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1张PPT)
2
0
第
20
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考点一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考点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主干构建 知识导引
抽丝剥茧 考点突破
作业手册
答案速查【听】
答案速查【作】
1.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
2.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考点 考题 考情分析
人的认 识从何 而来 2024·山东卷,10;2024·湖北 卷,13;2024·浙江6月选考, 14;2023·浙江6月选考,17; 2023·北京卷,3;2023·全国新 课标卷,19;2022·山东卷,9 高考命题常以人类科技创新
活动、国家政策和法律的出
台,以及漫画等形式为情
境。具体重点考查实践及其
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真
理及其特征。
考点 考题 考情分析
在实践 中追求 和发展 真理 2024·山东卷,11;2024·浙江1 月选考,14;2023·河北卷, 9;2023·海南卷,11;2023·湖 南卷,8 选择题和非选择题考查较
多,频率较高。特别是非选
择题侧重考查实践是认识的
基础,以及追求真理的过程
(续表)
理性
物质性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来源
唯一
主观同客观
客观性
认识和发现
检验和发展
1.认识及其类型
(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两种反映形式
考点一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别 过程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 器官直接感受到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
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
内容 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 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 面的认识 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
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 感觉、知觉和表象 概念、判断和推理
特点 直接性、生动性、具体性 (与反映对象直接接触)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对反映对象间接认知)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别 程度 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 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 官而产生的 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感性材料
的抽象和概括
联系 都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形式。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 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 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续表)
2.实践及其特征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
科学实验活动等。
(3)特点
特点 理解 侧重点
客观物 质性 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 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实 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 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强调实践受客观
因素的影响
特点 理解 侧重点
主观能 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在改造 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 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 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 社会关系 强调实践受主观
因素的影响
(续表)
特点 理解 侧重点
社会历 史性 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 活动。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 着的 社会性强调实践
受横向因素的影
响;历史性强调
实践受纵向因素
的影响
(续表)
[提醒]实践的特点与意识的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意识具有目的性、
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不能直接改
造客观世界。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表现 侧重点 认识误区
实践是认识 的来源 强调与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需 要借助一定的手段 将认识的来源等同于
获得认识的途径;认为
认识来源于人脑或书
本等
实践是认识 发展的动力 强调实践是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 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并由此推 动着人们的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
化
表现 侧重点 认识误区
实践是检验 认识的真理 性的唯一标 准 强调了两点:一是原因,这是由实践 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决定的; 二是“唯一”,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标 准 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
标准
实践是认识 的目的 强调认识不能脱离实践,否则就失 去了其存在的实际意义 认为认识的根本目的
是获得真理
(续表)
[提醒](1)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2)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
律≠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
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 决定 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 识的目的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
的观点,积极投身于社
会实践
认识 反作 用于 实践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 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 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重视科学理
论、真理的指导作用,
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
体的历史的统一
1.感性认识必然上升到理性认识。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一定的条件,并不是所有的感性认识都能上升为理性认识。
2.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社会活动是不存在的。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所有单个人的活动。
3.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践是一种客观活动。实践的基本要素以及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但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5.先进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考向一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典例1】 [2024·山东卷]2024年,浙江安吉、福建平潭等地旅游市场
表现亮眼,彰显出县域小城文旅的巨大潜力。梳理这些“表现亮眼”之地
发现,这些地方都凸显出“底蕴”“个性化”“性价比”三个关键词。从哲学上
看,探索县域小城文旅火热的“密码”,是因为( )
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可以指导具体实践
②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③借助
抽象思维获得理性认识,能够揭示事物自身的规律性 ④只有从实际出发,
才能把不同事物的矛盾区分开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解析] 探索县域小城文旅火热的“密码”,找到共性,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
寓于特殊性之中,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可以指导具体实践,①正确。
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但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认识的根本任务,②排除。
抽象思维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梳理“亮眼之地”发现其都凸显出“底蕴”“个性化”“性价比”三个关键词,体现了借助抽象思维获得理性认识,能够揭示事物自身的规律性,③正确。
浙江安吉、福建平潭等县域小城文旅都凸显出“底蕴”“个性化”等关键词,体现了把握矛盾的普遍性,“把不同事物的矛盾区分开来”强调把握矛盾的特殊性,不符合题意,④排除。故本题选A。
借题发挥
明确认识相关的表述
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的阶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两个阶段
认识的历程 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
认识的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追求真理性认识
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考向二 实践及其特征
【典例2】 [2023·北京卷]从2023年3月23日起,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联
合市气象局正式发布森林体验指数,公众出游时可据此选择心仪的游憩
目的地。这一做法( )
A.将繁多的数据变成简明的指数,说明人的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B.服务于公众的旅游感受,表明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目标
C.优化了城市森林空间布局,提升了林地、湿地的生态价值
D.提供了差异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助力创造公众的高品质生活
√
[解析]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联合市气象局正式发布森林体验指数,将繁多的数据变成简明的指数,说明人的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故A符合题意。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目标”说法错误,B排除。
发布森林体验指数,只是对客观的反映,并不能优化城市森林空间布局,C排除。
应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而不是差异化的基本公共服务,D错误。故本题选A。
借题发挥
认识实践的特征
考向三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典例3】 [2024·湖北卷]下图漫画揭示的哲理是( )
①实践与认识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 ②认识的真
理性要在实践过程中反复检验 ③认识都能与实践
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实践能把头脑中观念的
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解析] “道理是直的,道路却是弯的”,说明实践和认识是对立统一的,
两者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①正确。
认识的真理性要在实践过程中反复检验,在弯曲的道路中验证,②正确。
正确的认识才能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说法错误。
实践能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但是漫画未涉及这一点,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考向四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典例4】 [2023·全国新课标卷]据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嫦娥五号”月
球科研样品研究成果,月球最“年轻”玄武岩年龄为20亿年,表明月球在
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比以往月球样品限定的岩浆活动时间延长了
约8亿年。该成果深化了人类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识,可见( )
