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第四单元 虚构小说(单元测试·提高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分
得分
“小说创想工坊”里,六年级学生围绕“成长与勇气”创作短篇故事;“角色分析角”中,大家热议《穷人》《桥》的人物形象;“情节设计赛”正分组构思反转剧情——虚构的世界里,藏着最真实的情感与思考!
基础训练营(37分)
一、 看拼音写词语(10分)
tǎn tè bào yuàn zāo gāo chān fú zhòu méi
péng pài shēn yín yōng dài dǎo méi páo xiào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用“√”标出(3分)
1.凡卡把信塞进邮筒,心里既期待又忐(tǎn tè)忑,生怕爷爷收不到信。
2.老支书在洪水中屹(yì qǐ)立如柱,浑浊的泥水吞没(mò méi)了他的身影。
3.陈明待(dāi dài)在教室里等待(dāi dài)老师批改作文,手里紧紧攥着稿纸。
三、按要求选择词语填空(10分)
1.选词填空(6分)
微弱 衰弱 脆弱
(1)病人躺在床上,用( )的声音说:“麻烦帮我倒杯水……”
(2)长期的劳累让他的身体日渐( ),连走路都需要搀扶。
(3)面对困难,我们要坚强,不能做( )的逃兵。
严肃 严厉 严格
(4)老师对我们的作业要求非常( ),错一个标点都要订正。
(5)爸爸( )地批评我:“做错事要勇于承认,不能撒谎!”
(6)升国旗时,全场气氛( ),每个人都神情庄重。
2.根据提示选择小说中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填序号)(4分)
A. 凡卡的信 B. 老支书的木桥 C. 桑娜家的渔网 D. 金色的鱼钩
(1)象征“对自由与亲情的渴望”的是( )
(2)象征“无私奉献、生命担当”的是( )
(3)象征“底层人民的艰辛与希望”的是( )
(4)象征“革命精神传承”的是( )
四、根据课本内容填空(10分)
1.《穷人》是俄国作家 的作品,小说通过描写桑娜 的故事,展现了底层人民的善良与淳朴。
2.《桥》这篇小说以“ ”为线索,采用 的写作手法,让老支书的形象更鲜明。文中“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这句话运用 的修辞,渲染了 气氛。
3.“ ,勿以善小而不为”提醒我们要重视微小的善行;“眼泪无法洗去痛苦”是 (作家)的名言,与《穷人》中“善良能温暖苦难”的主题相呼应。
五、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4分)
1.虚构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完全虚构的,与现实生活无关。( )
2.《金色的鱼钩》通过“鱼钩”这一物品,串联起老班长的牺牲故事,是典型的“以物喻人”写法。( )
3.小说的情节越离奇越好,不需要符合生活逻辑。( )
4.《桥》的结尾揭示老支书与小伙子的父子关系,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
综合展示厅(5分)
六、主题讨论(5分)
小说中常有“两难选择”的情节,比如桑娜要不要抱回西蒙的孩子。请从下面的情境中选择一个,说说你会如何选择,并讲清理由。
1.如果是老班长,发现最后一点鱼汤不够分,会选择自己喝还是给小战士喝?
2.如果是凡卡,知道爷爷可能收不到信,还会继续写信吗?
阅读大舞台(27分)
“小说精读会”上,大家批注《穷人》的心理描写,分析《桥》的环境烘托;“创意续写角”里,有人为《金色的鱼钩》设计小战士长大后的故事——阅读虚构小说,就是与角色共赴一场心灵之旅!
