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 道德与法治 九年级上册
《 5.1 延续文化血脉 》教学设计
授课 教师 班级 日期
本框所属单元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
本框所属课程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
教材 分析 第一框“延续文化血脉”,主要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血脉延续,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本框第一目分析了中华文化的来源和特征,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血脉延续。本目重点落在从中华文化的价值角度理解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第二目侧重从代代传承的中华美德角度,阐释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重点落在“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课程标准要求 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理念。 2.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齐治平的理想追求,锤炼高尚人格
知识 目标 1.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自信的意义,明确文化自信的途径 3.知道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懂得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2.道德修养:增强民族气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形成健全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文化自信的意义和做法
难点 中华文化的特征
学情 依据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资源,构筑共同的精神家园。“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初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使学生打牢中华文化底色,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 准备 教师要阅读相关书籍,提前了解教材中出现的与文化有关的知识。例如,了解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知道我国的文化遗产和理论界关于中华文化的主要观点,等等。除此之外,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中华文化的重要思想,做到心中有底。其次,拓展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为了让学生能够形成深刻、生动的主观体验,必须借助有代表性的实例,如人物、故事等。教师需要收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关的知识和典型材料;需要对社会生活中涌现出的一些先进模范人物有及时全面的了解;需要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伟大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断,对教材内容加以丰富和完善,使之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最后,教师要注意不断挖掘课程资源,创新授课形式,准备一些有针对性的课题实例,以图片、影像的形式进行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学生 准备 学生需要对“运用你的经验”和相关“探究与分享”活动进行课前准备。例如:在课前搜集各民族传统节日的由来;查找相关资料,对我国的文化遗产有整体的认识;搜集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活动资料和观看往届“汉语桥”系列中文比赛
↓ 教学过程 ↓
教学 过程 前置知识 文明是什么 文明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 文化中的积极成果作为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便是文明 一般包含了:家族、工具、语言、文字、宗教、城市、乡村和国家等要素 初步阐述文明与文化的关系
文明的意义 展示图片: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状态,凝结着民族的价值追求 文明是个体教养和开化的表征 文明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目标 介绍了文明的价值
教师提问:你知道古代人类文明有哪几个代表吗? 展示图片: 古埃及文明:始于公元前3150年,灭亡于公元642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后来的埃及已经完全阿拉伯化,变为伊斯兰文明的附庸,再也找不回古埃及文明的影子 古印度文明:约公元前2300年 – 公元前1700年,主要在印度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境内)。先被雅利安人征服,后被伊斯兰统治,又被英国占领。现今的印度与古印度文明完全脱节 古巴比伦文明:起于约公元前18世纪,地址在现伊拉克境内。公元前729年被亚述帝国吞并,后来彻底消亡。此文明有文字、法律、宗教,建立了城市、学校,掌握发达的农业技术、数学、天文学。 中华文明: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 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至今。世界历史上曾经存在的20多种文明,绝大部分已经消失,唯有中华文明是延续至今的文明 展示了四大古文明,特别是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通过对比其他文明的消亡,强调中华文明的延续。
展示图片: 那达慕大会、望果节、盘王节、春节 运用你的经验:传统节日知多少 (蒙古族每年七、八月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有歌舞、赛马、摔跤、射箭) (藏族在藏历七八月欢庆丰收、祈求风调雨顺的歌舞活动。望果在藏语里是指绕着丰收在望的庄稼转圈) (瑶族在农历十月十六日用吟唱、祭酒、舞蹈、上香等形式祭祀祖先,向祖先的庇佑神盘王许愿和还愿) (上古时代人们在春回大地的岁首举行的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驱邪攘灾、祈岁纳福) 教师点拨: 中华文化的形成:长期以来,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操作建议 1.前期准备。课前让学生查阅我国不同民族传统节日的由来,思考这些传统节日传承至今的原因,制作课件或写作汇报文章。 2.交流分享。学生汇报查阅的关于不同民族传统节日的材料,畅所欲言。 3.引导讨论。在引导学生对教材所提出的“为什么这些传统节日能够传承至今”这一问题进行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中华文化的血脉延续问题。 4.总结提升。在学生发言分享的基础上,教师可列举几个典型的传统节日,并分析其传承至今的原因,然后总结其中的共性并向学生展示,最后得出结论:有些传统节日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是因为其本身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认同,并在此基础上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 注意事项 一是有些学生可能会提出现在的传统节日被很多外国的节日所冲淡,比如近年来就不乏春节年味变淡的声音。对于这些看法,教师要给予重视并认真解答。传统节日的形式在与时俱进,也增加了新的色彩,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核若一直都在,则会继续传承并发展。二是在展示和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文化,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栏目以传统节日为载体,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其实就在自己身边,中华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本活动与第七课“中华一家亲"形成呼应。
