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6年中考英语阅读理解核心突破75问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6年中考英语阅读理解核心突破75问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英语
更新时间 2025-10-06 15:18:16

文档简介

备战2026年中考英语阅读理解核心突破75问(通用版)
目录
一、语篇特征(25 问) 1
二、词句特征(25 问) 22
三、语篇理解(25 问) 51
一、语篇特征(25 问)
1. 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中常见的语篇体裁有哪些?
【释疑解答】
初中英语阅读理解常见的语篇体裁主要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大类。记叙文通常讲述个人经历、故事等,有明确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说明文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特征、用途、原理等,旨在传递信息;议论文则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表达作者的看法和主张;应用文包含书信、邮件、通知、海报、广告、菜单等,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
【知识拓展】
不同体裁的语篇结构存在差异,比如记叙文常按照时间顺序(beginning - middle - end)展开,说明文多采用总分、分总或总分总结构,议论文一般包含论点、论据和结论。了解这些结构特点,能帮助快速把握语篇主旨。
2. 如何判断一篇英语语篇是记叙文?
【释疑解答】
判断一篇英语语篇是否为记叙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看是否有明确的人物(characters)、时间(time)、地点(place)和事件(event),这是记叙文的四要素;其次,语篇通常会有事件的起因(cause)、经过(process)和结果(result)的叙述;最后,语言上常使用过去时态,通过具体的情节和细节描写来展现故事内容,可能还会带有情感色彩。
【知识拓展】
记叙文还可细分为故事、传记、游记等。在阅读故事类记叙文时,要关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变化;阅读传记类记叙文则要重点把握人物的成长经历和重要事件对人物的影响。
3. 说明文的语篇特征中,“说明方法” 有哪些?在初中英语阅读中常见的是哪几种?
【释疑解答】
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example)、列数字(number)、作比较(comparison)、分类别(classification)、下定义(definition)、作诠释(interpretation)、打比方(analogy)、摹状貌(description of appearance)、引资料(quotation)等。在初中英语阅读中,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和下定义。举例子常用 “for example”“such as” 等标志词;列数字会出现具体的数字;作比较会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进行对比;分类别会按照一定标准将事物分成不同类别;下定义则是对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准确的界定。
【知识拓展】
掌握说明方法有助于理解说明文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比如,通过举例子能更直观地理解事物的特征;列数字能让说明更准确、具体;作比较可以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4. 议论文的语篇结构通常是怎样的?
【释疑解答】
议论文的语篇结构通常包括引论(introduction)、本论(body)和结论(conclusion)三部分。引论部分,作者会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thesis statement),明确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有时还会通过背景介绍、现象描述等方式引出论点;本论部分是议论文的核心,作者会运用各种论据(evidence),如事实、数据、名人名言、道理等,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论证过程中可能会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且本论部分的段落之间会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如并列、递进、转折等;结论部分,作者会对本论的论证进行总结,重申中心论点,有时还会提出建议、发出号召或展望未来。
【知识拓展】
在阅读议论文时,找到中心论点是关键。中心论点通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时也会在文章中间。此外,关注论据的类型和论证方法,能帮助判断论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5. 应用文的语篇有什么显著特点?
【释疑解答】
应用文的语篇具有显著的实用性、针对性、规范性和简洁性特点。实用性是指应用文旨在解决实际问题,如书信用于交流信息、通知用于传达事项、广告用于推广产品或服务等;针对性是指应用文有明确的阅读对象,内容会根据阅读对象的需求和特点进行设计,比如给朋友的书信语气亲切,给老师的书信语气尊敬,通知则会明确告知特定人群相关事项;规范性是指应用文有固定的格式和用语习惯,如书信有称呼、正文、祝福语、署名和日期,通知有标题、称呼、正文、落款和日期等;简洁性是指应用文的语言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不必要的修饰,能在最短的篇幅内传递关键信息。
【知识拓展】
不同类型的应用文,其格式和用语差异较大。在初中英语阅读中,要熟悉常见应用文的格式,比如电子邮件的格式与书信类似,但会有主题栏;海报通常会有醒目的标题、吸引人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信息。掌握这些格式特点,能快速找到所需信息。
6. 语篇中的 “逻辑关系” 有哪些?在初中英语阅读中如何识别?
【释疑解答】
语篇中的逻辑关系主要有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让步关系、条件关系、时间关系、空间关系等。在初中英语阅读中,识别这些逻辑关系可以通过关注一些标志性的连接词(conjunctions)或短语。比如,并列关系常用 “and”“as well as”“both...and...”“neither...nor...” 等;递进关系常用 “besides”“what's more”“furthermore”“in addition” 等;转折关系常用 “but”“however”“yet”“while”“though” 等;因果关系常用 “because”“since”“as”“so”“therefore”“thus”“because of”“due to” 等;让步关系常用 “though”“although”“even if”“even though” 等;条件关系常用 “if”“unless”“as long as”“on condition that” 等;时间关系常用 “when”“while”“as”“before”“after”“until”“since”“as soon as” 等;空间关系常用 “in”“on”“at”“under”“above”“beside”“behind”“in front of” 等。
【知识拓展】
识别语篇中的逻辑关系,有助于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理解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把握语篇的主旨和细节信息。比如,通过因果关系的连接词,能明确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通过转折关系的连接词,能注意到作者观点的转变或内容的重点变化。
7. 语篇的 “主旨大意” 通常体现在哪些位置?
【释疑解答】
语篇的主旨大意通常体现在文章的开头(首段)、结尾(末段),有时也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段落。在记叙文的开头,可能会介绍故事的背景或引出主要人物和事件,暗示文章的主旨;结尾则可能会通过对故事的总结或人物的感悟,点明文章的主旨。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开头往往会直接提出说明的对象或中心论点,即主旨大意;结尾则会对说明的内容或论证的观点进行总结,重申主旨。对于一些结构较为复杂的语篇,主旨大意可能会分散在各个段落中,需要通过对各段落中心思想的概括和整合来得出。
【知识拓展】
概括语篇主旨大意时,要注意避免过于宽泛或过于具体。过于宽泛的概括会没有针对性,不能准确反映语篇的核心内容;过于具体的概括则会只涉及语篇的部分细节,而忽略整体内容。可以采用 “主题 + 作者观点 / 主要内容” 的方式来概括主旨大意。
8. 不同体裁的语篇,其 “段落结构” 有什么差异?
【释疑解答】
不同体裁的语篇,其段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记叙文的段落结构通常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展开,每个段落可能会叙述事件的一个阶段或一个场景,段落之间通过时间、地点的转换或情节的推进来连接,段落的中心思想往往是该阶段或场景的主要内容。说明文的段落结构多采用总分、分总或总分总结构,总起段会提出该段落要说明的内容,分述段则会通过具体的说明方法对总起段的内容进行详细阐述,总结段会对分述段的内容进行总结。议论文的段落结构通常是 “论点 + 论据 + 结论”,论点是该段落的中心观点,论据是支持论点的材料,结论则是对论点的进一步强调或总结,段落之间通过逻辑关系(如并列、递进、转折等)来连接,共同支撑文章的中心论点。
【知识拓展】
分析语篇的段落结构,有助于理解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语篇的整体结构,从而更好地把握语篇的主旨和细节信息。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圈画段落的中心句(通常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来快速了解段落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9. 语篇中的 “背景信息” 有什么作用?
【释疑解答】
语篇中的背景信息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背景信息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语篇的产生环境和上下文,为理解语篇的内容和主旨奠定基础,比如在记叙文里,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行为和故事的情节发展;其次,背景信息可以引出语篇的主题或主要内容,比如在说明文或议论文中,通过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自然地引出要说明的对象或要论证的观点;再者,背景信息可以增加语篇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比如在议论文中,引用相关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作为论据,能增强论点的说服力;最后,背景信息还可以丰富语篇的内容,使语篇更加生动、有趣,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知识拓展】
在阅读语篇时,要注意区分背景信息和主要内容。背景信息通常是为主要内容服务的,不能将其与主要内容混淆。同时,对于一些与语篇主旨关系不大的背景信息,可以快速浏览,节省阅读时间。
10. 如何判断语篇的 “写作目的”?
【释疑解答】
判断语篇的写作目的,需要结合语篇的体裁、内容、语言风格以及作者的表达方式等多方面因素。首先,根据语篇体裁初步判断,记叙文的写作目的通常是讲述故事、分享经历,让读者获得情感体验或受到启发;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介绍事物的特征、性质、用途等,向读者传递知识和信息;议论文的写作目的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说服读者接受自己的看法或主张;应用文的写作目的则是解决实际问题,如传达信息、推广产品、邀请他人等。其次,分析语篇的内容,看作者重点阐述了什么,通过内容判断作者想要达到的效果,比如如果语篇主要介绍环保的重要性和方法,那么写作目的可能是呼吁读者保护环境;如果语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那么写作目的可能是让读者感受真情。最后,关注语篇的语言风格和作者的表达方式,比如带有强烈情感色彩、呼吁性语言的语篇,其写作目的可能是激发读者的情感或行动;语言客观、平实的语篇,其写作目的可能是传递客观信息。
【知识拓展】
常见的语篇写作目的有告知(inform)、说服(persuade)、娱乐(entertain)、指导(instruct)等。在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中,题目常考查对写作目的的判断,因此掌握判断方法至关重要。
11. 语篇的 “人称” 对表达效果有什么影响?
【释疑解答】
语篇的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I/we)、第二人称(you)和第三人称(he/she/it/they),不同的人称对语篇的表达效果有不同影响。第一人称的使用,能让读者感觉作者在直接与自己交流,增强语篇的真实性、亲切感和代入感,常用于记叙文(讲述个人经历)、书信、日记等体裁,使读者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第二人称的使用,会直接面向读者,仿佛作者在与读者对话,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增强语篇的互动性和针对性,常用于演讲、书信、通知、建议类文章等,让读者更易接受作者的观点或建议;第三人称的使用,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叙述或说明,能使语篇的叙述更客观、公正,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常用于说明文、议论文、新闻报道、故事(非个人经历)等体裁,便于全面、客观地展现事物的特征、阐述观点或讲述故事。
【知识拓展】
在一些语篇中,可能会出现人称的转换,比如从第一人称转换为第三人称,或从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人称的转换通常是为了适应表达的需要,比如在记叙文里,作者先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经历,然后转换为第三人称描述他人的相关情况,以丰富文章内容;在议论文中,作者先以第三人称客观阐述观点,然后转换为第二人称呼吁读者采取行动,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号召力。
12. 初中英语阅读中,语篇的 “时态” 有什么规律可循?
【释疑解答】
在初中英语阅读中,语篇的时态使用有一定规律,主要与语篇的体裁和内容相关。记叙文通常讲述过去发生的事件、故事或个人经历,因此多使用过去时态,如一般过去时、过去进行时、过去完成时、过去将来时等。一般过去时用于叙述过去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过去进行时用于描述过去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正在进行的动作;过去完成时用于表示过去某个动作之前已经完成的动作;过去将来时用于表示从过去的角度看将要发生的动作。说明文和议论文主要介绍客观事实、事物的特征、原理或作者的观点主张,这些内容通常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因此多使用一般现在时。但如果说明文介绍的是过去的事物或现象,或议论文引用过去的事实、数据作为论据,也会使用过去时态。应用文的时态则根据具体类型和内容而定,如通知、海报等通常使用一般现在时和一般将来时,告知当前的情况和未来的事项;书信的时态则根据所叙述的内容,可使用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现在完成时等。
【知识拓展】
关注语篇的时态,有助于理解语篇的时间背景和内容的先后顺序,特别是在记叙文阅读中,通过时态的变化能清晰把握事件的发展过程。同时,时态也是判断语篇体裁和写作意图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
13. 语篇中的 “衔接手段” 有哪些?它们在语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释疑解答】
语篇中的衔接手段主要有语法衔接(grammatical cohes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两大类。语法衔接包括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和连接(conjunction)。照应是指用代词(如 he, she, it, they, this, that, these, those 等)或名词所有格(如 his, her, its, their 等)来指代语篇中前面提到的人、事物或概念,使上下文内容连贯;替代是指用一个词或短语替代前面已经出现过的词或短语,避免重复,使语言更简洁,如用 “one” 替代前面提到的可数名词单数,用 “do” 替代前面提到的动词或动词短语;省略是指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省略语篇中前面已经出现过的内容,使句子结构更简洁,如在对话中,常省略主语、谓语或宾语等;连接则是通过连接词或连接短语来表示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并列、递进、转折、因果等,这在之前的逻辑关系问题中已详细提及。词汇衔接包括复现(reiteration)和搭配(collocation)。复现是指同一个词、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上下义词等在语篇中重复出现,使语篇的主题更突出,内容更连贯,如 “apple” 可以复现为 “fruit”(上义词)、“red apple”(同根词扩展)等;搭配是指词汇之间的固定组合关系,如 “make a decision”“take a walk”“have a rest” 等,恰当的词汇搭配能使语篇的语言更自然、流畅。
衔接手段在语篇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将语篇中的各个部分有机地连接起来,使语篇成为一个连贯、完整的整体,帮助读者理解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语义联系,从而更好地把握语篇的主旨和细节信息,提高阅读的效率和准确性。
【知识拓展】
在阅读语篇时,有意识地关注衔接手段,能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快速找到相关信息。比如,通过照应关系的代词,能快速找到其所指代的内容;通过词汇的复现,能把握语篇的主题和核心词汇。
14. 如何区分语篇中的 “事实信息” 和 “观点信息”?
【释疑解答】
区分语篇中的事实信息和观点信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事实信息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被证实或证伪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准确性和可验证性,通常包括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数据、科学原理、历史事实等,语言表达较为客观、平实,不带有个人情感色彩和主观判断;观点信息则是作者或说话人对某一事物、现象或事件的看法、感受、态度、主张等,具有主观性、个人性和不可验证性(或难以直接验证),语言表达可能会带有情感色彩、评价性词语(如 good, bad, important, interesting, necessary 等)或主观判断性的句式(如 I think, I believe, in my opinion, it seems that , I consider 等)。其次,从验证方式来看,事实信息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实验等方式进行验证,比如 “Beijing is the capital of China” 这一事实信息,可通过查阅地理书籍、官方资料等验证;而观点信息无法通过客观方式直接验证,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比如 “I think Beijing is the most beautiful city in China”,这只是个人的主观感受,他人可能有不同看法。最后,从作用来看,事实信息用于客观陈述事实、传递客观知识;观点信息用于表达个人立场、引发读者思考或说服读者接受某种看法。
【知识拓展】
在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中,区分事实信息和观点信息是重要的阅读技能,常见的考查形式有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a fact ” 或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an opinion ”。在做题时,可结合上述区分方法,同时注意有些语篇中事实信息和观点信息会交织在一起,作者可能会用事实信息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此时要注意辨别两者的关系,避免混淆。
15. 语篇中 “细节信息” 的呈现方式有哪些?如何快速定位细节信息?
【释疑解答】
语篇中细节信息的呈现方式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数据、时间、地点、人物身份等具体内容呈现,比如在说明文中,会通过具体数字说明事物的尺寸、数量等;二是通过因果、转折、并列等逻辑关系展开细节,比如在记叙文中,会通过因果关系说明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通过转折关系引出事件的变化;三是通过描写(如外貌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呈现细节,比如在故事类记叙文中,会通过外貌描写刻画人物形象,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氛围。
快速定位细节信息的方法主要有:首先,利用题干中的关键词(如人名、地名、数字、专有名词、核心动词或形容词等),在原文中寻找与关键词一致或意思相近的内容,这些内容通常就是细节信息所在的位置;其次,根据语篇的结构和段落顺序定位,比如记叙文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可根据题干中涉及的时间点,在相应的段落中寻找细节信息;说明文和议论文按照总分、分总等结构展开,可根据题干中涉及的说明对象或论点,在对应的分述段落中寻找细节;最后,注意细节信息周围的逻辑连接词,如 “because”“but”“and” 等,它们能帮助快速理解细节信息与上下文的关系,确认是否为所需信息。
【知识拓展】
在定位细节信息时,要注意原文信息与题干信息的同义替换,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中,题干往往不会直接使用原文的词汇,而是用同义词、近义词或不同的句式表达相同的意思。比如原文中是 “take care of”,题干中可能会用 “look after”;原文中是主动句,题干中可能会用被动句。因此,要灵活识别同义替换,避免因词汇或句式差异而错过细节信息。
16. 什么是语篇的 “基调”?如何判断语篇的基调?
【释疑解答】
语篇的 “基调” 指的是作者在语篇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整体氛围,它体现了作者对所写内容的主观感受,如积极、消极、喜悦、悲伤、严肃、轻松、赞美、批评、客观、主观等。
判断语篇基调的方法主要有:首先,关注语篇中的情感词汇(包括形容词、副词、动词等),这些词汇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比如 “wonderful”“exciting”“happily”“praise” 等词汇通常体现积极、喜悦、赞美的基调;“terrible”“sadly”“criticize”“disappointed” 等词汇通常体现消极、悲伤、批评的基调;“objective”“neutral”“factually” 等词汇通常体现客观的基调。其次,分析作者的表达方式和语气,比如使用感叹句(How beautiful the scenery is!)、反问句(Isn't it a great idea )通常能增强情感表达,体现较为强烈的基调;使用平实、客观的陈述句式,不带有过多情感色彩,则体现客观、严肃的基调。再次,结合语篇的内容和主题,比如讲述成功故事、温馨经历的语篇,通常基调积极、喜悦;讨论社会问题、不良现象的语篇,可能基调严肃、批评;介绍科学知识、客观事实的语篇,通常基调客观、中立。最后,关注语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恰当的修辞手法能渲染氛围,帮助体现语篇基调,比如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春天的景象,能体现轻松、愉悦的基调;使用沉重的拟人手法描写灾难场景,能体现悲伤、严肃的基调。
【知识拓展】
语篇的基调并非一成不变,有些语篇可能会随着内容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比如记叙文开头可能讲述人物的困境,基调悲伤、压抑,随着故事的发展,人物克服困难获得成功,基调转变为积极、喜悦。在阅读这类语篇时,要注意基调的变化,结合不同阶段的内容和情感词汇进行判断,全面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17. 语篇中的 “文化背景知识” 对阅读理解有什么影响?如何应对因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的阅读困难?
【释疑解答】
语篇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对阅读理解有着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化背景知识能帮助理解语篇中涉及的特定文化现象、习俗、价值观等内容,避免产生误解。比如英语语篇中常出现 “Christmas”“Thanksgiving Day” 等西方节日相关内容,了解这些节日的起源、习俗等文化背景知识,能更好地理解语篇中人物在节日期间的行为和情感;若缺乏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可能会对语篇内容感到困惑。其次,文化背景知识能帮助理解语篇中的文化隐喻、习语、谚语等。英语中有许多与文化相关的习语,如 “break a leg”(祝你好运),若不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渊源,仅从字面意思理解,会误解其含义,进而影响对语篇的理解。最后,文化背景知识能帮助把握语篇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者,其价值观、思维方式可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体现在语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中,了解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能更准确地理解作者想要传递的深层信息。
应对因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的阅读困难,可采取以下方法:首先,在日常学习中积累常见的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包括西方节日、礼仪习俗、历史事件、名人轶事、社会价值观等,可通过阅读英语文化类书籍、观看英语纪录片、浏览英语文化网站等方式进行积累;其次,在阅读过程中,若遇到不熟悉的文化相关内容,可通过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测,结合语篇的整体内容和逻辑关系,判断该文化内容的大致含义;最后,对于无法通过上下文推测的文化背景知识,可在阅读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其含义,同时做好笔记,将其整理到自己的文化知识储备中,为后续阅读积累经验。
【知识拓展】
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中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通常是较为基础和常见的,不会过于晦涩难懂。在考试中,若遇到因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的难题,不要慌张,可优先利用题干和选项中的信息,结合语篇的其他内容进行分析,避免因个别文化知识点而影响整体阅读效果。同时,积累文化背景知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日常学习中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
18. 语篇的 “篇幅长度” 会对阅读策略产生什么影响?