阅读理解(27分)
(一)关于“小说人物塑造”的主题阅读(10分)
材料一:小说塑造人物时,常通过“细节描写”展现性格。如《穷人》中“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通过动作和心理细节,凸显桑娜的善良。
材料二:一项读者调查显示:78%的人认为“有缺点的人物更真实”,比如《凡卡》中的凡卡,既天真又胆小,让读者更易共情;65%的人会因“人物的成长变化”记住一部小说,如《草房子》中的桑桑,从调皮到懂事的转变令人印象深刻。
材料三:作家茅盾说:“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桥》中老支书“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通过动作和语言,展现他的公正与果断。
1. 根据材料,概括小说塑造人物的两种方法(3分)
2. 结合材料和课本内容,说说《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的哪一个细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4分)
3. 抄写材料三中茅盾的名言,注意书写工整(3分)
(二)主题阅读拓展(18分)
雪夜的灯笼
雪下了整整一夜,山里的小路被积雪覆盖,看不清尽头。十岁的阿妹裹紧棉袄,手里提着一盏旧灯笼,灯笼里的蜡烛忽明忽暗,像一颗跳动的星星。
“阿爸怎么还不回来?”阿妹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脚边的雪已经积了半尺厚。昨天阿爸说要去山那边买盐,让她在家等,可现在天都黑了,风雪还在刮。
忽然,远处传来“咯吱咯吱”的脚步声,阿妹赶紧举起灯笼。是一个陌生的老爷爷,身上落满雪,冻得嘴唇发紫。“小姑娘,能借我避避雪吗?”老爷爷声音发抖。阿妹想起阿爸说的“山里人要互相帮衬”,连忙把老爷爷让到灯笼下:“爷爷,您先暖和暖和,我等阿爸回来送您下山。”
老爷爷盯着灯笼,忽然问:“这灯笼是你阿爸做的?”阿妹点头:“是啊,阿爸说这灯笼能照远路。”老爷爷从怀里掏出一包盐,递给阿妹:“你阿爸在山下帮我修好了破屋,让我先把盐给你送回来,他还要等雪小一点再走。”
阿妹接过盐,心里暖烘烘的。这时,远处又传来脚步声,这次是阿爸!阿爸看到灯笼下的老爷爷,笑着说:“张叔,谢谢您送盐。”老爷爷摆摆手:“该谢你闺女,这灯笼照得我心里亮堂。”
雪还在下,但灯笼的光透过风雪,把三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1. 用“√”在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2分)
(1)阿妹(担心 放心)地站在村口,等阿爸回来。
(2)老爷爷接过灯笼,心里(冰凉 温暖)极了。
2. 缩句:雪下了整整一夜,山里的小路被积雪覆盖,看不清尽头(2分)
3. 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4分)
(1)阿妹为什么要把老爷爷让到灯笼下?
(2)“灯笼的光透过风雪,把三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这句话的含义是?
4. 用“//”把短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6分)
5. 这篇小说中的“灯笼”象征什么?请结合内容说明(4分)
习作百花园(30分)
“小说创作台”上,有人以“一件旧物品”为线索写家庭故事,有人用“环境烘托”写成长中的困难——虚构不是凭空想象,而是用文字编织属于自己的温暖世界。
八、习作展示
题目:《______的秘密》
要求:1. 在横线上填小说中的角色(如“桑娜”“老班长”“凡卡”),以“秘密”为核心构思情节;2. 运用心理、动作等细节描写,让角色形象更鲜明;3. 字数500字左右,情节合理,情感真挚。
第四单元 虚构小说(单元测试·提高卷)(参考答案):
基础训练营(37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忐忑、抱怨、糟糕、搀扶、皱眉、澎湃、呻吟、拥戴、倒霉、咆哮(每空1分,错字、漏字均不得分。解析:“忐忑”注意“心”字旁写法;“搀扶”的“搀”不要少写“扌”;“澎湃”“咆哮”均为“氵”字旁,需结合语境记忆字形,避免形近字错误。)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3分)
1. 忐(tǎn)忑(1分) 2. 屹(yì)立、吞没(mò)(1分) 3. 待(dāi)在、等待(dài)(1分)
解析:“忐”读tǎn(避免误读为tè);“屹”读yì(表“高耸”),“吞没”的“没”表“淹没”时读mò;“待”表“停留”时读dāi,表“等候”时读dài。
三、按要求选择词语填空(10分)
1. (1)微弱 (2)衰弱 (3)脆弱 (4)严格 (5)严厉 (6)严肃(6分,每空1分)
解析:“微弱”形容声音轻(病人声音);“衰弱”形容身体差(长期劳累);“脆弱”形容意志不坚强(面对困难);“严格”形容要求高(作业要求);“严厉”形容批评严肃(爸爸批评);“严肃”形容气氛庄重(升国旗)。
