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非选择题强化练(三)
(限时:20分钟)
1.[2024·四川成都七中模拟] 育种专家对某 型性别决定植物的两种高
产高茎种子进行 射线处理,获得高产矮茎(含A和 基因,不含B基
因)的种子,种下去后获得高产矮茎植株1和高产矮茎植株2,如下图
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高产高茎种子1经 射线处理后获得高产矮茎种子1,是因
为 射线导致B基因发生了碱基的__________________,该过程诱发
的基因突变是______(填“显性”或“隐性”)突变。
增添、缺失或替换
隐性
[解析] 图中高产高茎种子1经 射线处理后获得高产矮茎种子1,是
因为 射线导致B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包括碱基的增添、
缺失或替换。B基因突变为 基因是隐性突变。
(2)图中高产高茎种子2经 射线处理后获得高产矮茎种子2,该过
程诱发的变异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高产矮茎2产生卵细胞的类
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基因型及性染色体)。
染色体结构变异
、、、
[解析] 图中高产高茎种子2经 射线处理后获得高产矮茎种子2,该
过程诱发的变异是 染色体上含B基因的片段缺失,这种变异属于染
色体结构变异。高产矮茎2产生卵细胞的类型为、、、 。
(3)育种专家让图中高产矮茎1和高产矮茎2进行杂交,已知一对性
染色体上均不含 基因的个体致死,则子代中高产矮茎植株所占的比
例为_____。
[解析] 高产矮茎和高产矮茎 进行杂交,子代能活
下来的植株都是矮茎植株,其中高产植株(基因型为A)所占的比例
为 。
2.与白色棉相比,彩色棉在纺织过程中减少了
印染工序,减少了环境污染。基因型为 的
植株结白色棉,基因型为、(只含一个
基因)的植株结粉红色棉,基因型为 的植
株结深红色棉。一正常纯合白色棉植株经育
种工作者的诱变处理后,可能发生如下甲、
乙变异类型,从而获得彩色棉。回答下列问
题:
(1)若用秋水仙素适时处理甲植株的幼苗,
则可获得四倍体植株,上述操作中秋水仙素
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所得的四倍体植株______(填“是”或“不
是”)纯合子。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不是
[解析] 用秋水仙素适时处理甲植株的幼苗,
则可获得四倍体植株,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
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所得的四倍体植株基因型为
,存在等位基因,故不是纯合子。
(2)由图可知,乙的变异类型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
[解析] 据图分析,乙中一条染色体上B基因
所在染色体片段缺失,所以乙的变异类型是
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
(3)已知基因 所在染色体都缺失的植株不育
(不结果实),欲探究粉红色棉的产生是甲、乙中的
哪一种变异类型,最简便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
此外还可以将粉红色棉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单株种
植,并严格自交,观察统计可育子代的表型及比例。
显微镜观察
白色∶粉红色∶深红色
深红色∶粉红色
若可育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
变异类型为甲;若可育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该变异类型为乙。
[解析] 欲探究粉红色棉的产生是甲、乙中的哪一种变异
类型,最简便的实验方法是显微镜观察,此外还可以将
粉红色棉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单株种植,并严格自交,
观察统计可育子代表型及比例。若是甲的变异类型,甲
的基因型为,则其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
表型及比例为白色∶粉红色∶深红色 。若是乙的变异类型,
则乙的基因型为,已知基因 所在染色体都缺失的植株不育
(不结果实),则其自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 ,
其中植株不育,故可育子代中深红色∶粉红色 。
3.[2024·辽宁大连模拟] “湔裙水满绿苹洲,上巳微寒懒出游。薄暮蛙