【释疑解答】
语篇的篇幅长度会对阅读策略产生显著影响,不同长度的语篇需要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以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效果。
对于短篇语篇(通常字数较少,如短篇故事、简单通知、书信等),由于内容简洁、信息集中,阅读策略可侧重于 “精读”。在阅读时,可逐句仔细阅读,关注每一个细节信息,包括词汇含义、句子结构、逻辑关系等,全面理解语篇的内容、主旨、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写作目的。同时,可结合语篇的体裁特点,快速把握其结构,比如短篇记叙文可快速梳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要素;短篇应用文可快速找到关键信息(如通知中的时间、地点、事项,书信中的称呼、署名、主要内容等)。由于短篇语篇信息容量小,精读不会花费过多时间,且能确保对语篇内容的准确理解。
对于长篇语篇(通常字数较多,如长篇故事、复杂说明文、议论文等),由于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结构可能较为复杂,若采用逐句精读的方式,会花费大量时间,且容易遗漏重点信息,因此阅读策略应侧重于 “略读 + 寻读 + 精读结合”。首先,通过 “略读”(快速浏览语篇的标题、首段、末段、每段的开头和结尾句),初步了解语篇的主旨大意、体裁和整体结构,把握语篇的核心内容和框架;其次,根据阅读目的(如做题时根据题干要求),通过 “寻读” 在语篇中快速定位与问题相关的细节信息,找到答案所在的大致段落或句子;最后,对定位到的关键段落或句子进行 “精读”,仔细分析其含义、逻辑关系,确保准确理解细节信息,同时结合略读时掌握的主旨大意,判断该细节信息与主旨的关系,避免断章取义。此外,在阅读长篇语篇时,可适当做标记,如圈画主旨句、关键词、逻辑连接词等,帮助理清思路,方便后续回顾和查找信息。
【知识拓展】
在初中英语考试中,阅读理解部分的语篇篇幅长度会有所差异,通常选择题的语篇篇幅相对较短,任务型阅读的语篇篇幅可能相对较长。在考试过程中,要根据语篇的篇幅长度灵活调整阅读速度和策略,合理分配时间,避免在短篇语篇上花费过多时间,也避免在长篇语篇上因速度过快而导致理解不透彻。同时,平时练习时要兼顾不同篇幅长度的语篇,熟练掌握相应的阅读策略,提高应对不同类型语篇的能力。
19. 如何识别语篇中的 “过渡句”?过渡句在语篇中有什么作用?
【释疑解答】
语篇中的 “过渡句” 是指连接两个段落或两个部分内容的句子,它通常出现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有时也会出现在段落中间。识别过渡句可通过以下方法:首先,关注过渡句中的标志性词语或短语,这些词语或短语通常表示逻辑关系的转换或内容的衔接,如表示时间顺序的 “firstly, then, finally”;表示并列关系的 “also, besides, in addition”;表示转折关系的 “however, but, on the other hand”;表示因果关系的 “therefore, as a result, because of this”;表示总结关系的 “in conclusion, in short, all in all”;表示话题转换的 “as for, regarding, talking about” 等。带有这些标志性词语或短语的句子,很可能是过渡句。其次,分析句子的内容和上下文的关系,过渡句的内容通常既总结了前文的内容,又引出了后文的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比如前文讲述了 “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过渡句可能是 “Since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is so important, we should take some practical actions.”,该句子既总结了前文 “保护环境重要” 的内容,又引出了后文 “具体行动” 的内容,因此可判断为过渡句。
过渡句在语篇中的作用主要有:一是 “承上”,即总结、概括前文的内容,帮助读者回顾前文的核心信息,避免因内容过多而遗忘;二是 “启下”,即引出后文的内容,明确后文的主题或方向,让读者提前了解后文将要讲述的内容,为阅读后文做好准备;三是 “衔接”,即连接前文和后文,使语篇的内容更连贯、逻辑更清晰,避免语篇内容出现断层或跳跃,让读者能更顺畅地理解语篇的整体结构和思路。
【知识拓展】
在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中,过渡句是理解语篇结构和逻辑关系的关键。通过识别过渡句,能快速把握语篇的段落层次和内容走向,比如在阅读议论文时,过渡句能帮助区分不同的论证部分;在阅读记叙文时,过渡句能帮助梳理情节的发展阶段。同时,在写作中合理使用过渡句,也能使文章结构更清晰、内容更连贯,因此掌握过渡句的识别方法和作用,对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都有帮助。
20. 语篇中的 “重复信息” 有什么作用?
【释疑解答】
语篇中的 “重复信息” 指的是同一内容、同一词汇、同一观点或同一主题在语篇中多次出现,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强调重点信息,重复出现的信息通常是语篇的核心内容、作者的主要观点或想要突出的关键信息,通过重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让读者明确语篇的重点,加深对重点信息的印象和理解。比如在议论文中,作者的中心论点可能会在开头、中间和结尾多次重复出现,以强调自己的观点,让读者牢记;在说明文中,说明对象的关键特征可能会通过不同的表述方式重复提及,以突出其重要性。其次,强化语篇的连贯性,重复信息能在语篇的不同部分之间建立联系,使语篇的内容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避免语篇结构松散。比如通过重复使用核心词汇(如 “environment”“protection”),能让读者始终围绕 “环境保护” 这一主题阅读,明确各段落内容与主题的关系,使语篇连贯统一。最后,帮助读者理解语篇,对于一些复杂的概念、抽象的观点或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重复或用不同的方式解释、阐述,能降低理解难度,让读者逐步理解其含义。比如在说明文中,对于一个复杂的科学原理,作者可能会先给出定义,然后通过举例、打比方等方式重复解释,帮助读者理解。
【知识拓展】
语篇中的重复信息并非简单的机械重复,通常会采用不同的形式,如同义词重复(“important” 与 “significant”)、近义词重复(“happy” 与 “joyful”)、同根词重复(“protect” 与 “protection”)、句式变换重复(主动句与被动句变换)等。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识别这些不同形式的重复信息,避免因形式不同而忽略其核心含义,同时通过重复信息把握语篇的主题和重点,提高阅读效率。
21. 不同体裁语篇的 “标题” 有什么特点?如何通过标题推测语篇内容?
【释疑解答】
不同体裁语篇的标题具有不同的特点,具体如下:
记叙文标题:通常简洁明了,能概括故事的核心事件、主要人物或关键场景,有时会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或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比如A Brave Boy and a Lost Dog(概括主要人物和事件)、The Surprise Party(概括关键场景并带有悬念)、A Sad Day in My Life(概括事件并带有情感色彩)。
说明文标题:通常直接点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用途等,语言客观、平实,不带有过多情感色彩,让读者一眼就能了解语篇的说明内容。比如How to Plant a Tree(点明说明对象和内容 —— 种树的方法)、The Characteristics of Dolphins(点明说明对象和内容 —— 海豚的特征)、The History of Paper(点明说明对象和内容 —— 纸的历史)。
议论文标题:通常明确提出作者的观点、主张或议论的话题,有时会以疑问句的形式出现,引发读者思考。比如We Shoul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明确提出观点)、The Importance of Reading(明确议论话题和核心观点)、Is Online Shopping Good or Bad (以疑问句形式提出议论话题)。
应用文标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通常直接表明应用文的类型和核心内容,格式较为规范。比如Notice of the School Sports Meeting(表明类型为通知,核心内容为学校运动会)、Invitation to My Birthday Party(表明类型为邀请函,核心内容为生日派对邀请)、Advertisement for a New Smartphone(表明类型为广告,核心内容为新手机推广)。
通过标题推测语篇内容,可根据不同体裁标题的特点,结合标题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首先,提取标题中的核心词汇(如人物、事物、事件、观点、话题等),这些词汇通常是语篇的核心内容;其次,根据体裁特点判断语篇的大致内容方向,比如记叙文标题中的核心词汇若为人物和事件,可推测语篇讲述该人物参与的相关事件;说明文标题中的核心词汇若为说明对象和特征,可推测语篇介绍该对象的相关特征;议论文标题中的核心词汇若为观点或话题,可推测语篇围绕该观点展开论证或围绕该话题进行讨论;应用文标题中的核心词汇若为类型和核心内容,可推测语篇包含该类型应用文的相关信息(如通知中的时间、地点、事项等)。
【知识拓展】
标题是语篇的 “眼睛”,一个好的标题能准确概括语篇内容,吸引读者阅读。在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中,有时会考查对标题的理解或选择合适的标题,此时需要结合语篇的主旨大意和体裁特点,分析选项中的标题是否能准确反映语篇内容,避免选择过于宽泛、过于具体或与语篇内容无关的标题。
22. 语篇中的 “注释” 有什么作用?如何利用注释辅助阅读理解?
【释疑解答】
语篇中的 “注释” 通常是对语篇中出现的生僻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机构名、历史事件名等)、文化特定表达或复杂概念的补充说明,其核心作用是降低阅读障碍,帮助读者更顺畅地理解语篇内容。具体来说,注释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破解词汇障碍,对于超出初中英语大纲范围的生僻词或多义词,注释会直接给出中文释义或核心含义,避免读者因词汇不懂而中断阅读;二是补充背景信息,对于语篇中涉及的陌生专有名词(如 “the Eiffel Tower” 注释为 “埃菲尔铁塔,位于法国巴黎”)或文化概念(如 “Halloween” 注释为 “万圣节,每年 10 月 31 日,孩子们会装扮成鬼怪索要糖果”),注释能快速填补读者的知识空白,避免因文化或常识缺失导致理解偏差;三是简化复杂概念,对于语篇中出现的抽象或专业概念(如科普说明文中的 “photosynthesis” 注释为 “光合作用,植物利用阳光制造养分的过程”),注释会用通俗语言解释,帮助读者快速把握概念核心,无需深入钻研专业知识。
利用注释辅助阅读理解,可遵循 “及时查阅、关联语境、主动积累” 的原则:首先,阅读时遇到带有注释标记(如星号、括号、脚注符号等)的内容,应立即查看注释,明确其含义后再继续阅读,避免带着疑问读后文,导致上下文逻辑断裂;其次,查看注释后,要将注释内容与原文语境结合,思考该注释信息在句中或段落中的作用,比如某个人名注释包含其身份,可联想该人物在事件中的角色;最后,对于高频出现的注释内容(如常见西方节日、重要地标、核心学科概念),可随手记录在笔记本上,作为日常知识储备,后续遇到同类内容时能快速反应,提升阅读效率。
【知识拓展】
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中的注释通常是命题者精心设计的 “辅助工具”,而非干扰信息,遇到注释时无需回避。部分题目甚至会直接围绕注释内容出题(如考查某专有名词的含义或背景),因此关注注释不仅能帮助理解语篇,还能辅助解题。但需注意,注释仅为核心信息补充,无需过度纠结注释内容的延伸知识,避免偏离阅读重点。
23. 语篇中的 “图表、图片” 等视觉元素有什么作用?如何结合视觉元素理解语篇?
【释疑解答】
在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中,部分语篇(尤其是说明文、应用文)会搭配图表(如表格、柱状图、流程图)或图片(如场景图、实物图),这些视觉元素并非装饰,而是语篇内容的重要补充,主要作用有三点:一是直观呈现信息,对于复杂的数据、流程或结构,视觉元素能将其简化,比如用表格对比不同产品的价格、功能,用流程图展示 “制作三明治” 的步骤,比纯文字描述更清晰易懂;二是强化信息记忆,图片或图表能通过视觉冲击帮助读者快速记住关键内容,比如用地图标注语篇中人物的旅行路线,比文字罗列地点更易留下印象;三是补充文字信息,部分细节(如人物表情、物品外观)难以用文字精准描述,图片能直接呈现,帮助读者理解语篇中的场景或情感(如记叙文配 “人物微笑的图片”,可辅助理解人物此时的喜悦心情)。
结合视觉元素理解语篇,可按 “先看视觉元素→再联文字内容→最后整合信息” 的步骤进行:首先,阅读语篇前,先快速浏览图表或图片,关注标题、标注(如图表的坐标轴名称、图片的文字说明),初步了解视觉元素的核心内容(如表格是 “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图片是 “垃圾分类标识”);其次,阅读文字时,随时将文字内容与视觉元素对应,比如读到 “Summer temperatures are higher than spring”,可查看图表中夏季与春季的气温数据,验证文字信息;最后,读完后整合视觉与文字信息,判断视觉元素是否补充了文字未提及的细节(如图表中某月份的具体气温),或是否强化了文字的核心观点(如图片中 “满是垃圾的河流” 强化了 “保护环境” 的主题),形成对语篇的完整理解。
【知识拓展】
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中,涉及视觉元素的题目常要求 “根据图表 / 图片选择正确信息” 或 “判断视觉元素与文字的关系”。解题时需注意,视觉元素的信息必须与文字内容一致,若选项仅符合视觉元素却与文字冲突,则为错误答案。同时,要关注视觉元素的细节(如表格中的单位、图片中的小标注),这些细节往往是解题关键。
24. 如何判断语篇的 “受众”?受众对语篇的表达有什么影响?
【释疑解答】
语篇的 “受众” 指作者预设的阅读对象(如学生、家长、游客、消费者等),判断受众可通过三个维度:一是语篇的内容主题,比如主题为 “校园安全规则” 的语篇,受众大概率是学生或教师;主题为 “旅游攻略” 的语篇,受众是游客;二是语言风格,若语篇语言简单、口语化,多含短句和常用词(如 “Let's clean our classroom together!”),受众可能是儿童或初中生;若语言正式、严谨,含专业术语(如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60% of students have good reading habits”),受众可能是教师或研究者;三是写作目的,若目的是 “邀请参加生日派对”,受众是朋友;目的是 “通知家长会时间”,受众是家长。
受众对语篇表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语言风格、内容选择和表达方式上:针对青少年的语篇,会用活泼、亲切的语言,内容贴近校园生活,多含鼓励性语句(如 “Keep trying, you can do it!”);针对成人的语篇,语言更正式,内容侧重实用信息(如通知中的时间、地点、责任);针对游客的语篇,会用简洁的语言,重点介绍路线、景点特色等实用内容,甚至搭配图片或地图。简言之,作者会根据受众的身份、需求调整语篇表达,确保受众能轻松理解并接受信息。
【知识拓展】
判断语篇受众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比如若受众是初中生,语篇可能旨在传递知识或引导行为;若受众是消费者,可能旨在推广产品。部分阅读理解题目会间接考查受众判断(如 “Who is this passage written for ”),解题时可结合上述三个维度综合分析,避免仅凭单一信息下结论。
25. 语篇的 “开头和结尾” 有什么常见写法?它们对理解语篇有什么帮助?
【释疑解答】
语篇的开头和结尾是传递核心信息的关键部分,不同体裁有常见写法:
开头常见写法:①开门见山式(直接点明主旨或主题),如说明文开头 “Water is important for all living things”,议论文开头 “We should stop using plastic bags”,帮助读者快速把握语篇核心;②场景引入式(通过描写场景或故事引出主题),如记叙文开头 “It was a rainy morning, I saw an old man standing under a tree”,能吸引读者兴趣;③问题引导式(用疑问句引发思考),如议论文开头 “Do you know how much waste we produce every day ”,促使读者带着问题读后文;④背景介绍式(补充与主题相关的背景),如说明文开头 “Before the invention of the telephone, people communicated by letters”,为后文介绍电话做铺垫。
结尾常见写法:①总结升华式(总结前文内容,升华主题),如记叙文结尾 “From this experience, I learned that helping others makes me happy”,明确语篇的启示;②呼吁行动式(提出建议或号召),如议论文结尾 “Let's work together to protect our earth”,传递作者的期望;③呼应开头式(与开头内容呼应),如开头提 “rainy morning”,结尾提 “the rain stopped, but the warmth stayed in my heart”,使语篇结构完整;④留白式(不直接给出结论,留有余地),如记叙文结尾 “I looked at his back and thought a lot”,让读者自行联想,增强感染力。
开头和结尾对理解语篇的帮助主要有两点:一是快速把握主旨,多数语篇的开头或结尾会直接或间接点明主旨(如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议论文的中心论点),阅读时优先关注这两部分,能节省理解时间;二是理清结构与意图,通过开头的写法可判断语篇的引入方式,通过结尾的写法可明确作者的最终目的(如总结、呼吁、启示),进而理清语篇的整体思路,避免迷失在细节中。
【知识拓展】
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中,许多题目(如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What does the author want to tell us ”)的答案可在开头或结尾找到线索。若遇到主旨不明确的语篇,可将开头和结尾的内容结合,综合判断核心信息,避免仅依赖中间段落的细节而忽略整体。
二、词句特征(25 问)
26. 初中英语阅读中,“生词” 有哪些常见类型?如何通过上下文推测生词含义?
【释疑解答】
初中英语阅读中的生词主要有三类:①纲外词汇(超出初中英语大纲的词汇,如 “volunteer”“environmentalist”);②熟词生义(熟悉的词汇有不熟悉的含义,如 “run” 在 “run a shop” 中表示 “经营”,而非 “跑”);③合成词或派生词(由已知词汇组合或加前缀 / 后缀构成,如 “homework”“unhappy”)。
通过上下文推测生词含义是核心技能,常见方法有四种:①利用定义解释(若生词后有 “that is”“means”“called” 等词,其后内容多为释义,如 “His father is a linguist, that is, a person who studies languages”,可推测 “linguist” 是 “语言学家”);②利用举例说明(若生词后有 “such as”“like”“for example” 等词,可通过例子反推含义,如 “He likes fruits, such as apples, bananas and mangoes”,若 “mangoes” 为生词,可推测是 “水果” 的一种);③利用逻辑关系(通过转折、因果、并列等关系推测,如 “Most students like sports, but Tom is indifferent to them”,“but” 表转折,可推测 “indifferent” 与 “like” 相反,意为 “不感兴趣的”);④利用词根词缀(若为生词是派生词,可通过已知词根 / 词缀推测,如 “un-” 表否定,“happy” 是 “开心的”,则 “unhappy” 是 “不开心的”)。
【知识拓展】
推测生词含义时,无需追求 “精准翻译”,只需判断其核心属性(如褒贬、类别、大致动作)即可。例如知道 “mangoes” 是 “水果”,不影响理解句子 “他喜欢水果”;知道 “indifferent” 是 “负面态度”,不影响理解 “Tom 不喜欢运动”。同时,若生词多次出现,可结合不同上下文交叉验证,提高推测准确性。
27. 什么是 “固定搭配”?初中英语阅读中常见的固定搭配有哪些类型?
【释疑解答】
“固定搭配” 指英语中某些词汇之间形成的固定组合,这些组合的含义不能通过单个词汇的含义简单叠加得出,使用时需整体记忆,如 “make a decision”(做决定),不能说成 “do a decision”;“look forward to”(期待),其中 “to” 是介词,后接动名词,不能接动词原形。
初中英语阅读中常见的固定搭配主要有四类:①动词 + 名词(如 “have breakfast”“take a walk”“do homework”);②动词 + 介词 / 副词(如 “look at”“listen to”“put on”“take off”);③形容词 + 介词(如 “good at”“interested in”“afraid of”“angry with”);④名词 + 介词(如 “a lot of”“in front of”“on time”“at home”)。这些搭配在语篇中高频出现,是理解句子含义的基础。
【知识拓展】
固定搭配是初中英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阅读理解中的 “隐形障碍”—— 若不熟悉搭配,即使认识单个词汇,也可能误解句子。例如 “She takes after her mother”,若不知道 “take after” 是 “长得像” 的固定搭配,可能误译为 “她跟在妈妈后面”,与原意偏差极大。因此,日常学习中需系统积累固定搭配,可按 “动词、形容词、名词” 分类整理,结合例句记忆。
28. 语篇中的 “同义词替换” 有什么作用?如何识别同义词替换?
