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学期中专项复习卷】12、古诗文阅读理解——2025-2026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乐学期中专项复习卷】12、古诗文阅读理解——2025-2026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8.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6 12:32: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乐学期中专项复习卷
12、古诗文阅读理解践
一、阅读古诗,完成练习。(11分)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诗的前两句写了 和 两处景色,一个“开”字仿佛让我们眼前出现了长江 、 (写两个成语)的雄伟壮观的景象。
2、“两岸青山相对出”中,一个“ ”字逼真地写出了天门山夹江对峙,且由两岸伸向江心的态势,给人以 (动态 静态)美的感受。“孤帆一片日边来”告诉我们诗人按照 的写作顺序呈现景物,“孤帆一片”与“日边来”相结合,又传神地描绘出情景 的特点。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这首诗描写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 )
(2)“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意思是长江流经此处因天门山的阻挡而被迫向东流。( )
(3)“开”“回”“来”三字不属同一韵母,因此,严格来说,这首诗不押韵。( )
(4)这首诗语言明快,色彩绚丽,最能表现色彩字词有“碧水”中“碧”和“青山”中“青”,另外,“帆”与“日”虽不能直接表现色彩,但也隐含了这一方面内容。( )
4、作者李白被称为“ ”,他与 并称为“李杜”。李白的诗歌我们耳熟能详,我能写出他的一句诗词名句: , 。
二、阅读古诗,完成练习。(11分)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
1、在横线上补写出作者和缺漏的诗句。(3分)
2、诗中的每一句都是一幅画,请提炼关键信息概括画作,并挑一幅写写你“看”到的画面。(6分)
我最喜欢 图,我“看”到了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分别描绘了黑云、白雨、狂风、湖水等景物。
B.这首诗描写了西湖从下雨到天阴又到天晴的天气变化。
C.这首诗第三句中的“忽”字准确地写出了暴雨骤去的动态。
D.这首诗描写了西湖盛夏时节暴雨骤来骤去的奇丽景色。
三、阅读古诗,完成练习。(11分)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从哪一句能看出作者来过江南 ( )
A.日出江花红胜火 B.风景旧曾谙 C.江南好
2、“能不忆江南 ”这一句是( )。
A.设问句 B.反问句 C.陈述句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画面。
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从词中的哪两个字看出来
四、请补全古诗词,完成练习。(1分)
春 日 天净沙·春
[宋]朱 熹 [元]白 朴
胜日寻芳泗水滨,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①楼阁帘栊②,杨柳秋千
。 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③。
等闲识得东风面, 【注】 ①阑干:栏杆。②帘栊(lóng):窗户上的
。 帘子。③飞红:飞舞的花瓣。
1、朱熹和白朴都写了春天,以下哪一项不是两位作者都写到的 ( )(1分)
A.春天的风 B.春天的植物 C.春天的动物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1)《春日》赏春的地点是在泗水边上,“胜日”是指胜利的日子。( )
(2)《春日》的最后两句,既让我们从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又揭示了很容易“识得东风面”的原因,富含哲理,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 )
(3)白朴运用绘画技巧,从“春山”到“院中”描绘了不同空间层次春天的景物。( )
(4)两首作品都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且都暗含着引人深思的哲理。( )
五、古诗对比阅读。(7分)
【甲】 【乙】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 韩愈 [唐]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天街①小雨润如酥①,
百般红紫斗芳菲。 草色遥看近却无。
杨花①榆荚无才思②, 最是一年春好处,
惟解漫天作雪飞。 绝胜⑤烟柳满皇都。
【注释】①杨花:柳絮。②才思:才气、才情。③天街:京城街道。④酥:酥油。⑤绝胜:远远胜过。
1、“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 )(1分)
A.对比 B.夸张 C.比喻 D.拟人
2、从“ ”可以看出“ ”可以作为甲诗的题目。( )(2分)
A.不久归 晚春 B.斗芳菲 新春 C.无才思 早春 D.作雪飞 立春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是哪一项 ( )(2分)
A.甲诗中,草木本属无情物,竟能“知”,能“斗”,能“解”,想象奇特;乙诗将早春淡淡的草色与晚春的满城烟柳对比,突出了早春景色的可爱。
B.甲诗中,杨花、榆荚虽缺少“才思”,但仍努力为春天增添一景,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的。
C.“草色遥看近却无”是乙诗中非常精彩的一句。草色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萌动着无限的生机,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
D.乙诗最后一句是作者想象之景,他憧憬着那绿柳满城的晚春景色。
4、写出“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的意思,可适当添加自己的想象。(2分)
六、古诗词对比阅读。(8分)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两首词的词牌名分别是“渔歌子”和“ ”,我还能再写一个词牌名: 。(2分)