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雄性不育是水稻育种过程中的重要性状,
研究者在不同水稻品种中鉴定出A基因和B基因,它们都是调控光周期
敏感性的雄性育性基因,负责在花药发育过程中将糖由叶片运往花药。
回答下列问题:
(1)雄性不育水稻花粉不育,在杂交过程中只能作为______,其在
杂交操作过程中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母本
无须去雄,操作简便
[解析] 依题意,雄性不育水稻花粉不育,因此在杂交过程中只能作
为母本,且无须去雄,操作简便,大大减轻杂交育种的工作量。
(2)研究发现,水稻A基因主要
在长日照条件下表达。经检测,
突变体在长日照和短日照条件下的
花粉存活情况如图甲所示。由图甲
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突变体在长日照条件下花粉育性下降,短日照条件下花粉育性正常
[解析] 依题意,A基因主要在长
日照条件下表达,据图甲可知,
突变体在长日照和短日照条件
下的花粉存活率分别为 和
。由此可知, 突变体在
长日照条件下花粉育性下降 ,
短日照条件下花粉育性正常。
(3)水稻B基因主要在短日照条件下表达,A基因和B基因独立发挥
作用, 突变体的花粉存活情况如图乙。
为探究A和B是否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研究者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突变体和突变体杂交得 ;
步骤自交获得 ;
步骤3:将 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在长日照和短日照条件下培养,统
计花粉育性情况(不考虑互换)。
①若A和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的表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长日照条件下,育性正常育性半不育育性 ;;短日照条件下,育性正常∶不育
②若A和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的表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用上述实验方法__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A和B的
位置关系。
长日照条件下,育性正常∶半不育育性;短日照条件下,育性正常∶不育
不能
[解析] 依题意,水稻B基因主要在短日照条件下表达,A基因和B基
因独立发挥作用。据图可知,①若A和B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则的基因型为(且A和连锁, 和B连锁),在长日照条件
下,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比例为,则 为
。据图甲可知, 突变体在长日照和短日照条
件下的花粉育性表现分别为和,据图乙可知, 突变体在
长日照和短日照条件下的花粉育性表现分别为和0,则 的表
型及比例为长日照条件下,育性正常育性半不育育性
;短日照条件下,育性正常∶不育 。
②若A和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在长日照条件下, 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比例为, 基因型及比例为
,则 的表型及比例为长日照条件下,育性正常∶半不育育性 ;短日照条件下,育性正常∶不育 ;可见用上述实验方法不能确定A和B的位置关系。
4.[2024·湖北黄冈中学模拟]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育种技
术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小麦的抗倒伏(D)对易倒伏
为显性,易染条锈病对抗条锈病 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一个品种抗倒伏,但易染条锈病 ,另一个品种易倒伏,但能抗
条锈病。为培育既抗倒伏又抗条锈病的纯种 ,育种工作
者展开了研究。
(1)传统的育种方法是选择__________(方法)进行育种,此方法
运用的生物学原理是__________。对部分易染条锈病个体和抗条锈病
个体进行基因测序,发现相关基因碱基序列一致,说明可能是部分个
体的相关基因发生了____________,此变化____(填“是”或“不是”)
可遗传的。
杂交育种
基因重组
甲基化修饰
是
[解析] 传统的育种方法为杂交育种,选择抗倒伏易染条锈病
和易倒伏抗条锈病的个体进行杂交,得到 的个体,然后
再让其自交,从自交后代中挑选既抗倒伏又抗条锈病 的个体,
