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西省中考语文押题试卷
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1.学校广播站举办“品读美好自然”古诗文诵读积累活动。下面是晓雯同学积累的古诗文名句,请将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补写在横线上。
(1) “相见时难别亦难, ______ ”,难上加难,衰败之景寄伤别之情。
(2)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______ ”,无言登楼,萧瑟之景寄幽怨之情。
(3) “夕日欲颓, ______ ”,暮色将尽,灵动美景寄愉悦之情。
(4) “ ______ , ______ ”,登高望远,辽阔美景寄无畏之情。
(5) “落红不是无情物, ______ ”,能量循环,生生不息。
(6) “无可奈何花落去, ______ 。小园香径独徘徊”,时光流逝,新旧交替。
(7) “ ______ ,江春入旧年”,日夜年岁,时序转换。
(8) “ ______ , ______ ”,绝望之处,转机乍现。
二、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2.班级开展“中外名著人物命运研讨”主题探究活动。请参与并完成问题。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和《童年》中的阿廖沙都经历了生活的重重磨难,反映了深刻的社会主题。
(1) 请结合具体情节,说说他们各自经历了哪些磨难。(每人列举两点即可)
(2) 他们经历的这些磨难,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2分。
3.请欣赏如图所示的这幅书法作品,并将下面的赏析补充完整。
赏析
这幅书法作品中的语句,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请品读他的《渔家傲 秋思》中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说说这两句体现了边塞将士怎样的“忧”。
边塞将士之“忧”: 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2小题,共22分。
4.元宵节期间,校团委开展“赏‘非遗’ 猜灯谜”主题活动。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完成下列各题。
赏“非遗”
徐沟背棍始于明代,距今已有 400多年表演历史,被赞誉为“空中芭蕾”。其表演形式为在大人背上绑铁棍,将扮作戏曲人物的孩子高高托举在空中,孩子们随着节奏上下起伏,变换动作,挥动水袖,凌空起舞,可谓集戏剧之绝美、舞蹈之飘yì、造型之鲜活、杂技之惊险于一体,彰显着传统民俗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
猜灯谜
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
——打一山西特色食物(谜底:刀削面)
(1) 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凌空起舞 ______
飘yì ______
(2) 下列诗句中属于描写元宵节景象的一项是 ______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C.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D.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3) “猜灯谜”中的谜语语言生动,请说明其运用的修辞方法并分析作用。
5.班级开展“当前我国中小学AI教育发展状况”探究活动。请阅读下面材料并完成问题。
【推进AI教育,中国正在布局】
人工智能被称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一大动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 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的发布,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速度加快。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蓝图亟需政府支持》报告,全球仅有 11个会员国开发并实施了政府认可的人工智能课程。大多数国家并未将人工智能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即使有相关课程,也面临体系建设不完整的问题。
我国是全球少数开设政府认可的覆盖小学到高中阶段人工智能课程的国家和地区之一。
早在 2017年7月,国务院就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以此为起点,7年来中国的AI教育大致沿着“提出概念——纳入评价——具体部署——建立基地——设定目标”的脉络推进。
