《往事依依》一课所选择的往事材料主要聚焦于诗,内容不够丰富。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意见。(选做)
参考答案:
1.示例一:晨光微熹时,我徜徉在古运河畔。浩渺水波映着两岸斑驳的石阶,几座石桥栏上雕镂的莲纹虽经岁月磨洗,仍透着雅致。想为这景致写句短诗,我搜索枯肠,却觉任何文字都难描其万一—— 风拂过柳丝的轻响,船桨划开水面的涟漪,早已将诗意揉进这晨间的静谧里,何须笔墨多言。
2.(1)走投无路;(2)津津有味;(3)眼花缭乱;(4)油然而生;(5)气象万千
3.(1)雾里看花;(2)不堪入目;(3)半生不熟;(4)心烦意乱;(5)欢呼雀跃
4.第1段: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第2段: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
第3段: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第5段: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第6段: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第7段: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5.我从题目中获得以下信息:①内容指向:聚焦“往事”。题目明确文章素材源于过去发生的事,这些“往事”通常不会是重大的时代事件,更可能是作者个人经历中印象深刻的片段,带有鲜明的个人回忆属性。②情感基调:凸显“依依”。“依依”是题眼,传递出浓厚的情感色彩,是一种轻柔、绵长的眷恋与不舍。这暗示文章不会是纯粹的叙事,而是以情感为线索串联往事,字里行间会流露出作者对过往时光的怀念、珍视,甚至带有一丝淡淡的温情与怅惘。③结构暗示:“依依”关联多件事。“依依”的“萦绕不散”感,往往对应多件彼此关联或情感基调一致的往事,而非单一事件。文章可能会通过并列或递进的结构,选取 2-3 件印象深刻的片段,共同烘托“往事令人眷恋”的核心,让情感在多个场景中自然叠加、深化。
6.示例:
7.(1)“吸引”:生动地写出了《水浒传》插图对“我”产生的巨大魅力和即时效果,表现出“我”被画面瞬间抓住、无法移开视线的专注与喜爱,体现了书籍对童年“我”的强烈感召力。
(2)“沉醉”:意为深深地迷恋和沉浸其中。它强烈地表达了“我”对四季诗意的全身心投入与享受,不仅是感知,更是情感与灵魂的完全沉浸,凸显了诗歌带给“我”的无尽美感与精神愉悦。
(3)“凝注”:意为凝聚、集中地注视。它精准地刻画出老师朗诵时情感高度集中、眼神专注动人的神态,表现出老师完全沉浸在作品情感中,其真挚的感染力也深深打动了学生,增强了课堂的感染力。
(4)“镌刻”本义指在金属、石头等坚硬材质上雕刻,强调雕刻过程的用力与印记的深刻、持久,不易磨灭。这个词精准传递出诗歌对 “我”的深刻触动与持久影响,让无形的情感与记忆变得可感,凸显了这段往事在 “我”生命中的分量。
(5)“金色”:运用比喻,将回忆比作珍贵、灿烂的黄金。它不仅形容回忆的美好、珍贵与光彩夺目,更蕴含了这段记忆的纯真、温暖与不可替代的价值,奠定了全文温暖而崇敬的情感基调。
8.(1)修辞手法:比喻(将“年华”比作“流水”)、对比(“不少事情模糊”与 “几件事历历在目”形成对比)。
表达效果:① 比喻的运用,将抽象的“年华流逝”转化为具象的“流水”,生动写出时光匆匆、一去不返的特点,既贴合生活认知,又带有淡淡的时光感慨,为后文回忆往事铺垫了自然的基调;② 对比则通过“多数事情模糊”与“少数事情清晰”的反差,突出了“历历在目”的往事在作者心中的特殊分量——正因为时光易逝、记忆易淡,这些“记忆犹新”的事才更.显珍贵,强化了后文对往事的眷恋之情。
(2)修辞手法:运用了引用和夸张。“徜徉于山水之间”是引用古文常用语;“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则带有夸张色彩。
表达效果:引用典雅的语言增强了文采和意境,使读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韵味。“仿佛进入画中”夸张地表现了“我”观赏画作时全神贯注、物我两忘的沉浸状态,生动传达出“我”从艺术欣赏中获得的极大愉悦与精神享受。