【释疑解答】
语篇中的 “同义词替换” 指作者用不同的词汇表达相同或相近的含义,其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避免语言重复,使语篇表达更丰富,如前文用 “happy”,后文用 “joyful”,均表示 “开心的”,避免反复使用同一词汇;二是体现语言灵活性,通过不同词汇的替换,适应不同语境(如 “big” 用于口语,“large” 更正式,作者会根据语篇风格选择)。
识别同义词替换可通过两个维度:①含义关联(判断两个词汇是否表达相近含义),如原文 “she is good at English”,题干中 “she does well in English”,“good at” 与 “does well in” 均表示 “擅长”,是同义词替换;②语境匹配(结合上下文判断词汇是否指向同一事物),如原文 “the little boy”,后文 “the young child”,结合语境可知均指 “同一个小男孩”,是同义词替换。
【知识拓展】
同义词替换是初中英语阅读理解的核心考点,多数细节题、推理题会通过同义词替换设置选项(题干或选项用替换词,原文用原词)。若不能识别替换,易导致 “找不到答案” 或 “误判答案”。例如原文 “Tom usually walks to school”,选项 “Tom often goes to school on foot”,“usually” 与 “often”、“walks” 与 “goes...on foot” 均为同义词替换,若能识别,可快速确定该选项正确。
29. 什么是 “多义词”?阅读中遇到多义词如何确定其具体含义?
【释疑解答】
“多义词” 指一个词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含义,且含义之间可能关联或无关联,如 “bank” 既表示 “银行”,也表示 “河岸”;“light” 既表示 “光线”,也表示 “轻的”。初中英语阅读中,多义词是常见的理解障碍,若仅记住某一个含义,易导致误解。
确定多义词具体含义的核心方法是 “结合语境”,主要从三个角度分析:①词汇的词性(不同含义对应不同词性,如 “light” 作名词时表 “光线”,作形容词时表 “轻的”,可通过句子成分判断词性 ——“The light is bright” 中 “light” 是主语,为名词,指 “光线”;“The box is light” 中 “light” 是表语,为形容词,指 “轻的”);②搭配的词汇(多义词的含义会受搭配影响,如 “make” 与 “decision” 搭配时表 “做”,与 “friend” 搭配时表 “交”,与 “noise” 搭配时表 “制造”);③上下文逻辑(通过前后句含义判断多义词的指向,如 “He sat on the bank and watched the fish”,后文 “watched the fish”(看鱼)暗示场景与 “水” 相关,因此 “bank” 指 “河岸”,而非 “银行”)。
【知识拓展】
初中英语中的多义词多为 “核心词汇”(如 “get”“take”“set”),这些词汇的含义虽多,但在阅读中高频出现的含义有限。日常学习中可整理多义词的高频含义及对应的语境,如 “get” 的 “得到”“到达”“变得” 三种含义,分别记录例句(“get a gift”“get to school”“get tired”),阅读时可快速匹配语境确定含义。
30. 语篇中的 “代词”(如 it, they, this)有什么作用?如何确定代词的指代对象?
【释疑解答】
语篇中的代词主要作用是 “避免重复” 和 “衔接上下文”,用简洁的代词替代前文出现过的名词、短语或句子,使语言更简洁流畅,同时连接前后内容,增强语篇连贯性。例如 “Tom has a dog. It is black.”,“it” 替代前文的 “a dog”,避免重复 “a dog”,同时将两句话衔接起来,表明 “黑色” 是 “狗” 的特征。
确定代词指代对象需遵循 “就近原则 + 逻辑一致原则”,步骤如下:①先看代词所在句的前一句(就近原则),多数代词指代前一句中的名词或短语,如 “He bought a book. It is about history.”,“it” 指代前一句的 “a book”;②若前一句无明确指代对象,可扩大范围至前两句,但需确保指代对象与代词在 “数、性、逻辑” 上一致(如单数代词 “it” 不能指代复数名词 “books”,男性代词 “he” 不能指代女性 “Mary”,指代对象需能与代词所在句的动作逻辑匹配,如 “She loves reading. She does it every day.”,“it” 指代 “reading”,因 “do reading”(读书)符合逻辑,不能指代 “she”);③若代词指代前文的句子或观点(如 “Tom is late. This makes the teacher angry.”,“this” 指代 “Tom is late” 这件事),需结合前后句逻辑,判断哪部分内容与代词所在句的结果或描述一致。
【知识拓展】
代词指代题是初中英语阅读理解的常见题型(如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it' refer to ”),解题时需注意 “代入验证法”—— 将推测出的指代对象代入代词所在句,若句子通顺、逻辑合理,则推测正确。例如若不确定 “it” 指代 “book” 还是 “history”,可代入句子:“The book is about history”(通顺),“The history is about history”(不通顺),由此确定 “it” 指代 “book”。此外,若代词前有多个名词,需优先选择与代词在 “逻辑关联” 上最紧密的名词,而非仅看距离远近。
31. 什么是 “派生词”?初中英语阅读中常见的派生词前缀和后缀有哪些?
【释疑解答】
“派生词” 指在词根(如 “help”“use”)基础上,通过添加前缀(加在词根前)或后缀(加在词根后)构成的新词,其含义通常与词根相关,但会因前缀 / 后缀的不同发生变化。派生词是初中英语阅读中扩大词汇量的重要途径,掌握其构成规律可快速推测生词含义。
初中英语阅读中常见的派生词前缀及含义:①表否定的前缀 “un-”(如 “happy→unhappy” 不开心的,“usual→unusual” 不寻常的)、“in-”(如 “possible→impossible” 不可能的,“correct→incorrect” 不正确的)、“dis-”(如 “like→dislike” 不喜欢,“agree→disagree” 不同意);②表 “相反动作” 的前缀 “un-”(如 “do→undo” 解开,“tie→untie” 松开)、“dis-”(如 “cover→discover” 发现,“appear→disappear” 消失);③表 “时间 / 顺序” 的前缀 “pre-”(如 “view→preview” 预习,“pay→prepay” 预付)、“post-”(如 “war→postwar” 战后的,“graduate→postgraduate” 研究生)。
常见的派生词后缀及含义:①表 “人” 的后缀 “-er”(如 “teach→teacher” 教师,“work→worker” 工人)、“-or”(如 “act→actor” 演员,“visit→visitor” 游客)、“-ist”(如 “art→artist” 艺术家,“science→scientist” 科学家);②表 “形容词” 的后缀 “-ful”(如 “care→careful” 仔细的,“help→helpful” 有帮助的)、“-less”(如 “care→careless” 粗心的,“home→homeless” 无家可归的)、“-y”(如 “sun→sunny” 晴朗的,“health→healthy” 健康的);③表 “名词” 的后缀 “-tion”(如 “invent→invention” 发明,“act→action” 行动)、“-ment”(如 “develop→development” 发展,“agree→agreement” 同意)、“-ness”(如 “kind→kindness” 善良,“sad→sadness” 悲伤)。
【知识拓展】
派生词的含义并非前缀 / 后缀与词根的简单叠加,部分派生词需结合语境理解(如 “interest” 是 “兴趣”,“interesting” 是 “令人感兴趣的”,“interested” 是 “对…… 感兴趣的”)。但多数派生词的构成规律稳定,日常学习中可整理常见前缀 / 后缀,遇到派生词时先拆分词根与词缀,再推测含义,逐步积累词汇量。
32. 语篇中的 “熟词生义” 现象会给阅读带来什么困难?如何应对 “熟词生义”?
【释疑解答】
“熟词生义” 指读者熟悉的词汇在语篇中出现了不熟悉的含义,这种现象会给阅读带来两大困难:一是 “思维定式干扰”,读者易直接套用已知含义,导致理解偏差,如看到 “run” 就想到 “跑”,遇到 “run a company” 时误译为 “跑公司”,实际应是 “经营公司”;二是 “上下文关联断裂”,若因熟词生义误解某个词,会导致整句话甚至整个段落的逻辑无法衔接,比如 “Please check the bill before you pay”,若 “bill” 仅理解为 “账单”,在餐厅场景中合理,但在 “酒店入住” 场景中,“bill” 可能指 “住宿清单”,误解会影响对整体场景的判断。
应对 “熟词生义” 需遵循 “打破定式 + 语境验证” 的原则,具体方法有三:①遇到熟悉的词汇时,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结合句子成分判断词性(如 “water” 作动词时表 “浇水”,作名词时表 “水”,通过 “ He waters the flowers every day” 中 “waters” 作谓语动词,可判断其非 “水” 的含义);②结合上下文逻辑推测含义,如 “Can you book a ticket for me ”,后文 “ticket”(票)暗示 “book” 与 “票” 相关,可推测为 “预订”,而非 “书”;③积累高频熟词生义,初中英语中 “熟词生义” 的词汇有限且高频出现(如 “cover” 表 “覆盖”“采访”“费用”,“note” 表 “笔记”“便条”“注意”),日常阅读时遇到可记录下来,标注新含义及例句,避免重复犯错。
【知识拓展】
“熟词生义” 是初中英语阅读理解的高频考点,命题者常通过这种方式考查学生的语境理解能力。例如题目可能问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book' mean in the passage ”,选项中会混入 “书”(常见含义)和 “预订”(生义),解题时需紧扣语境,排除思维定式干扰,选择与上下文匹配的含义。
33. 语篇中的 “并列结构” 在词句层面有什么特征?如何利用并列结构理解词句含义?
【释疑解答】
语篇中词句层面的 “并列结构” 指两个或多个含义相近、词性相同、语法结构一致的词、短语或句子通过并列连词(如 “and”“or”“but”“as well as”)连接,形成 “A and B”“A or B” 等结构。其核心特征有二:一是 “形式对称”,并列的成分在词性、语法结构上一致,如 “He likes reading and writing” 中 “reading”(动名词)和 “writing”(动名词)并列,“She is tall and thin” 中 “tall”(形容词)和 “thin”(形容词)并列;二是 “含义关联”,并列的成分在含义上通常相近、相反或同类,如 “buy some apples and bananas” 中 “apples” 和 “bananas” 均为 “水果”(同类),“He is rich but unhappy” 中 “rich”(富有)和 “unhappy”(不开心)含义相反。
利用并列结构理解词句含义,可借助 “对称推义” 和 “关联推义”:①若并列结构中一个词已知,另一个词未知,可通过 “形式对称” 判断未知词的词性,再通过 “含义关联” 推测含义,如 “He wants to buy a new pen and a ruler”,已知 “pen”(钢笔,名词),“ruler” 与 “pen” 并列,可判断为名词,且与 “文具” 相关,推测为 “尺子”;②若并列结构含转折连词 “but”,可通过已知词的含义推测未知词的反义,如 “She is quiet but her sister is outgoing”,已知 “quiet”(安静的),“but” 表转折,可推测 “outgoing” 为 “外向的”;③若并列结构含 “or”,且表选择关系,可通过已知词推测未知词为同类含义,如 “You can take the bus or the subway to school”,已知 “bus”(公交车,交通工具),可推测 “subway” 为 “地铁”(同类交通工具)。
【知识拓展】
并列结构不仅能帮助推测生词含义,还能辅助理解句子语法(如并列的动词时态一致)和语篇逻辑(如通过 “and” 表顺承,“but” 表转折)。在阅读中遇到并列结构时,可圈画并列连词,分析并列成分的关系,快速把握词句含义和语篇逻辑。
34. 什么是 “长难句”?初中英语阅读中常见的长难句类型有哪些?
【释疑解答】
“长难句” 指句子篇幅较长、结构复杂,包含多个语法成分(如从句、非谓语动词、插入语等),导致理解难度较大的句子。初中英语阅读中的长难句并非 “复杂到无法拆解”,而是由简单句扩展而来,常见类型有三类:
①含从句的长难句:包括含宾语从句(如 “I think (that) he will come tomorrow”,括号内 “that” 引导宾语从句,作 “think” 的宾语)、定语从句(如 “This is the book (that) I bought yesterday”,括号内 “that” 引导定语从句,修饰先行词 “book”)、状语从句(如 “He will go to the park if it doesn't rain tomorrow”,“if” 引导条件状语从句;“She cried because she lost her key”,“because” 引导原因状语从句)的句子。这类句子的特点是 “主句 + 从句”,从句依附主句存在,增加了句子的结构层次。
②含非谓语动词的长难句:非谓语动词包括不定式(to do)、动名词(doing)、现在分词(doing)和过去分词(done),如 “She wants to learn English well”(不定式 “to learn” 作宾语)、“Reading books is my hobby”(动名词 “Reading” 作主语)、“The girl standing under the tree is my friend”(现在分词 “standing” 作定语,修饰 “girl”)、“The letter written by Tom is on the desk”(过去分词 “written” 作定语,修饰 “letter”)。非谓语动词的使用使句子无需拆分多个简单句,却增加了语法成分的复杂性。
③含插入语的长难句:插入语是插入句子中间,对句子内容进行补充、解释或说明的成分,如 “He, I think, is the best student in our class”(插入语 “I think” 补充作者的观点)、“This book, by the way, is very interesting”(插入语 “by the way” 表顺便提及)、“The movie, which is very popular, will be shown tomorrow”(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which is very popular” 作插入语,补充电影的情况)。插入语会打断句子的正常语序,导致读者难以快速找到句子主干。
【知识拓展】
长难句的核心是 “简单句 + 扩展成分”,理解长难句的关键是 “先找主干,再析修饰”(主干即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修饰成分即从句、非谓语动词、插入语等)。例如分析 “The boy who is wearing a red coat is playing football on the playground” 时,先找主干:“The boy is playing football”(主语 “The boy”,谓语 “is playing”,宾语 “football”),再分析修饰成分:“who is wearing a red coat”(定语从句,修饰 “The boy”)、“on the playground”(状语,表地点),逐步拆解后,长难句的含义会变得清晰。
35. 如何拆解初中英语阅读中的 “长难句”?有哪些实用技巧?
【释疑解答】
拆解初中英语阅读中的长难句,可遵循 “四步拆解法”,搭配实用技巧,降低理解难度:
第一步:“找标点,断句子”—— 利用标点符号(如逗号、分号、破折号)将长难句拆分为多个短片段,减少阅读压力。常见可拆分的标点:①逗号:若逗号前后是独立的语法成分(如主句和从句、并列结构),可在逗号处断句,如 “He likes music, and his sister likes painting”(逗号前后为并列主句,可断句);②破折号:破折号后通常是对前文的解释或补充,可单独拆分,如 “There is only on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 ask for help from our teacher”(破折号后 “ask for help...” 解释 “way”,可拆分);③分号:分号前后通常是并列的句子,语义关联紧密,可拆分后分别理解,如 “Tom is good at math; his brother is good at English”(分号前后为并列句,可拆分)。
第二步:“找连词,定主干”—— 识别句子中的连词(如从句连词 “that/which/if/because”、并列连词 “and/but/or”),区分主句和修饰成分,确定句子主干(主语 + 谓语 + 宾语)。技巧:①从句连词引导的句子通常是修饰成分(从句),主句是句子的核心内容,如 “I know (that) you are busy”,“that” 引导宾语从句(修饰成分),主句主干是 “I know”;②并列连词连接的是并列的主干成分(如并列主语、并列谓语),需同时纳入主干,如 “Lily and Lucy are students and they study hard”,并列主语 “Lily and Lucy”,并列谓语 “are” 和 “study”,主干是 “Lily and Lucy are students and study hard”。
第三步:“找修饰,明关系”—— 分析拆分后的修饰成分(如定语、状语、非谓语动词、插入语),明确其修饰的对象(如修饰主语、谓语还是宾语)。技巧:①定语(形容词、定语从句、分词)通常修饰名词,多位于名词前后,如 “the beautiful girl”(形容词 “beautiful” 修饰 “girl”,位于前)、“the girl who is singing”(定语从句修饰 “girl”,位于后);②状语(副词、状语从句、介词短语)通常修饰动词、形容词或整个句子,表时间、地点、原因、方式等,如 “run quickly”(副词 “quickly” 修饰动词 “run”)、“in the morning”(介词短语作状语,表时间);③插入语可暂时忽略,先理解句子主干,再回头补充插入语的含义,如 “He is, as far as I know, the first person to win the prize”,先理解主干 “He is the first person to win the prize”,再补充插入语 “as far as I know”(据我所知)。
第四步:“连片段,通语义”—— 将拆分后的主干和修饰成分的含义整合,用通顺的中文连接,理解整个长难句的含义。技巧:整合时优先保证主干含义准确,再补充修饰成分的细节,避免因纠结修饰成分而忽略主干。例如长难句 “The old man who lives in the next street often helps the children in our neighborhood”,拆分后主干:“The old man often helps the children”(老人经常帮助孩子),修饰成分:“who lives in the next street”(住在隔壁街道的,修饰 “old man”)、“in our neighborhood”(我们社区的,修饰 “children”),整合后含义:“住在隔壁街道的老人经常帮助我们社区的孩子”。
【知识拓展】
拆解长难句的核心是 “化繁为简”,无需纠结每个语法术语(如 “非谓语动词”“定语从句” 的准确定义),只需能区分 “主干” 和 “修饰” 即可。日常练习时,可找阅读中的长难句,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主干(如黑色)和修饰成分(如红色),逐步培养拆解能力。考试中遇到复杂长难句,若暂时无法完全拆解,可先抓住主干含义,结合上下文推测整体意思,避免因一个句子影响整篇阅读。
36. 语篇中的 “形容词和副词” 在表达情感和态度上有什么作用?如何通过它们判断作者的情感倾向?
【释疑解答】
形容词和副词是语篇中表达情感、态度和评价的 “核心载体”,它们通过描述人或事物的特征、状态、程度,传递作者的主观感受,具体作用有二:①直接表达情感,形容词通过修饰名词,直接传递对人或事物的褒贬态度,如 “a wonderful trip”(精彩的旅行,褒义,表愉悦)、“a terrible movie”(糟糕的电影,贬义,表不满);副词通过修饰动词、形容词,强化情感程度,如 “she sings very well”(“very” 强化 “well”,表赞赏)、“he speaks too loudly”(“too” 强化 “loudly”,表反感);②营造氛围,形容词和副词通过描述场景或状态,间接传递情感,如 “dark night”(漆黑的夜晚,营造紧张、恐惧氛围)、“quietly sit”(安静地坐着,营造平静、温馨氛围)。
通过形容词和副词判断作者情感倾向,可关注 “褒贬属性” 和 “程度差异”:①识别褒义、贬义词汇,直接判断情感,常见褒义形容词 / 副词:“good, great, wonderful, happily, carefully, successfully”(表赞赏、愉悦、积极);常见贬义形容词 / 副词:“bad, terrible, boring, sadly, carelessly, slowly”(表不满、悲伤、消极);中性形容词 / 副词(如 “big, small, quickly, slowly”)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情感,如 “quickly finish the work”,若后文提到 “we have time to rest”,则 “quickly” 表积极;若后文提到 “we made many mistakes”,则 “quickly” 表消极;②关注程度副词,判断情感强烈程度,如 “quite good”(相当好,情感较温和)、“extremely good”(极好,情感强烈)、“a little bad”(有点差,情感轻微)、“very bad”(很差,情感强烈),程度副词的使用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深浅。
【知识拓展】
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中,作者的情感倾向题(如 “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常通过形容词和副词设题。解题时需圈画文中描述主题的形容词和副词,统计褒贬词汇的数量和情感强度,若褒义词汇占比高,作者倾向为 “积极支持”;若贬义词汇占比高,倾向为 “消极反对”;若褒贬词汇均衡,可能为 “客观中立”。例如语篇描述环保活动时,出现 “meaningful(有意义的)、successfully(成功地)、helpful(有帮助的)” 等褒义词汇,可判断作者对环保活动持 “积极支持” 态度。
37. 语篇中的 “冠词”(a/an/the)使用有什么规律?如何通过冠词判断名词的指代范围?