①科学研究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②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翻
前人认识的过程 ③在继承基础上不断超越是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科
学理论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解析]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研究成果深化了人
类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识,由此可见,科学研究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
动力,同时也说明在继承基础上不断超越是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①③
符合题意。
认识的发展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并不是一个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的过程,而是对已有认识的超越,“不断推翻前人认识”说法错误,②排除。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学理论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④错误。故本题选B。
借题发挥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真理与谬误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
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考点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2)真理的特征
特征 理解 要求
客观性 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真理的内容是 客观的,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客观 的。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 认识只有一个 真理是客观的,
要坚持真理;坚
持真理面前人
人平等
特征 理解 要求
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 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的条件性
和具体性要求
我们发展真理
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 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 一 (续表)
[提醒]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在一定的条件下,
真理是确定不移的,这说明真理具有绝对性。
②真理又是有条件的、具体的,并不断向前发展和逐渐深化,这说明真理
又具有相对性。
③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之中有相对。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个不同的真理。
④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会导致主观与客观的分割、
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会导致形而上学。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夸大真理的相
对性,则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真理和谬误
类别 真理 谬误
区别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 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 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的错误反映。它同真理有着严格
的界限,二者是相互对立的
类别 真理 谬误
联系 ①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真理就无所谓谬误,反 之亦然 ②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有 条件的,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 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 真理转化 要求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求我们正确对待谬误 (续表)
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特点 含义 原因
认识具有 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 物的正确认识 往往要经过从 实践到认识、 再从认识到实 践的多次反复 才能完成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
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
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
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
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特点 含义 原因
认识具有 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 限发展的,追求 真理是一个永 无止境的过程 从认识的对象看,物质世界是无限的、变化
着的;从认识的主体看,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从认识的基础看,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续表)
特点 含义 原因
认识具有 上升性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 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 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方法论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 验和发展真理 (续表)
[提醒](1)认识具有反复性,并不意味着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2)认识受主体自身因素的影响而因人而异,并不意味着对一个事物没有
真理性认识。
(3)认识的无限性和上升性说明真理可以在实践中不断超越自身,但不是
被推翻。
(4)任何认识都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真理性认识也不能超越历史
条件的限制。
(5)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
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
(6)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知水平不
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7)追求真理的过程呈现反复性和无限性,真理作为一种正确认识,不
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知识融合]意识、认识和真理的区别与联系
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因此,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2.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理具有相对性,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成谬误,但每一个真理相对于它存在的条件来讲是确定的、客观的,并不包含谬误的成分。
3.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4.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表明真理具有反复性。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表明认识具有反复性而不是真理具有反复性。
5.认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考向一 真理的特征
【典例1】 [2024·全国甲卷]官厅水库是新中国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
库,曾是北京的重要水源地,被视作中国人向水患“抗争”的杰作。20世
纪80年代后期,官厅水库库区严重污染,1997年退出了北京市饮用水体
系。2007年,官厅水库恢复北京备用饮用水水源地功能。党的十八大以
来,官厅水库华丽转身为国家湿地公园,被誉为“一泓碧水,生态明珠”。
官厅水库功能变迁折射的认识论道理是( )
①真理是客观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②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在实践中
认识和发现真理 ③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曲折发展过程 ④任何
真理都是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解析] 官厅水库功能变迁体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说明了真理是具体的
有条件的,没有强调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①不符合题意。
认识的根本目的不是认识和发现真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②说法错误。
官厅水库从新中国修建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再从2007年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功能变迁,表明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曲折发展过程,任何真理都是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④符合题意。
考向二 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
【典例2】 [2024·山东卷]1979年,互花米草作为保滩护堤的“卫士”引
入我国,对固滩、消浪起到一定作用。然而,互花米草繁殖力强,抢占了盐
地碱蓬、海草床等的生存空间;根系发达,将底栖生物困死其中;鸟儿因无
处觅食而飞走。2022年,我国启动全国范围内互花米草的防治专项行动。
从引入到防治,说明( )
①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把握事物联系的多
样性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③认识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
制 ④真理要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解析] 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形
式或状态,且质变不都是发展,①排除。
1979年,互花米草作为保滩护堤的“卫士”引入我国,对固滩、消浪起到一定作用。然而,互花米草却破坏了生态平衡。2022年,我国启动全国范围内互花米草的防治专项行动。从引入到防治,说明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才能正确认识事物,认识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②③正确。
真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④错误。故本题选C。
借题发挥
明确认识的发展过程
作业手册
一、选择题
1.[2025·江苏南通一模]先前,罗马人认为米开朗基罗的壁画《创世
纪》具有预示当地天气变化的“特异功能”:如果壁画中人物服饰处的淡
红色转变成蓝色,天空就会艳阳高照;反之,如果从蓝色变成淡红色,
则预示着可能要下雨。后来,人们发现是壁画的颜料中混进了二氯化钴,
无水二氯化钴显现为蓝色,而含有结晶水的二氯化钴显现为红色。该认
识过程表明( )
A.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B.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C.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D.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
[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没有体现真理最基本
的属性是客观性,故A、B不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C排除。
先前,罗马人认为米开朗基罗的壁画《创世纪》具有预示当地天气变化的“特异功能”,但后来,人们发现是壁画的颜料中混进了二氯化钴,无水二氯化钴显现为蓝色,而含有结晶水的二氯化钴显现为红色。可见,该认识过程表明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故D正确。
2.虽然量子技术非常先进,但是它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发展阶段,需要运
用量子技术验证科学家一个个的设想。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将“量子”
搬出实验室,整整花费了15年的时间,攻破多个技术难关,打破技术壁
垒,研制出了高精度铷原子绝对重力仪装备。材料说明( )
①科学实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能改造主客观世界 ②感性认识
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经过检验才能正确指导实践 ③量子科学实验作
为量子理论发展的基础,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直接经