2、关于这两首词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两首词都描写了夏季恬静自然、优美如画的风景。
B.这两首词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个方面描写了自然风光。
C.这两首词的画“ ”部分在描写景物时都运用了动态描写的手法,意境优美,令人印象深刻。
D.“稻花香里说丰年”写出了农民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3、阅读这两首词,把表格填写完整。(4分)
词 《渔歌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描写的画面 宁静悠远的垂钓图
词人情感 喜悦欢快
七、诗词阅读。(7分)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①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②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注释】①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②缨:绳索。
1、本词的词牌名是 ,题目是 。(2分)
2、这首词描写的是 季的景色,由“ ,
”可以看出。(3分)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人从眺望远景起笔,写天高云淡,北雁南飞,这触发了词人胸中的伤秋之情。
B.词的下阕,词人将目光收到近处,高山之巅,红旗猎猎,红军将士在山峰间盘旋
向前。
C.词的最后两句看似带有疑问,实则表达了词人对革命的必胜信念。
D.这首词工整分明,上下阕都是一、二句写景,三、四句言志,情景交融,浑然一
体。
八、古诗词阅读。(8分)
水调歌头·游泳①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②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④动,龟蛇⑤静,起宏图。一桥飞架⑥南北,天堑⑦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⑧,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注释】①游泳:1956年6月,作者曾由武昌游泳横渡长江,到达汉口。②极目:放眼远望。③宽余:神态舒缓,心情畅快。④风樯:帆船。樯,桅杆。⑤龟蛇:龟山、蛇山。⑥一桥飞架:武汉长江大桥,该桥为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桥梁,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重大工程之一,当时正在施工中,故属“宏图”。⑦天堑:堑,沟壕。古人把长江视为“天堑”。⑧西江石壁:计划中的长江三峡大水坝。
1、下列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极目楚天舒(尽,达到顶点) B.胜似闲庭信步(随意)
C.更立西江石壁(还要) D.当惊世界殊(特殊)
2、起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写作者的行踪。作者当年视察大江南北,兴致很高,行迹匆匆,由“才……又……”可知,作者的心境是 的。(1分)
3、“极目楚天舒”一句中的“舒”是舒展、开阔之意,它既写出了
,又写出了作者 ,景和情交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能让人联想到《七律·长征》中“ ,
”的乐观主义精神。(3分)
4、品读下阕,思考作者是如何运用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写法来写治理长江的,补全导图。(2分)
九、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6分)
李广射虎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①镞②,视之石也。因复③更射
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④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⑤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释:①没(mò):没入, 陷进去。②镞(zú):箭头。③复:再、又。④郡:郡县。
⑤右北平:古地名。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以为虎而射之(代词,指老虎) B.广所居郡闻有虎(听说)
C.尝自射之(曾经) D.广亦竟射杀之(代词,指老虎)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
3、下列对李广再射时“终不能复入石”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李广的射术发挥不太稳定。
B.李广之前的“中石没镞”是侥幸。
C.李广后来射的石头比之前那块坚硬很多。
D.第一次射石时,李广以为它是老虎,注意力高度集中,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十、小古文阅读。(12分)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
来,过易水。蚌方①出曝②,而鹬啄其肉,蚌合而
箝③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
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
鹬!’两者不肯相舍④ ,渔者得而并禽⑤之。今赵且⑥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⑦大众,臣恐⑧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方:刚刚。②曝:晒。③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④相舍:互相放弃。⑤禽:同“擒”,捕捉,抓住。⑥且:将要。⑦弊:弊病,害处。⑧恐:担心。
1、这则故事可以用 , ”这个成语来概括。(2分)
2、结合注释.联系短文内容,把下列对话内容补充完整。
双方争吵起来。鹬威胁河蚌说:“ ”,河蚌也不甘示弱地说:“ ”。(4分)
3、下列对本文道理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B.大敌当前,弱小者要学会避让敌人,不能正面冲突,这样才能保全自己的利益。