【释疑解答】
初中英语中冠词分为不定冠词(a/an)和定冠词(the),使用规律与名词的 “泛指”“特指” 属性密切相关:①不定冠词 a/an 用于泛指 “某一个” 或 “一类” 可数名词单数,a 用于辅音音素开头的单词前(如 a book, a university),an 用于元音音素开头的单词前(如 an apple, an hour),例如 “I have a pen”(泛指 “一支钢笔”,不是特定某支);②定冠词 the 用于特指 “特定的人或事物”,包括前文已提及的名词(如 “She bought a book. The book is interesting”,the 指代前文的 “a book”)、双方都知道的事物(如 “Open the door”,双方都知道指 “当前所在的门”)、独一无二的事物(如 the sun, the Great Wall)、序数词 / 最高级前(如 the first day, the tallest boy);③零冠词(不使用冠词)用于不可数名词泛指(如 “Water is important”)、复数名词泛指(如 “Dogs are friendly”)、学科 / 语言前(如 “English is easy”)。
通过冠词判断名词指代范围,核心是区分 “泛指” 和 “特指”:①若名词前是 a/an 或零冠词(复数 / 不可数名词),通常指代 “一类事物” 或 “任意一个”,范围较广,如 “A student should study hard”(泛指 “所有学生”)、“Books are our friends”(泛指 “所有书籍”);②若名词前是 the,通常指代 “特定的一个或一类”,范围明确,可通过上下文锁定具体对象,如 “The student who sits in the front row is my deskmate”(the 限定 “坐在前排的那个学生”,范围具体)、“I visited the park yesterday. The park has a big lake”(后一个 the 指代前文中 “昨天去的那个公园”,范围特定)。
【知识拓展】
冠词的使用错误可能导致指代模糊,影响理解,如 “Please pass me a pen”(泛指 “一支笔”,任意一支均可)与 “Please pass me the pen”(特指 “某支笔”,如桌上的那支)含义差异明显。阅读中若遇到冠词,可标记下来,结合上下文判断名词是否为前文提及或特定指向,避免因冠词忽略而误解指代范围。
38. 语篇中的 “介词” 在表达时间、地点和逻辑关系上有什么作用?常见的介词搭配有哪些?
【释疑解答】
介词是连接名词、代词与其他成分的 “桥梁”,在语篇中主要用于明确时间、地点和逻辑关系,具体作用如下:①表达时间:通过不同介词区分时间的 “点、段、方位”,如 “at” 用于具体时间点(at 7 o'clock, at noon),“in” 用于时间段(in January, in 2023, in the morning),“on” 用于具体日期 / 星期(on Monday, on June 1st),“for” 用于持续时间(for three days),“since” 用于 “从过去到现在的时间起点”(since 2020);②表达地点:通过介词区分地点的 “范围、位置、方向”,如 “in” 用于 “大地点内”(in China, in the classroom),“on” 用于 “表面上”(on the desk, on the wall),“at” 用于 “小地点 / 具体位置”(at the station, at the door),“under/above” 用于 “垂直方位”(under the chair, above the shelf),“beside/next to” 用于 “旁边”(beside the tree);③表达逻辑关系:如 “with” 表 “伴随”(play with friends),“without” 表 “没有”(go out without umbrella),“because of” 表 “原因”(late because of rain),“instead of” 表 “代替”(walk instead of taking a bus),“for” 表 “目的”(study for exam)。
初中英语阅读中常见的介词搭配可按 “时间、地点、动词 + 介词” 分类记忆:①时间搭配:at weekends(在周末)、in spring(在春天)、on Christmas Day(在圣诞节)、for a long time(很长时间);②地点搭配:in the street(在街上)、on the farm(在农场)、at home(在家)、near the school(在学校附近);③动词 + 介词搭配:look at(看)、listen to(听)、talk with(和…… 交谈)、play with(和…… 玩)、think about(思考)、wait for(等待)、agree with(同意)、depend on(依靠)。
【知识拓展】
介词搭配具有 “固定性”,不能随意替换,如 “arrive in” 后接大地点(arrive in Beijing),“arrive at” 后接小地点(arrive at the airport),若混淆会导致表达错误。阅读中遇到动词 + 介词的固定搭配,可直接记忆整体含义,无需拆分理解,如 “look forward to” 整体表 “期待”,无需纠结 “forward” 和 “to” 的单独含义,避免增加理解负担。
39. 什么是 “固定句型”?初中英语阅读中常见的固定句型有哪些?如何理解固定句型的含义?
【释疑解答】
“固定句型” 指英语中结构固定、含义相对固定的句子模式,其结构不能随意更改,含义也并非各成分的简单叠加,需整体记忆和理解。固定句型在语篇中能简化表达、传递特定语义,是初中英语阅读中理解句子含义的关键。
初中英语阅读中常见的固定句型主要有以下几类:①表 “时间 / 条件” 的句型:“It is + 时间段 + since + 一般过去时”(表 “自从…… 以来已经多久”,如 “It is five years since I left my hometown”)、“It will be + 时间段 + before + 一般现在时”(表 “多久之后才……”,如 “It will be an hour before the train arrives”)、“If + 一般现在时,主语 + will + 动词原形”(表 “如果……,就会……”,如 “If it rains, we will stay at home”);②表 “数量 / 比较” 的句型:“It is + 形容词 + for sb. to do sth.”(表 “对某人来说做某事是…… 的”,如 “It is easy for me to solve this problem”)、“the + 比较级,the + 比较级”(表 “越……,越……”,如 “The more you read, the more you know”)、“as + 形容词原级 + as”(表 “和…… 一样……”,如 “He is as tall as his father”);③表 “强调 / 判断” 的句型:“It is/was + 被强调部分 + that/who + 其他”(表 “正是……”,如 “It is Tom who helped me”)、“There be + 主语 + 地点 / 时间”(表 “某地 / 某时有某物”,如 “There is a park near my home”)、“What a/an + 形容词 + 可数名词单数!”(感叹句,表 “多么…… 的…… 啊”,如 “What a beautiful flower!”)。
理解固定句型的含义,需遵循 “先识别句型结构,再套用固定含义,最后结合语境调整” 的步骤:①首先观察句子结构,判断是否符合某类固定句型的模式,如看到 “It is + 形容词 + for sb. to do”,可确定为 “对某人来说做某事是…… 的” 句型;②其次套用该句型的固定含义,初步理解句子核心意思,如 “It is difficult for her to speak English”,套用后理解为 “对她来说说英语是困难的”;③最后结合上下文微调含义,确保符合语篇逻辑,如该句后文提到 “she just started learning English”,可进一步确认 “困难” 的原因,使理解更准确。
【知识拓展】
固定句型是初中英语的 “高频考点”,阅读理解中常通过固定句型设置细节题或句意理解题。例如题目可能问 “What does the sentence 'It is three years since he joined the club' mean ”,选项中正确答案需符合 “他加入俱乐部已经三年了” 的固定含义。日常学习中可整理常见固定句型,结合例句记忆结构和含义,避免因拆分句型成分而误解整体意思。
40. 语篇中的 “省略句” 有什么特征?如何补全省略句以理解其含义?
【释疑解答】
“省略句” 指为了简洁,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省略句子中某些重复或已知的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的句子。其核心特征有二:①省略的成分可根据上下文补全,补全后句子结构完整、含义不变;②省略通常出现在特定语境中,如对话、并列句、状语从句中,避免语言重复,使表达更简洁。例如对话中 “A: Do you like apples B: Yes, I do”(B 的回答省略了 “like apples”,因前文已提及);并列句中 “He can sing and (he can) dance”(省略 “he can”,因前后结构一致);状语从句中 “If (it is) necessary, I will help you”(省略 “it is”,因 “necessary” 的主语明确)。
补全省略句以理解含义,可遵循 “结合语境找依据,对照结构补成分” 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①确定省略句的语境类型(对话、并列句、从句等),明确省略成分的 “来源”,如对话中的省略成分通常来自前文问句或陈述,并列句中的省略成分通常与前一分句相同,从句中的省略成分通常是主语和 be 动词;②从上下文提取已知信息,补全省略的成分,如对话 “A: Where did you go yesterday B: To the park”,B 的回答省略了 “ I went”,结合前文问句 “Where did you go”,可补全为 “I went to the park”;③补全后检查句子结构是否完整、含义是否通顺,若补全后符合语法规则且与上下文逻辑一致,则补全正确,如 “He is taller than I (am)”,补全 “am” 后,句子 “ He is taller than I am” 结构完整,含义通顺。
【知识拓展】
省略句在初中英语阅读中多出现于对话类语篇(如记叙文、应用文邮件中的对话),若忽略省略成分,可能导致理解不完整,如 “B: To the park” 若不补全,仅知道 “去公园”,但不清楚 “谁去”“什么时候去”,结合前文补全后才能完整理解 “我昨天去了公园”。阅读中遇到简洁的短句,可先判断是否为省略句,再通过上下文补全成分,避免因成分缺失而误解。
41. 语篇中的 “疑问句式” 除了提问,还有什么其他作用?如何判断疑问句式的真实意图?
【释疑解答】
语篇中的疑问句式除了 “提出问题,寻求答案” 的基本作用外,还常具有 “表达情感、强调观点、引发思考” 等特殊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类:①反问句(无疑而问,答案暗含在句子中):用于加强语气,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情感,如 “How can you be so careless ”(你怎么能这么粗心?),实际表达 “你不应该这么粗心”,表否定批评;“Isn't it a beautiful day ”(难道今天不是美好的一天吗?),实际表达 “今天是美好的一天”,表肯定赞赏;②设问句(自问自答,先提出问题,再给出答案):用于引发读者注意,强调后续答案,如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It is health”(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健康),通过提问吸引读者关注,再给出 “健康最重要” 的观点,突出重点;③委婉建议句(用疑问形式表达建议,而非真正提问):用于礼貌地提出建议,避免生硬,如 “Why not go for a walk ”(为什么不去散步呢?),实际表达 “建议去散步”;“How about playing basketball ”(打篮球怎么样?),实际表达 “建议打篮球”。
判断疑问句式的真实意图,需结合 “语境、语气词、后续内容” 综合分析:①若疑问句式后无期待回答的语境(如独处时的自言自语、议论文中的句子),大概率是反问或设问,如议论文中 “How can we ignore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后文直接阐述教育的重要性,无回答环节,可判断为反问,表 “不能忽视教育的重要性”;②若疑问句式含 “not”“about”“why” 等词,且语境为 “建议场景”(如朋友间对话、生活场景),多为委婉建议,如 “ Why not try this new book ”,结合 “朋友推荐书籍” 的语境,可判断为建议 “尝试这本新书”;③若疑问句式后紧跟答案,直接回答前文问题,即为设问,如 “What makes him happy Helping others”,后文 “Helping others” 回答前文问题,可判断为设问,强调 “帮助别人让他开心”。
【知识拓展】
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中,反问句和设问句常用来强化作者观点,是理解主旨的关键。例如作者在议论文中用 “How can we destroy the environment ”(我们怎能破坏环境?),实际表达 “不能破坏环境” 的观点,需通过反问语气把握作者的核心主张。解题时若遇到疑问句式,不要仅当作 “提问”,需分析其真实意图,避免因句式误解而错过作者的情感或观点。
42. 语篇中的 “感叹句” 有什么作用?如何通过感叹句把握作者的情感?
【释疑解答】
“感叹句” 是通过感叹语气表达强烈情感(如喜悦、惊讶、愤怒、赞赏、悲伤等)的句子,在语篇中的核心作用是 “强化情感表达,突出重点内容”,使读者直观感受到作者的主观态度,避免情感表达平淡。例如看到美丽的风景时,用 “What a beautiful view it is!”(多么美丽的风景啊!),比陈述句 “This view is beautiful” 更能传递强烈的赞赏之情;听到糟糕的消息时,用 “How terrible the news is!”(多么糟糕的消息啊!),比陈述句 “The news is terrible” 更能传递强烈的悲伤或不满。
通过感叹句把握作者的情感,可从 “感叹词、形容词 / 副词、语境” 三个维度入手:①关注感叹句中的核心形容词或副词,它们直接体现情感的性质(褒贬),如 “wonderful”“great”“happily” 等褒义词汇,通常传递喜悦、赞赏;“terrible”“bad”“sadly” 等贬义词汇,通常传递悲伤、不满;“surprising”“amazing” 等词汇,通常传递惊讶;②注意感叹句的结构和语气词,如用 “what a/an + 褒义形容词 + 名词”(What a great idea!),多表赞赏;用 “how + 贬义形容词”(How bad it is!),多表不满;句末的 “oh”“wow” 等语气词,可强化情感,如 “Wow! What a big cake!”,“wow” 进一步突出惊讶和喜悦;③结合上下文语境,确认情感的具体指向,如感叹句 “What a kind man he is!”,若前文讲述 “他帮助老人过马路”,则情感指向 “对他善良行为的赞赏”;若前文无具体事件,仅描述人物,情感指向 “对他性格的赞赏”。
【知识拓展】
感叹句在初中英语阅读中多出现于记叙文(如故事中的人物情感表达)、书信(如朋友间分享喜悦时)等体裁,是捕捉人物情感和作者态度的 “信号”。例如记叙文中小男孩收到礼物时说 “What a nice gift! I love it!”,通过感叹句可快速判断小男孩 “喜悦、开心” 的情感。阅读中遇到感叹句,可标记下来,结合前后文事件,准确把握情感的来源和强度,避免仅停留在 “感叹” 表面,忽略深层情感指向。
43. 语篇中的 “被动语态” 有什么作用?如何理解被动语态句子的含义?
【释疑解答】
被动语态(结构:主语 + be 动词 + 过去分词 + by + 动作执行者,by 短语可省略)在语篇中的作用主要是 “突出动作承受者、保持客观语气、避免提及动作执行者”,具体如下:
①突出动作承受者:当动作承受者是语篇的重点时,用被动语态将其置于句首,吸引关注,如 “ The letter was written by Tom”(这封信是汤姆写的),重点突出 “信”,而非 “汤姆”;若用主动语态 “Tom wrote the letter”,重点则是 “汤姆”;
②保持客观语气:在说明文、议论文、新闻报道等需要客观陈述的体裁中,被动语态可避免使用第一人称,使表达更中立、严谨,如 “Many experiments are done in the lab”(许多实验在实验室进行),比主动语态 “We do many experiments in the lab” 更客观;
③避免提及动作执行者:当动作执行者未知、不重要或无需强调时,被动语态可省略 by 短语,简化表达,如 “The window was broken yesterday”(窗户昨天被打破了),无需提及 “谁打破的”,只需强调 “窗户被打破” 这一事实。理解被动语态句子的含义,可按 “找核心成分→辨逻辑关系→补完整语义” 的步骤进行:首先找出被动语态的核心成分 ——“动作承受者(主语)” 和 “动作(过去分词)”,明确 “谁被做了什么”,这是理解句子的基础,如 “The work was finished”,主语 “The work” 是动作承受者,过去分词 “finished” 是动作,核心含义为 “工作被完成了”;若句子含 “by + 动作执行者”,需明确 “动作由谁执行”,补充 “谁做的” 这一信息,如 “The work was finished by Tom”,补充后含义为 “工作被汤姆完成了”;若省略 by 短语,无需强行推测执行者,只需聚焦 “动作承受者 + 动作” 的核心语义,避免因纠结执行者而偏离重点;结合上下文判断被动语态的使用目的,确认是否为 “突出承受者”“保持客观” 或 “省略执行者”,使理解更贴合语篇逻辑,如在新闻报道中看到 “A new hospital was built in our city”,结合体裁特点(需客观陈述事实),可理解句子旨在强调 “新医院被建成” 这一客观结果,而非 “谁建的医院”。
【知识拓展】
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中,被动语态常出现在说明文、新闻类语篇中,部分题目会考查被动语态与主动语态的转换(如 “将 The letter was written by Tom 改为主动语态”),或通过被动语态设置细节题(如 “Who finished the work ”,答案需从 by 短语中提取)。日常学习中,可通过 “主动变被动”“被动变主动” 的练习,熟悉两种语态的对应关系,提高阅读中被动语态句子的理解速度。
44. 语篇中的 “连词” 除了连接句子,还有什么深层作用?如何通过连词把握语篇逻辑?
【释疑解答】
语篇中的连词不仅是 “句子连接工具”,更能传递语篇的深层逻辑关系,帮助读者理清内容的先后顺序、因果关联、对比差异等,其深层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划分语篇层次,连词可将语篇分为不同逻辑模块,如 “First...Then...Finally...” 将事件分为 “开始→过程→结束” 三个阶段,“On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 将观点分为 “正面→反面” 两个维度,使语篇结构更清晰;②提示信息重点,部分连词(如 “but”“however”“actually”)能引出与前文相反或更重要的内容,提示读者关注重点,如 “She seems quiet, but she is very outgoing”,“but” 引出与 “quiet” 相反的 “outgoing”,强调人物的真实性格;③传递作者态度,连词可间接体现作者的情感倾向,如 “Fortunately”“Luckily” 传递积极态度,“Unluckily”“Sadly” 传递消极态度,“Surprisingly” 传递惊讶态度,如 “Fortunately, he passed the exam”,“Fortunately” 体现作者对 “他通过考试” 的欣慰。
通过连词把握语篇逻辑,可按 “识别连词类型→对应逻辑关系→梳理内容关联” 的步骤进行:
①首先识别连词的类型,明确其代表的逻辑关系,初中英语中常见连词类型及对应关系:时间类(First, Then, After, Before,表先后顺序)、因果类(Because, So, Therefore, Since,表原因与结果)、转折类(But, However, While, Though,表对比与转折)、并列类(And, Also, As well as, Both...and...,表并列与补充)、让步类(Though, Although, Even if,表让步与转折);
②根据逻辑关系分析句子或段落间的关联,如看到 “Because it rained, we stayed at home”,“Because” 表因果,可梳理出 “下雨(因)→待在家(果)” 的关联;看到 “Tom likes sports, while his brother备战 2026年中考英语阅读理解核心突破 75问(通用版)
目录
一、语篇特征(25问) ......................................................................1
二、词句特征(25问) ....................................................................22
三、语篇理解(25问) ....................................................................51
{#{QQABJYA0xgAYkJSACR5rEUVCCEoQsJIiLYokRQAROARCSYNABAA=}#}
一、语篇特征(25问)
1.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中常见的语篇体裁有哪些?
【释疑解答】
初中英语阅读理解常见的语篇体裁主要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大类。记叙
文通常讲述个人经历、故事等,有明确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说明文用于介绍事物的性
质、特征、用途、原理等,旨在传递信息;议论文则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表达作者的看法
和主张;应用文包含书信、邮件、通知、海报、广告、菜单等,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
【知识拓展】
不同体裁的语篇结构存在差异,比如记叙文常按照时间顺序(beginning - middle - end)展
开,说明文多采用总分、分总或总分总结构,议论文一般包含论点、论据和结论。了解这些结
构特点,能帮助快速把握语篇主旨。
2.如何判断一篇英语语篇是记叙文?
【释疑解答】
判断一篇英语语篇是否为记叙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看是否有明确的人物
(characters)、时间(time)、地点(place)和事件(event),这是记叙文的四要素;其
次,语篇通常会有事件的起因(cause)、经过(process)和结果(result)的叙述;最后,语
言上常使用过去时态,通过具体的情节和细节描写来展现故事内容,可能还会带有情感色彩。
【知识拓展】
记叙文还可细分为故事、传记、游记等。在阅读故事类记叙文时,要关注情节的发展和人
物的情感变化;阅读传记类记叙文则要重点把握人物的成长经历和重要事件对人物的影响。
1 / 82
{#{QQABJYA0xgAYkJSACR5rEUVCCEoQsJIiLYokRQAROARCSYNABAA=}#}
3.说明文的语篇特征中,“说明方法” 有哪些?在初中英语阅读中常
见的是哪几种?