让其连续自交,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即获得 个体;其原理是
基因重组。表型不同,但基因碱基序列一致,说明可能部分个体相
关基因发生了甲基化修饰,此变化是可遗传的。
(2)偶然发现一株2号染色体三体(比正常植株多一条染色体)的抗
倒伏小麦,为探究抗倒伏基因(D)是否位于2号染色体上,设计了以
下的实验。
①选择该三体植株与______________植株进行杂交得到, 自交得到
,观察并统计 的表型及比例。(假设每株小麦子代数量均相同。)
②若 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抗倒伏基因位于2号
染色体上。若 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抗倒伏基因
不位于2号染色体上。
正常的易倒伏
抗倒伏植株∶易倒伏植株
抗倒伏植株∶易倒伏植株
③从配子角度分析,该三体植株形成的原因是在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时期)染色体分离异常。
减数分裂 Ⅰ 后期或减数分裂 Ⅱ 后期
[解析] 为探究抗倒伏基因D是否位于2号染色体上,选择该三体植株
与正常的易倒伏植株杂交得到,自交得到 。若抗倒伏基
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则该植株的基因型为,其与易倒伏植株
杂交后代为、;自交得到,中 所占比例为
,即抗倒伏植株∶易倒伏植株
。若抗倒伏基因不位于2号染色体上,则该植株的基因型为
,其与易倒伏植株杂交后代为,自交得到,中 所
占比例为,即抗倒伏植株∶易倒伏植株 。从配子角度分析,
该三体植株形成的原因是在减数分裂 Ⅰ 后期同源染色体进入同一个
细胞中或减数分裂 Ⅱ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进入同一个细胞中。
5.[2024·湖南长沙模拟] 果实颜色是番茄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我国科
研工作者在515份番茄资源中发现了7份果实呈现条斑状的变异材料,
培育得到7份能稳定遗传的条斑状株系。
(1)番茄果实颜色受的调控。以其中一份条斑状株系 为材料,
获得超表达株系和 敲除株系,并检测三者的叶绿素含量。
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
的表达抑制叶绿素合成。
叶绿素含量:敲除株系超表达株系
[解析] 番茄果实颜色受的调控,若 的表达抑制叶绿素
合成,则超表达株系叶绿素含量最少, 敲除株系叶绿
素含量最多,条斑状株系 中叶绿素含量介于两者之间,即发现叶
绿素含量:敲除株系超表达株系,表明
的表达抑制叶绿素合成。
(2)株系同一果实表面有绿条斑和浅绿条斑 ,经检测,
在浅绿条斑中 表达量高于绿条斑。推测浅绿条斑和绿条斑中
的碱基序列______。进一步探究 对条斑性状的调控,发
现其分子机制和相关蛋白的表达量如图:
相同
结合图甲、图乙和(1),阐述 对绿条斑性状的调控路径:
转录形成和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为绿条斑。
通过 途径抑制(四种)
去甲基化酶的表达,使 启动子的甲基化程度增加,从而抑制
的表达,对叶绿素合成的抑制作用减弱
[解析] 由图甲可知和 基因中启动子的甲基化程度不同,导致
在浅绿条斑中 表达量高于绿条斑,但浅绿条斑和绿条斑中
的碱基序列相同。由图乙可知, 中四种去甲基化酶活性均
高于,使中甲基化水平升高,因此转录形成 和
,通过 途径抑制(四种)去甲基化酶的表达,使
启动子的甲基化程度增加,从而抑制 的表达,对叶绿
素合成的抑制作用减弱。
(3)为进一步探究7份条斑状株系是否都有类似上述调控路径,先将
野生型番茄分别与7份条斑状株系杂交, 均表现为野生型,推断条
斑状性状是______(填“显性”或“隐性”)性状。若以7份条斑状株系为
实验材料,仅通过一代杂交实验确认它们是否为同一基因突变的结果,
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及预期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隐性
实验思路:将7份条斑状株系分别
两两杂交,观察果实表型。预期结果:若 果实表现为野生型,则
杂交亲本不是同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若 果实表现为条斑状,则杂交
亲本是同一基因突变的结果
[解析] 野生型番茄与条斑状株系杂交, 均表现为野生型,说明野
生型为显性性状,条斑状为隐性性状。若想通过一代杂交实验确认7
份条斑状株系是否为同一基因突变的结果,可将7份条斑状株系分别
两两杂交,观察果实表型。若 果实表现为野生型,则杂交亲本
不是同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若 果实表现为条斑状,则杂交亲本是