C.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
D.在处理内部事务时,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
4、通过阅读短文,你觉得苏代能够成功说服赵惠王,让他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从两个人的角度来分析)(4分)
十一、小古文阅读。(8分)
核 舟 记(节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①寸之木,为②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③因④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③泛赤壁云。
……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⑥,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⑦,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⑧桃核修狭⑨者为之。
【注释】①径:直径。②为:做,这里指雕刻。③罔(wǎng)不:无不、全都。④因:顺着、就着。⑤大苏:苏轼。⑥幕(ruò)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⑦篆文:用篆体刻成的文字。⑧简:挑选。⑨修狭:长而窄。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2分)
尝贻余核舟一:
曾不盈寸:
2、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3、下列关于“核舟”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用果核雕刻成的舟。
B.它很小但上面所刻的东西却很多。
C.它描绘了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故事。
D.刻有三十四个字但不知它的长短。
4、如果你看到了“核舟”,你最想说什么 请结合文中语句回答。(2分)
十二、小古文阅读。(8分)
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北面②而持③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④奚⑤为北面 ”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⑥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②北面:面向北方。③持:驾。④将:又。⑤奚
(xī):为何。⑥用:钱财。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我欲之楚: 吾马良: 此数者愈善:
2、翻译下列句子。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3、大臣讲述一个路人想要去 ,但是却向 驾车,大臣告诉他结果只
会适得其反。成语“ ”出自本文,比喻 。
4、文中可笑的是谁 谈谈你的理解。
5、联系生活实际,简单说说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一、1、山 水 一泻千里、势如破竹
2、出 动态 由远及近 由小到大
3、√×××
4、诗仙 杜甫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二、1、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望湖楼下水如天
2、白雨跳珠图 风来云散图 水天一色图
黑云翻墨一朵像被打翻了的墨水似的黑云从远处飘过来,但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一场大雨就来了。
3、B
三、1、B
2、B
3、春天来了,在阳光的照耀下,江边的花开得比火还要红,碧绿的江
4、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春天的喜爱、赞美、眷恋之情。可从词中的“忆”“好”两个字看出来。
四、无边光景一时新 万紫千红总是春 C ×√√×
五、1、D
2、A
3、D
4、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柳絮和榆钱也不甘寂寞,化作“漫天飞雪”,随风起舞,为春天增添一景。
六、1、西江月 清平乐
2、D
3、恬静优美的乡村月夜图 悠闲自在
七、清平乐 六盘山 秋 天高云淡 六盘山 C
八、1、D
2、南方天空的开阔 心中的舒畅开朗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3、风樯 龟蛇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起宏图
九、1、A
2、李广所驻守的郡听说有老虎,(他)曾经亲自去射杀。
3、D
十、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你若不张开壳,今天不下雨,明天也不下雨,你会被晒死在这里的,我看你能撑到什么时候! 我就是不张开壳,我把你狠狠地夹住,你今天拔不出嘴来,明天拔不出嘴来,你非饿死在这河滩上!
3、B
4、①从苏代的角度看: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赵惠王易于接受;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 ②从赵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十一、(1)曾经 满
(2)原来是挑选了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3)D
(4)“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我想说,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真精湛!
十二、1、想要。 优秀。 越。
2、(1)马虽然好,(但)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2)这些条件越好,却离楚国越远罢了。
3、楚国 北方 南辕北辙 行动和目的相反。
4、那个路人很可笑。这个路人一心要去楚国,有好马、钱财、好车夫,
5、我的妹妹总是说学习要有毅力,可是她每次遇到一点难题就逃避困难,轻易放弃。我认为我们做事不能背道而驰,要符合实际情况。如果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