【释疑解答】
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 example)、列数字( number)、作比较
(comparison)、分类别(classification)、下定义(definition)、作诠释(interpretation)、
打比方(analogy)、摹状貌(description of appearance)、引资料(quotation)等。在初中英
语阅读中,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和下定义。举例子常用 “for
example”“such as”等标志词;列数字会出现具体的数字;作比较会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进
行对比;分类别会按照一定标准将事物分成不同类别;下定义则是对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准确
的界定。
【知识拓展】
掌握说明方法有助于理解说明文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比如,通过举例子能更直观地
理解事物的特征;列数字能让说明更准确、具体;作比较可以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4.议论文的语篇结构通常是怎样的?
【释疑解答】
议论文的语篇结构通常包括引论(introduction)、本论(body)和结论(conclusion)三
部分。引论部分,作者会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thesis statement),明确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有时还会通过背景介绍、现象描述等方式引出论点;本论部分是议论文的核心,作者会运用各
种论据(evidence),如事实、数据、名人名言、道理等,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论证过程中
可能会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且本论部分的段落之间会有一
定的逻辑关系,如并列、递进、转折等;结论部分,作者会对本论的论证进行总结,重申中心
论点,有时还会提出建议、发出号召或展望未来。
2 / 82
{#{QQABJYA0xgAYkJSACR5rEUVCCEoQsJIiLYokRQAROARCSYNABAA=}#}
【知识拓展】
在阅读议论文时,找到中心论点是关键。中心论点通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时也
会在文章中间。此外,关注论据的类型和论证方法,能帮助判断论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5.应用文的语篇有什么显著特点?
【释疑解答】
应用文的语篇具有显著的实用性、针对性、规范性和简洁性特点。实用性是指应用文旨在
解决实际问题,如书信用于交流信息、通知用于传达事项、广告用于推广产品或服务等;针对
性是指应用文有明确的阅读对象,内容会根据阅读对象的需求和特点进行设计,比如给朋友的
书信语气亲切,给老师的书信语气尊敬,通知则会明确告知特定人群相关事项;规范性是指应
用文有固定的格式和用语习惯,如书信有称呼、正文、祝福语、署名和日期,通知有标题、称
呼、正文、落款和日期等;简洁性是指应用文的语言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不必要的修饰,能
在最短的篇幅内传递关键信息。
【知识拓展】
不同类型的应用文,其格式和用语差异较大。在初中英语阅读中,要熟悉常见应用文的格
式,比如电子邮件的格式与书信类似,但会有主题栏;海报通常会有醒目的标题、吸引人的图
片和简洁的文字信息。掌握这些格式特点,能快速找到所需信息。
6.语篇中的 “逻辑关系” 有哪些?在初中英语阅读中如何识别?
【释疑解答】
语篇中的逻辑关系主要有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让步关系、条件关
系、时间关系、空间关系等。在初中英语阅读中,识别这些逻辑关系可以通过关注一些标志性
的 连 接 词 ( conjunctions ) 或 短 语 。 比 如 , 并 列 关 系 常 用 “and”“as well
3 / 82
{#{QQABJYA0xgAYkJSACR5rEUVCCEoQsJIiLYokRQAROARCSYNABAA=}#}
as”“both...and...”“neither...nor...” 等;递进关系常用 “besides”“what's more”“furthermore”“in
addition” 等 ; 转 折 关 系 常 用 “but”“however”“yet”“while”“though” 等 ; 因 果 关 系 常 用
“because”“since”“as”“so”“therefore”“thus”“because of”“due to” 等 ; 让 步 关 系 常 用
“though”“although”“even if”“even though” 等;条件关系常用 “if”“unless”“as long as”“on
condition that” 等;时间关系常用 “when”“while”“as”“before”“after”“until”“since”“as soon as”
等;空间关系常用 “in”“on”“at”“under”“above”“beside”“behind”“in front of”等。
【知识拓展】
识别语篇中的逻辑关系,有助于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理解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联
系,从而更好地把握语篇的主旨和细节信息。比如,通过因果关系的连接词,能明确事件发生
的原因和结果;通过转折关系的连接词,能注意到作者观点的转变或内容的重点变化。
7.语篇的 “主旨大意” 通常体现在哪些位置?
【释疑解答】
语篇的主旨大意通常体现在文章的开头(首段)、结尾(末段),有时也会出现在文章的
中间段落。在记叙文的开头,可能会介绍故事的背景或引出主要人物和事件,暗示文章的主
旨;结尾则可能会通过对故事的总结或人物的感悟,点明文章的主旨。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开头
往往会直接提出说明的对象或中心论点,即主旨大意;结尾则会对说明的内容或论证的观点进
行总结,重申主旨。对于一些结构较为复杂的语篇,主旨大意可能会分散在各个段落中,需要
通过对各段落中心思想的概括和整合来得出。
【知识拓展】
概括语篇主旨大意时,要注意避免过于宽泛或过于具体。过于宽泛的概括会没有针对性,
不能准确反映语篇的核心内容;过于具体的概括则会只涉及语篇的部分细节,而忽略整体内
容。可以采用 “主题 +作者观点 /主要内容”的方式来概括主旨大意。
4 / 82
{#{QQABJYA0xgAYkJSACR5rEUVCCEoQsJIiLYokRQAROARCSYNABAA=}#}
8.不同体裁的语篇,其 “段落结构” 有什么差异?
【释疑解答】
不同体裁的语篇,其段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记叙文的段落结构通常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
展开,每个段落可能会叙述事件的一个阶段或一个场景,段落之间通过时间、地点的转换或情
节的推进来连接,段落的中心思想往往是该阶段或场景的主要内容。说明文的段落结构多采用
总分、分总或总分总结构,总起段会提出该段落要说明的内容,分述段则会通过具体的说明方
法对总起段的内容进行详细阐述,总结段会对分述段的内容进行总结。议论文的段落结构通常
是 “论点 +论据 +结论”,论点是该段落的中心观点,论据是支持论点的材料,结论则是对论
点的进一步强调或总结,段落之间通过逻辑关系(如并列、递进、转折等)来连接,共同支撑
文章的中心论点。
【知识拓展】
分析语篇的段落结构,有助于理解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语篇的整体结构,从而更好地把
握语篇的主旨和细节信息。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圈画段落的中心句(通常在段落的开头或
结尾)来快速了解段落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9.语篇中的 “背景信息” 有什么作用?
【释疑解答】
语篇中的背景信息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背景信息可以帮助读
者理解语篇的产生环境和上下文,为理解语篇的内容和主旨奠定基础,比如在记叙文里,介绍
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行为和故事的情节发展;其
次,背景信息可以引出语篇的主题或主要内容,比如在说明文或议论文中,通过介绍相关的背
景知识,自然地引出要说明的对象或要论证的观点;再者,背景信息可以增加语篇的真实性和
5 / 82
{#{QQABJYA0xgAYkJSACR5rEUVCCEoQsJIiLYokRQAROARCSYNABAA=}#}
可信度,比如在议论文中,引用相关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作为论据,能增强论点的说服
力;最后,背景信息还可以丰富语篇的内容,使语篇更加生动、有趣,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知识拓展】
在阅读语篇时,要注意区分背景信息和主要内容。背景信息通常是为主要内容服务的,不
能将其与主要内容混淆。同时,对于一些与语篇主旨关系不大的背景信息,可以快速浏览,节
省阅读时间。
10.如何判断语篇的 “写作目的”?
【释疑解答】
判断语篇的写作目的,需要结合语篇的体裁、内容、语言风格以及作者的表达方式等多方
面因素。首先,根据语篇体裁初步判断,记叙文的写作目的通常是讲述故事、分享经历,让读
者获得情感体验或受到启发;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介绍事物的特征、性质、用途等,向读者传
递知识和信息;议论文的写作目的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说服读者接受自己的看法或主张;
应用文的写作目的则是解决实际问题,如传达信息、推广产品、邀请他人等。其次,分析语篇
的内容,看作者重点阐述了什么,通过内容判断作者想要达到的效果,比如如果语篇主要介绍
环保的重要性和方法,那么写作目的可能是呼吁读者保护环境;如果语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
事,那么写作目的可能是让读者感受真情。最后,关注语篇的语言风格和作者的表达方式,比
如带有强烈情感色彩、呼吁性语言的语篇,其写作目的可能是激发读者的情感或行动;语言客
观、平实的语篇,其写作目的可能是传递客观信息。
【知识拓展】
常见的语篇写作目的有告知(inform)、说服(persuade)、娱乐(entertain)、指导
(instruct)等。在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中,题目常考查对写作目的的判断,因此掌握判断方法至
关重要。
6 / 82
{#{QQABJYA0xgAYkJSACR5rEUVCCEoQsJIiLYokRQAROARCSYNABAA=}#}
11.语篇的 “人称” 对表达效果有什么影响?
【释疑解答】
语篇的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I/we)、第二人称(you)和第三人称(he/she/it/they),不
同的人称对语篇的表达效果有不同影响。第一人称的使用,能让读者感觉作者在直接与自己交
流,增强语篇的真实性、亲切感和代入感,常用于记叙文(讲述个人经历)、书信、日记等体
裁,使读者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第二人称的使用,会直接面向读者,仿佛作者在与读者对
话,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增强语篇的互动性和针对性,常用于演讲、书信、通知、建议类文章
等,让读者更易接受作者的观点或建议;第三人称的使用,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叙述或说明,
能使语篇的叙述更客观、公正,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常用于说明文、议论文、新闻报道、故
事(非个人经历)等体裁,便于全面、客观地展现事物的特征、阐述观点或讲述故事。
【知识拓展】
在一些语篇中,可能会出现人称的转换,比如从第一人称转换为第三人称,或从第三人称
转换为第二人称。人称的转换通常是为了适应表达的需要,比如在记叙文里,作者先以第一人
称讲述自己的经历,然后转换为第三人称描述他人的相关情况,以丰富文章内容;在议论文
中,作者先以第三人称客观阐述观点,然后转换为第二人称呼吁读者采取行动,以增强文章的
说服力和号召力。
12.初中英语阅读中,语篇的 “时态” 有什么规律可循?
【释疑解答】
在初中英语阅读中,语篇的时态使用有一定规律,主要与语篇的体裁和内容相关。记叙文
通常讲述过去发生的事件、故事或个人经历,因此多使用过去时态,如一般过去时、过去进行
时、过去完成时、过去将来时等。一般过去时用于叙述过去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过去进
行时用于描述过去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正在进行的动作;过去完成时用于表示过去某个动作之
7 / 82
{#{QQABJYA0xgAYkJSACR5rEUVCCEoQsJIiLYokRQAROARCSYNABAA=}#}
前已经完成的动作;过去将来时用于表示从过去的角度看将要发生的动作。说明文和议论文主
要介绍客观事实、事物的特征、原理或作者的观点主张,这些内容通常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
因此多使用一般现在时。但如果说明文介绍的是过去的事物或现象,或议论文引用过去的事
实、数据作为论据,也会使用过去时态。应用文的时态则根据具体类型和内容而定,如通知、
海报等通常使用一般现在时和一般将来时,告知当前的情况和未来的事项;书信的时态则根据
所叙述的内容,可使用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现在完成时等。
【知识拓展】
关注语篇的时态,有助于理解语篇的时间背景和内容的先后顺序,特别是在记叙文阅读
中,通过时态的变化能清晰把握事件的发展过程。同时,时态也是判断语篇体裁和写作意图的
一个重要参考因素。
13.语篇中的 “衔接手段” 有哪些?它们在语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释疑解答】
语篇中的衔接手段主要有语法衔接( grammatical cohesion)和词汇衔接( lexical
cohesion)两大类。语法衔接包括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和
连接(conjunction)。照应是指用代词(如 he, she, it, they, this, that, these, those等)或名词所
有格(如 his, her, its, their 等)来指代语篇中前面提到的人、事物或概念,使上下文内容连
贯;替代是指用一个词或短语替代前面已经出现过的词或短语,避免重复,使语言更简洁,如
用 “one”替代前面提到的可数名词单数,用 “do”替代前面提到的动词或动词短语;省略是指
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省略语篇中前面已经出现过的内容,使句子结构更简洁,如在对话
中,常省略主语、谓语或宾语等;连接则是通过连接词或连接短语来表示句子之间、段落之间
的逻辑关系,如并列、递进、转折、因果等,这在之前的逻辑关系问题中已详细提及。词汇衔
接包括复现(reiteration)和搭配(collocation)。复现是指同一个词、同义词、近义词、反义
词、上下义词等在语篇中重复出现,使语篇的主题更突出,内容更连贯,如 “apple”可以复现
8 / 82
{#{QQABJYA0xgAYkJSACR5rEUVCCEoQsJIiLYokRQAROARCSYNABAA=}#}
为 “fruit”(上义词)、“red apple”(同根词扩展)等;搭配是指词汇之间的固定组合关系,如
“make a decision”“take a walk”“have a rest” 等,恰当的词汇搭配能使语篇的语言更自然、流
畅。
衔接手段在语篇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将语篇中的各个部分有机地连接起来,使语篇
成为一个连贯、完整的整体,帮助读者理解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语义联系,从而
更好地把握语篇的主旨和细节信息,提高阅读的效率和准确性。
【知识拓展】
在阅读语篇时,有意识地关注衔接手段,能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快速找到相关信息。比
如,通过照应关系的代词,能快速找到其所指代的内容;通过词汇的复现,能把握语篇的主题
和核心词汇。
14.如何区分语篇中的 “事实信息” 和 “观点信息”?
【释疑解答】
区分语篇中的事实信息和观点信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事实信息是客观存在
的、可以被证实或证伪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准确性和可验证性,通常包括具体的时间、地
点、人物、事件、数据、科学原理、历史事实等,语言表达较为客观、平实,不带有个人情感
色彩和主观判断;观点信息则是作者或说话人对某一事物、现象或事件的看法、感受、态度、
主张等,具有主观性、个人性和不可验证性(或难以直接验证),语言表达可能会带有情感色
彩、评价性词语(如 good, bad, important, interesting, necessary等)或主观判断性的句式(如 I
think, I believe, in my opinion, it seems that , I consider等)。其次,从验证方式来看,事实信息
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实验等方式进行验证,比如 “Beijing is the capital of China”这
一事实信息,可通过查阅地理书籍、官方资料等验证;而观点信息无法通过客观方式直接验
证,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比如 “I think Beijing is the most beautiful city in China”,这
9 / 82
{#{QQABJYA0xgAYkJSACR5rEUVCCEoQsJIiLYokRQAROARCSYNABAA=}#}
只是个人的主观感受,他人可能有不同看法。最后,从作用来看,事实信息用于客观陈述事
实、传递客观知识;观点信息用于表达个人立场、引发读者思考或说服读者接受某种看法。
【知识拓展】
在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中,区分事实信息和观点信息是重要的阅读技能,常见的考查形式有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a fact ”或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an opinion ”。在做题时,可结合
上述区分方法,同时注意有些语篇中事实信息和观点信息会交织在一起,作者可能会用事实信
息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此时要注意辨别两者的关系,避免混淆。
15.语篇中 “细节信息” 的呈现方式有哪些?如何快速定位细节信息?
【释疑解答】
语篇中细节信息的呈现方式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数据、时
间、地点、人物身份等具体内容呈现,比如在说明文中,会通过具体数字说明事物的尺寸、数
量等;二是通过因果、转折、并列等逻辑关系展开细节,比如在记叙文中,会通过因果关系说
明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通过转折关系引出事件的变化;三是通过描写(如外貌描写、环境
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呈现细节,比如在故事类记叙文中,会通过外貌描写刻画人物
形象,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氛围。
快速定位细节信息的方法主要有:首先,利用题干中的关键词(如人名、地名、数字、专有名
词、核心动词或形容词等),在原文中寻找与关键词一致或意思相近的内容,这些内容通常就
是细节信息所在的位置;其次,根据语篇的结构和段落顺序定位,比如记叙文按照时间顺序展
开,可根据题干中涉及的时间点,在相应的段落中寻找细节信息;说明文和议论文按照总分、
分总等结构展开,可根据题干中涉及的说明对象或论点,在对应的分述段落中寻找细节;最
后,注意细节信息周围的逻辑连接词,如 “because”“but”“and”等,它们能帮助快速理解细节
信息与上下文的关系,确认是否为所需信息。
10 / 82
{#{QQABJYA0xgAYkJSACR5rEUVCCEoQsJIiLYokRQAROARCSYNABAA=}#}
【知识拓展】
在定位细节信息时,要注意原文信息与题干信息的同义替换,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中,题干
往往不会直接使用原文的词汇,而是用同义词、近义词或不同的句式表达相同的意思。比如原
文中是 “take care of”,题干中可能会用 “look after”;原文中是主动句,题干中可能会用被动
句。因此,要灵活识别同义替换,避免因词汇或句式差异而错过细节信息。
16.什么是语篇的 “基调”?如何判断语篇的基调?
【释疑解答】
语篇的 “基调”指的是作者在语篇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整体氛围,它体现了作者对
所写内容的主观感受,如积极、消极、喜悦、悲伤、严肃、轻松、赞美、批评、客观、主观
等。
判断语篇基调的方法主要有:首先,关注语篇中的情感词汇(包括形容词、副词、动词等),
这些词汇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比如 “wonderful”“exciting”“happily”“praise”等词汇通常体
现积极、喜悦、赞美的基调;“terrible”“sadly”“criticize”“disappointed” 等词汇通常体现消极、
悲伤、批评的基调;“objective”“neutral”“factually”等词汇通常体现客观的基调。其次,分析作
者的表达方式和语气,比如使用感叹句(How beautiful the scenery is!)、反问句(Isn't it a
great idea )通常能增强情感表达,体现较为强烈的基调;使用平实、客观的陈述句式,不带
有过多情感色彩,则体现客观、严肃的基调。再次,结合语篇的内容和主题,比如讲述成功故
事、温馨经历的语篇,通常基调积极、喜悦;讨论社会问题、不良现象的语篇,可能基调严
肃、批评;介绍科学知识、客观事实的语篇,通常基调客观、中立。最后,关注语篇中的修辞
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恰当的修辞手法能渲染氛围,帮助体现语篇基调,比如使用生
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春天的景象,能体现轻松、愉悦的基调;使用沉重的拟人手法描写灾难场
景,能体现悲伤、严肃的基调。
11 / 82
{#{QQABJYA0xgAYkJSACR5rEUVCCEoQsJIiLYokRQAROARCSYNABAA=}#}
【知识拓展】
语篇的基调并非一成不变,有些语篇可能会随着内容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比如记叙文开头
可能讲述人物的困境,基调悲伤、压抑,随着故事的发展,人物克服困难获得成功,基调转变
为积极、喜悦。在阅读这类语篇时,要注意基调的变化,结合不同阶段的内容和情感词汇进行
判断,全面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17.语篇中的 “文化背景知识” 对阅读理解有什么影响?如何应对因文
化背景差异导致的阅读困难?
