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宁市华师元一赤壁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咸宁市华师元一赤壁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10-06 15:1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 年华师元一赤壁学校高二年级 9 月月考
地理试卷
考试时间:2025 年 9 月 26 日 9:00-11:30 时长:75 分钟 试卷满分:100 分
注意事项: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小题,45 分)。
《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ft,ft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据此完成第 1~3题。
“桃花源”中“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提到的“溪”,其主要补给水源最可能是( ) A.高ft冰雪融水 B.大气降水 C.地下水 D.湖泊水
“桃花源”环境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是( )
A.地理位置 B.灌溉系统 C.农业科技 D.水力资源
“桃花源记”中描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复杂性 D.稳定性
读某大洋环流示意图,完成第 4~6 题。
若 AB 线是 30°纬线,则( )
该海域位于北半球 B.甲洋流为寒流
C.乙为西风漂流 D.丙不可能为秘鲁寒流
若 AB 线是 60°纬线,则( )
甲处等温线向北弯曲 B.乙洋流的性质为寒流
C.丙洋流的性质为暖流 D.丁处盛行东南风
若该环流位于北印度洋,则此时( )
①北京昼长夜短 ②丁处附近居民有可能发现正午日影朝南
③洛杉矶阴雨连绵 ④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华师元一赤壁学校高考文科总分 610 分的许茹芸同学发现,今年 3 月初赤壁市有个奇怪的天气现象:3 月 2 日天气晴朗,当日最高气温从 3 月 1 日的 15℃陡然上升到 28℃,而到了 3 月 3 日最高气温又陡然下降到 0℃左右,并且伴随狂风暴雨乃至冰雹天气。地理老师告诉她这种异常天气是“锋前增温”引起的。据此完成 7~9 题。
下图为北半球的天气系统图,当出现锋前增温现象时,赤壁市最有可能位于( )
A.甲 B.乙 C.丙 D.丁
锋前增温的直接原因是( )
暖锋过境前,暖气团主动抬升释放热量 B . 气旋控制下,气流下沉增温
C. 冷锋过境前,冷空气挤压前方暖空气增温 D. 局地地形阻挡,形成焚风效应
赤壁春季易出现冰雹天气的主要原因是( )
升温快,下垫面气温偏高 B.气温较低,0℃等温面高度低
C.副高强,气流上升运动强 D.降水较多,水汽输送频率较大
冻融荒漠化是指高海拔地区多年冻土反复冻融而引起的植被衰退、土地退化现象。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青藏高原藏西—藏北部分地区冻融荒漠化加剧。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和高原鼠兔增多也会对冻融荒漠化产生一定影响。如图示意藏西—藏北冻融荒漠化的形成过程。据此完成 10~12 题。
藏西—藏北部分地区冻融荒漠化加剧,其形成过程是( )
①生草土层变干 ②全球气候变暖 ③地下水位下降 ④季节融化层变厚
②④③①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②①③ 11.人类活动加剧了该地区的冻融荒漠化,其主要表现为( )
鼠兔打洞破坏多年冻土层 B.鼠兔啃食植被加剧气候干旱化 C.修路使多年冻土反复冻融 D.人类过度取水加剧地下水位下降
针对该地区冻融荒漠化的防治,可采取的措施有( ) A.植树造林,恢复生态 B.合理用水,生态移民 C.消灭鼠灾,保护植被 D.引水灌溉,提高地下水位
黑水河是长江支流岷江上游的最大支流,流域内主要为高原季风气候,河谷是聚落主要选址类型之一,其河谷聚落分为平坝型和ft麓型两类,上游河谷较为宽阔平缓,下游河谷谷底深切,谷坡陡峻。河谷村民以传统农耕为主,受流域内沟谷地貌、水文特征影响形成“ft—河—田—居”的河谷聚落环境格局。下图分别为黑水河河谷平坝型和ft麓型聚落格局示意图。据此完成 13~15 题。
下列关于两类聚落分布及形态描述正确的是( )
A.上游平坝型—条带状 B.下游平坝型—面状
C.上游ft麓型—面状 D.下游ft麓型—条带状 14.导致两类聚落形态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 B.气候 C.地形 D.土壤 15.河谷聚落为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特征形成了差异化聚落布局模式,下列符合ft麓型聚落特征的是( )
