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无衣》任务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无衣》任务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6 09:3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无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把握《无衣》的主要内容。
2.通过反复诵读,结合诗歌注释,把握诗歌情感。
3.体会本诗的语言美、结构美,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4.体会战士们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和伟大的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结合诗歌注释,把握诗歌情感,体会战士们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和伟大的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导入:
我校暑期研学游远赴西安,同学们参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后,被兵马俑的雄浑气势震撼。现文学社策划有声诗集《秦声悠扬》,征集展现“秦地风貌”或“秦人风骨”的古诗。同学们一致推荐《诗经·秦风·无衣》,今日我们共同探讨:如何将这首诗更好地编入诗集?
任务一:探迹源 寻“无衣”
1.走进《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流。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
2.《诗经》六义
(1)风: 即国风,是各地民歌,共有十五国风,共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如《国风·周南·关雎》 《国风·秦风·蒹葭》《诗经·卫风·氓》。
(2)雅:即正声雅乐,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分大雅( 31篇)和小雅( 74篇),多为公卿贵族所作,共105篇。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如《小雅·采薇》《小雅·鹿鸣》《大雅·江汉》。
(3)颂: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灵,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共40篇。如《周颂·我将》《周颂·有客》《商颂·玄鸟》等。
(4)赋: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赋是直接铺陈叙述。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5)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如《魏风·硕鼠》,以硕鼠比喻贪得无厌的剥削统治者。
(6)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3.关于秦风
《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篇,为秦地民歌。
秦,古秦国在西犬丘(今甘肃天水南部,包括西汉水流域大部),东周初,因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开始列为诸侯,改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自此逐渐强大起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
“秦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秦诗产生的时代大致说来是自春秋初至秦穆公(死于前六二二年)的一百五、六十年间。
《国风·秦风》共有十首诗:车邻、驷驖[sìtiě] 、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和权舆。
4.了解背景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时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任务二:绘插图解“无衣”
1.文学社想将诗歌翻译成白话文印刷在诗歌旁,以帮助读者理解,请你帮助指出需要注意的字词。
翻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长袍跟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跟你共同对付敌人。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贴身穿的衣服跟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矛和戟,我跟你共同行动。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下衣跟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跟你共同奔赴战场。
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
于:语助词。
兴师:起兵。
同仇:共同对敌。
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2.有同学投稿想根据诗歌内容,利用AI绘图软件绘制插图。下面是他在绘图时输入的画面描述性文字,你觉得是否需要修改?请说明原因。
秦,无数士卒,身着统一战服,愤怒,复仇的火焰,磨刀挥戟,舞戈擦枪,放声高呼。
明确:“身着统一战服”这一描述不妥,应将“统一”一词去掉。春秋战国时期,奴隶一般是没有参军资格的,但是秦国与其他国家不太相同,奴隶是允许去参军的。《周礼·小司徒》中记载了西周时期的军事制度,当时出征的军队,都是战前临时组建的,由各公卿、大夫、诸侯王遵照天子要求在自己领地内,按一定的行政单位征集,应征的士卒需要自备军衣和兵器,很多奴隶都没有能力自备服装兵器,所以就出现了“无衣”,即没有军衣的情况。
六尺为步,步百为亩,百亩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十为通。通为匹马(每通出一匹马),三十家,士一人,徒二人。通十为成,成百井,三百家,革车一乘,士十人,徒二十人。十成为终,终千井,三千家,革车十乘,士百人,徒二百人。十终为同,同方百里,万井,三万家,革车百乘,士千人,徒二千人。
——《周礼·小司徒》
3.文学社将排版好的诗集篇章分享在文学社公众号上,有网友对《无衣》中出现的重复内容感到不解,认为与古代诗歌的简洁含蓄不符,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留言为其解答疑惑。
明确:①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艺术手法,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一种手法。“重章”指各章结构基本相同,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词;“叠唱”指在不同章节中叠用相同的诗句。重章叠唱具有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可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具有音乐美、意境美、含蓄美。
②反问。开篇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激情,渲染出一种即便生活贫困以至于无衣,也要义无反顾奔赴战场的爱国主义激情;表现了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同袍——同泽——同裳 战服 团结一致
戈矛——矛戟——甲兵 战具 齐心备战
同仇——偕作——偕行 思想行为 同仇敌忾
任务三:战歌扬颂“无衣”
1.根据有声诗集制作需要,现要为《无衣》录制朗诵音频。结合对诗歌内容的品析,你觉得如何朗诵才能更好地呈现《无衣》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1)听音频跟读,注意音频中的语气、语调、停顿。
(2)齐读: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注意音节短促,声调激昂。
(反问语气,升调)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降调) 肯定语气(稍停)
(平调)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升调)(语速急促,感叹语气,)
(快连) (稍停)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降调)肯定语气
(平调)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升调)(语速急促,感叹语气)
(快连) (稍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降调)肯定语气
(平调)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升调)(语速急促,感叹语气)
(快连) (稍停)
(3)分组读:按小组朗读,评比最佳朗读者,并录制朗诵音频。
2.《无衣》表达的是一种敢于担当的英雄主义气概以及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千百年来,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代代相承。说说你想到哪些跟《无衣》中的主人公很像的人或事?
示例1: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
示例2:重庆山火摩托车少年:守护我们的家!
群脸上还带着稚气,身体看着比摩托车还小的青年小伙子,用竹筐背着物资,冲向了重庆山火的发生地,他们大部分看着年轻瘦弱,但一个个都眼神坚毅,脸上毫无惧色,浑身上下散发着一往无前,舍我其谁的气势,这,就是川渝地区的好男儿!他们,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一辈!
课堂小结
《无衣》在重章叠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激昂慷慨、豪迈乐观及热情互助的精神,表现出同仇敌忾、舍生忘死、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勇气,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课堂检测
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 “_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3.《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戟,准备一起行动的句子是“修我矛戈_,与子偕作。”
4.无衣》中描写君王要发兵了,要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的句子是:“王于兴师,修我矛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