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教学设计
【课型】
唱歌课型
【教学内容】
湖南文化出版社二年级上册第五课《情境表演》第2课时《牧歌》
【教材分析】
《牧歌》是湖南文化出版社二年级上册第五课《情境表演》第2课时唱歌课。《牧歌》是1954年由海默作词,作曲家瞿希贤根据流传于内蒙古昭乌达盟的同名长调民歌改编而成的。原民歌为上下句结构的一段体,旋律宽广悠远,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改编后的作品通过丰富的和声与调性转换,深化了原曲的抒情意境,生动展现了草原的诗情画意与牧民的真挚情感,不仅在国内广受喜爱,也是外国合唱团青睐的中国作品。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音乐充满兴趣,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模仿能力 。他们能准确分辨欢快与舒缓的音乐情绪,跟随简单节奏拍手、跺脚,但对复杂节奏型的把握还不够精准。在演唱方面,能自然发声、完整演唱简短儿歌,不过气息控制较弱,音准稳定性有待提高。识谱能力处于萌芽阶段,仅能认识简单音符。课堂上乐于参与律动、表演等互动活动,但注意力易分散,持续专注时长较短。教学中需借助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资源、游戏化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逐步提升音乐感知与表现能力。
【教学目标】
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新颁布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体现课程性质,重点反映课程理念,我们确立本节课的目标:
(一)审美感知
感受歌曲舒展悠扬、静谧深远的情绪,识别蒙古族长调宽广的旋律、自由的节奏等特征,体会无伴奏合唱中和声色彩的丰富变化与“诗画交融”的音乐美感。
(二)艺术表现
能用柔和、连贯的声音哼唱主旋律,把握长音的气息支撑与下滑音的韵味,尝试参与多声部简易合唱,做到声部和谐,传递歌曲的抒情意境。
(三)创意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歌曲意境创编简单的肢体语言(如模拟草原起伏、羊群漫步),或用绘画形式展现音乐中的画面,尝试用“哼鸣”等方式为旋律配简易和声衬托。
(四)文化理解
了解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艺术特点与草原生活的关联,知晓瞿希贤改编民歌的创作思路,理解民歌是民族文化与情感的载体,增进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感受蒙古族长调的音乐风格与无伴奏合唱的和声美感。
2. 用连贯的气息与抒情的情绪哼唱主旋律,理解歌曲的意境内涵。
(二)教学难点
1.把握长音的稳定气息支撑与音准,准确演唱旋律中的装饰音与音程起伏。
2. 体会多声部合唱中的和声关系,在简易合唱中保持声部独立与和谐。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教师: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听这段音乐(播放《牧歌》引子片段),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预设:好像看到了很大的草原,还有淡淡的雾气,特别安静。
教师:大家的感受真准确!这段音乐描绘的正是草原的清晨。再看这些图片(展示草原、白云、羊群、蒙古包),这是谁的家乡?他们日常会做什么呢?
预设:是蒙古族牧民的家乡!他们会在草原上放羊、唱歌。
教师:没错,蒙古族牧民爱用歌声赞美家乡,这种在放牧时唱的歌叫“牧歌”。今天我们学的《牧歌》是由作曲家改编的经典作品,猜猜它会用怎样的旋律讲述草原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歌曲,听听它到底唱了草原的哪些美景吧。
书写板书《牧歌》。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同学们对于本节课有一个预热的感觉,为后续引出主题奠定基础】
二、师生互动,走进音乐
(一)聆听音乐,感受情绪
教师: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速度、情绪是怎样的?歌曲描绘了什么场景?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歌曲的速度是稍慢,情绪是抒情的,歌曲生动描绘了草原的辽阔美景,下面我们了解一下这首歌曲:《牧歌》是1954年由海默作词,作曲家瞿希贤根据流传于内蒙古昭乌达盟的同名长调民歌改编而成的。改编后的作品通过丰富的和声与调性转换,深化了原曲的抒情意境,生动展现了草原的诗情画意与牧民的真挚情感。什么是长调?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长调,蒙古语称“乌日汀哆”,是蒙古族民歌的核心体裁,2005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主要流传于内蒙古草原地区。
它的旋律舒展悠长,常含大跨度音程起伏与自由装饰音,节奏松散灵活,无固定节拍约束,充满“留白”感。演唱时注重绵长气息控制,常用“诺古拉”(波折音)技巧,让声音自然波动,模拟草原风声、牧群动静。
内容多围绕草原风光、牧民生活与思乡情,传递蒙古族对自然与家乡的深情,听感悠远静谧,是承载民族文化与情感的重要载体,代表作品有《牧歌》《辽阔的草原》等。
下面我们带着节奏朗诵歌词
预设:朗诵歌词
教师:接下来我们边听音乐边打节奏
预设:打节奏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提问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初步的聆听对音乐的情绪、速度建立初步的认知,为后续的教唱奠定基础】