观看视频《文化中国行》,谈谈你了解的中华文化包含哪些丰富多彩的内容? 展示多张图片:各种关于中华文化的元素 【重点知识】中华文化的内容 展示图片: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 教师提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焕发新活力的例子有哪些? 展示图片: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通过现代手法对斗拱、中国红等中国元素进行演绎创造,表达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 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 火炬“祥云”融合中国传统纸卷轴造型,红银配色源自汉代漆红工艺,祥云浮雕体现千年文化符号,还与现代航天技术巧妙结合。 2023杭州亚运会火炬 火炬“薪火”以中国良渚文化为核心,炬身螺旋纹源自玉琮纹样,其造型融合甲骨文“琮”字与指纹意象,寓意中华文明薪火相传。 2025成都世运会火炬 火炬“竹梦”取意“逐梦”,以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像为灵感,融合竹节造型,寓意体育精神生生不息,传递开放包容的中国情怀。 提问:为什么中华文化历经时代变迁,依然能保持魅力甚至焕发新的风采? 本活动通过图片展现灿烂的中华文化,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穿越时空仍然保持独特魅力,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教师要提前做好相关的理论知识准备,了解相关文化内容,应对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和提问。
【重点知识】中华文化的特点: 源远流长(体现在其五千年文明从未中断的历史连续性,文字、典籍与核心价值代代相承) 博大精深(彰显于思想理念、人文精神、艺术科技等多元领域的丰富内涵与独特智慧) 薪火相传(依托代际守护、制度保障与全民参与,确保文化基因活态延续) 历久弥新(通过守正创新与全球对话,实现传统价值的时代转化与文明互鉴) 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的原因: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习近平讲话: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新时代,延续文化血脉需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提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含哪些内容? 【重点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展示图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内容,如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惠民利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而不同、文以载道、俭约自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忠报国、振兴中华、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等 革命文化 中国革命文化是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救亡图存、奋发图强、民族复兴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革命文化的核心是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一切为人民服务的“人民观”。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文化创新,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孕育出来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重点知识】中华文化的价值(重要性) 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新时代,延续文化血脉需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探究与分享: 三种文化是不是独立发展的? 它们之间具有什么内在联系? 它们与国家的发展有什么关联? 教师点拨: 这三种文化是一脉相承、具有内在联系的,它们具有相同的血脉,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不同发展时期的智慧成果,共同铸就了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对这三种文化的有机整体的自信,这种自信,是我们民族披荆斩棘、生生不息、意气风发、高歌猛进的强大精神支撑。 习近平讲话在教学中具有价值观引领与文化认同建构的双重作用。通过将文化与国运相联结,激活学生对中华文明连续性的认知(如古埃及、巴比伦文明消亡案例的对比),强化"文化自信"的情感根基。提问设计引导学生梳理文化脉络,从优秀传统文化(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革命文化("人民观"核心)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完整的文化认知体系。 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理解三种文化的历史继承性与时代创新性,如革命文化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转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创新,深化对"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力量"的理解。教师点拨强调文化整体性,呼应"大思政课"要善用历史纵深与现实成就的教学要求,助力学生成为文化传承的自觉主体。
【重点知识】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学生做笔记,全班齐读知识点
观看视频《赓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思考: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
【重点知识】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学生做笔记,全班齐读知识点
【重点知识】怎样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学生做笔记,全班齐读知识点
接下来,我们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那就是传统美德。 提问:你能说出哪些中华传统美德 ? 展示图片: 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 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 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 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 【重点知识】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 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 全方位立体式地向学生展现中华传统美德所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
【重点知识】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文化基因。 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学生做笔记,全班齐读知识点
观看视频《“顺其自然”累计捐款已达1686万元》,谈谈我们该如何践行美德? 社会是不乏“中国好人”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层出不穷的“中国好人”是当代中国人道德风貌的真实写照。
【重点知识】怎样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 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学生做笔记,全班齐读知识点
知识 小结
2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5张PPT)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2025年10月 最新版
古埃及文明
始于公元前3150年,灭亡于公元642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后来的埃及已经完全阿拉伯化,变为伊斯兰文明的附庸,再也找不回古埃及文明的影子
古印度文明
约公元前2300年 – 公元前1700年,主要在印度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境内)。先被雅利安人征服,后被伊斯兰统治,又被英国占领。现今的印度与古印度文明完全脱节
古巴比伦文明
起于约公元前18世纪,地址在现伊拉克境内。公元前729年被亚述帝国吞并,后来彻底消亡。此文明有文字、法律、宗教,建立了城市、学校,掌握发达的农业技术、数学、天文学。
中华文明
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 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至今
世界历史上曾经存在的20多种文明,绝大部分已经消失
唯有中华文明是延续至今的文明
第 一 目
中华文化根
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特点、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坚定文化自信
你知道这些不同民族传统节日的由来吗?
为什么这些传统节日能够传承至今?