【释疑解答】
语篇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对阅读理解有着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化
背景知识能帮助理解语篇中涉及的特定文化现象、习俗、价值观等内容,避免产生误解。比如
英语语篇中常出现 “Christmas”“Thanksgiving Day” 等西方节日相关内容,了解这些节日的起
源、习俗等文化背景知识,能更好地理解语篇中人物在节日期间的行为和情感;若缺乏相关文
化背景知识,可能会对语篇内容感到困惑。其次,文化背景知识能帮助理解语篇中的文化隐
喻、习语、谚语等。英语中有许多与文化相关的习语,如 “break a leg”(祝你好运),若不了
解其背后的文化渊源,仅从字面意思理解,会误解其含义,进而影响对语篇的理解。最后,文
化背景知识能帮助把握语篇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者,其价值
观、思维方式可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体现在语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中,了解相关文化背景
知识,能更准确地理解作者想要传递的深层信息。
应对因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的阅读困难,可采取以下方法:首先,在日常学习中积累常见的英语
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包括西方节日、礼仪习俗、历史事件、名人轶事、社会价值观等,可通过
阅读英语文化类书籍、观看英语纪录片、浏览英语文化网站等方式进行积累;其次,在阅读过
程中,若遇到不熟悉的文化相关内容,可通过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测,结合语篇的整体内容和逻
12 / 82
{#{QQABJYA0xgAYkJSACR5rEUVCCEoQsJIiLYokRQAROARCSYNABAA=}#}
辑关系,判断该文化内容的大致含义;最后,对于无法通过上下文推测的文化背景知识,可在
阅读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其含义,同时做好笔记,将其整理到自己的文化知识储备中,
为后续阅读积累经验。
【知识拓展】
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中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通常是较为基础和常见的,不会过于晦涩难懂。
在考试中,若遇到因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的难题,不要慌张,可优先利用题干和选项中的信息,
结合语篇的其他内容进行分析,避免因个别文化知识点而影响整体阅读效果。同时,积累文化
背景知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日常学习中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
18.语篇的 “篇幅长度” 会对阅读策略产生什么影响?
【释疑解答】
语篇的篇幅长度会对阅读策略产生显著影响,不同长度的语篇需要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以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效果。
对于短篇语篇(通常字数较少,如短篇故事、简单通知、书信等),由于内容简洁、信息
集中,阅读策略可侧重于 “精读”。在阅读时,可逐句仔细阅读,关注每一个细节信息,包括
词汇含义、句子结构、逻辑关系等,全面理解语篇的内容、主旨、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写作目
的。同时,可结合语篇的体裁特点,快速把握其结构,比如短篇记叙文可快速梳理人物、时
间、地点、事件等要素;短篇应用文可快速找到关键信息(如通知中的时间、地点、事项,书
信中的称呼、署名、主要内容等)。由于短篇语篇信息容量小,精读不会花费过多时间,且能
确保对语篇内容的准确理解。
对于长篇语篇(通常字数较多,如长篇故事、复杂说明文、议论文等),由于内容丰富、
信息量大、结构可能较为复杂,若采用逐句精读的方式,会花费大量时间,且容易遗漏重点信
息,因此阅读策略应侧重于 “略读 +寻读 +精读结合”。首先,通过 “略读”(快速浏览语篇的
13 / 82
{#{QQABJYA0xgAYkJSACR5rEUVCCEoQsJIiLYokRQAROARCSYNABAA=}#}
标题、首段、末段、每段的开头和结尾句),初步了解语篇的主旨大意、体裁和整体结构,把
握语篇的核心内容和框架;其次,根据阅读目的(如做题时根据题干要求),通过 “寻读”在
语篇中快速定位与问题相关的细节信息,找到答案所在的大致段落或句子;最后,对定位到的
关键段落或句子进行 “精读”,仔细分析其含义、逻辑关系,确保准确理解细节信息,同时结
合略读时掌握的主旨大意,判断该细节信息与主旨的关系,避免断章取义。此外,在阅读长篇
语篇时,可适当做标记,如圈画主旨句、关键词、逻辑连接词等,帮助理清思路,方便后续回
顾和查找信息。
【知识拓展】
在初中英语考试中,阅读理解部分的语篇篇幅长度会有所差异,通常选择题的语篇篇幅相
对较短,任务型阅读的语篇篇幅可能相对较长。在考试过程中,要根据语篇的篇幅长度灵活调
整阅读速度和策略,合理分配时间,避免在短篇语篇上花费过多时间,也避免在长篇语篇上因
速度过快而导致理解不透彻。同时,平时练习时要兼顾不同篇幅长度的语篇,熟练掌握相应的
阅读策略,提高应对不同类型语篇的能力。
19.如何识别语篇中的 “过渡句”?过渡句在语篇中有什么作用?
【释疑解答】
语篇中的 “过渡句”是指连接两个段落或两个部分内容的句子,它通常出现在段落的开头
或结尾,有时也会出现在段落中间。识别过渡句可通过以下方法:首先,关注过渡句中的标志
性词语或短语,这些词语或短语通常表示逻辑关系的转换或内容的衔接,如表示时间顺序的
“firstly, then, finally”;表示并列关系的 “also, besides, in addition”;表示转折关系的 “however,
but, on the other hand”;表示因果关系的 “therefore, as a result, because of this”;表示总结关系的
“in conclusion, in short, all in all”;表示话题转换的 “as for, regarding, talking about”等。带有这
些标志性词语或短语的句子,很可能是过渡句。其次,分析句子的内容和上下文的关系,过渡
句的内容通常既总结了前文的内容,又引出了后文的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比如前文讲
14 / 82
{#{QQABJYA0xgAYkJSACR5rEUVCCEoQsJIiLYokRQAROARCSYNABAA=}#}
述了 “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过渡句可能是 “Since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is so important, we
should take some practical actions.”,该句子既总结了前文 “保护环境重要”的内容,又引出了后
文 “具体行动”的内容,因此可判断为过渡句。
过渡句在语篇中的作用主要有:一是 “承上”,即总结、概括前文的内容,帮助读者回顾
前文的核心信息,避免因内容过多而遗忘;二是 “启下”,即引出后文的内容,明确后文的主
题或方向,让读者提前了解后文将要讲述的内容,为阅读后文做好准备;三是 “衔接”,即连
接前文和后文,使语篇的内容更连贯、逻辑更清晰,避免语篇内容出现断层或跳跃,让读者能
更顺畅地理解语篇的整体结构和思路。
【知识拓展】
在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中,过渡句是理解语篇结构和逻辑关系的关键。通过识别过渡句,能
快速把握语篇的段落层次和内容走向,比如在阅读议论文时,过渡句能帮助区分不同的论证部
分;在阅读记叙文时,过渡句能帮助梳理情节的发展阶段。同时,在写作中合理使用过渡句,
也能使文章结构更清晰、内容更连贯,因此掌握过渡句的识别方法和作用,对英语阅读和写作
能力的提升都有帮助。
20.语篇中的 “重复信息” 有什么作用?
【释疑解答】
语篇中的 “重复信息”指的是同一内容、同一词汇、同一观点或同一主题在语篇中多次出
现,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强调重点信息,重复出现的信息通常是语篇的核心内
容、作者的主要观点或想要突出的关键信息,通过重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让读者明确语篇的
重点,加深对重点信息的印象和理解。比如在议论文中,作者的中心论点可能会在开头、中间
和结尾多次重复出现,以强调自己的观点,让读者牢记;在说明文中,说明对象的关键特征可
能会通过不同的表述方式重复提及,以突出其重要性。其次,强化语篇的连贯性,重复信息能
15 / 82
{#{QQABJYA0xgAYkJSACR5rEUVCCEoQsJIiLYokRQAROARCSYNABAA=}#}
在语篇的不同部分之间建立联系,使语篇的内容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避免语篇结构松散。比
如通过重复使用核心词汇(如 “environment”“protection”),能让读者始终围绕 “环境保护”这
一主题阅读,明确各段落内容与主题的关系,使语篇连贯统一。最后,帮助读者理解语篇,对
于一些复杂的概念、抽象的观点或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重复或用不同的方式解释、阐述,能
降低理解难度,让读者逐步理解其含义。比如在说明文中,对于一个复杂的科学原理,作者可
能会先给出定义,然后通过举例、打比方等方式重复解释,帮助读者理解。
【知识拓展】
语篇中的重复信息并非简单的机械重复,通常会采用不同的形式,如同义词重复
(“important” 与 “significant”)、近义词重复(“happy” 与 “joyful”)、同根词重复(“protect”
与 “protection”)、句式变换重复(主动句与被动句变换)等。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识别这
些不同形式的重复信息,避免因形式不同而忽略其核心含义,同时通过重复信息把握语篇的主
题和重点,提高阅读效率。
21. 不同体裁语篇的 “标题” 有什么特点?如何通过标题推测语篇内
容?
【释疑解答】
不同体裁语篇的标题具有不同的特点,具体如下:
记叙文标题:通常简洁明了,能概括故事的核心事件、主要人物或关键场景,有时会带有
一定的情感色彩或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比如 A Brave Boy and a Lost Dog(概括主
要人物和事件)、The Surprise Party(概括关键场景并带有悬念)、A Sad Day in My Life
(概括事件并带有情感色彩)。
说明文标题:通常直接点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用途等,语言客观、平实,不带
有过多情感色彩,让读者一眼就能了解语篇的说明内容。比如 How to Plant a Tree(点明说
16 / 82
{#{QQABJYA0xgAYkJSACR5rEUVCCEoQsJIiLYokRQAROARCSYNABAA=}#}
明对象和内容——种树的方法)、The Characteristics of Dolphins(点明说明对象和内容—
—海豚的特征)、The History of Paper(点明说明对象和内容——纸的历史)。
议论文标题:通常明确提出作者的观点、主张或议论的话题,有时会以疑问句的形式出
现,引发读者思考。比如 We Shoul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明确提出观点)、The
Importance of Reading(明确议论话题和核心观点)、Is Online Shopping Good or Bad (以
疑问句形式提出议论话题)。
应用文标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通常直接表明应用文的类型和核心内容,格式
较为规范。比如 Notice of the School Sports Meeting(表明类型为通知,核心内容为学校运
动会)、Invitation to My Birthday Party(表明类型为邀请函,核心内容为生日派对邀请)、
Advertisement for a New Smartphone(表明类型为广告,核心内容为新手机推广)。
通过标题推测语篇内容,可根据不同体裁标题的特点,结合标题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首
先,提取标题中的核心词汇(如人物、事物、事件、观点、话题等),这些词汇通常是语篇的
核心内容;其次,根据体裁特点判断语篇的大致内容方向,比如记叙文标题中的核心词汇若为
人物和事件,可推测语篇讲述该人物参与的相关事件;说明文标题中的核心词汇若为说明对象
和特征,可推测语篇介绍该对象的相关特征;议论文标题中的核心词汇若为观点或话题,可推
测语篇围绕该观点展开论证或围绕该话题进行讨论;应用文标题中的核心词汇若为类型和核心
内容,可推测语篇包含该类型应用文的相关信息(如通知中的时间、地点、事项等)。
【知识拓展】
标题是语篇的 “眼睛”,一个好的标题能准确概括语篇内容,吸引读者阅读。在初中英语
阅读理解中,有时会考查对标题的理解或选择合适的标题,此时需要结合语篇的主旨大意和体
裁特点,分析选项中的标题是否能准确反映语篇内容,避免选择过于宽泛、过于具体或与语篇
内容无关的标题。
22.语篇中的 “注释” 有什么作用?如何利用注释辅助阅读理解?
17 / 82
{#{QQABJYA0xgAYkJSACR5rEUVCCEoQsJIiLYokRQAROARCSYNABAA=}#}
【释疑解答】
语篇中的 “注释”通常是对语篇中出现的生僻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机构名、
历史事件名等)、文化特定表达或复杂概念的补充说明,其核心作用是降低阅读障碍,帮助读
者更顺畅地理解语篇内容。具体来说,注释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破解词汇障碍,对于
超出初中英语大纲范围的生僻词或多义词,注释会直接给出中文释义或核心含义,避免读者因
词汇不懂而中断阅读;二是补充背景信息,对于语篇中涉及的陌生专有名词(如 “the Eiffel
Tower”注释为 “埃菲尔铁塔,位于法国巴黎”)或文化概念(如 “Halloween”注释为 “万圣节,
每年 10月 31日,孩子们会装扮成鬼怪索要糖果”),注释能快速填补读者的知识空白,避免
因文化或常识缺失导致理解偏差;三是简化复杂概念,对于语篇中出现的抽象或专业概念(如
科普说明文中的 “photosynthesis”注释为 “光合作用,植物利用阳光制造养分的过程”),注释
会用通俗语言解释,帮助读者快速把握概念核心,无需深入钻研专业知识。
利用注释辅助阅读理解,可遵循 “及时查阅、关联语境、主动积累”的原则:首先,阅读
时遇到带有注释标记(如星号、括号、脚注符号等)的内容,应立即查看注释,明确其含义后
再继续阅读,避免带着疑问读后文,导致上下文逻辑断裂;其次,查看注释后,要将注释内容
与原文语境结合,思考该注释信息在句中或段落中的作用,比如某个人名注释包含其身份,可
联想该人物在事件中的角色;最后,对于高频出现的注释内容(如常见西方节日、重要地标、
核心学科概念),可随手记录在笔记本上,作为日常知识储备,后续遇到同类内容时能快速反
应,提升阅读效率。
【知识拓展】
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中的注释通常是命题者精心设计的 “辅助工具”,而非干扰信息,遇到
注释时无需回避。部分题目甚至会直接围绕注释内容出题(如考查某专有名词的含义或背
景),因此关注注释不仅能帮助理解语篇,还能辅助解题。但需注意,注释仅为核心信息补
充,无需过度纠结注释内容的延伸知识,避免偏离阅读重点。
18 / 82
{#{QQABJYA0xgAYkJSACR5rEUVCCEoQsJIiLYokRQAROARCSYNABAA=}#}
23.语篇中的 “图表、图片” 等视觉元素有什么作用?如何结合视觉元
素理解语篇?
【释疑解答】
在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中,部分语篇(尤其是说明文、应用文)会搭配图表(如表格、柱状
图、流程图)或图片(如场景图、实物图),这些视觉元素并非装饰,而是语篇内容的重要补
充,主要作用有三点:一是直观呈现信息,对于复杂的数据、流程或结构,视觉元素能将其简
化,比如用表格对比不同产品的价格、功能,用流程图展示 “制作三明治”的步骤,比纯文字
描述更清晰易懂;二是强化信息记忆,图片或图表能通过视觉冲击帮助读者快速记住关键内
容,比如用地图标注语篇中人物的旅行路线,比文字罗列地点更易留下印象;三是补充文字信
息,部分细节(如人物表情、物品外观)难以用文字精准描述,图片能直接呈现,帮助读者理
解语篇中的场景或情感(如记叙文配 “人物微笑的图片”,可辅助理解人物此时的喜悦心
情)。
结合视觉元素理解语篇,可按 “先看视觉元素→再联文字内容→最后整合信息”的步骤进
行:首先,阅读语篇前,先快速浏览图表或图片,关注标题、标注(如图表的坐标轴名称、图
片的文字说明),初步了解视觉元素的核心内容(如表格是 “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图片是
“垃圾分类标识”);其次,阅读文字时,随时将文字内容与视觉元素对应,比如读到 “Summer
temperatures are higher than spring”,可查看图表中夏季与春季的气温数据,验证文字信息;最
后,读完后整合视觉与文字信息,判断视觉元素是否补充了文字未提及的细节(如图表中某月
份的具体气温),或是否强化了文字的核心观点(如图片中 “满是垃圾的河流”强化了 “保护
环境”的主题),形成对语篇的完整理解。
【知识拓展】
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中,涉及视觉元素的题目常要求 “根据图表 /图片选择正确信息”或 “判
断视觉元素与文字的关系”。解题时需注意,视觉元素的信息必须与文字内容一致,若选项仅
19 / 82
{#{QQABJYA0xgAYkJSACR5rEUVCCEoQsJIiLYokRQAROARCSYNABAA=}#}
符合视觉元素却与文字冲突,则为错误答案。同时,要关注视觉元素的细节(如表格中的单
位、图片中的小标注),这些细节往往是解题关键。
24.如何判断语篇的 “受众”?受众对语篇的表达有什么影响?
【释疑解答】
语篇的 “受众”指作者预设的阅读对象(如学生、家长、游客、消费者等),判断受众可
通过三个维度:一是语篇的内容主题,比如主题为 “校园安全规则”的语篇,受众大概率是学
生或教师;主题为 “旅游攻略”的语篇,受众是游客;二是语言风格,若语篇语言简单、口语
化,多含短句和常用词(如 “Let's clean our classroom together!”),受众可能是儿童或初中
生;若语言正式、严谨,含专业术语(如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60% of students have good
reading habits”),受众可能是教师或研究者;三是写作目的,若目的是 “邀请参加生日派
对”,受众是朋友;目的是 “通知家长会时间”,受众是家长。
受众对语篇表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语言风格、内容选择和表达方式上:针对青少年的语
篇,会用活泼、亲切的语言,内容贴近校园生活,多含鼓励性语句(如 “Keep trying, you can
do it!”);针对成人的语篇,语言更正式,内容侧重实用信息(如通知中的时间、地点、责
任);针对游客的语篇,会用简洁的语言,重点介绍路线、景点特色等实用内容,甚至搭配图
片或地图。简言之,作者会根据受众的身份、需求调整语篇表达,确保受众能轻松理解并接受
信息。
【知识拓展】
判断语篇受众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比如若受众是初中生,语篇可能旨在传递知识
或引导行为;若受众是消费者,可能旨在推广产品。部分阅读理解题目会间接考查受众判断
(如 “Who is this passage written for ”),解题时可结合上述三个维度综合分析,避免仅凭单一
信息下结论。
20 / 82
{#{QQABJYA0xgAYkJSACR5rEUVCCEoQsJIiLYokRQAROARCSYNABAA=}#}
25.语篇的 “开头和结尾” 有什么常见写法?它们对理解语篇有什么帮
助?
【释疑解答】
语篇的开头和结尾是传递核心信息的关键部分,不同体裁有常见写法:
开头常见写法:①开门见山式(直接点明主旨或主题),如说明文开头 “Water is important
for all living things”,议论文开头 “We should stop using plastic bags”,帮助读者快速把握语
篇核心;②场景引入式(通过描写场景或故事引出主题),如记叙文开头 “It was a rainy
morning, I saw an old man standing under a tree”,能吸引读者兴趣;③问题引导式(用疑问
句引发思考),如议论文开头 “Do you know how much waste we produce every day ”,促使
读者带着问题读后文;④背景介绍式(补充与主题相关的背景),如说明文开头 “Before
the invention of the telephone, people communicated by letters”,为后文介绍电话做铺垫。
结尾常见写法:①总结升华式(总结前文内容,升华主题),如记叙文结尾 “From this
experience, I learned that helping others makes me happy”,明确语篇的启示;②呼吁行动式
(提出建议或号召),如议论文结尾 “Let's work together to protect our earth”,传递作者的
期望;③呼应开头式(与开头内容呼应),如开头提 “rainy morning”,结尾提 “the rain
stopped, but the warmth stayed in my heart”,使语篇结构完整;④留白式(不直接给出结论,
留有余地),如记叙文结尾 “I looked at his back and thought a lot”,让读者自行联想,增强
感染力。
开头和结尾对理解语篇的帮助主要有两点:一是快速把握主旨,多数语篇的开头或结尾会
直接或间接点明主旨(如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议论文的中心论点),阅读时优先关注这两部
分,能节省理解时间;二是理清结构与意图,通过开头的写法可判断语篇的引入方式,通过结
尾的写法可明确作者的最终目的(如总结、呼吁、启示),进而理清语篇的整体思路,避免迷
失在细节中。
21 / 82
{#{QQABJYA0xgAYkJSACR5rEUVCCEoQsJIiLYokRQAROARCSYNABAA=}#}
【知识拓展】
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中,许多题目(如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What does the
author want to tell us ”)的答案可在开头或结尾找到线索。若遇到主旨不明确的语篇,可将开
头和结尾的内容结合,综合判断核心信息,避免仅依赖中间段落的细节而忽略整体。
二、词句特征(25问)
26.初中英语阅读中,“生词” 有哪些常见类型?如何通过上下文推测
生词含义?