验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解析]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性活动,科学实验是实践活动的形式
之一,“需要运用量子技术验证科学家一个个的设想”,这说明人们改造客
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①符合题意。
正确认识才能正确指导实践,不是经过检验的认识一定是正确的认识,②说法错误。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量子科学实验是量子理论认识的基础,并且具有直接现实性,③说法正确。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说法错误。
3.与山川河流、土地矿藏等我们熟悉的地球资源相比,太空资源有自己
的特性:看不见,就用不了。怎样见到和利用这些资源?万千年来,人
类勘测地外资源的工具从“立竿见影”观测太阳的小木杆、在地面捕捉天
体信息的天文望远镜进化至飞出大气层的航天器,让人类终于拥有了古
老传说中的“顺风耳”“千里眼”。上述论述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①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的认识器官 ②
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 ③人类的社会
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
断推翻前人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
[解析] 万千年来,人类勘测地外资源的工具从“立竿见影”观测太阳的
小木杆、在地面捕捉天体信息的天文望远镜进化至飞出大气层的航天器,
让人类终于拥有了古老传说中的“顺风耳”“千里眼”。这说明实践的发展
为人们提供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的认识器官;表明人类的社会
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具有社会历史性。①③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未体现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并且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②说法错误且不符合题意,排除。
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超越前人认识的过程,不是推翻前人的认识,④错误。
4.[2025·山东济南调研]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发射,
开启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之旅。此次采集的样品有助于研究月
球背面结构和物质组成,为未来我国月球基地建设等提供重要支持。由
此可见( )
①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根本标准 ③
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④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
[解析] 题目描述了“嫦娥六号”探测器的任务是获取月球背面的样品,
以进一步研究月球背面的结构和物质组成。这体现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
是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即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①正确。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错误。
“嫦娥六号”探测器的成功发射和采样任务,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实践活动。这体现了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③正确。
④说法正确,但题目中并未直接涉及,排除。
5.中国科学院等8家科研团队联合攻关,揭示了农作物耐盐碱机制,为
主要作物的耐盐碱分子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科研团队进行的田间实验
表明,AT1基因的利用不仅能够使高粱籽粒产量和全株生物量增加,还
可用于改善主要禾本科作物水稻、小麦、小米和玉米等的耐盐碱性。这
表明( )
①人们在探究农作物耐盐碱实践中,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②实践具有能
动性,田间实验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过程 ③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
建立事物间新的具体联系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该认识为盐碱地利用
提供新思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
[解析] 材料体现了在探究农作物耐盐碱的实践中,人们的认识得到了不断
的深化和发展,①正确。
实践不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过程,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即把人的意识中的东西变为现实存在的东西,②错误。
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而不是根据自身需要建立新的联系,③排除。
材料中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农作物的耐盐碱机制,还为盐碱地的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这表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即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解决实际问题,④正确。
6.[2025·河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2024年10月,天文学家观测到距离
宇宙大爆炸仅约7亿年的“由内而外”生长的星系。这是迄今观测到的最
久远的此类星系。此前,科学家根据理论模型预测了“由内而外”生长的
星系,但直到韦布望远镜启用,才观测到这个过程。上述材料说明,人
类对太空认识的发展( )
①是自然科学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在批判谬误中逐步发展了真理 ③能正
确认识变化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④显示科学预见是真理发展的重要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解析] 认识的发展是实践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具体表现,①排除。
材料强调人类对太空的认识不断发展,没有涉及“谬误”,②排除。
材料表明人类借助工具实现对太空认识的发展,能正确认识变化发
展着的物质世界,③符合题意。
科学家根据理论模型预测了“由内而外”生长的星系,后得以证实,表明人类对太空认识的发展显示科学预见是真理发展的重要形式,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7.[2025·福建部分学校期中联考]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渐进
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策部署,适应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充分开发
利用人力资源,2024年9月13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
定》。这一决定( )
①说明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②
表明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体
现出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④证明
了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圆圈式循环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解析] 随着我国人口发展形势的变化,对法定退休年龄政策进行调整,
这体现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政策根据实际情况与时俱进,
说明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①正确。
《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是根据我国人口新形势作出的,是主观(政策)与客观(人口形势等)、理论(退休年龄相关理论依据)与实践(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正确。
题干主要体现的是政策的与时俱进,没有体现认识的反复性,③错误。
追求真理不是一个圆圈式循环的过程,而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错误。故本题选A。
8.我国科研团队经多年研究,终于实现了无液氦情况下极低温制冷基础
研究的重要突破,在实际固体材料中找到自旋超固态存在的实验证据。
该团队接下来的工作目标是继续突破极低温的极限,并在未来建成在前
沿技术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无液氦极低温制冷机。由此可见( )
①真理适用的条件就是科学研究的条件 ②科学实验是推动认识发展的
强大动力 ③认识从实践中来并终究要服务于实践 ④人们的认识水平总
是受制于客观条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解析] 真理适用的条件不等同于科学研究的条件,①说法错误。
我国科研团队经多年研究,终于实现了无液氦情况下极低温制冷基础研究的重要突破,并将继续推动我国极低温制冷技术及其应用的不断发展,这说明科学实验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认识从实践中来并终究要服务于实践,②③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没有强调客观条件对人们认识的影响,④不符合题意。
9.工业巡检、消防救援、包裹递送……无人机深入大众生产生活、快速
普及之时,如何提升飞行安全性,成为行业紧迫课题。某大学科研团队
针对飞行器执行机构突发故障后的受力特点,成功设计出被动容灾控制
算法。该团队通过实验验证发现,即便有三个螺旋桨失效,无人机仍可
保持安全飞行并实现可控返航。这佐证了( )
①人的认识因克服条件的制约而具有上升性 ②认识的真理性可以在实
践过程中得到检验 ③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完备的认识工具 ④实践
提出的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解析] 人的认识总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认识的上升性不因克服条
件的制约而具有,①说法错误。
通过实验验证发现,即便有三个螺旋桨失效,无人机仍可保持安全飞行并实现可控返航。这佐证了认识的真理性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检验,②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提供完备的认识工具,③不符合题意。
如何提升飞行安全性,成为行业紧迫课题。某大学科研团队针对飞行器执行机构突发故障后的受力特点,成功设计出被动容灾控制算法。这说明实践提出的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④符合题意。
10.不用土培,也不用水培,可否种出蔬菜?可以。通过智能调节的高
压细水雾,将营养液雾化成微米级雾滴,直接喷射到植物根系,提供植
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和养分。这种云雾培技术不仅省水节地,而且无污
染,产出的作物产量高、口感好。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云雾培技术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使用了高压细水雾技术 ②发明云雾培
技术的动力来自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③云雾培技术虽然具有明
显优势,但其能否广泛推广还需实践检验 ④云雾培技术是对传统农业
技术的彻底否定,是农业发展的新阶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解析]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云雾培技术成功的根本原因
是遵循了植物生长的规律,①说法错误。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发明云雾培技术的动力来自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且任何新技术的推广都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以验证其可行性、效果和成本效益,②③符合题意。
应该是辩证否定,“彻底否定”说法错误,④说法错误。
11.[2025·甘肃白银期中]面对AI绘画带来的改变,有人说自己用AI创
作出来的作品,体现了独特的思考和创意,可以归入艺术品之列;也有
人认为,AI绘画充其量是文字世界的图解、拼贴和延展。人们对AI绘
画存在不同认知是因为( )
①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受到主观因素影响 ②不同认识主体对复杂事
物的认识是不同的 ③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④人们
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真理性认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解析] 面对AI绘画带来的改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是因为从认
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受到主观因素影响;从认识的客体
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①③符合
题意。
不同认识主体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②说法错误。