那达慕大会
望果节
盘王节
春节
那达慕大会
望果节
盘王节
春节
蒙古族每年七、八月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有歌舞、赛马、摔跤、射箭
藏族在藏历七八月欢庆丰收、祈求风调雨顺的歌舞活动。望果在藏语里是指绕着丰收在望的庄稼转圈
瑶族在农历十月十六日用吟唱、祭酒、舞蹈、上香等形式祭祀祖先,向祖先的庇佑神盘王许愿和还愿
上古时代人们在春回大地的岁首举行的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驱邪攘灾、祈岁纳福
中华文化的形成
长期以来,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观看视频《文化中国行》,谈谈你了解的中华文化包含哪些丰富多彩的内容?
结合视频,谈谈你了解的中华文化包含哪些丰富多彩的内容?
中华文化的内容
重点 P59
1
独具特色的
语言文字
异彩纷呈的
文学艺术
名扬世界的
科技工艺
浩如烟海的
文化典籍
独具特色的
语言文字
名扬世界的
科技工艺
浩如烟海的
文化典籍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
2023杭州亚运会火炬
2025成都世运会火炬
通过现代手法对斗拱、中国红等中国元素进行演绎创造,表达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
火炬“祥云”融合中国传统纸卷轴造型,红银配色源自汉代漆红工艺,祥云浮雕体现千年文化符号,还与现代航天技术巧妙结合。
火炬“薪火”以中国良渚文化为核心,炬身螺旋纹源自玉琮纹样,其造型融合甲骨文“琮”字与指纹意象,寓意中华文明薪火相传。
火炬“竹梦”取意“逐梦”,以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像为灵感,融合竹节造型,寓意体育精神生生不息,传递开放包容的中国情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焕发新活力的例子有哪些?
为什么中华文化历经时代变迁,依然能保持魅力甚至焕发新的风采?
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的原因
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中华文化的特点
重点 P59
2
源远流长
体现在其五千年文明从未中断的历史连续性,文字、典籍与核心价值代代相承
博大精深
彰显于思想理念、人文精神、艺术科技等多元领域的丰富内涵与独特智慧
薪火相传
依托代际守护、制度保障与全民参与,确保文化基因活态延续
历久弥新
通过守正创新与全球对话,实现传统价值的时代转化与文明互鉴
习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新时代,延续文化血脉需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含哪些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内容,如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惠民利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而不同、文以载道、俭约自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忠报国、振兴中华、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等
孔子见老子图
革命文化
中国革命文化是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救亡图存、奋发图强、民族复兴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革命文化的核心是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一切为人民服务的“人民观”。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文化创新,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孕育出来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重点 P60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文化的重要性(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重点
4
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新时代,延续文化血脉需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P58
P60
P61
P61
探究与分享
三种文化是不是独立发展的?
它们之间具有什么内在联系?
它们与国家的发展有什么关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这三种文化是一脉相承、具有内在联系的,它们具有相同的血脉,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不同发展时期的智慧成果,共同铸就了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对这三种文化的有机整体的自信,这种自信,是我们民族披荆斩棘、生生不息、意气风发、高歌猛进的强大精神支撑。
文化自信的内涵
重点 P61
5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观看视频《赓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思考: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
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
6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重点
P60
P61
P61
怎样坚定文化自信?
重点 P62
7
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第 二 目
美德万年长
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内涵、特点
如何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
爱国情怀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
奋进品格
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
和乐风范
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
高尚情操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
伦理规范
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
处世准则
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
重点 P63
8
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等。
特点
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朱子家训》是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用纯所著,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修身齐家的理想与追求,其核心就是要让人成为一个正大光明、知书明理、生活严请、宽容善度、理想崇高的人,这也是中华文化的一贯追求。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尊老爱幼、知书达礼、勤俭持家等中华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
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日用而不觉
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重点
9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P62
P64
P65
观看视频《“顺其自然”累计捐款已达1686万元》,谈谈我们该如何践行美德?
社会是不乏“中国好人”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层出不穷的“中国好人”是当代中国人道德风貌的真实写照
怎样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重点 P65
10
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
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思维导图
考题材料提炼知识点练习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度,传承着伟大的文明。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大漠孤烟江南细雨,总让人思接千载、心驰神往;黄河九曲、长江奔流,总让人心潮澎湃、豪情满怀。良渚、二里头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宝,国家版本馆的文脉赓续………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②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考题材料提炼知识点练习
扑救山火英勇牺牲的退役军人邓璞;义务寻亲,帮助数百户家庭实现团圆的基层民警商朝阳;突发疾病倒在岗位上,用生命诠释共产党员责任与担当的好干部杜刚;毅然捐肝救母,用孝心照亮母亲余生的“00后”小伙王字鹏”……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国好人”的可贵精神品质。
践行了见义勇为的中华传统美德。
践行了爱岗敬业的中华传统美德。
体现了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
践行了孝敬父母的中华传统美德。
易错易混观点练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错误,“最优秀”说法太绝对。
我们要全面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错误,我们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错误,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美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错误,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