【释疑解答】
初中英语阅读中的生词主要有三类:①纲外词汇(超出初中英语大纲的词汇,如
“volunteer”“environmentalist”);②熟词生义(熟悉的词汇有不熟悉的含义,如 “run”在 “run a
shop” 中表示 “经营”,而非 “跑”);③合成词或派生词(由已知词汇组合或加前缀 / 后缀构
成,如 “homework”“unhappy”)。
通过上下文推测生词含义是核心技能,常见方法有四种:①利用定义解释(若生词后有 “that
is”“means”“called” 等词,其后内容多为释义,如 “His father is a linguist, that is, a person who
studies languages”,可推测 “linguist” 是 “语言学家”);②利用举例说明(若生词后有 “such
as”“like”“for example” 等词,可通过例子反推含义,如 “He likes fruits, such as apples, bananas
and mangoes”,若 “mangoes”为生词,可推测是 “水果”的一种);③利用逻辑关系(通过转
折、因果、并列等关系推测,如 “Most students like sports, but Tom is indifferent to them”,“but”
表转折,可推测 “indifferent”与 “like”相反,意为 “不感兴趣的”);④利用词根词缀(若为生
词是派生词,可通过已知词根 / 词缀推测,如 “un-” 表否定,“happy” 是 “开心的”,则
“unhappy”是 “不开心的”)。
22 / 82
{#{QQABJYA0xgAYkJSACR5rEUVCCEoQsJIiLYokRQAROARCSYNABAA=}#}
【知识拓展】
推测生词含义时,无需追求 “精准翻译”,只需判断其核心属性(如褒贬、类别、大致动
作)即可。例如知道 “mangoes”是 “水果”,不影响理解句子 “他喜欢水果”;知道 “indifferent”
是 “负面态度”,不影响理解 “Tom不喜欢运动”。同时,若生词多次出现,可结合不同上下文
交叉验证,提高推测准确性。
27. 什么是 “固定搭配”?初中英语阅读中常见的固定搭配有哪些类
型?
【释疑解答】
“固定搭配”指英语中某些词汇之间形成的固定组合,这些组合的含义不能通过单个词汇
的含义简单叠加得出,使用时需整体记忆,如 “make a decision”(做决定),不能说成 “do a
decision”;“look forward to”(期待),其中 “to”是介词,后接动名词,不能接动词原形。
初中英语阅读中常见的固定搭配主要有四类:①动词 + 名词(如 “have breakfast”“take a
walk”“do homework”);②动词 +介词 /副词(如 “look at”“listen to”“put on”“take off”);③形
容词 + 介词(如 “good at”“interested in”“afraid of”“angry with”);④名词 + 介词(如 “a lot
of”“in front of”“on time”“at home”)。这些搭配在语篇中高频出现,是理解句子含义的基础。
【知识拓展】
固定搭配是初中英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阅读理解中的 “隐形障碍”——若不熟悉搭配,
即使认识单个词汇,也可能误解句子。例如 “She takes after her mother”,若不知道 “take after”
是 “长得像”的固定搭配,可能误译为 “她跟在妈妈后面”,与原意偏差极大。因此,日常学习
中需系统积累固定搭配,可按 “动词、形容词、名词”分类整理,结合例句记忆。
28.语篇中的 “同义词替换” 有什么作用?如何识别同义词替换?
23 / 82
{#{QQABJYA0xgAYkJSACR5rEUVCCEoQsJIiLYokRQAROARCSYNABAA=}#}
【释疑解答】
语篇中的 “同义词替换” 指作者用不同的词汇表达相同或相近的含义,其作用主要有两
点:一是避免语言重复,使语篇表达更丰富,如前文用 “happy”,后文用 “joyful”,均表示 “开
心的”,避免反复使用同一词汇;二是体现语言灵活性,通过不同词汇的替换,适应不同语境
(如 “big”用于口语,“large”更正式,作者会根据语篇风格选择)。
识别同义词替换可通过两个维度:①含义关联(判断两个词汇是否表达相近含义),如原文
“she is good at English”,题干中 “she does well in English”,“good at” 与 “does well in” 均表示
“擅长”,是同义词替换;②语境匹配(结合上下文判断词汇是否指向同一事物),如原文 “the
little boy”,后文 “the young child”,结合语境可知均指 “同一个小男孩”,是同义词替换。
【知识拓展】
同义词替换是初中英语阅读理解的核心考点,多数细节题、推理题会通过同义词替换设置
选项(题干或选项用替换词,原文用原词)。若不能识别替换,易导致 “找不到答案”或 “误
判答案”。例如原文 “Tom usually walks to school”,选项 “Tom often goes to school on foot”,
“usually”与 “often”、“walks”与 “goes...on foot”均为同义词替换,若能识别,可快速确定该选
项正确。
29.什么是 “多义词”?阅读中遇到多义词如何确定其具体含义?
【释疑解答】
“多义词”指一个词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含义,且含义之间可能关联或无关联,如
“bank”既表示 “银行”,也表示 “河岸”;“light”既表示 “光线”,也表示 “轻的”。初中英语阅读
中,多义词是常见的理解障碍,若仅记住某一个含义,易导致误解。
确定多义词具体含义的核心方法是 “结合语境”,主要从三个角度分析:①词汇的词性
(不同含义对应不同词性,如 “light”作名词时表 “光线”,作形容词时表 “轻的”,可通过句子
24 / 82
{#{QQABJYA0xgAYkJSACR5rEUVCCEoQsJIiLYokRQAROARCSYNABAA=}#}
成分判断词性 ——“The light is bright” 中 “light” 是主语,为名词,指 “光线”;“The box is
light”中 “light” 是表语,为形容词,指 “轻的”);②搭配的词汇(多义词的含义会受搭配影
响,如 “make”与 “decision” 搭配时表 “做”,与 “friend” 搭配时表 “交”,与 “noise” 搭配时表
“制造”);③上下文逻辑(通过前后句含义判断多义词的指向,如 “He sat on the bank and
watched the fish”,后文 “watched the fish”(看鱼)暗示场景与 “水”相关,因此 “bank”指 “河
岸”,而非 “银行”)。
【知识拓展】
初中英语中的多义词多为 “核心词汇”(如 “get”“take”“set”),这些词汇的含义虽多,但
在阅读中高频出现的含义有限。日常学习中可整理多义词的高频含义及对应的语境,如 “get”
的 “得到”“到达”“变得”三种含义,分别记录例句(“get a gift”“get to school”“get tired”),阅读
时可快速匹配语境确定含义。
30.语篇中的 “代词”(如 it, they, this)有什么作用?如何确定代词的
指代对象?
【释疑解答】
语篇中的代词主要作用是 “避免重复”和 “衔接上下文”,用简洁的代词替代前文出现过的
名词、短语或句子,使语言更简洁流畅,同时连接前后内容,增强语篇连贯性。例如 “Tom
has a dog. It is black.”,“it”替代前文的 “a dog”,避免重复 “a dog”,同时将两句话衔接起来,
表明 “黑色”是 “狗”的特征。
确定代词指代对象需遵循 “就近原则 +逻辑一致原则”,步骤如下:①先看代词所在句的前一
句(就近原则),多数代词指代前一句中的名词或短语,如 “He bought a book. It is about
history.”,“it”指代前一句的 “a book”;②若前一句无明确指代对象,可扩大范围至前两句,但
需确保指代对象与代词在 “数、性、逻辑” 上一致(如单数代词 “it” 不能指代复数名词
25 / 82
{#{QQABJYA0xgAYkJSACR5rEUVCCEoQsJIiLYokRQAROARCSYNABAA=}#}
“books”,男性代词 “he”不能指代女性 “Mary”,指代对象需能与代词所在句的动作逻辑匹配,
如 “She loves reading. She does it every day.”,“it”指代 “reading”,因 “do reading”(读书)符合
逻辑,不能指代 “she”);③若代词指代前文的句子或观点(如 “Tom is late. This makes the
teacher angry.”,“this”指代 “Tom is late”这件事),需结合前后句逻辑,判断哪部分内容与代
词所在句的结果或描述一致。
【知识拓展】
代词指代题是初中英语阅读理解的常见题型(如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it' refer
to ”),解题时需注意 “代入验证法”—— 将推测出的指代对象代入代词所在句,若句子通
顺、逻辑合理,则推测正确。例如若不确定 “it” 指代 “book” 还是 “history”,可代入句子:
“The book is about history”(通顺),“The history is about history”(不通顺),由此确定 “it”指
代 “book”。此外,若代词前有多个名词,需优先选择与代词在 “逻辑关联”上最紧密的名词,
而非仅看距离远近。
31.什么是 “派生词”?初中英语阅读中常见的派生词前缀和后缀有哪
些?
【释疑解答】
“派生词”指在词根(如 “help”“use”)基础上,通过添加前缀(加在词根前)或后缀(加
在词根后)构成的新词,其含义通常与词根相关,但会因前缀 /后缀的不同发生变化。派生词
是初中英语阅读中扩大词汇量的重要途径,掌握其构成规律可快速推测生词含义。
初中英语阅读中常见的派生词前缀及含义:①表否定的前缀 “un-”(如 “happy→unhappy”不开
心 的 , “usual→unusual” 不 寻 常 的 ) 、 “in-” ( 如 “possible→impossible” 不 可 能 的 ,
“correct→incorrect” 不正确的)、“dis-”(如 “like→dislike” 不喜欢,“agree→disagree” 不同
意);②表 “相反动作” 的前缀 “un-”(如 “do→undo” 解开,“tie→untie” 松开)、“dis-”(如
26 / 82
{#{QQABJYA0xgAYkJSACR5rEUVCCEoQsJIiLYokRQAROARCSYNABAA=}#}
“cover→discover” 发现,“appear→disappear” 消失);③表 “时间 / 顺序” 的前缀 “pre-”(如
“view→preview” 预习, “pay→prepay” 预付)、 “post-”(如 “war→postwar” 战后的,
“graduate→postgraduate”研究生)。
常见的派生词后缀及含义:①表 “人 ” 的后缀 “-er”(如 “teach→teacher” 教师,
“work→worker” 工人)、“-or”(如 “act→actor” 演员, “visit→visitor” 游客)、“-ist”(如
“art→artist” 艺术家, “science→scientist” 科学家);②表 “形容词 ” 的后缀 “-ful”(如
“care→careful” 仔细的,“help→helpful” 有帮助的)、“-less”(如 “care→careless” 粗心的,
“home→homeless” 无家可归的)、“-y”(如 “sun→sunny” 晴朗的,“health→healthy” 健康
的);③表 “名词” 的后缀 “-tion”(如 “invent→invention” 发明,“act→action” 行动)、“-
ment” ( 如 “develop→development” 发 展 , “agree→agreement” 同 意 ) 、 “-ness” ( 如
“kind→kindness”善良,“sad→sadness”悲伤)。
【知识拓展】
派生词的含义并非前缀 / 后缀与词根的简单叠加,部分派生词需结合语境理解(如
“interest” 是 “兴趣”,“interesting”是 “令人感兴趣的”,“interested”是 “对……感兴趣的”)。
但多数派生词的构成规律稳定,日常学习中可整理常见前缀 /后缀,遇到派生词时先拆分词根
与词缀,再推测含义,逐步积累词汇量。
32.语篇中的 “熟词生义” 现象会给阅读带来什么困难?如何应对 “熟
词生义”?
【释疑解答】
“熟词生义”指读者熟悉的词汇在语篇中出现了不熟悉的含义,这种现象会给阅读带来两
大困难:一是 “思维定式干扰”,读者易直接套用已知含义,导致理解偏差,如看到 “run”就想
到 “跑”,遇到 “run a company”时误译为 “跑公司”,实际应是 “经营公司”;二是 “上下文关联
27 / 82
{#{QQABJYA0xgAYkJSACR5rEUVCCEoQsJIiLYokRQAROARCSYNABAA=}#}
断裂”,若因熟词生义误解某个词,会导致整句话甚至整个段落的逻辑无法衔接,比如 “Please
check the bill before you pay”,若 “bill” 仅理解为 “账单”,在餐厅场景中合理,但在 “酒店入
住”场景中,“bill”可能指 “住宿清单”,误解会影响对整体场景的判断。
应对 “熟词生义”需遵循 “打破定式 +语境验证”的原则,具体方法有三:①遇到熟悉的词
汇时,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结合句子成分判断词性(如 “water”作动词时表 “浇水”,作名词
时表 “水”,通过 “ He waters the flowers every day” 中 “waters” 作谓语动词,可判断其非 “水”
的含义);②结合上下文逻辑推测含义,如 “Can you book a ticket for me ”,后文 “ticket”
(票)暗示 “book”与 “票”相关,可推测为 “预订”,而非 “书”;③积累高频熟词生义,初中
英语中 “熟词生义”的词汇有限且高频出现(如 “cover”表 “覆盖”“采访”“费用”,“note”表 “笔
记”“便条”“注意”),日常阅读时遇到可记录下来,标注新含义及例句,避免重复犯错。
【知识拓展】
“熟词生义”是初中英语阅读理解的高频考点,命题者常通过这种方式考查学生的语境理
解能力。例如题目可能问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book' mean in the passage ”,选项中会混入
“书”(常见含义)和 “预订”(生义),解题时需紧扣语境,排除思维定式干扰,选择与上下文
匹配的含义。
33.语篇中的 “并列结构” 在词句层面有什么特征?如何利用并列结构
理解词句含义?
【释疑解答】
语篇中词句层面的 “并列结构”指两个或多个含义相近、词性相同、语法结构一致的词、
短语或句子通过并列连词(如 “and”“or”“but”“as well as”)连接,形成 “A and B”“A or B”等结
构。其核心特征有二:一是 “形式对称”,并列的成分在词性、语法结构上一致,如 “He likes
reading and writing” 中 “reading”(动名词)和 “writing”(动名词)并列,“She is tall and thin”
28 / 82
{#{QQABJYA0xgAYkJSACR5rEUVCCEoQsJIiLYokRQAROARCSYNABAA=}#}
中 “tall”(形容词)和 “thin”(形容词)并列;二是 “含义关联”,并列的成分在含义上通常相
近、相反或同类,如 “buy some apples and bananas” 中 “apples” 和 “bananas” 均为 “水果”(同
类),“He is rich but unhappy”中 “rich”(富有)和 “unhappy”(不开心)含义相反。
利用并列结构理解词句含义,可借助 “对称推义”和 “关联推义”:①若并列结构中一个词
已知,另一个词未知,可通过 “形式对称”判断未知词的词性,再通过 “含义关联”推测含义,
如 “He wants to buy a new pen and a ruler”,已知 “pen”(钢笔,名词),“ruler”与 “pen”并列,
可判断为名词,且与 “文具”相关,推测为 “尺子”;②若并列结构含转折连词 “but”,可通过已
知词的含义推测未知词的反义,如 “She is quiet but her sister is outgoing”,已知 “quiet”(安静
的),“but”表转折,可推测 “outgoing”为 “外向的”;③若并列结构含 “or”,且表选择关系,
可通过已知词推测未知词为同类含义,如 “You can take the bus or the subway to school”,已知
“bus”(公交车,交通工具),可推测 “subway”为 “地铁”(同类交通工具)。
【知识拓展】
并列结构不仅能帮助推测生词含义,还能辅助理解句子语法(如并列的动词时态一致)和
语篇逻辑(如通过 “and”表顺承,“but”表转折)。在阅读中遇到并列结构时,可圈画并列连
词,分析并列成分的关系,快速把握词句含义和语篇逻辑。
34.什么是 “长难句”?初中英语阅读中常见的长难句类型有哪些?
【释疑解答】
“长难句”指句子篇幅较长、结构复杂,包含多个语法成分(如从句、非谓语动词、插入
语等),导致理解难度较大的句子。初中英语阅读中的长难句并非 “复杂到无法拆解”,而是
由简单句扩展而来,常见类型有三类:
①含从句的长难句:包括含宾语从句(如 “I think (that) he will come tomorrow”,括号内
“that” 引导宾语从句,作 “think” 的宾语)、定语从句(如 “This is the book (that) I bought
29 / 82
{#{QQABJYA0xgAYkJSACR5rEUVCCEoQsJIiLYokRQAROARCSYNABAA=}#}
yesterday”,括号内 “that”引导定语从句,修饰先行词 “book”)、状语从句(如 “He will go to
the park if it doesn't rain tomorrow”,“if” 引导条件状语从句;“She cried because she lost her
key”,“because”引导原因状语从句)的句子。这类句子的特点是 “主句 +从句”,从句依附主
句存在,增加了句子的结构层次。
②含非谓语动词的长难句:非谓语动词包括不定式(to do)、动名词(doing)、现在分
词(doing)和过去分词(done),如 “She wants to learn English well”(不定式 “to learn”作宾
语)、“Reading books is my hobby”(动名词 “Reading” 作主语)、“The girl standing under the
tree is my friend”(现在分词 “standing”作定语,修饰 “girl”)、“The letter written by Tom is on
the desk”(过去分词 “written”作定语,修饰 “letter”)。非谓语动词的使用使句子无需拆分多
个简单句,却增加了语法成分的复杂性。
③含插入语的长难句:插入语是插入句子中间,对句子内容进行补充、解释或说明的成
分,如 “He, I think, is the best student in our class”(插入语 “I think”补充作者的观点)、“This
book, by the way, is very interesting”(插入语 “by the way”表顺便提及)、“The movie, which is
very popular, will be shown tomorrow”(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which is very popular”作插入语,补
充电影的情况)。插入语会打断句子的正常语序,导致读者难以快速找到句子主干。
【知识拓展】
长难句的核心是 “简单句 +扩展成分”,理解长难句的关键是 “先找主干,再析修饰”(主
干即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修饰成分即从句、非谓语动词、插入语等)。例如分析 “The
boy who is wearing a red coat is playing football on the playground” 时,先找主干:“The boy is
playing football”(主语 “The boy”,谓语 “is playing”,宾语 “football”),再分析修饰成分:
“who is wearing a red coat”(定语从句,修饰 “The boy”)、“on the playground”(状语,表地
点),逐步拆解后,长难句的含义会变得清晰。
35.如何拆解初中英语阅读中的 “长难句”?有哪些实用技巧?