(3)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把童年丰富多彩、美好的生活比作“花环”。
表达效果:“编织……生活花环”这一比喻,形象地表现出《千家诗》如同灵巧的丝线,将散落的诗意瞬间串联起来,美化并丰富了“我”的童年精神世界。同时,“看不上眼”与“美丽花环”形成强烈反差,突出强调了这本普通诗集对“我”成长所产生的巨大而美好的影响。
9.批注一:通过诗句串联起“春之繁花”“夏之浓荫”“秋之霜月”“冬之梅雪” 的四季场景,再结合 “红紫芳菲”“黄鹂鸣翠柳” 等色彩与动态描写,让抽象的文字转化为鲜活的视觉画面,清晰呈现出作者从诗句中感知到的四季之美,内容充实且层次分明。【批注角度:内容(画面感)】
批注二:选取“春花、夏树、秋月、冬雪”等四季典型意象,再用“红紫”“橙黄”“翠”“青”等颜色细节作为补充,以典型“点”的描写勾勒出四季风光的“面”,既避免了内容冗杂,又能让读者快速捕捉到诗句中四季的核心美感,手法简洁高效。【手法角度(以点带面)】
批注三:“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直接点明情感,“沉醉” 一词精准传递出作者对诗句意境的痴迷——并非简单喜爱,而是完全沉浸其中,与诗中四季相融,字里行间满是诗歌带给作者的精神愉悦,也让读者感受到文字的感染力。【情感角度(“沉醉”)】
批注四:连续引用多句经典诗句,如“万紫千红总是春”“绿树阴浓夏日长” 等,既凝练地展现了四季风光,又让文字自带文学底蕴,避免了对四季景色的直白描述,使语言更典雅、更具感染力,也体现出《千家诗》对作者文学启蒙的重要性。【语言角度(引用)】
批注五:以“‘……’,‘……’”的句式列举四季诗句,形成类似排比的节奏,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同时,连续列举“红紫芳菲”“橙黄橘绿”等色彩相关的短语,直观展现了诗句中“丰富的颜色”,强化了“给生活涂上绚丽色彩”的效果,让文字的表现力更突出。【修辞角度(排比)】
10.此为开放性问题。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这段话我深有感触。以前我总觉得只要学好课本、完成作业就够了,课外书读不读无所谓。但有一次为了准备班级的科学演讲,我的知识不够用,我硬着头皮读了《昆虫记》。没想到,书里的故事生动有趣,不仅帮我拿到了演讲第一名,更让我爱上了观察自然。
这让我明白了老师的话:课本是基础,而课外阅读是翅膀。多读好书,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看见更广阔的世界,学到课本里没有的智慧和思考方式。我现在已经养成了每天阅读的习惯,感觉生活都变得更加丰盈了。
11.此题为开放性作业,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我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在病痛与困境中仍坚守理想、拼搏向前的模样,曾帮我渡过考试失利的低谷。它让我懂:挫折不是终点,而是淬炼成长的火。迷茫时读它,总能找回向前的勇气,特别适合需要力量的我们!
示例二:我推荐《小王子》。它用纯净的童话语言,讲述爱与责任、孤独与成长的深刻哲理。每个角色都映照现实,每次重读都有新感悟。它教会我用心看世界,珍惜真挚情感。给所有在成长路上迷茫的大人与孩子——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12.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文中确实大量提及诗歌,如《千家诗》和老师诵读的诗词,但这只是作者选材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非全部。文章还选择了题材多样、形式各异的材料:有描绘英雄传奇的《水浒传》插图,有展现山水意境的国画《南国风情》,还有老师讲课和课外读书等经历。这些材料共同构成了作者少年时期丰富的精神世界。
更重要的是,这些看似“集中于诗”的材料,实际上都服务于“往事依依”这一核心主题——即那些令人难忘、滋养心灵的文化熏陶。无论是画、书还是课堂,最终都指向文学艺术对人情感与品格的深远影响。因此,选材看似集中,实则主题统一、内涵丰富,恰到好处地突出了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