同一基因突变的结果。非选择题强化练(三)
1.(1)增添、缺失或替换 隐性
(2)染色体结构变异 AX、aXb、AXb、aX
(3)3/4
[解析] (1)图中高产高茎种子1经γ射线处理后获得高产矮茎种子1,是因为γ射线导致B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包括碱基的增添、缺失或替换。B基因突变为b基因是隐性突变。(2)图中高产高茎种子2经γ射线处理后获得高产矮茎种子2,该过程诱发的变异是X染色体上含B基因的片段缺失,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高产矮茎2产生卵细胞的类型为AX、aXb、AXb、aX。(3)高产矮茎1(AaXbY)和高产矮茎2AaXoXb进行杂交,子代能活下来的植株都是矮茎植株,其中高产植株(基因型为A_)所占的比例为3/4。
2.(1)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不是
(2)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
(3)显微镜观察 白色∶粉红色∶深红色=1∶2∶1 深红色∶粉红色=1∶2
[解析] (1)用秋水仙素适时处理甲植株的幼苗,则可获得四倍体植株,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所得的四倍体植株基因型为BBbb,存在等位基因,故不是纯合子。(2)据图分析,乙中一条染色体上B基因所在染色体片段缺失,所以乙的变异类型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3)欲探究粉红色棉的产生是甲、乙中的哪一种变异类型,最简便的实验方法是显微镜观察,此外还可以将粉红色棉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单株种植,并严格自交,观察统计可育子代表型及比例。若是甲的变异类型,甲的基因型为Bb,则其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bb=1∶2∶1,表型及比例为白色∶粉红色∶深红色=1∶2∶1。若是乙的变异类型,则乙的基因型为bO,已知基因B/b所在染色体都缺失的植株不育(不结果实),则其自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OO∶bb∶bO=1∶1∶2,其中OO植株不育,故可育子代中深红色∶粉红色=1∶2。
3.(1)母本 无须去雄,操作简便
(2)aa突变体在长日照条件下花粉育性下降50%,短日照条件下花粉育性正常
(3)长日照条件下,育性正常(100%育性)∶半不育(50%育性)=3∶1;短日照条件下,育性正常∶不育=3∶1 长日照条件下,育性正常∶半不育(50%育性)=3∶1;短日照条件下,育性正常∶不育=3∶1 不能
[解析] (1)依题意,雄性不育水稻花粉不育,因此在杂交过程中只能作为母本,且无须去雄,操作简便,大大减轻杂交育种的工作量。(2)依题意,A基因主要在长日照条件下表达,据图甲可知,aa突变体在长日照和短日照条件下的花粉存活率分别为50%和100%。由此可知,aa突变体在长日照条件下花粉育性下降50%,短日照条件下花粉育性正常。(3)依题意,水稻B基因主要在短日照条件下表达,A基因和B基因独立发挥作用。据图可知,①若A和B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1的基因型为AaBb(且A和b连锁,a和B连锁),在长日照条件下,F1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比例为Ab∶aB=1∶1,则F2为1AAbb∶2AaBb∶1aaBB。据图甲可知,aa突变体在长日照和短日照条件下的花粉育性表现分别为50%和100%,据图乙可知,bb突变体在长日照和短日照条件下的花粉育性表现分别为100%和0,则F2的表型及比例为长日照条件下,育性正常(100%育性)∶半不育(50%育性)=3∶1;短日照条件下,育性正常∶不育=3∶1。②若A和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在长日照条件下,F1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比例为AB∶Ab∶aB∶ab=1∶1∶1∶1,F2基因型及比例为9A_B_∶3aaB_∶3A_bb∶1aabb,则F2的表型及比例为长日照条件下,育性正常∶半不育(50%育性)=3∶1;短日照条件下,育性正常∶不育=3∶1;可见用上述实验方法不能确定A和B的位置关系。
4.(1)杂交育种 基因重组 甲基化修饰 是
(2)正常的易倒伏 抗倒伏植株∶易倒伏植株=31∶5 抗倒伏植株∶易倒伏植株=3∶1 减数分裂 Ⅰ 后期或减数分裂 Ⅱ 后期
