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业设计
(一)基础性作业
1.根据解释,写出下列词语。
(1)【 】垫高了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
(2)【 】少有人来。
(3)【 】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
(4)【 】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5)【 】精深而广博,形容知识广且深,博学多才。
2.《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这两个书名,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
(二)发展性作业
3.查阅资料,说说“三味书屋”中的“三味”是指哪三味?书屋之名传达出寿镜吾先生怎样的志趣与追求?
0/0
00:00/11:14
切换到横屏模式
继续播放
二、课中作业
(一)基础性作业
4.文中写捕鸟前,为什么要写拍雪人、塑雪罗汉等内容?
5.文中写“我”对家人送“我”到“三味书屋”读书的原因猜测,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或效果。
(1)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2)“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3)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4)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儿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
(二)发展性作业
7.对于三味书屋,有以下三种评价,你认可哪一种?结合具体内容,说时自己的判断理由。
评价一:三味书屋是一个有趣的私塾;
评价二:三味书屋是一个枯燥的私塾;
评价三:三味书屋是严厉传统的私塾。
我的选择是:
我的理由如下:
8.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从百 园到三味书屋》的主旨,你打算用哪一个字?结合课文内容,写出你的依据。
三、课后作业
(一)基础性作业
9.同样是写“捕鸟”,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写作的异同。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目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眲。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摘自鲁迅·《故乡》)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夜的。(摘自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相同点:
不同点:
(二)发展性作业
10.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就你感受最深的内容,谈谈自己的认识或感受。字数不限。(选做)
提示:可以是读后感,也可以是内容赏析、写作启示等,形式不拘,只要是真实见解即可。
参考答案:
1.(1)高枕而卧;(2)人迹罕至;(3)宿儒;(4)人声鼎沸;(5)渊博
2.我认为《朝花夕拾》这个书名更好。理由如下:
①意境更优美,富有诗意:“朝花夕拾”字面意为早晨的花傍晚拾起,比喻晚年回忆少年往事,画面感强,意境深远,充满温情与淡淡的感伤。而《旧事重提》直白平淡,缺乏文学韵味。②情感更丰富,蕴含哲思:“朝花”象征童年如花般美好,“夕拾”暗含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怅惘。一个“拾”字,既有珍重捡拾之意,又有对逝去美好的追念,情感层次丰富。相比之下,“重提”仅是动作描述,情感浓度不足。③更契合全书主旨:全书并非简单复述旧事,而是饱含深情的回忆与反思。“朝花夕拾”更能体现作者在人生暮年,以成熟眼光回望童年,既有怀念,也有批判的复杂心境。因此,《朝花夕拾》比《旧事重提》更具艺术美感和思想深度。
3.观点一:“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意思是读儒家经典如同吃主食米饭,读历史书籍如同享用菜肴,读诸子百家等杂学如品尝酱醋等调味品。“三味书屋”这一名称,传达出寿镜吾先生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和对读书本质的深刻理解。这体现了他作为传统文人崇尚学问、注重修养、追求精神充实的志趣与教育理想。