真理具有客观性,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④说法错误。
12.[2025·山东菏泽调研]2024年7月10日,重庆大学印明柱教授团队
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构建了最大规
模的泛癌种脉管系统全息细胞图谱,为充分理解肿瘤血管生成的复杂过
程提供了全景视角,同时为临床提升抗血管生成治疗疗效提供了科学方
案。这表明( )
①人们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真理性认识服务于社会
实践才有实际意义 ③任何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都会因时而变 ④人类
认识水平的进步决定着实践的深度和广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解析] 该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首
次构建了最大规模的泛癌种脉管系统全息细胞图谱,为充分理解肿瘤血
管生成的复杂过程提供了全景视角,说明认识具有上升性,人们对真理
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①正确。
该研究成果为临床提升抗血管生成治疗疗效提供了科学方案,说明真理性认识服务于社会实践才有实际意义,②正确。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不能超出适用条件和范围,而不是适用条件和范围会因时而变,③排除。
实践决定认识,人类认识水平的进步会影响实践的深度和广度,④错误。
13.[2025·海南海口期中]随着人类的发展,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越
来越多。中美科研人员针对“热带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为何如此丰富”这一
课题展开合作研究,发现热带地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树木叶片的化学
物质多样性,以及植食性昆虫选择压力有密切关系。这一研究结果为理
解植物的生态适应策略打开了新视角,加深了对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
理解。材料表明( )
①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 ②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科学研究是验证假说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
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解析]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①错误。
随着人类的发展,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越来越多。为此,中美科研人员展开合作研究,有了新的发现。这表明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符合题意。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错误。
新的研究结果为理解植物的生态适应策略打开了新视角,加深了对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理解,表明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④符合题意。
14.中南大学研究团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例传统性别决定理论无法
解释的现象。经过研究,他们提出,原始生殖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在人
类性别决定中起关键作用,人类性别并非仅由体细胞性染色体组成决定。
该理论从早期胚胎发育的角度探讨性别决定机制,相关论文发表于国际
生殖领域杂志《人类生殖》。这说明( )
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真理、推翻传统认识 ②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
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③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多次反复循
环的 ④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会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解析] “推翻传统认识”说法错误,①错误。
材料说明的是,科研中出
现的问题(发现一例传统性别决定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推动了人类性别
理论的发展(人类性别并非仅由体细胞性染色体组成决定),这表明实践
中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
伐,它会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②④符合题意。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但“反复循环”说法错误,③错误。
15.我国已形成规范化、定量化的空间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业务,空间天
气预报准确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23年已经圆满完成了第六次国际值
班任务。2023年,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大力推动第一代“全链路”空间
天气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建设,已取得阶段性进展。2024年,新一代空间
天气业务系统——“风云太空”将完成全面部署。这表明( )
①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②真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不断超越自身而发展
③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发展的过程
④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无限接近真理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解析] 我国已形成规范化、定量化的空间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业务,空
间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24年,新一代空间天气业务系
统——“风云太空”将完成全面部署。这表明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
没有不可认识之物,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发展的过程,故
①③正确。
认识(而不是真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不断超越自身而发展,故②说法错误。
认为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无限接近真理的过程,属于不可知论,④错误。
16.[2025·广西邕衡教育名校联盟联考]为了满足5000吨级船舶通航要
求,平陆运河建设管理团队根据地形地貌特征修建了平陆运河G75兰海
高速钦江大桥。2024年11月6日,该大桥右幅格子梁顺利合龙,标志着
大桥右幅主体结构全部贯通,这将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材料体现
了( )
①成功的实践是合乎规律性与合乎目的性的统一 ②系统具有整体性、
有序性和内部结构优化趋向 ③人们能够基于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起新
的具体的联系 ④实践促进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相互转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解析] 为了满足5000吨级船舶通航要求,平陆运河建设管理团队根据
地形地貌特征修建了平陆运河G75兰海高速钦江大桥,该大桥右幅格子
梁顺利合龙贯通,说明成功的实践是合乎规律性与合乎目的性的统一,
人们能够基于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起新的具体的联系,①③符合题意。
材料并未体现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优化趋向,②不符合题意。
实践可以把自在事物的联系转化为人为事物的联系,但不是相互转化,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二、非选择题
17.[2025·安徽阜阳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无人驾驶汽车是未来汽车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随着无人驾驶技术
的发展和无人驾驶测试的推进,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以促
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时间 政策 内容
2015年5月 国务院出台《中国 制造2025》 无人驾驶是汽车产业未来转型
升级的重要方向
2018年4月 工信部等部门出台 《智能网联汽车道路 测试管理规范(试行)》 测试车辆驾驶人应始终处于测
试车辆的驾驶座位上,随时准备
接管车辆
时间 政策 内容
2023年11月 工信部等部门出台 《关于开展智能网联 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 试点工作的通知》 测试车辆可进行无人驾驶汽车
商业化运输经营
(续表)
时间 政策 内容
2024年9月 工信部印发《关于 推进移动物联网“万物 智联”发展的通知》 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推动在
行车监控、自动驾驶等场景应
用,实现信息交换共享、复杂环
境感知、智能决策和协同控制等
功能,鼓励5G RedCap车载应用
创新
如今无人驾驶也带来了责任归属、安全标准、数据隐私和车载应用
落后等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摸索、不断解决。
(续表)
[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在不同
时期,我国根据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无人驾驶测试的推进、无人驾驶场景的应用,加深了无人驾驶的认识,并制定了不同的政策。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认识的奥秘”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在不同时期对
无人驾驶汽车出台不同政策的原因。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国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制定了从发展规划、辅助驾驶、无人驾驶汽车商业化运输经营到无人驾驶车载应用创新的政策,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真理。如今无人驾驶会带来涉及责任归属、安全标准、数据隐私和车载应用等问题,我国根据其实践发展不断发展和完善相关政策,以便促进其更好发展。
[解析] 提取材料信息,明确哲学依据。我国在不同时期对无人驾驶汽
车出台不同政策→可联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
动力作答。2015年5月、2018年4月、2023年11月、2024年9月,我国分
别出台了无人驾驶汽车的相关政策→可联系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作
答。如今无人驾驶也带来了责任归属、安全标准和数据隐私等问题,需
要我们不断摸索、不断解决→可联系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不断
检验和发展真理作答。
18.[2025·四川成都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制定和实行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合理退休制度,
是引领社会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人才结构的变化,退休年龄制度也
在逐渐改革。1951年规定男职工年满60岁、女职工年满50岁退休;1955
年规定国家机关中女职工的退休年龄由50岁提高到55岁;1978年进一步
规定,男性职工60周岁退休,女干部55周岁退休,女工人50周岁退休。
2024年9月1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了实施渐进式
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指明逐步将男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60周
岁延迟到63周岁,将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50周岁、55周岁,分别
延迟到55周岁、58周岁。
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是党和国家经过深入调研论证,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综合考虑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健康水平、人口结构、国民受教育程度、劳动力供给等因素制定的,是党中央、国务院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这一政策涉及广大职工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分析渐进式延迟法
定退休年龄政策的合理性。
[答案] 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
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是党和国家经过深入
调研论证,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综合考虑我国人均预期寿命、
健康水平、人口结构、国民受教育程度、劳动力供给等因素制定的正确