2024年2月19日,教育部根据课程教学、师资配备、实验环境建设等维度,公布了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目前,AI在校园里的高频应用场景主要包括专门的AI课程、学科竞赛、社团、AI+传统课程和讲座等形式。
【AI+传统课程:实现深度融合】
AI与传统课程的融合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AI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被部分运用到英语、美术、体育等学科当中。
据报道,除了普及课程外,教师们开发了《初识人工智能——从AI对对联谈起》《AI绘画——探秘诗人的视角》《基于K210的校服检测系统》和《基于AIot的电动车头盔监测系统》等一系列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课例,将AI与艺术、思政、语文等学科深度融合。而湖南湘江新区雷锋新城实验小学则引入AI作文批阅、AI阅读、AI英语、AI体育等,让AI能够为传统课程增添新活力。
【AI教育普及,困难重重】
2024年11月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提出,要在六年内实现中小学阶段人工智能教育的基本普及。但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还需要解决诸多困难和痛点。
AI教育普及,难在设备覆盖不足。新华社报道,自2018年以来,国家累计建设升级了4.3万间智能教室,但全国有近20万所中小学,平均下来每所学校仅配备0.22个人工智能实验室。
AI教育普及,难在地区发展不均。相比落后地区,部分发达地区的学校拥有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育体验。
AI教育普及,难在师资力量匮乏。教师要想胜任教学,必须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的核心特性,熟练掌握其多样化的应用场景。据报道,全国平均每所学校仅有三名科创老师,且“科创老师”属广义概念,科学、信息科技、劳动与技术老师均被纳入其中。
过去 7年,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效,然而要实现从区域试点到基本普及,我们仍需探索可行之路。
(1) 某机构针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了调研:①使用过人工智能技术的教师在高等教育期间是否接受过人工智能培训?②教授过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师入职后是否接受过人工智能培训?统计结果如下图。观察这两份统计数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______ 。
(2) 宣传小组向大家展示了下面这幅漫画,请你向同学们介绍其画面内容及寓意。(不少于80字)
(3) 活动即将结束,你将作为主持人进行总结性发言,分享本次活动给你带来的收获与思考。
写作提示:①发言主题为“当前我国中小学AI教育发展状况”;②结合三则材料;③不少于100字。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6.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问题。
远逝的蜂窝煤
米丽宏
三十年前,墨黑的煤球是百姓生活的必需品。煤球,自然是用煤粉做成,但何以称“球”?说圆柱体更准确吧。一般,柱高十厘米,通体孔洞,九孔、十二孔、十八孔,甚至更多的孔。也有叫“蜂窝煤”“藕煤”的,这俩名称倒是追摹其形,有一种语言的美感。
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是打头第一件,确保了饱暖之需。家有一摞摞煤球垒成小山,着实显示着小家庭的殷实家底与过日子的秩序之美。
不知你是否见过燃烧的蜂窝煤,它实在是美。它一脱笨拙之态,由乌漆漆变成红彤彤,如初升朝阳,又如蛋黄儿般柔软,几乎是融融泄泄的液体质地。蜂窝煤燃起来,炉腔里也好似充满了岩浆,一派橘红灿烂。红火焰,蓝火焰,葳葳蕤蕤冒出,充满生命力地摇曳蹿跳,简直有种魔幻色彩。
那第一个把“火焰”叫“火苗”的人,真是聪明啊!除去颜色的不同,其形其状可不就像禾苗儿?它们蓬蓬勃勃向上、向左、向右,发出轻微的“呼呼”之声,像风中的吟唱。
煤球烧乏后,乌黑之色变为粉灰或黄褐,重量轻了一多半。那流失而去的是什么?“能量”吗?对。看不见摸不着的能量,帮我们驱走寒冷,营造了漫长冬天的温暖与从容。
那时的冬天总是很冷,窗外北风呼号,雪花乱飘;而屋内炉火正红,壶水正沸。炉圈上,排列着花生或细长条儿的红薯。这真是一幅丰足动人的“民生图”。
其实,炉上随便烤点啥、煮点啥、煨点啥,都是富有滋味、充满诱惑力的;即便不烤不煮,烤手取暖说闲话,那话语都有红亮亮的暖色调。爱读书的人,围炉读书,火光照得脸红,手也红,书页也红,无来由地让人相信,智慧,也一定会被照亮。
风雪天,难得故人来访。进门,给她掉择身上的雪花,再沏一杯红茶。杯中红润生香,炉边相对倾谈,真是内外俱暖。水壶咕噜作响,似乎也在不客气地加入谈话。炉边烤着的花生且不拘生熟,捻一个噼啪打开,扔豆豆入口,嘎嘣一嚼,有滋有味。
窗外雪花一层层落着,杯中茶水一杯杯续着,两人的话题不断延伸着。人间乐事,还有比这更美的吗?