2. (1)A (2)B (3)C (4)D(4分,每空1分)
解析:凡卡的信象征对亲情的渴望(A);老支书的桥象征生命担当(B);桑娜家的渔网象征底层希望(C);金色的鱼钩象征革命传承(D),均贴合课文主题。
四、根据课本内容填空(10分)
1. 列夫·托尔斯泰、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2分,每空1分。解析:《穷人》作者及核心情节,体现桑娜的善良。)
2. 木桥、设置悬念(或“前后照应”)、比喻、紧张危急(4分,每空1分。解析:以“木桥”为线索,用比喻渲染洪水的危险气氛。)
3. 勿以恶小而为之、拉克司内斯(4分,每空2分。解析:补充名言及作者,与“善良”主题呼应。)
五、判断对错(4分)
1. ×(1分。解析:虚构小说人物虽有虚构成分,但往往源于现实生活,并非与现实无关。)
2. √(1分。解析:“金色的鱼钩”串联老班长的故事,象征其精神,是“以物喻人”写法。)
3. ×(1分。解析:小说情节需符合生活逻辑,离奇情节需建立在合理基础上,否则难以让读者共情。)
4. √(1分。解析:《桥》的结尾揭示父子关系,既意外又合理,增强故事感染力,符合小说创作特点。)
综合展示厅(5分)
六、主题讨论(5分)
示例1(选1):如果我是老班长,会把最后一点鱼汤给小战士喝。因为老班长的责任是照顾小战士,让他们健康归队,这是他对部队的承诺。即使自己饿着,看到小战士能补充营养,他也会觉得值得,这体现了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品质。
示例2(选2):如果我是凡卡,即使知道爷爷可能收不到信,还是会继续写信。因为信是凡卡对自由和亲情的唯一希望,写信能让他暂时忘记学徒生活的痛苦,哪怕只有一丝可能,他也不愿放弃,这符合凡卡天真又渴望温暖的性格。(观点1分,理由4分,结合人物品质或性格,语句通顺即可。)
阅读大舞台(27分)
七、阅读理解(27分)
(一)关于“小说人物塑造”的主题阅读(10分)
1. ①通过细节描写(动作、心理)展现人物性格;②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动作)表现性格;③塑造有缺点或能成长的人物,让形象更真实。(3分,每点1分,从材料中提取概括即可。)
2. 示例:老班长“把缝衣针烧红弯成鱼钩”的细节最让我感动。这个细节体现了老班长的智慧——在艰苦的环境中,用简单的工具为小战士钓鱼补充营养;同时也藏着他的细心,怕缝衣针划伤小战士,特意烧红处理,充分展现了老班长对小战士的关爱和舍己为人的精神。(4分,细节1分,理由3分,结合材料中“细节展现性格”的观点,贴合课文内容即可。)
3. 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3分,抄写工整,无错字即可。)
(二)主题阅读拓展《雪夜的灯笼》(18分)
1. (1)担心 (2)温暖(2分,每空1分。解析:阿爸晚归,阿妹应“担心”;灯笼能避雪,老爷爷心里“温暖”,贴合语境。)
2. 小路被覆盖,看不清尽头。(2分,保留主干“小路被覆盖”“看不清尽头”,删去修饰语“雪下了整整一夜”“山里的”“积雪”。)
3. (1)因为阿妹想起阿爸说的“山里人要互相帮衬”,看到老爷爷冻得厉害,想让他在灯笼下避雪取暖。(2分,结合阿妹的善良及阿爸的教导,合理即可。)
(2)这句话象征阿妹、阿爸和老爷爷之间的善意与温暖,像灯笼的光一样传递开来,照亮了雪夜,也照亮了人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互助的美好。(2分,结合“灯笼象征温暖”的含义,解释句子的深层意义。)
4. 第一部分(第1-2段):雪夜,阿妹在村口等晚归的阿爸。// 第二部分(第3-4段):阿妹让陌生老爷爷在灯笼下避雪,老爷爷带来阿爸托送的盐。// 第三部分(第5-6段):阿爸归来,三人在灯笼下相聚,雪夜充满温暖。(6分,每部分划分1分,概括2分,按“等待→助人→相聚”的情节划分,语句通顺即可。)
5. “灯笼”象征温暖、善意与互助。阿妹用灯笼为自己照路,也为老爷爷避雪;阿爸的善意通过灯笼传递给老爷爷,老爷爷又将盐带回,灯笼的光串联起三人的善意,让雪夜不再寒冷,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互助的温暖。(4分,象征意义2分,结合内容说明2分,围绕“温暖、互助”,合理即可。)
习作百花园(30分)
八、习作《______的秘密》(30分)
评分标准
优秀(24-30分) 1. 补题恰当(如“桑娜的秘密”“老班长的秘密”),以“秘密”为核心构思情节(如桑娜藏起西蒙的孩子、老班长偷偷省出食物);2. 运用心理、动作等细节描写(如桑娜的忐忑、老班长的小心翼翼);3. 情节合理,情感真挚,体现人物品质;4. 语句通顺,字数达标(500字左右)。
良好(18-23分) 1. 补题合理,情节较完整;2. 有简单细节描写;3. 情感较真实,字数达标。
合格(12-17分) 1. 补题基本恰当,情节简略;2. 细节描写少;3. 情感模糊,字数接近500字。
待改进(12分以下) 1. 偏离主题(如未写“秘密”);2. 无细节描写,情节混乱;3. 字数不足400字。
范文示例 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