[解析] (1)传统的育种方法为杂交育种,选择抗倒伏易染条锈病(DDTT)和易倒伏抗条锈病(ddtt)的个体进行杂交,得到DdTt的个体,然后再让其自交,从自交后代中挑选既抗倒伏又抗条锈病(D_tt)的个体,让其连续自交,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即获得DDtt个体;其原理是基因重组。表型不同,但基因碱基序列一致,说明可能部分个体相关基因发生了甲基化修饰,此变化是可遗传的。(2)为探究抗倒伏基因(D)是否位于2号染色体上,选择该三体植株与正常的易倒伏植株(dd)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若抗倒伏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则该植株的基因型为DDD,其与易倒伏植株dd杂交后代F1为1/2DDd、1/2Dd;F1自交得到F2,F2中dd所占比例为1/2×1/4+1/2×1/6×1/6=5/36,即抗倒伏植株∶易倒伏植株=31∶5。若抗倒伏基因不位于2号染色体上,则该植株的基因型为DD,其与易倒伏植株dd杂交后代F1为Dd,F1自交得到F2,F2中dd所占比例为1/4,即抗倒伏植株∶易倒伏植株=3∶1。从配子角度分析,该三体植株形成的原因是在减数分裂 Ⅰ 后期同源染色体进入同一个细胞中或减数分裂 Ⅱ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进入同一个细胞中。
5.(1)叶绿素含量:TAGL1敲除株系>gs>TAGL1超表达株系
(2)相同 通过RdDM途径抑制(四种)去甲基化酶的表达,使TAGL1启动子的甲基化程度增加,从而抑制TAGL1的表达,对叶绿素合成的抑制作用减弱
(3)隐性 实验思路:将7份条斑状株系分别两两杂交,观察F1果实表型。预期结果:若F1果实表现为野生型,则杂交亲本不是同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若F1果实表现为条斑状,则杂交亲本是同一基因突变的结果
[解析] (1)番茄果实颜色受TAGL1的调控,若TAGL1的表达抑制叶绿素合成,则TAGL1超表达株系叶绿素含量最少,TAGL1敲除株系叶绿素含量最多,条斑状株系gs中叶绿素含量介于两者之间,即发现叶绿素含量:TAGL1敲除株系>gs>TAGL1超表达株系,表明TAGL1的表达抑制叶绿素合成。(2)由图甲可知GS和LGS基因中启动子的甲基化程度不同,导致在浅绿条斑中TAGL1表达量高于绿条斑,但浅绿条斑和绿条斑中TAGL1的碱基序列相同。由图乙可知,LGS中四种去甲基化酶活性均高于GS,使GS中甲基化水平升高,因此TAGL1转录形成siRNA和scaffoldRNA,通过RdDM途径抑制(四种)去甲基化酶的表达,使TAGL1启动子的甲基化程度增加,从而抑制TAGL1的表达,对叶绿素合成的抑制作用减弱。(3)野生型番茄与条斑状株系杂交,F1均表现为野生型,说明野生型为显性性状,条斑状为隐性性状。若想通过一代杂交实验确认7份条斑状株系是否为同一基因突变的结果,可将7份条斑状株系分别两两杂交,观察F1果实表型。若F1果实表现为野生型,则杂交亲本不是同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若F1果实表现为条斑状,则杂交亲本是同一基因突变的结果。非选择题强化练(三)
1.[2024·四川成都七中模拟] 育种专家对某XY型性别决定植物的两种高产高茎种子进行γ射线处理,获得高产矮茎(含A和b基因,不含B基因)的种子,种下去后获得高产矮茎植株1和高产矮茎植株2,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高产高茎种子1经γ射线处理后获得高产矮茎种子1,是因为γ射线导致B基因发生了碱基的 ,该过程诱发的基因突变是 (填“显性”或“隐性”)突变。
(2)图中高产高茎种子2经γ射线处理后获得高产矮茎种子2,该过程诱发的变异类型是 。高产矮茎2产生卵细胞的类型为 (写出基因型及性染色体)。
(3)育种专家让图中高产矮茎1和高产矮茎2进行杂交,已知一对性染色体上均不含b基因的个体致死,则子代中高产矮茎植株所占的比例为 。
2.与白色棉相比,彩色棉在纺织过程中减少了印染工序,减少了环境污染。基因型为BB的植株结白色棉,基因型为Bb、b(只含一个b基因)的植株结粉红色棉,基因型为 bb的植株结深红色棉。一正常纯合白色棉植株经育种工作者的诱变处理后,可能发生如下甲、乙变异类型,从而获得彩色棉。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用秋水仙素适时处理甲植株的幼苗,则可获得四倍体植株,上述操作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 ,所得的四倍体植株 (填“是”或“不是”)纯合子。
(2)由图可知,乙的变异类型是 。