政策。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是党和国家根据现阶段我国人口、人才结构等因素的变化而制定的退休政策,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会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发展真理。党和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趋势,不断深化、完善和丰富我国的退休政策,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
第20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主干构建 知识导引
①理性 ②物质性 ③客观物质性 ④主观能动性 ⑤来源 ⑥唯一
⑦主观同客观 ⑧客观性 ⑨认识和发现 ⑩检验和发展
考点一
易错澄清
1.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一定的条件,并不是所有的感性认识都
能上升为理性认识。
2.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所有单个人
的活动。
3.实践是一种客观活动。实践的基本要素以及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
是客观的,但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4.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获得认识的
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考向研析
【典例1】A
【典例2】A
【典例3】A
【典例4】B
考点二
易错澄清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2.真理具有相对性,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成谬误,但每一个真理相
对于它存在的条件来讲是确定的、客观的,并不包含谬误的成分。
3.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4.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表明认识具有反复性而不是
真理具有反复性。
5.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考向研析
【典例1】D
【典例2】C
一、选择题
1.D 2.A 3.A 4.D 5.D 6.D 7.A 8.C 9.C 10.C 11.A 12.A
13.C 14.C 15.B 16.A
二、非选择题
17.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在不同时期,
我国根据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无人驾驶测试的推进、无人驾驶场景的
应用,加深了无人驾驶的认识,并制定了不同的政策。②真理是具体的、
有条件的,我国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制定了从发展规划、辅
助驾驶、无人驾驶汽车商业化运输经营到无人驾驶车载应用创新的政策,
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真理。如今无人驾驶会带来涉及责任归属、安全标准、数据隐私和车载应用等问题,我国根据其实践发展不断发展和完善相关政策,以便促进其更好发展。
18.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
属性是客观性。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是党和国家经过深入调研
论证,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综合考虑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健康
水平、人口结构、国民受教育程度、劳动力供给等因素制定的正确政策。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是党和国家
根据现阶段我国人口、人才结构等因素的变化而制定的退休政策,实现
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会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发展真理。党和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趋势,不断深化、完善和丰富我国的退休政策,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第20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 主干构建 知识导引
①理性 ②物质性 ③客观物质性 ④主观能动性 ⑤来源 ⑥唯一 ⑦主观同客观 ⑧客观性 ⑨认识和发现 ⑩检验和发展
考点一
【易错澄清】
1.纠正: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一定的条件,并不是所有的感性认识都能上升为理性认识。
2.纠正: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所有单个人的活动。
3.纠正:实践是一种客观活动。实践的基本要素以及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但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4.纠正: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5.纠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考向研析】
典例1 A [解析] 探索县域小城文旅火热的“密码”,找到共性,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可以指导具体实践,①正确。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但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认识的根本任务,②排除。抽象思维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梳理“亮眼之地”发现其都凸显出“底蕴”“个性化”“性价比”三个关键词,体现了借助抽象思维获得理性认识,能够揭示事物自身的规律性,③正确。浙江安吉、福建平潭等县域小城文旅都凸显出“底蕴”“个性化”等关键词,体现了把握矛盾的普遍性,“把不同事物的矛盾区分开来”强调把握矛盾的特殊性,不符合题意,④排除。故本题选A。
典例2 A [解析]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联合市气象局正式发布森林体验指数,将繁多的数据变成简明的指数,说明人的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故A符合题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目标”说法错误,B排除。发布森林体验指数,只是对客观的反映,并不能优化城市森林空间布局,C排除。应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而不是差异化的基本公共服务,D错误。故本题选A。
典例3 A [解析] “道理是直的,道路却是弯的”,说明实践和认识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①正确。认识的真理性要在实践过程中反复检验,在弯曲的道路中验证,②正确。正确的认识才能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说法错误。实践能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但是漫画未涉及这一点,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典例4 B [解析]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研究成果深化了人类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识,由此可见,科学研究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也说明在继承基础上不断超越是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①③符合题意。认识的发展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并不是一个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的过程,而是对已有认识的超越,“不断推翻前人认识”说法错误,②排除。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学理论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④错误。故本题选B。
考点二
【易错澄清】
1.纠正: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2.纠正:真理具有相对性,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成谬误,但每一个真理相对于它存在的条件来讲是确定的、客观的,并不包含谬误的成分。
3.纠正: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4.纠正: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表明认识具有反复性而不是真理具有反复性。
5.纠正: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考向研析】
典例1 D [解析] 官厅水库功能变迁体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说明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没有强调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①不符合题意。认识的根本目的不是认识和发现真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②说法错误。官厅水库从新中国修建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再从2007年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功能变迁,表明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曲折发展过程,任何真理都是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④符合题意。
典例2 C [解析] 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且质变不都是发展,①排除。1979年,互花米草作为保滩护堤的“卫士”引入我国,对固滩、消浪起到一定作用。然而,互花米草却破坏了生态平衡。2022年,我国启动全国范围内互花米草的防治专项行动。从引入到防治,说明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才能正确认识事物,认识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②③正确。真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④错误。故本题选C。第20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课标要求】 1.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
2.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考点一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认识及其类型
(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两种反映形式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 别 过程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
内容 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 感觉、知觉和表象 概念、判断和推理
特点 直接性、生动性、具体性(与反映对象直接接触)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对反映对象间接认知)
区 别 程度 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 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括
联系 都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形式。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2.实践及其特征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
(3)特点
特点 理解 侧重点
客观 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强调实践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主观 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强调实践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社会 历史性 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社会性强调实践受横向因素的影响;历史性强调实践受纵向因素的影响
[提醒] 实践的特点与意识的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不能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表现 侧重点 认识误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强调与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 将认识的来源等同于获得认识的途径;认为认识来源于人脑或书本等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强调实践是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并由此推动着人们的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强调了两点:一是原因,这是由实践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决定的;二是“唯一”,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标准 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强调认识不能脱离实践,否则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实际意义 认为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真理