(二)分析音乐,表现音乐
教师:歌曲为四四拍为上下句结构的一段体,旋律宽广悠远,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下面我们跟琴演唱第一乐句简谱
预设:演唱
教师:注意前倚音、附点节奏、情绪、速度的演唱,请再次演唱
预设:演唱
教师:填词演唱
预设:演唱
教师:下面我们跟琴演唱第二乐句简谱
预设:演唱
教师:注意附点节奏、一字多音的演唱,请再次演唱
预设:演唱
教师:填词演唱
预设:演唱
教师:整体演唱
预设:演唱
教师:学一学,唱一唱
预设:演唱
【设计意图:通过感受、学唱音乐,体验音乐表现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对于音乐情感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
三、精彩演绎,自由发挥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上台利用乐器和声势动作为童谣伴奏表现音乐
预设:表现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上台表演,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同学们体会舞台的乐趣,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让歌声、语言、动作充分融入歌曲当中,让音乐教学面对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当中来。】
四、拓展思路,开阔视野
教师:下面我们欣赏视频
预设:欣赏
教师:通过欣赏,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预设: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演唱歌曲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传达的积极向上、珍惜幸福生活的情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激发学生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五、结语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总结。
六、课堂小结(或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以“情境体验”为核心,通过视听结合让学生快速进入草原意境,多数学生能感受到歌曲的抒情风格。但在旋律学习中,部分学生对长音的气息控制不足,下滑音的韵味表现欠缺,需增加“模仿白云飘动”的形象化气息练习。
多声部体验环节,学生声部融合度不够,应先通过分声部模唱建立音准概念,再逐步合练。文化讲解部分虽提及长调特征,但未结合牧民生活深入阐释,可补充简单的长调演唱小知识,让文化与音乐结合更紧密,提升学生的理解深度。
七、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1. 《牧歌》是由作曲家( )于1954年根据内蒙古( )民歌改编而成。
2. 歌曲采用加引子和尾声的( )结构,其旋律具有( )、悠远的长调特征。
(二)判断题
1.《牧歌》通过丰富的和声与调性转换,增强了原民歌的表现力。( )
2. 歌曲的尾声部分力度渐强,营造出热烈欢快的结束效果。( )
答案:
(一)填空题
1.瞿希贤,长调2.变奏曲式,宽广
(二)判断题
1.√ 2.×
【板书设计】
《牧歌》
1=bE 4/4 稍慢 蒙古民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4张PPT)
让教学更有效
第五课
情境表演
01
本课目标
02
新课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课堂展示与拓展
05
课堂练习
06
课堂总结
目 录
(一)审美感知
感受歌曲舒展悠扬、静谧深远的情绪,识别蒙古族长调宽广的旋律、自由的节奏等特征,体会无伴奏合唱中和声色彩的丰富变化与“诗画交融”的音乐美感。
(二)艺术表现
能用柔和、连贯的声音哼唱主旋律,把握长音的气息支撑与下滑音的韵味,尝试参与多声部简易合唱,做到声部和谐,传递歌曲的抒情意境。
(三)创意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歌曲意境创编简单的肢体语言(如模拟草原起伏、羊群漫步),或用绘画形式展现音乐中的画面,尝试用“哼鸣”等方式为旋律配简易和声衬托。
(四)文化理解
了解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艺术特点与草原生活的关联,知晓瞿希贤改编民歌的创作思路,理解民歌是民族文化与情感的载体,增进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
闭上眼睛听音乐,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这段音乐描绘的正是草原的清晨。
再看这些图片这是谁的家乡?他们日常会做什么呢?
没错,蒙古族牧民爱用歌声赞美家乡,这种在放牧时唱的歌叫“牧歌”。
今天我们学的《牧歌》是由作曲家改编的经典作品,猜猜它会用怎样的旋律讲述草原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歌曲,听听它到底唱了草原的哪些美景吧。
歌曲《牧歌》
聆听歌曲
感受歌曲的速度、情绪是怎样的?歌曲描绘了什么场景?
歌曲的速度是稍慢,情绪是抒情的,歌曲生动描绘了草原的辽阔美景。
歌曲背景:
《牧歌》是1954年由海默作词,作曲家瞿希贤根据流传于内蒙古昭乌达盟的同名长调民歌改编而成的。改编后的作品通过丰富的和声与调性转换,深化了原曲的抒情意境,生动展现了草原的诗情画意与牧民的真挚情感。
什么是长调?