①居陡耕缓、依坡簇群②居平耕缓、逐水散布③街巷网状布局④街巷一字型布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综合题(共 3 题,55 分)。
16.华北、华南降水都受东亚夏季风影响,华南还会受到热带季风影响。下图示意华南、华北 1961—2020 年平均日降水量变化。(16 分)
据图描述两地 1961—2020 年平均降水量逐日变化的差异。(6 分)
研究表明,华南前汛期降水量与华北夏季降水量呈负相关,从季风强弱角度分析其成因。(6 分) (3)分析降水特点对华北地区区域发展的不利影响。(4 分)
17.(17 分)下图是我国某河流流量与气温的关系示意图,该地全年降水量比较均匀。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说明该河流甲、丙两个时段汛期形成原因,并分析乙时段河流流量较小的原因。(8 分) (2)归纳该河的主要水文特征。(5 分)
近几十年来该河水量明显减少,甚至夏季出现断流现象,请分析其原因。(4 分)
18.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 CO2,将碳贮存在植物体内,固定为有机化合物,同时又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通过各种呼吸途径将 CO2 返回大气。常见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适宜温度为 15~ 35℃。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地区湖泊的年碳排放量已经下降,部分湖泊从 1970~2000 年间的碳源转
变为 2000~2020 年间的小型碳汇。近年来,青藏高原地区积极建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动清洁能源项目,发展智慧农牧业,并在工业、城乡、交通等重点领域推进节能降碳。(22 分)
分析青藏高原地区湖泊 2000~2020 年间形成小型碳汇的原因。(8 分)
与同纬度的东部平原湖泊相比,青藏高原湖泊的水生植物生长规模更小。这体现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并分析主要影响因素。(8 分)
请从产业发展角度,为青藏高原节能降碳提出 3 条建议(6 分)
高二年级9 月月考
地理 试卷评分细则
(3) 建议:发展智慧农牧业,用精准灌溉、科学施肥替代传统方式;大力建设太阳能电站、风电场等
清洁能源项目;发展低碳旅游,推广徒步、骑行等方式,使用新能源汽车接驳游客;(每点 2 分,共 6
分。其他合理答案也可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A A C C B A C A A
11 12 13 14 15
D B A C A
二、综合题
16.(1)华南年降水量表现为明显的双峰分布(5—6 月为前汛期,7—8 月为后汛期)(2 分);华北降水量表现为单峰分布(主要集中在 7—8 月)(2 分);华南降水量各季节都多于华北,5—6 月差异最大(2 分)。
如果 5—6 月夏季风偏强,雨带北移较快,造成华南前汛期(5—6 月)短,降水偏少,华北雨季提前,夏季(7—8 月)降水异常偏多(3 分)。如果 5—6 月夏季风偏弱,雨带北移较慢,华南前汛期
(5—6 月)长,降水偏多,华北夏季(7—8 月)降水偏少(3 分)。
华北地区人口、经济密集,水资源需求量大,降水总量少,水资源不足(2 分);雨季到来时间和降水量不稳定,造成该区域夏季旱涝灾害多发(2 分)。
17.答案:(1)甲时段汛期是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所致(2 分)、丙汛期是夏季冰川融水所致(2 分);乙时段河流流量较小的原因:4、5 月份,随着气温的升高,蒸发量增加,季节性积雪的融化量不断减少,补给河流的水量减少(2 分);同期,农业用水量较大,致使河流流量较小(2 分)。
(2)流量小(1 分),季节变化大(1 分),有春汛(1 分)和夏汛(1 分),冬季断流(1 分)。
(3)全球变暖,冰川退缩(2 分),人类活动规模扩大,沿岸过度利用水资源(2 分)。
18(1) 全球变暖,气温升高,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强,对 CO2 的吸收超过了释放(2 分);湖泊面积扩大,
(2 分)水生植物生存空间扩大,生物量增加,光合作用吸收更多 CO2(2 分);水体中 CO2 含量下降,有利于大气中 CO2 进入水体(2 分)。
(2) ① 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或非地带性分异规律)。(2 分)② 主要影响因素:地形(海拔)。(2 分)③ 分析:青藏高原海拔高,即使与东部平原纬度相同,整体气温也更低,不利于水生植物大量生长;而东部平原海拔低、气温较高,水生植物生长规模更大。(4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