[提醒] (1)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2)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
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 决定 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认识 反作 用于 实践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感性认识必然上升到理性认识。
纠正:
2.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社会活动是不存在的。
纠正:
3.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纠正:
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纠正:
5.先进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纠正:
考向一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典例1】 [2024·山东卷] 2024年,浙江安吉、福建平潭等地旅游市场表现亮眼,彰显出县域小城文旅的巨大潜力。梳理这些“表现亮眼”之地发现,这些地方都凸显出“底蕴”“个性化”“性价比”三个关键词。从哲学上看,探索县域小城文旅火热的“密码”,是因为 ( )
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可以指导具体实践 ②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③借助抽象思维获得理性认识,能够揭示事物自身的规律性 ④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把不同事物的矛盾区分开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借题发挥
明确认识相关的表述
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的阶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两个阶段
认识的历程 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
认识的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追求真理性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考向二 实践及其特征
【典例2】 [2023·北京卷] 从2023年3月23日起,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联合市气象局正式发布森林体验指数,公众出游时可据此选择心仪的游憩目的地。这一做法 ( )
A.将繁多的数据变成简明的指数,说明人的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B.服务于公众的旅游感受,表明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目标
C.优化了城市森林空间布局,提升了林地、湿地的生态价值
D.提供了差异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助力创造公众的高品质生活
借题发挥
认识实践的特征
考向三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典例3】 [2024·湖北卷] 下图漫画揭示的哲理是( )
原作者:郑辛遥
①实践与认识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 ②认识的真理性要在实践过程中反复检验 ③认识都能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实践能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向四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典例4】 [2023·全国新课标卷] 据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研究成果,月球最“年轻”玄武岩年龄为20亿年,表明月球在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比以往月球样品限定的岩浆活动时间延长了约8亿年。该成果深化了人类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识,可见 ( )
①科学研究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②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翻前人认识的过程 ③在继承基础上不断超越是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科学理论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借题发挥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考点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与谬误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特征
特征 理解 要求
客观性 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客观的。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真理是客观的,要坚持真理;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发展真理
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提醒] 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在一定的条件下,真理是确定不移的,这说明真理具有绝对性。
②真理又是有条件的、具体的,并不断向前发展和逐渐深化,这说明真理又具有相对性。
③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个不同的真理。
④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会导致主观与客观的分割、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会导致形而上学。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则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真理和谬误
类别 真理 谬误
区别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它同真理有着严格的界限,二者是相互对立的
联系 ①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真理就无所谓谬误,反之亦然 ②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
要求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求我们正确对待谬误
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特点 含义 原因
认识 具有 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认识 具有 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从认识的对象看,物质世界是无限的、变化着的;从认识的主体看,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从认识的基础看,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认识 具有 上升性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方法论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提醒] (1)认识具有反复性,并不意味着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2)认识受主体自身因素的影响而因人而异,并不意味着对一个事物没有真理性认识。
(3)认识的无限性和上升性说明真理可以在实践中不断超越自身,但不是被推翻。
(4)任何认识都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真理性认识也不能超越历史条件的限制。
(5)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
(6)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7)追求真理的过程呈现反复性和无限性,真理作为一种正确认识,不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知识融合] 意识、认识和真理的区别与联系
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因此,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纠正:
2.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纠正:
3.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纠正:
4.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表明真理具有反复性。
纠正:
5.认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纠正:
考向一 真理的特征
【典例1】 [2024·全国甲卷] 官厅水库是新中国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曾是北京的重要水源地,被视作中国人向水患“抗争”的杰作。20世纪80年代后期,官厅水库库区严重污染,1997年退出了北京市饮用水体系。2007年,官厅水库恢复北京备用饮用水水源地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官厅水库华丽转身为国家湿地公园,被誉为“一泓碧水,生态明珠”。官厅水库功能变迁折射的认识论道理是 ( )
①真理是客观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②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③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曲折发展过程 ④任何真理都是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二 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
【典例2】 [2024·山东卷] 1979年,互花米草作为保滩护堤的“卫士”引入我国,对固滩、消浪起到一定作用。然而,互花米草繁殖力强,抢占了盐地碱蓬、海草床等的生存空间;根系发达,将底栖生物困死其中;鸟儿因无处觅食而飞走。2022年,我国启动全国范围内互花米草的防治专项行动。从引入到防治,说明 ( )
①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③认识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 ④真理要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借题发挥
明确认识的发展过程第20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1.D [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没有体现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故A、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C排除。先前,罗马人认为米开朗基罗的壁画《创世纪》具有预示当地天气变化的“特异功能”,但后来,人们发现是壁画的颜料中混进了二氯化钴,无水二氯化钴显现为蓝色,而含有结晶水的二氯化钴显现为红色。可见,该认识过程表明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故D正确。
2.A [解析]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性活动,科学实验是实践活动的形式之一,“需要运用量子技术验证科学家一个个的设想”,这说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①符合题意。正确认识才能正确指导实践,不是经过检验的认识一定是正确的认识,②说法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量子科学实验是量子理论认识的基础,并且具有直接现实性,③说法正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说法错误。
3.A [解析] 万千年来,人类勘测地外资源的工具从“立竿见影”观测太阳的小木杆、在地面捕捉天体信息的天文望远镜进化至飞出大气层的航天器,让人类终于拥有了古老传说中的“顺风耳”“千里眼”。这说明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的认识器官;表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具有社会历史性。①③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未体现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并且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②说法错误且不符合题意,排除。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超越前人认识的过程,不是推翻前人的认识,④错误。
4.D [解析] 题目描述了“嫦娥六号”探测器的任务是获取月球背面的样品,以进一步研究月球背面的结构和物质组成。这体现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即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①正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错误。“嫦娥六号”探测器的成功发射和采样任务,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实践活动。这体现了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③正确。④说法正确,但题目中并未直接涉及,排除。