观点二:“布衣暖,菜羹香,诗书滋味长”。意思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满足于粗茶淡饭,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表达了寿老先生追求的一种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崇尚精神富足的人生境界和治学态度。
4.①展现百草园冬日的趣味,丰富“乐园”内涵:写拍雪人、塑雪罗汉,是为了说明即使在寒冷的冬天,百草园依然能给“我”带来无穷的快乐和创造的空间,从而全面地证明百草园是真正的“乐园”,其乐趣是贯穿四季的。②为捕鸟活动做铺垫,形成情节递进:这两个游戏是雪后最直接、简单的游戏,难以持久,缺乏新意与挑战,自然引出更有趣、更有技术含量的“捕鸟”活动。文章情节由浅入深,具有层次感。③体现儿童心理,突出捕鸟的乐趣与吸引力:拍雪人、塑雪罗汉的“不相宜”,反衬出捕鸟的新奇、有趣和更具吸引力,更能满足儿童的探索欲和成就感。④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生活气息:这种由简单游戏过渡到复杂游戏的过程,符合儿童在雪天玩耍的真实经历和心理,让描写更加完整、自然、富有生活气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个年代孩子们真实的童年生活。
5.这段文字生动地表现了童年“我”复杂而纯真的思想感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自由快乐的眷恋与不舍。“我”最不愿意离开百草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生活。这些“罪状”是“我”尽情玩耍的证明,因此“我”才会将被送去读书视为对这些“罪行”的惩罚。②对未知学习生活的恐惧与抗拒。童年的“我”尚不理解读书的意义,将去读书的原因猜测为自己的“罪过”,反映“我”对即将到来的、充满未知和约束的私塾生活感到恐惧和抗拒。③天真幼稚的儿童心理。“我”将生活中的重大变故(上学)与自己近期的行为联系起来,认为是“报应”或“惩罚”,这正是儿童天真、幼稚、充满想象力的心理特征的体现。④对成人世界规则的不解与疏离感。家人送“我”去读书,是遵循社会常规和教育责任,但“我”完全无法理解这种“大人的逻辑”。“我”的猜测也透露出一种对成人世界规则的不解和疏离感。在“我”的世界里,快乐和玩耍是最重要的,而大人的决定似乎总在破坏这种快乐。
6.(1)“没有”:表明三味书屋中缺少应有的礼教象征(孔子牌位),这与它作为私塾的庄重身份形成反差,暗示了某种不正规或形式化的氛围,也为后文“对着匾和鹿行礼”这一略显滑稽的行为提供了前提。“便”:表示顺承和替代关系。因为没有牌位,所以就用别的东西代替。这个字体现了孩子们灵活变通、将就行事的态度,也透露出对礼节的不完全严肃和一丝无奈。“算是”(两次):这是本句最关键的词语,连用两次,极具讽刺和调侃意味。
(2)“不知道!”(感叹号):这个回答简短、生硬、语气强烈。感叹号的使用强化了先生回答时的不耐烦、干脆决绝和情绪的激烈程度,表现出他对“怪哉”这类超出课本范围问题的排斥和恼怒,体现了私塾教育的封闭与刻板。“似乎”:表示“我”作为孩子的主观揣测。因为“我”不敢直视先生,只能从语气和隐约的表情来判断。这个词体现了儿童的胆怯和对师长的敬畏心理,也使描写更符合儿童的视角和认知局限。“还有”:强调怒色是在不高兴的基础上进一步显现出来的,说明先生的情绪在升级,从内心的不悦发展到脸上的明显表露,生动刻画了先生古板、易怒的性格和对“离经叛道”问题的零容忍态度。
(3)“最初”“后来”:这两个时间副词清晰地划分了先生对“我”态度的前后变化,表明先生并非一直严厉,也有缓和的时候,使人物形象更立体。“渐渐”(两次):连用两次,强调了学习任务增加的过程是缓慢、持续、不断累积的。它写出了学习负担不知不觉中加重的感觉,反映了私塾教育循序渐进但又压抑、枯燥的特点。“终于”:带有完成感和过程的漫长感。从三言到七言,看似是进步,但结合前文的“渐渐”,这个“终于”透露出“我”对这种机械、重复、不断增加难度的学习方式的疲惫感和压力感,暗示了学习过程的艰辛与无趣。
(4)“多”“多”:两个“多”字并列使用,形成对比。前一个“多”指读书任务的繁重,后一个“多”指画画行为的频繁。它形象地展现了“我”在私塾生活中的两种并行的活动状态。“没有”:直接否定了读书的成果,与前面“读的书多起来”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学习的无效,暗示教学方法的僵化和“我”对死记硬背的排斥。“却”:这是一个关键的转折连词。它将“书没有读成”与“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连接起来,制造了强烈的对比和反讽效果。
7.评价一的依据:①先生形象并非完全古板,也有可爱之处;②老师对学生的管教并不严厉;③学生可以到不园嬉玩:折蜡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④师生读书,老师读书入神时,学生在下面做游戏和画画。