不得不承认,在过日子方面,我是个不懂省俭的人。细算算,一天我要用去七块煤球。一早打开火门,熏屋子用去一块;早中晚饭外加烧水,三块;晚间熏屋子,一块;临睡前封火,压两块。虽然在别人看来有点浪费,但我还是会用两块煤球来熏屋子。不仅是因为家有一岁小女,更重要的是,那红红火光映彻一室,给人的幸福感真是无可比拟。那是黎明之际,窗外无边黑暗,室内也朦胧着,一炉被掩着的火,散发着幽幽的红。老公掩袄从被窝跳出,下床挑开炉盖儿,打开火门儿。散乱的微火很快凝聚起来,长成苗子,冲出炉筒,摇曳着,生长着;燃到纯粹时,火苗蔚蓝,飘着,跳着,像欢呼的精灵。屋子里所有的家伙什儿,都披拂上了一层穆穆的红,温馨而华美。
这正大而隆重的气氛,催开了新一天的光明和希望。
做蜂窝煤,算得上家庭的一项大工程。总是在头一天,老公买来煤面,借来模子,定下帮工的亲邻,又从村外大北洼拉来黏土,晚上商定好次日招待亲邻的酒菜,一切准备妥当。次日,帮忙的人早早到了,大家说笑着开工。先以五锹煤面、一锹黏土的比例,混合、拌匀,和成煤泥;接下来,便能看到散乱之泥成为玲珑之“型”的华丽变身。他们一人拎一个模儿,往煤泥上一杵,一搓,拎起来,将手柄用力一提,一枚新鲜煤球便像胎儿一样水淋淋生了出来。他们总是一边说着无边无际的闲话,一边在源源不断地生产煤球——那越来越庞大的方阵,乌溜溜,圆润润,渐成“沙场秋点兵”的气势。
如今,蜂窝煤早已退出生活,但那段日子却总被想起。奇怪的是,那种落后的生活方式附赠的种种不便、煤炭燃烧的刺鼻气味、街边随处可见堆积着的乏煤球和煤灰……都在回忆中被淡化,而蜂窝煤岁月里那种简单、温情、少有焦虑感、充满人情味的生活质感,却总被怀念和品味。
也许,就是这样吧,时光会过滤掉负累和艰辛,留下感动与美丽。
(有删改)
散文阅读课上,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赏读《远逝的蜂窝煤》。
(1) 在小组讨论环节,同学们就题目在文中的作用展开了讨论,请你参与讨论并谈谈看法。
(2) 结合文章内容,以“蜂窝煤岁月的最美处,是 ______ ”为开头,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赏析性文字。
7.班级开展“重新认识‘吃苦精神’”学习活动,请参与并完成下列各题。
苦是人生的补药
马祖云
二十世纪初,青年毛泽东在刻苦读书的岁月中,一直坚持“自讨苦吃”:烈日炎炎的盛夏,别人待在寝室摇扇避暑,他却赤背顶着骄阳暴晒;北风呼啸的寒冬,别人躲在屋里取暖,他却穿着薄衫于山谷中进行“冷风浴”;雷鸣电闪的雨中,别人撑伞避淋,他却光着上身傲然进行“雨淋浴”。后来,毛泽东在谈及青年时代的吃苦经历时,常常提起“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古训。可以说,正是持之以恒地在苦境中练体魄、砺胆气,才铸就了一代伟人超凡的革命意志和坚定信念。
由此可见,苦是奋进人生的一种补药,吃苦能补精神、补信念、补品格、补才能,使人生由苦至甜,走向理想的彼岸。
志从苦中砺。“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古往今来,凡抱负高远者,必先立志献身;献身信仰历程,必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辛磨砺。正是这样的人生淬炼,才使思想跃然升华、信念愈加坚定、毅力不断坚强、人格日臻完善,从而实现远大的人生抱负。朱德、贺龙等无数老一辈革命家,立志献身信仰,或舍弃高官厚禄,或告别富裕生活,矢志投身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皆经历了一个浴火重生的过程。正所谓,吃苦励志,苦生芳华。
才从苦中长。立学,是奋进人生的一门必修课。立学成才,尤须呕心沥血、渐入佳境的修炼与升华。正如著名学者王国维所阐述的三重境界:始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继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终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道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成才不惧苦,就能苦出才学、苦出功底、苦出硕果。
功从苦中建。没有汗水,难有收获;安于享受,难以建功。艰苦是拓荒者的底色,坚韧乃创业者的特质。哲人言,一切希望和理想,都要靠咬牙挺着,直至挺来成功的曙光。科学家发明创造的背后,是坚韧不拔的艰难攻关;体育健将摘金夺银的背后,是千锤百炼的艰辛付出;名师名角一鸣惊人的背后,是厚积薄发的艰苦练功。遵义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坚忍 36年苦战,才凿通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彻底改变了山民世代缺水的命运。无数建功立业者的经历表明:“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然而,在当今社会,总有一些既想舒心获得又不愿苦心付出的“自在”者。有的只想吃香喝辣而不想吃苦受累,让梦想成了梦幻;有的想出彩而不想出力,让愿景成了泡影;有的想升迁而不想作为,让机遇成了“危机”。殊不知,天下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实现梦想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但只要有吃苦开拓的精神,必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有删改)
(1) 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就要注意论据的丰富性。请给观点“功从苦中建”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2) 本文论证思路清晰、有条理。请简要梳理全文的论证思路。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15分。