5.D [解析] 材料体现了在探究农作物耐盐碱的实践中,人们的认识得到了不断的深化和发展,①正确。实践不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过程,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即把人的意识中的东西变为现实存在的东西,②错误。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而不是根据自身需要建立新的联系,③排除。材料中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农作物的耐盐碱机制,还为盐碱地的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这表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即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解决实际问题,④正确。
6.D [解析] 认识的发展是实践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具体表现,①排除。材料强调人类对太空的认识不断发展,没有涉及“谬误”,②排除。材料表明人类借助工具实现对太空认识的发展,能正确认识变化发展着的物质世界,③符合题意。科学家根据理论模型预测了“由内而外”生长的星系,后得以证实,表明人类对太空认识的发展显示科学预见是真理发展的重要形式,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7.A [解析] 随着我国人口发展形势的变化,对法定退休年龄政策进行调整,这体现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政策根据实际情况与时俱进,说明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①正确。《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是根据我国人口新形势作出的,是主观(政策)与客观(人口形势等)、理论(退休年龄相关理论依据)与实践(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正确。题干主要体现的是政策的与时俱进,没有体现认识的反复性,③错误。追求真理不是一个圆圈式循环的过程,而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错误。故本题选A。
8.C [解析] 真理适用的条件不等同于科学研究的条件,①说法错误。我国科研团队经多年研究,终于实现了无液氦情况下极低温制冷基础研究的重要突破,并将继续推动我国极低温制冷技术及其应用的不断发展,这说明科学实验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认识从实践中来并终究要服务于实践,②③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没有强调客观条件对人们认识的影响,④不符合题意。
9.C [解析] 人的认识总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认识的上升性不因克服条件的制约而具有,①说法错误。通过实验验证发现,即便有三个螺旋桨失效,无人机仍可保持安全飞行并实现可控返航。这佐证了认识的真理性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检验,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提供完备的认识工具,③不符合题意。如何提升飞行安全性,成为行业紧迫课题。某大学科研团队针对飞行器执行机构突发故障后的受力特点,成功设计出被动容灾控制算法。这说明实践提出的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④符合题意。
10.C [解析]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云雾培技术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遵循了植物生长的规律,①说法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发明云雾培技术的动力来自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且任何新技术的推广都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以验证其可行性、效果和成本效益,②③符合题意。应该是辩证否定,“彻底否定”说法错误,④说法错误。
11.A [解析] 面对AI绘画带来的改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是因为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受到主观因素影响;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①③符合题意。不同认识主体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②说法错误。真理具有客观性,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④说法错误。
12.A [解析] 该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构建了最大规模的泛癌种脉管系统全息细胞图谱,为充分理解肿瘤血管生成的复杂过程提供了全景视角,说明认识具有上升性,人们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①正确。该研究成果为临床提升抗血管生成治疗疗效提供了科学方案,说明真理性认识服务于社会实践才有实际意义,②正确。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不能超出适用条件和范围,而不是适用条件和范围会因时而变,③排除。实践决定认识,人类认识水平的进步会影响实践的深度和广度,④错误。
13.C [解析]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①错误。随着人类的发展,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越来越多。为此,中美科研人员展开合作研究,有了新的发现。这表明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符合题意。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错误。新的研究结果为理解植物的生态适应策略打开了新视角,加深了对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理解,表明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④符合题意。
14.C [解析] “推翻传统认识”说法错误,①错误。材料说明的是,科研中出现的问题(发现一例传统性别决定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推动了人类性别理论的发展(人类性别并非仅由体细胞性染色体组成决定),这表明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会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②④符合题意。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但“反复循环”说法错误,③错误。
15.B [解析] 我国已形成规范化、定量化的空间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业务,空间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24年,新一代空间天气业务系统——“风云太空”将完成全面部署。这表明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发展的过程,故①③正确。认识(而不是真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不断超越自身而发展,故②说法错误。认为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无限接近真理的过程,属于不可知论,④错误。
16.A [解析] 为了满足5000吨级船舶通航要求,平陆运河建设管理团队根据地形地貌特征修建了平陆运河G75兰海高速钦江大桥,该大桥右幅格子梁顺利合龙贯通,说明成功的实践是合乎规律性与合乎目的性的统一,人们能够基于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起新的具体的联系,①③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优化趋向,②不符合题意。实践可以把自在事物的联系转化为人为事物的联系,但不是相互转化,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17.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在不同时期,我国根据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无人驾驶测试的推进、无人驾驶场景的应用,加深了无人驾驶的认识,并制定了不同的政策。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国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制定了从发展规划、辅助驾驶、无人驾驶汽车商业化运输经营到无人驾驶车载应用创新的政策,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真理。如今无人驾驶会带来涉及责任归属、安全标准、数据隐私和车载应用等问题,我国根据其实践发展不断发展和完善相关政策,以便促进其更好发展。
[解析] 提取材料信息,明确哲学依据。我国在不同时期对无人驾驶汽车出台不同政策→可联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作答。2015年5月、2018年4月、2023年11月、2024年9月,我国分别出台了无人驾驶汽车的相关政策→可联系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作答。如今无人驾驶也带来了责任归属、安全标准和数据隐私等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摸索、不断解决→可联系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答。
18.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是党和国家经过深入调研论证,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综合考虑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健康水平、人口结构、国民受教育程度、劳动力供给等因素制定的正确政策。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是党和国家根据现阶段我国人口、人才结构等因素的变化而制定的退休政策,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会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发展真理。党和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趋势,不断深化、完善和丰富我国的退休政策,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第20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一、选择题
1.[2025·江苏南通一模] 先前,罗马人认为米开朗基罗的壁画《创世纪》具有预示当地天气变化的“特异功能”:如果壁画中人物服饰处的淡红色转变成蓝色,天空就会艳阳高照;反之,如果从蓝色变成淡红色,则预示着可能要下雨。后来,人们发现是壁画的颜料中混进了二氯化钴,无水二氯化钴显现为蓝色,而含有结晶水的二氯化钴显现为红色。该认识过程表明 ( )
A.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B.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C.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D.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2.虽然量子技术非常先进,但是它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发展阶段,需要运用量子技术验证科学家一个个的设想。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将“量子”搬出实验室,整整花费了15年的时间,攻破多个技术难关,打破技术壁垒,研制出了高精度铷原子绝对重力仪装备。材料说明 ( )
①科学实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能改造主客观世界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经过检验才能正确指导实践 ③量子科学实验作为量子理论发展的基础,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直接经验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与山川河流、土地矿藏等我们熟悉的地球资源相比,太空资源有自己的特性:看不见,就用不了。怎样见到和利用这些资源 万千年来,人类勘测地外资源的工具从“立竿见影”观测太阳的小木杆、在地面捕捉天体信息的天文望远镜进化至飞出大气层的航天器,让人类终于拥有了古老传说中的“顺风耳”“千里眼”。上述论述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①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的认识器官 ②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 ③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翻前人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4.[2025·山东济南调研] 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之旅。此次采集的样品有助于研究月球背面结构和物质组成,为未来我国月球基地建设等提供重要支持。由此可见 ( )