评价二的依据:①学习内容枯燥乏味,脱离儿童兴趣: 学生们读的书都是佶屈聱牙、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和儒家经典,完全超出了儿童的理解能力,学习方式只能是机械地背诵,毫无趣味可言。②教学方式僵化,缺乏互动与启发:单向灌输,拒绝提问,这表明私塾教育压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允许有超出课本范围的探索,教学是封闭和专制的。“对课”机械,循序渐进却无趣:过程是单调重复的,无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③学习环境封闭,缺乏生机:三味书屋是一个封闭的室内空间,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都被严格限制。④学习成果无效,压抑天性:“书没有读成”: 文中直言“读的书多起来……书没有读成”,说明这种枯燥的学习方式效率低下,未能真正内化为知识。
评价三的依据:①入学仪式:拜孔子、拜先生:这表明书塾严格遵循祭拜先师孔子和尊师重道的传统礼仪,即使条件不全也要形式上完成,体现了对传统的恪守。②学习内容:四书五经:学生们所读的书都是《论语》《幼学琼林》等封建社会的启蒙和经典读物,内容脱离儿童实际,旨在灌输封建伦理和思想,是传统教育的核心。③学习方式:读书、习字、对课:;④学习方法:死记硬背。先生“大声朗读”一句,学生“跟着他大声朗读”一句,然后“书读得熟”了再“上书”,让先生“一句一句地讲”。这是一种典型的填鸭式、机械背诵的传统教学法。⑤管理学生:戒尺、罚跪、瞪。虽然不常用,但这些物件对学生是极大的威压。
8.示例一:我用一个“乐”字来形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旨。
依据:全文以童年之“乐”为核心,贯穿两个看似不同的空间。在百草园,“乐”是自然之乐: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听油蛉低唱、看云雀高飞,处处洋溢着探索与发现的乐趣。在三味书屋,“乐”转为童真之乐:先生读书入神时学生的小动作,偷偷描摹《荡寇志》绣像的满足,提问“怪哉”虫得不到答案的好奇,都透露出在规训中依然蓬勃的童趣。无论是自由天地的野趣,还是书塾里的微小欢愉,都凝聚为童年特有的快乐体验。一个“乐”字,最直接、最温暖地揭示了作者对无忧童年生活的深情追忆与赞美。
其他:还可以用“忆”“趣”“真”“变”等进行概括,理由陈述略。
9.(1)相同点
①核心事件相同: 两段文字都详细描述了雪后捕鸟的方法和过程,包括扫雪、支筛(匾)、撒饵、系绳、远拉、罩鸟等关键步骤,展现了儿童的智慧和动手能力。
②使用的工具和诱饵相同: 都使用了“短棒”支起“大竹匾”(或“竹筛”),用“秕谷”作为诱饵,并用绳子远程控制。
③体现童真童趣: 两段文字都以儿童的视角进行叙述,语言朴实生动,充满对童年游戏的回忆和怀念,流露出天真烂漫的情趣。
④细节描写具体: 都对捕鸟的动作、工具和鸟类进行了具体描写,使场景真实可感。
(2)不同点
比较 维度 《故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叙述者与视角 由闰土向“我”讲述,是转述他童年时的经历。叙述者是“我”(成年后的鲁迅),讲述的是闰土的故事。 由“我”直接回忆自己亲身经历的童年趣事,是第一人称的直接回忆。
情感 基调 带有赞叹与向往。通过“我”的听觉感受,突出闰土见多识广、聪明能干,反衬“我”的孤陋寡闻。重点在塑造闰土的形象。 带有亲切的回忆与淡淡的遗憾。重点在再现童年生活的乐趣,以及对“百草园”自由快乐时光的怀念。“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一句更添一丝童年的无奈与趣味。
细节 侧重 侧重于过程的完整性和结果的丰富性。详细描述了从准备到成功的全过程,并以“什么都有”列举了多种鸟类(稻鸡、角鸡等),强调捕鸟的成功与收获的丰盛,显得更有成就感。 侧重于动作的准确性和结果的局限性。用“扫开”、“支起”、“撒些”、“牵着”、“一拉”等动词精准描绘动作,但最后点明“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且提到“张飞鸟”养不活,更显真实、平实,带有实验性和探索意味。
语言 风格 语言较为简洁、直接,信息量大,节奏明快,突出闰土的干练。 语言更为细腻、口语化,如“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更贴近儿童的口吻和心理。
在文中 的作用 主要作用是塑造闰土形象,展现他作为农村少年的智慧与活力,与后文中中年闰土的麻木形成强烈对比,深化主题。 主要作用是展现百草园的乐趣,作为“乐园”的一部分,与后文“三味书屋”的枯燥学习生活形成对比,突出童年自由的可贵。
10.略0/0
00:00/03:45
切换到横屏模式
继续播放
进度条,百分之0
播放
00:00
/
03:45
03:45
全屏
倍速播放中
0.5倍 0.75倍 1.0倍 1.5倍 2.0倍
超清 流畅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video 标签
继续观看
七上语文第9课作业设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
观看更多
原创
,
七上语文第9课作业设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
三人行语文坊已关注
分享点赞在看
已同步到看一看写下你的评论
视频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