长调,蒙古语称“乌日汀哆”,是蒙古族民歌的核心体裁,2005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主要流传于内蒙古草原地区。
它的旋律舒展悠长,常含大跨度音程起伏与自由装饰音,节奏松散灵活,无固定节拍约束,充满“留白”感。演唱时注重绵长气息控制,常用“诺古拉”(波折音)技巧,让声音自然波动,模拟草原风声、牧群动静。
内容多围绕草原风光、牧民生活与思乡情,传递蒙古族对自然与家乡的深情,听感悠远静谧,是承载民族文化与情感的重要载体,代表作品有《牧歌》《辽阔的草原》等。
下面我们带着节奏朗诵歌词
接下来我们边听音乐边打节奏
歌曲为四四拍为上下句结构的一段体,旋律宽广悠远,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下面我们跟琴演唱第一乐句简谱
注意前倚音、附点节奏、情绪、速度、同音高连音线的演唱,请再次演唱
下面我们跟琴演唱第二乐句简谱
注意附点节奏、一字多音、同音高连音线的演唱,请再次演唱
整体演唱
下面请同学们上台利用乐器和声势动作为童谣伴奏表现音乐
欣赏视频
通过欣赏,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一)填空题
1. 《牧歌》是由作曲家( )于1954年根据内蒙古( )民歌改编而成。
2. 歌曲采用加引子和尾声的( )结构,其旋律具有( )、悠远的长调特征。
(二)判断题
1.《牧歌》通过丰富的和声与调性转换,增强了原民歌的表现力。( )
2. 歌曲的尾声部分力度渐强,营造出热烈欢快的结束效果。( )
答案:
(一)填空题 1.瞿希贤,长调2.变奏曲式,宽广
(二)判断题 1.√ 2.×
《牧歌》
1=bE 4/4 稍慢 蒙古民歌
感谢同学们的聆听!让教学更有效
目 录
01 本课目标 02 新课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课堂展示与拓展
05 课堂练习 06 课堂总结
(一)审美感知
感受歌曲舒展悠扬、静谧深远的情绪,识别蒙古族长调宽广的旋律、自由的节奏等特征,体会无
伴奏合唱中和声色彩的丰富变化与“诗画交融”的音乐美感。
(二)艺术表现
能用柔和、连贯的声音哼唱主旋律,把握长音的气息支撑与下滑音的韵味,尝试参与多声部简易
合唱,做到声部和谐,传递歌曲的抒情意境。
(三)创意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歌曲意境创编简单的肢体语言(如模拟草原起伏、羊群漫步),或用绘画形
式展现音乐中的画面,尝试用“哼鸣”等方式为旋律配简易和声衬托。
(四)文化理解
了解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艺术特点与草原生活的关联,知晓瞿希贤改编民歌的创作思路,理解民歌
是民族文化与情感的载体,增进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
再看这些图片这是谁的家乡?他们日常会做什么呢?
没错,蒙古族牧民爱用歌声赞美家乡,这种在放牧时唱的歌叫“牧歌”。
今天我们学的《牧歌》是由作曲家改编的经典作品,猜猜它会用怎样的旋律讲述
草原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歌曲,听听它到底唱了草原的哪些美景吧。
感受歌曲的速度、情绪是怎样的?歌曲描绘了什么场景?
歌曲背景:
《牧歌》是1954年由海默作词,作曲家瞿希贤根据流传于内蒙古昭乌达盟的同名长调民
歌改编而成的。改编后的作品通过丰富的和声与调性转换,深化了原曲的抒情意境,生动展
现了草原的诗情画意与牧民的真挚情感。
长调,蒙古语称“乌日汀哆”,是蒙古族民歌的核心体裁,2005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表作名录”,主要流传于内蒙古草原地区。
它的旋律舒展悠长,常含大跨度音程起伏与自由装饰音,节奏松散灵活,无固定节拍约束,充满“留白”感。演唱时注重绵
长气息控制,常用“诺古拉”(波折音)技巧,让声音自然波动,模拟草原风声、牧群动静。
内容多围绕草原风光、牧民生活与思乡情,传递蒙古族对自然与家乡的深情,听感悠远静谧,是承载民族文化与情感的重要
载体,代表作品有《牧歌》《辽阔的草原》等。
下面我们带着节奏朗诵歌词
接下来我们边听音乐边打节奏
歌曲为四四拍为上下句结构的一段体,旋律宽广悠远,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下面我们跟琴演唱第一乐句简谱
注意前倚音、附点节奏、情绪、速度、同音高连音线的演唱,
请再次演唱
下面我们跟琴演唱第二乐句简谱
注意附点节奏、一字多音、同音高连音线的演唱,请
再次演唱
整体演唱
下面请同学们上台利用乐器和声势动作
为童谣伴奏表现音乐
欣赏视频
通过欣赏,你有什
么感受和想法?
(一)填空题
1. 《牧歌》是由作曲家( )于1954年根据内蒙古( )民歌改编而成。
2. 歌曲采用加引子和尾声的( )结构,其旋律具有( )、悠远的长调特征。
(二)判断题
1.《牧歌》通过丰富的和声与调性转换,增强了原民歌的表现力。( )
2. 歌曲的尾声部分力度渐强,营造出热烈欢快的结束效果。( )
答案:
(一)填空题 1.瞿希贤,长调2.变奏曲式,宽广
(二)判断题 1.√ 2.×
《牧歌》
1=bE 4/4 稍慢 蒙古民歌
感谢同学们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