30 / 82
{#{QQABJYA0xgAYkJSACR5rEUVCCEoQsJIiLYokRQAROARCSYNABAA=}#}
【释疑解答】
拆解初中英语阅读中的长难句,可遵循 “四步拆解法”,搭配实用技巧,降低理解难度:
第一步:“找标点,断句子”—— 利用标点符号(如逗号、分号、破折号)将长难句拆分
为多个短片段,减少阅读压力。常见可拆分的标点:①逗号:若逗号前后是独立的语法成分
(如主句和从句、并列结构),可在逗号处断句,如 “He likes music, and his sister likes
painting”(逗号前后为并列主句,可断句);②破折号:破折号后通常是对前文的解释或补
充,可单独拆分,如 “There is only on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 ask for help from our teacher”
(破折号后 “ask for help...”解释 “way”,可拆分);③分号:分号前后通常是并列的句子,语
义关联紧密,可拆分后分别理解,如 “Tom is good at math; his brother is good at English”(分号
前后为并列句,可拆分)。
第二步:“找连词,定主干”——识别句子中的连词(如从句连词 “that/which/if/because”、
并列连词 “and/but/or”),区分主句和修饰成分,确定句子主干(主语 + 谓语 + 宾语)。技
巧:①从句连词引导的句子通常是修饰成分(从句),主句是句子的核心内容,如 “I know
(that) you are busy”,“that”引导宾语从句(修饰成分),主句主干是 “I know”;②并列连词连
接的是并列的主干成分(如并列主语、并列谓语),需同时纳入主干,如 “Lily and Lucy are
students and they study hard”,并列主语 “Lily and Lucy”,并列谓语 “are” 和 “study”,主干是
“Lily and Lucy are students and study hard”。
第三步:“找修饰,明关系”—— 分析拆分后的修饰成分(如定语、状语、非谓语动词、
插入语),明确其修饰的对象(如修饰主语、谓语还是宾语)。技巧:①定语(形容词、定语
从句、分词)通常修饰名词,多位于名词前后,如 “the beautiful girl”(形容词 “beautiful”修饰
“girl”,位于前)、“the girl who is singing”(定语从句修饰 “girl”,位于后);②状语(副词、
状语从句、介词短语)通常修饰动词、形容词或整个句子,表时间、地点、原因、方式等,如
“run quickly”(副词 “quickly” 修饰动词 “run”)、“in the morning”(介词短语作状语,表时
31 / 82
{#{QQABJYA0xgAYkJSACR5rEUVCCEoQsJIiLYokRQAROARCSYNABAA=}#}
间);③插入语可暂时忽略,先理解句子主干,再回头补充插入语的含义,如 “He is, as far as
I know, the first person to win the prize”,先理解主干 “He is the first person to win the prize”,再
补充插入语 “as far as I know”(据我所知)。
第四步:“连片段,通语义”—— 将拆分后的主干和修饰成分的含义整合,用通顺的中文
连接,理解整个长难句的含义。技巧:整合时优先保证主干含义准确,再补充修饰成分的细
节,避免因纠结修饰成分而忽略主干。例如长难句 “The old man who lives in the next street
often helps the children in our neighborhood”,拆分后主干:“The old man often helps the children”
(老人经常帮助孩子),修饰成分:“who lives in the next street”(住在隔壁街道的,修饰 “old
man”)、“in our neighborhood”(我们社区的,修饰 “children”),整合后含义:“住在隔壁街
道的老人经常帮助我们社区的孩子”。
【知识拓展】
拆解长难句的核心是 “化繁为简”,无需纠结每个语法术语(如 “非谓语动词”“定语从句”
的准确定义),只需能区分 “主干”和 “修饰”即可。日常练习时,可找阅读中的长难句,用不
同颜色的笔标注主干(如黑色)和修饰成分(如红色),逐步培养拆解能力。考试中遇到复杂
长难句,若暂时无法完全拆解,可先抓住主干含义,结合上下文推测整体意思,避免因一个句
子影响整篇阅读。
36.语篇中的 “形容词和副词” 在表达情感和态度上有什么作用?如何
通过它们判断作者的情感倾向?
【释疑解答】
形容词和副词是语篇中表达情感、态度和评价的 “核心载体”,它们通过描述人或事物的
特征、状态、程度,传递作者的主观感受,具体作用有二:①直接表达情感,形容词通过修饰
名词,直接传递对人或事物的褒贬态度,如 “a wonderful trip”(精彩的旅行,褒义,表愉
32 / 82
{#{QQABJYA0xgAYkJSACR5rEUVCCEoQsJIiLYokRQAROARCSYNABAA=}#}
悦)、“a terrible movie”(糟糕的电影,贬义,表不满);副词通过修饰动词、形容词,强化
情感程度,如 “she sings very well”(“very” 强化 “well”,表赞赏)、“he speaks too loudly”
(“too”强化 “loudly”,表反感);②营造氛围,形容词和副词通过描述场景或状态,间接传
递情感,如 “dark night”(漆黑的夜晚,营造紧张、恐惧氛围)、“quietly sit”(安静地坐着,
营造平静、温馨氛围)。
通过形容词和副词判断作者情感倾向,可关注 “褒贬属性”和 “程度差异”:①识别褒义、
贬义词汇,直接判断情感,常见褒义形容词 /副词:“good, great, wonderful, happily, carefully,
successfully”(表赞赏、愉悦、积极);常见贬义形容词 / 副词:“bad, terrible, boring, sadly,
carelessly, slowly”(表不满、悲伤、消极);中性形容词 / 副词(如 “big, small, quickly,
slowly”)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情感,如 “quickly finish the work”,若后文提到 “we have time to
rest”,则 “quickly”表积极;若后文提到 “we made many mistakes”,则 “quickly”表消极;②关
注程度副词,判断情感强烈程度,如 “quite good”(相当好,情感较温和)、“extremely good”
(极好,情感强烈)、“a little bad”(有点差,情感轻微)、“very bad”(很差,情感强烈),
程度副词的使用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深浅。
【知识拓展】
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中,作者的情感倾向题(如 “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常
通过形容词和副词设题。解题时需圈画文中描述主题的形容词和副词,统计褒贬词汇的数量和
情感强度,若褒义词汇占比高,作者倾向为 “积极支持”;若贬义词汇占比高,倾向为 “消极反
对”;若褒贬词汇均衡,可能为 “客观中立”。例如语篇描述环保活动时,出现 “meaningful(有
意义的)、successfully(成功地)、helpful(有帮助的)”等褒义词汇,可判断作者对环保活
动持 “积极支持”态度。
37. 语篇中的 “冠词”(a/an/the)使用有什么规律?如何通过冠词判
断名词的指代范围?
33 / 82
{#{QQABJYA0xgAYkJSACR5rEUVCCEoQsJIiLYokRQAROARCSYNABAA=}#}
【释疑解答】
初中英语中冠词分为不定冠词(a/an)和定冠词(the),使用规律与名词的 “泛指”“特指”
属性密切相关:①不定冠词 a/an用于泛指 “某一个”或 “一类”可数名词单数,a用于辅音音素
开头的单词前(如 a book, a university),an 用于元音音素开头的单词前(如 an apple, an
hour),例如 “I have a pen”(泛指 “一支钢笔”,不是特定某支);②定冠词 the用于特指 “特
定的人或事物”,包括前文已提及的名词(如 “She bought a book. The book is interesting”,the
指代前文的 “a book”)、双方都知道的事物(如 “Open the door”,双方都知道指 “当前所在的
门”)、独一无二的事物(如 the sun, the Great Wall)、序数词 /最高级前(如 the first day, the
tallest boy);③零冠词(不使用冠词)用于不可数名词泛指(如 “Water is important”)、复数
名词泛指(如 “Dogs are friendly”)、学科 /语言前(如 “English is easy”)。
通过冠词判断名词指代范围,核心是区分 “泛指”和 “特指”:①若名词前是 a/an或零冠词
(复数 /不可数名词),通常指代 “一类事物”或 “任意一个”,范围较广,如 “A student should
study hard”(泛指 “所有学生”)、“Books are our friends”(泛指 “所有书籍”);②若名词前是
the,通常指代 “特定的一个或一类”,范围明确,可通过上下文锁定具体对象,如 “The student
who sits in the front row is my deskmate”(the 限定 “坐在前排的那个学生”,范围具体)、“I
visited the park yesterday. The park has a big lake”(后一个 the 指代前文中 “昨天去的那个公
园”,范围特定)。
【知识拓展】
冠词的使用错误可能导致指代模糊,影响理解,如 “Please pass me a pen”(泛指 “一支
笔”,任意一支均可)与 “Please pass me the pen”(特指 “某支笔”,如桌上的那支)含义差异明
显。阅读中若遇到冠词,可标记下来,结合上下文判断名词是否为前文提及或特定指向,避免
因冠词忽略而误解指代范围。
38.语篇中的 “介词” 在表达时间、地点和逻辑关系上有什么作用?常
34 / 82
{#{QQABJYA0xgAYkJSACR5rEUVCCEoQsJIiLYokRQAROARCSYNABAA=}#}
见的介词搭配有哪些?
【释疑解答】
介词是连接名词、代词与其他成分的 “桥梁”,在语篇中主要用于明确时间、地点和逻辑
关系,具体作用如下:①表达时间:通过不同介词区分时间的 “点、段、方位”,如 “at”用于
具体时间点(at 7 o'clock, at noon),“in” 用于时间段(in January, in 2023, in the morning),
“on”用于具体日期 /星期(on Monday, on June 1st),“for”用于持续时间(for three days),
“since” 用于 “从过去到现在的时间起点”(since 2020);②表达地点:通过介词区分地点的
“范围、位置、方向”,如 “in”用于 “大地点内”(in China, in the classroom),“on”用于 “表面
上”(on the desk, on the wall),“at” 用于 “小地点 / 具体位置”(at the station, at the door),
“under/above”用于 “垂直方位”(under the chair, above the shelf),“beside/next to”用于 “旁边”
(beside the tree);③表达逻辑关系:如 “with” 表 “伴随”(play with friends),“without” 表
“没有”(go out without umbrella),“because of”表 “原因”(late because of rain),“instead of”
表 “代替”(walk instead of taking a bus),“for”表 “目的”(study for exam)。
初中英语阅读中常见的介词搭配可按 “时间、地点、动词 + 介词” 分类记忆:①时间搭
配:at weekends(在周末)、in spring(在春天)、on Christmas Day(在圣诞节)、for a long
time(很长时间);②地点搭配:in the street(在街上)、on the farm(在农场)、at home
(在家)、near the school(在学校附近);③动词 + 介词搭配: look at(看)、 listen to
(听)、talk with(和…… 交谈)、play with(和…… 玩)、think about(思考)、wait for
(等待)、agree with(同意)、depend on(依靠)。
【知识拓展】
介词搭配具有 “固定性”,不能随意替换,如 “arrive in”后接大地点(arrive in Beijing),
“arrive at”后接小地点(arrive at the airport),若混淆会导致表达错误。阅读中遇到动词 +介
词的固定搭配,可直接记忆整体含义,无需拆分理解,如 “look forward to”整体表 “期待”,无
35 / 82
{#{QQABJYA0xgAYkJSACR5rEUVCCEoQsJIiLYokRQAROARCSYNABAA=}#}
需纠结 “forward”和 “to”的单独含义,避免增加理解负担。
39.什么是 “固定句型”?初中英语阅读中常见的固定句型有哪些?如
何理解固定句型的含义?
【释疑解答】
“固定句型”指英语中结构固定、含义相对固定的句子模式,其结构不能随意更改,含义
也并非各成分的简单叠加,需整体记忆和理解。固定句型在语篇中能简化表达、传递特定语
义,是初中英语阅读中理解句子含义的关键。
初中英语阅读中常见的固定句型主要有以下几类:①表 “时间 /条件”的句型:“It is +时
间段 + since + 一般过去时”(表 “自从…… 以来已经多久”,如 “It is five years since I left my
hometown”)、“It will be +时间段 + before +一般现在时”(表 “多久之后才……”,如 “It will
be an hour before the train arrives”)、“If + 一般现在时,主语 + will + 动词原形”(表 “如
果……,就会……”,如 “If it rains, we will stay at home”);②表 “数量 /比较”的句型:“It is +
形容词 + for sb. to do sth.”(表 “对某人来说做某事是……的”,如 “It is easy for me to solve this
problem”)、“the +比较级,the +比较级”(表 “越……,越……”,如 “The more you read, the
more you know”)、“as + 形容词原级 + as”(表 “和…… 一样……”,如 “He is as tall as his
father”);③表 “强调 / 判断” 的句型:“It is/was + 被强调部分 + that/who + 其他”(表 “正
是……”,如 “It is Tom who helped me”)、“There be +主语 +地点 /时间”(表 “某地 /某时有
某物”,如 “There is a park near my home”)、“What a/an + 形容词 + 可数名词单数!”(感叹
句,表 “多么……的……啊”,如 “What a beautiful flower!”)。
理解固定句型的含义,需遵循 “先识别句型结构,再套用固定含义,最后结合语境调整”
的步骤:①首先观察句子结构,判断是否符合某类固定句型的模式,如看到 “It is +形容词 +
for sb. to do”,可确定为 “对某人来说做某事是……的”句型;②其次套用该句型的固定含义,
36 / 82
{#{QQABJYA0xgAYkJSACR5rEUVCCEoQsJIiLYokRQAROARCSYNABAA=}#}
初步理解句子核心意思,如 “It is difficult for her to speak English”,套用后理解为 “对她来说说
英语是困难的”;③最后结合上下文微调含义,确保符合语篇逻辑,如该句后文提到 “she just
started learning English”,可进一步确认 “困难”的原因,使理解更准确。
【知识拓展】
固定句型是初中英语的 “高频考点”,阅读理解中常通过固定句型设置细节题或句意理解
题。例如题目可能问 “What does the sentence 'It is three years since he joined the club' mean ”,选
项中正确答案需符合 “他加入俱乐部已经三年了”的固定含义。日常学习中可整理常见固定句
型,结合例句记忆结构和含义,避免因拆分句型成分而误解整体意思。
40.语篇中的 “省略句” 有什么特征?如何补全省略句以理解其含义?
【释疑解答】
“省略句”指为了简洁,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省略句子中某些重复或已知的成分(如
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的句子。其核心特征有二:①省略的成分可根据上下文补全,补
全后句子结构完整、含义不变;②省略通常出现在特定语境中,如对话、并列句、状语从句
中,避免语言重复,使表达更简洁。例如对话中 “A: Do you like apples B: Yes, I do”(B的回
答省略了 “like apples”,因前文已提及);并列句中 “He can sing and (he can) dance”(省略 “he
can”,因前后结构一致);状语从句中 “If (it is) necessary, I will help you”(省略 “it is”,因
“necessary”的主语明确)。
补全省略句以理解含义,可遵循 “结合语境找依据,对照结构补成分”的方法,具体步骤
如下:①确定省略句的语境类型(对话、并列句、从句等),明确省略成分的 “来源”,如对
话中的省略成分通常来自前文问句或陈述,并列句中的省略成分通常与前一分句相同,从句中
的省略成分通常是主语和 be动词;②从上下文提取已知信息,补全省略的成分,如对话 “A:
Where did you go yesterday B: To the park”,B的回答省略了 “ I went”,结合前文问句 “Where
37 / 82
{#{QQABJYA0xgAYkJSACR5rEUVCCEoQsJIiLYokRQAROARCSYNABAA=}#}
did you go”,可补全为 “I went to the park”;③补全后检查句子结构是否完整、含义是否通顺,
若补全后符合语法规则且与上下文逻辑一致,则补全正确,如 “He is taller than I (am)”,补全
“am”后,句子 “ He is taller than I am”结构完整,含义通顺。
【知识拓展】
省略句在初中英语阅读中多出现于对话类语篇(如记叙文、应用文邮件中的对话),若忽
略省略成分,可能导致理解不完整,如 “B: To the park”若不补全,仅知道 “去公园”,但不清
楚 “谁去”“什么时候去”,结合前文补全后才能完整理解 “我昨天去了公园”。阅读中遇到简洁
的短句,可先判断是否为省略句,再通过上下文补全成分,避免因成分缺失而误解。
41.语篇中的 “疑问句式” 除了提问,还有什么其他作用?如何判断疑
问句式的真实意图?
【释疑解答】
语篇中的疑问句式除了 “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基本作用外,还常具有 “表达情感、强
调观点、引发思考”等特殊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类:①反问句(无疑而问,答案暗含在句子
中):用于加强语气,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情感,如 “How can you be so careless ”(你怎么能这
么粗心?),实际表达 “你不应该这么粗心”,表否定批评;“Isn't it a beautiful day ”(难道今
天不是美好的一天吗?),实际表达 “今天是美好的一天”,表肯定赞赏;②设问句(自问自
答,先提出问题,再给出答案):用于引发读者注意,强调后续答案,如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It is health”(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健康),通过提问吸引读者关
注,再给出 “健康最重要”的观点,突出重点;③委婉建议句(用疑问形式表达建议,而非真
正提问):用于礼貌地提出建议,避免生硬,如 “Why not go for a walk ”(为什么不去散步
呢?),实际表达 “建议去散步”;“How about playing basketball ”(打篮球怎么样?),实际
表达 “建议打篮球”。
38 / 82
{#{QQABJYA0xgAYkJSACR5rEUVCCEoQsJIiLYokRQAROARCSYNABAA=}#}
判断疑问句式的真实意图,需结合 “语境、语气词、后续内容”综合分析:①若疑问句式
后无期待回答的语境(如独处时的自言自语、议论文中的句子),大概率是反问或设问,如议
论文中 “How can we ignore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后文直接阐述教育的重要性,无回答
环节,可判断为反问,表 “不能忽视教育的重要性”;②若疑问句式含 “not”“about”“why” 等
词,且语境为 “建议场景”(如朋友间对话、生活场景),多为委婉建议,如 “ Why not try this
new book ”,结合 “朋友推荐书籍”的语境,可判断为建议 “尝试这本新书”;③若疑问句式后
紧跟答案,直接回答前文问题,即为设问,如 “What makes him happy Helping others”,后文
“Helping others”回答前文问题,可判断为设问,强调 “帮助别人让他开心”。
【知识拓展】
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中,反问句和设问句常用来强化作者观点,是理解主旨的关键。例如作
者在议论文中用 “How can we destroy the environment ”(我们怎能破坏环境?),实际表达
“不能破坏环境”的观点,需通过反问语气把握作者的核心主张。解题时若遇到疑问句式,不
要仅当作 “提问”,需分析其真实意图,避免因句式误解而错过作者的情感或观点。
42. 语篇中的 “感叹句” 有什么作用?如何通过感叹句把握作者的情
感?
【释疑解答】
“感叹句” 是通过感叹语气表达强烈情感(如喜悦、惊讶、愤怒、赞赏、悲伤等)的句
子,在语篇中的核心作用是 “强化情感表达,突出重点内容”,使读者直观感受到作者的主观
态度,避免情感表达平淡。例如看到美丽的风景时,用 “What a beautiful view it is!”(多么美
丽的风景啊!),比陈述句 “This view is beautiful”更能传递强烈的赞赏之情;听到糟糕的消
息时,用 “How terrible the news is!”(多么糟糕的消息啊!),比陈述句 “The news is terrible”
更能传递强烈的悲伤或不满。
39 / 82
{#{QQABJYA0xgAYkJSACR5rEUVCCEoQsJIiLYokRQAROARCSYNABAA=}#}
通过感叹句把握作者的情感,可从 “感叹词、形容词 /副词、语境”三个维度入手:①关
注 感 叹 句 中 的 核 心 形 容 词 或 副 词 , 它 们 直 接 体 现 情 感 的 性 质 ( 褒 贬 ) , 如
“wonderful”“great”“happily” 等褒义词汇,通常传递喜悦、赞赏;“terrible”“bad”“sadly” 等贬义
词汇,通常传递悲伤、不满;“surprising”“amazing”等词汇,通常传递惊讶;②注意感叹句的
结构和语气词,如用 “what a/an + 褒义形容词 + 名词”(What a great idea!),多表赞赏;用
“how + 贬义形容词”(How bad it is!),多表不满;句末的 “oh”“wow” 等语气词,可强化情
感,如 “Wow! What a big cake!”,“wow”进一步突出惊讶和喜悦;③结合上下文语境,确认情
感的具体指向,如感叹句 “What a kind man he is!”,若前文讲述 “他帮助老人过马路”,则情感
指向 “对他善良行为的赞赏”;若前文无具体事件,仅描述人物,情感指向 “对他性格的赞
赏”。
【知识拓展】
感叹句在初中英语阅读中多出现于记叙文(如故事中的人物情感表达)、书信(如朋友间
分享喜悦时)等体裁,是捕捉人物情感和作者态度的 “信号”。例如记叙文中小男孩收到礼物
时说 “What a nice gift! I love it!”,通过感叹句可快速判断小男孩 “喜悦、开心”的情感。阅读中
遇到感叹句,可标记下来,结合前后文事件,准确把握情感的来源和强度,避免仅停留在 “感
叹”表面,忽略深层情感指向。
43. 语篇中的 “被动语态” 有什么作用?如何理解被动语态句子的含
义?
【释疑解答】
被动语态(结构:主语 + be动词 +过去分词 + by +动作执行者,by短语可省略)在语篇
中的作用主要是 “突出动作承受者、保持客观语气、避免提及动作执行者”,具体如下:
40 / 82
{#{QQABJYA0xgAYkJSACR5rEUVCCEoQsJIiLYokRQAROARCSYNABAA=}#}
①突出动作承受者:当动作承受者是语篇的重点时,用被动语态将其置于句首,吸引关
注,如 “ The letter was written by Tom”(这封信是汤姆写的),重点突出 “信”,而非 “汤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