8.学校开展古文学习交流活动。请阅读下面的选文并完成下列各题。
【甲】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1)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则有去国怀乡 国 ______
②往来翕忽 翕忽 __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______ ,全在洞庭一湖。
②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 ______ 。
(3) “一切景语皆情语”,人们的“览物之情”往往因景而异。请结合甲、乙两文中的画波浪线部分,说说这一点分别是如何体现的。
9.阅读下面内容,回答问题。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①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②,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③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④,民不流徙,皆文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沈括《范仲淹救灾》)
【注释】①殍殣(piáo jìn):饿死的人。②募民存饷: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③敖仓:粮仓。④晏然:安宁的样子。
(1) 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处句子的停顿。(标两处)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2) 请结合文中内容,说说监司弹劾范仲淹的理由。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10.春节期间,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引发国人观影热潮,并且火出国门,引爆世界,跻身全球影史票房前列。观众为电影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而感动,为其创作团队全部来自中国而惊叹,那句“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理不容,我便逆转这乾坤”,更是震撼着每一位观众的心灵。
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不少于 600字的文章。
题目一:踏出一条自己的路
题目二:逆转_____
写作提示:
①如果选择题目二,请先补全题目;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避开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1.【答案】【小题1】东风无力百花残
【小题2】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小题3】沉鳞竞跃(注意“竞”的书写)
【小题4】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小题5】化作春泥更护花
【小题6】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题7】海日生残夜
【小题8】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2.【答案】【小题1】祥子的磨难:①被孙侦探骗走全部积蓄;②虎妞难产身亡,无奈卖车料理丧事。阿廖沙的磨难:①被外祖父毒打虐待;②母亲去世后,被赶出家门。
【小题2】示例:祥子生活在旧中国,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阿廖沙生活在沙皇专制统治下,阶级压迫,民不聊生
3.【答案】边防战事未休之忧,归家遥遥无期之忧。
4.【答案】【小题1】líng 逸
【小题2】C
【小题3】示例:这则灯谜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刀削面两头尖、中间宽的形态特征和烹制时的状态,体现出这一传统美食的可口诱人和人们对其的喜爱之情
5.【答案】【小题1】示例:使用过人工智能技术的教师中多数在高等教育期间没有接受过人工智能培训,教授过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师中多数人职后没有接受过人工智能培训。
【小题2】示例:内容:这幅漫画右侧是一个卡通版的AI工具,在它圆形的屏幕上显示着大大的“AI”字样,屏幕周围伸出六只手,每只手拿着的纸上分别写着“写作文”“做数学”“写检讨书”等。左侧是一名背着书包的学生正伸着双手高兴地向AI工具跑来。
寓意:这幅漫画传递出AI工具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隐忧的信息。
【小题3】示例:大家好!当前,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速度加快。我国高度重视开发并实施人工智能课程,目前已建立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AI与传统课程的融合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要在六年内实现中小学阶段人工智能教育的基本普及,我们还需要解决诸多困难,如设备覆盖不足、地区发展不均、师资力量匮乏。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要实现从区域试点到基本普及,我们仍需探索可行之路