(3)已知基因B/b所在染色体都缺失的植株不育(不结果实),欲探究粉红色棉的产生是甲、乙中的哪一种变异类型,最简便的实验方法是 。此外还可以将粉红色棉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单株种植,并严格自交,观察统计可育子代的表型及比例。若可育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 ,则该变异类型为甲;若可育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 ,则该变异类型为乙。
3.[2024·辽宁大连模拟] “湔裙水满绿苹洲,上巳微寒懒出游。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雄性不育是水稻育种过程中的重要性状,研究者在不同水稻品种中鉴定出A基因和B基因,它们都是调控光周期敏感性的雄性育性基因,负责在花药发育过程中将糖由叶片运往花药。回答下列问题:
(1)雄性不育水稻花粉不育,在杂交过程中只能作为 ,其在杂交操作过程中的优势是 。
(2)研究发现,水稻A基因主要在长日照条件下表达。经检测,aa突变体在长日照和短日照条件下的花粉存活情况如图甲所示。由图甲可知 。
(3)水稻B基因主要在短日照条件下表达,A基因和B基因独立发挥作用,bb突变体的花粉存活情况如图乙。
为探究A和B是否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研究者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1:aa突变体和bb突变体杂交得F1;
步骤2:F1自交获得F2;
步骤3:将F2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在长日照和短日照条件下培养,统计花粉育性情况(不考虑互换)。
①若A和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F2的表型及比例是 ;
②若A和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F2的表型及比例是
。
用上述实验方法 (填“能”或“不能”)确定A和B的位置关系。
4.[2024·湖北黄冈中学模拟]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育种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小麦的抗倒伏(D)对易倒伏(d)为显性,易染条锈病(T)对抗条锈病(t)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一个品种抗倒伏,但易染条锈病(DDTT),另一个品种易倒伏,但能抗条锈病(ddtt)。为培育既抗倒伏又抗条锈病的纯种(DDtt),育种工作者展开了研究。
(1)传统的育种方法是选择 (方法)进行育种,此方法运用的生物学原理是 。对部分易染条锈病个体和抗条锈病个体进行基因测序,发现相关基因碱基序列一致,说明可能是部分个体的相关基因发生了 ,此变化 (填“是”或“不是”)可遗传的。
(2)偶然发现一株2号染色体三体(比正常植株多一条染色体)的抗倒伏小麦,为探究抗倒伏基因(D)是否位于2号染色体上,设计了以下的实验。
①选择该三体植株与 植株进行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观察并统计F2的表型及比例。(假设每株小麦子代数量均相同。)
②若F2中 ,则抗倒伏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若F2中 ,则抗倒伏基因不位于2号染色体上。
③从配子角度分析,该三体植株形成的原因是在 (时期)染色体分离异常。
5.[2024·湖南长沙模拟] 果实颜色是番茄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我国科研工作者在515份番茄资源中发现了7份果实呈现条斑状的变异材料,培育得到7份能稳定遗传的条斑状株系。
(1)番茄果实颜色受TAGL1的调控。以其中一份条斑状株系gs为材料,获得TAGL1超表达株系和TAGL1敲除株系,并检测三者的叶绿素含量。发现 ,表明TAGL1的表达抑制叶绿素合成。
(2)gs株系同一果实表面有绿条斑(GS)和浅绿条斑(LGS),经检测,在浅绿条斑中TAGL1表达量高于绿条斑。推测浅绿条斑和绿条斑中TAGL1的碱基序列 。进一步探究TAGL1对条斑性状的调控,发现其分子机制和相关蛋白的表达量如图:
结合图甲、图乙和(1),阐述TAGL1对绿条斑性状的调控路径:TAGL1转录形成siRNA和scaffoldRNA, ,表现为绿条斑。
(3)为进一步探究7份条斑状株系是否都有类似上述调控路径,先将野生型番茄分别与7份条斑状株系杂交,F1均表现为野生型,推断条斑状性状是 (填“显性”或“隐性”)性状。若以7份条斑状株系为实验材料,仅通过一代杂交实验确认它们是否为同一基因突变的结果,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及预期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