①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根本标准 ③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④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5.中国科学院等8家科研团队联合攻关,揭示了农作物耐盐碱机制,为主要作物的耐盐碱分子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科研团队进行的田间实验表明,AT1基因的利用不仅能够使高粱籽粒产量和全株生物量增加,还可用于改善主要禾本科作物水稻、小麦、小米和玉米等的耐盐碱性。这表明 ( )
①人们在探究农作物耐盐碱实践中,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②实践具有能动性,田间实验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过程 ③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建立事物间新的具体联系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该认识为盐碱地利用提供新思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6.[2025·河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 2024年10月,天文学家观测到距离宇宙大爆炸仅约7亿年的“由内而外”生长的星系。这是迄今观测到的最久远的此类星系。此前,科学家根据理论模型预测了“由内而外”生长的星系,但直到韦布望远镜启用,才观测到这个过程。上述材料说明,人类对太空认识的发展 ( )
①是自然科学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在批判谬误中逐步发展了真理 ③能正确认识变化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④显示科学预见是真理发展的重要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25·福建部分学校期中联考]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策部署,适应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2024年9月13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这一决定 ( )
①说明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②表明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体现出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④证明了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圆圈式循环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我国科研团队经多年研究,终于实现了无液氦情况下极低温制冷基础研究的重要突破,在实际固体材料中找到自旋超固态存在的实验证据。该团队接下来的工作目标是继续突破极低温的极限,并在未来建成在前沿技术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无液氦极低温制冷机。由此可见 ( )
①真理适用的条件就是科学研究的条件 ②科学实验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③认识从实践中来并终究要服务于实践 ④人们的认识水平总是受制于客观条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工业巡检、消防救援、包裹递送……无人机深入大众生产生活、快速普及之时,如何提升飞行安全性,成为行业紧迫课题。某大学科研团队针对飞行器执行机构突发故障后的受力特点,成功设计出被动容灾控制算法。该团队通过实验验证发现,即便有三个螺旋桨失效,无人机仍可保持安全飞行并实现可控返航。这佐证了 ( )
①人的认识因克服条件的制约而具有上升性 ②认识的真理性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检验 ③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完备的认识工具 ④实践提出的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不用土培,也不用水培,可否种出蔬菜 可以。通过智能调节的高压细水雾,将营养液雾化成微米级雾滴,直接喷射到植物根系,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和养分。这种云雾培技术不仅省水节地,而且无污染,产出的作物产量高、口感好。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
①云雾培技术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使用了高压细水雾技术 ②发明云雾培技术的动力来自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③云雾培技术虽然具有明显优势,但其能否广泛推广还需实践检验 ④云雾培技术是对传统农业技术的彻底否定,是农业发展的新阶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2025·甘肃白银期中] 面对AI绘画带来的改变,有人说自己用AI创作出来的作品,体现了独特的思考和创意,可以归入艺术品之列;也有人认为,AI绘画充其量是文字世界的图解、拼贴和延展。人们对AI绘画存在不同认知是因为 ( )
①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受到主观因素影响 ②不同认识主体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不同的 ③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④人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真理性认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2025·山东菏泽调研] 2024年7月10日,重庆大学印明柱教授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构建了最大规模的泛癌种脉管系统全息细胞图谱,为充分理解肿瘤血管生成的复杂过程提供了全景视角,同时为临床提升抗血管生成治疗疗效提供了科学方案。这表明 ( )
①人们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真理性认识服务于社会实践才有实际意义 ③任何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都会因时而变 ④人类认识水平的进步决定着实践的深度和广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2025·海南海口期中] 随着人类的发展,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越来越多。中美科研人员针对“热带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为何如此丰富”这一课题展开合作研究,发现热带地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树木叶片的化学物质多样性,以及植食性昆虫选择压力有密切关系。这一研究结果为理解植物的生态适应策略打开了新视角,加深了对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理解。材料表明( )
①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 ②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科学研究是验证假说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中南大学研究团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例传统性别决定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经过研究,他们提出,原始生殖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在人类性别决定中起关键作用,人类性别并非仅由体细胞性染色体组成决定。该理论从早期胚胎发育的角度探讨性别决定机制,相关论文发表于国际生殖领域杂志《人类生殖》。这说明( )
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真理、推翻传统认识 ②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③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多次反复循环的 ④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会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我国已形成规范化、定量化的空间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业务,空间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23年已经圆满完成了第六次国际值班任务。2023年,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大力推动第一代“全链路”空间天气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建设,已取得阶段性进展。2024年,新一代空间天气业务系统——“风云太空”将完成全面部署。这表明 ( )
①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②真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不断超越自身而发展
③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发展的过程
④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无限接近真理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2025·广西邕衡教育名校联盟联考] 为了满足5000吨级船舶通航要求,平陆运河建设管理团队根据地形地貌特征修建了平陆运河G75兰海高速钦江大桥。2024年11月6日,该大桥右幅格子梁顺利合龙,标志着大桥右幅主体结构全部贯通,这将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材料体现了 ( )
①成功的实践是合乎规律性与合乎目的性的统一 ②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优化趋向 ③人们能够基于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起新的具体的联系 ④实践促进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相互转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题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非选择题
17.[2025·安徽阜阳调研]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无人驾驶汽车是未来汽车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和无人驾驶测试的推进,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时间 政策 内容
2015年 5月 国务院出台《中国制造2025》 无人驾驶是汽车产业未来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2018年 4月 工信部等部门出台《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 测试车辆驾驶人应始终处于测试车辆的驾驶座位上,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2023年 11月 工信部等部门出台《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 测试车辆可进行无人驾驶汽车商业化运输经营
2024年 9月 工信部印发《关于推进移动物联网“万物智联”发展的通知》 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推动在行车监控、自动驾驶等场景应用,实现信息交换共享、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和协同控制等功能,鼓励5G RedCap车载应用创新
如今无人驾驶也带来了责任归属、安全标准、数据隐私和车载应用落后等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摸索、不断解决。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认识的奥秘”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在不同时期对无人驾驶汽车出台不同政策的原因。
18.[2025·四川成都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制定和实行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合理退休制度,是引领社会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人才结构的变化,退休年龄制度也在逐渐改革。1951年规定男职工年满60岁、女职工年满50岁退休;1955年规定国家机关中女职工的退休年龄由50岁提高到55岁;1978年进一步规定,男性职工60周岁退休,女干部55周岁退休,女工人50周岁退休。2024年9月1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了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指明逐步将男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60周岁延迟到63周岁,将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50周岁、55周岁,分别延迟到55周岁、58周岁。
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是党和国家经过深入调研论证,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综合考虑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健康水平、人口结构、国民受教育程度、劳动力供给等因素制定的,是党中央、国务院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这一政策涉及广大职工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分析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