6.【答案】【小题1】示例:从内容看,题目直接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是蜂窝煤,其状态是“远逝”,提示文章内容围绕蜂窝煤的消失及其背后的回忆展开;从主题看,题目中的“远逝”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消失,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过去生活方式的怀念和对现代变迁的思考;从结构看,题目中的“蜂窝煤”是文章的核心物象,贯穿全文,起到线索的作用。
【小题2】蜂窝煤岁月的最美处,是那宜人的田园之乐,是那暖暖的人间情味。圆柱通洞、摹形如藕的蜂窝煤是美的:摞垒成山,显示殷实秩序之美;烧融如浆,充满魔幻生命色彩。红炉沸壶、围炉闲话的“民生图”是美的:炉上随便烤煮煨,花生红薯富有诱惑滋味;炉边随意烤读聊,读书倾谈,全然乐活人间。一天七块蜂窝煤,三餐烧水熏屋子,红火光使屋子变得温馨与华美;买料请人定酒菜,混合搅拌做煤球,大工程生产日子催生光明与希望。蜂窝煤岁月,过滤掉负累和艰辛,沉淀简单和温情
7.【答案】【小题1】示例:科学家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艰辛勘探了1000多处重峦洼地,终于找到了安装“天眼”的最佳位置。
【小题2】示例:文章开篇以青年毛泽东“自讨苦吃”的事例引出中心论点“苦是奋进人生的一种补药”。接着分别从“志从苦中砺”“才从苦中长”“功从苦中建”三个方面论述为什么“苦是人生的补药”。结尾批判“既想舒心获得又不愿苦心付出的‘自在’者”,借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重申论点,总结全文
8.【答案】【小题1】①国都
②轻快迅疾的样子
【小题2】①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
②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小题3】示例:甲文画波浪线部分描写春和景明、月华灿烂的景象,抒发轻松喜悦之情;乙文画波浪线部分描写竹树环合、清冷寂静的景象,抒发凄凉悲怆之情
9.【答案】【小题1】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小题2】不顾救济灾荒的政事,嬉戏游乐而无节制;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
10.【答案】例文:
踏出一条自己的路
电影院的灯光亮起时,哪吒那句“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仍在我耳边回响。那时我还没意识到,不久后我将真的面对“无路可走”的困境——初二上学期的物理期中考试,我只考了 58 分,鲜红的分数像一道鸿沟,把我和“学好物理”的可能隔在两端。
物理老师找我谈话时,我攥着衣角小声说:“我可能真的不是学物理的料。”同学也私下议论:“他连最简单的电路图都画不明白,别挣扎了。”那些天,我看着物理课本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像看着一团乱麻,连翻页的勇气都没有。直到周末重看《哪吒之魔童闹海》,看到哪吒顶着“魔童”的骂名,仍在海边一遍遍练习控火术,我突然想起自己曾对着星空发誓,要成为能看懂宇宙规律的人。
那天晚上,我把物理试卷平铺在桌上,决定“踏出一条自己的路”。我不再跟着课堂节奏盲目刷题,而是把课本从第一章开始重新梳理,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不懂的知识点;遇到不会的电路图,我就找来导线和灯泡,在桌上模拟连接,直到看清电流的走向;每天放学后,我都留在教室,向物理成绩好的同学请教解题思路,把他们的方法记在专门的笔记本上。有一次,为了搞懂浮力原理,我在厨房用矿泉水瓶和盐做实验,不小心把水洒了一地,妈妈进来时,我正蹲在地上对着漂浮的鸡蛋傻笑。
期末考试成绩出来那天,我握着 86 分的物理试卷,手都在发抖。物理老师笑着拍我的肩:“你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了。”我望着窗外的阳光,突然明白,哪吒踏出的路是反抗宿命,而我踏出的路,是突破自我设限。原来所谓“无路可走”,不过是还没勇气迈出第一步,当我们带着坚持与热爱往前走,脚下自会生出属于自己的路。
逆转“绘画差生”的标签
“你画的这是什么?连比例都不对,别浪费时间学画画了。”美术课上,同桌的话像一根刺,扎得我脸颊发烫。我看着画纸上歪歪扭扭的静物,默默把画纸揉成一团——从小学开始,“绘画差生”的标签就像影子一样跟着我,老师说我没天赋,同学笑我画得像“儿童涂鸦”,连我自己都快相信,我永远也画不好。
改变的契机,是去年春节看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当看到哪吒喊出“若天理不容,我便逆转这乾坤”,我突然想起自己藏在抽屉里的画册——那里面画满了我对世界的想象,有会飞的鲸鱼,有发光的森林。那天晚上,我把画册翻了一遍又一遍,心里有个声音在说:“为什么不试试逆转这个标签?”
第二天,我报了学校的美术兴趣班。一开始,我连握笔姿势都不对,画的线条歪歪扭扭,老师耐心地教我:“别怕画错,每一笔都是进步。”我把这句话记在画册扉页上,每天放学后都留在画室练习。为了画好人物比例,我对着镜子画自己的手,一画就是半小时;为了掌握光影技巧,我在不同时间段观察窗外的树,记录阳光在树叶上的变化;遇到画不好的地方,我就看绘画教程,一遍遍地临摹、修改。有一次,为了完成一幅“星空”主题的画,我在画室待到晚上八点,颜料沾了满手,却在看到画纸上闪烁的星光时,笑得像个孩子。
学期末的美术展上,我的《星空下的哪吒》被挂在了展厅中央。同学们围过来看,同桌惊讶地说:“这真的是你画的吗?太厉害了!”我看着画中手持火尖枪、眼神坚定的哪吒,突然明白,逆转“绘画差生”的标签,靠的不是天赋,而是像哪吒一样不服输的勇气。原来所谓“不可能”,只是还没拼尽全力,当我们愿意为热爱付出努力,就能逆转命运,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