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稳态与调节-第26讲 免疫调节(课件 学案 练习)2026届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 稳态与调节-第26讲 免疫调节(课件 学案 练习)2026届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10-07 09:11:10

文档简介

第26讲 免疫调节
考点一
● 必备知识
1.(1)造血干 胸腺 辅助性 细胞毒性 骨髓 呼吸道 呈递抗原 抗原处理和呈递 抗原 一 (2)①蛋白质
2.(1)溶菌酶
【考点易错】
(1)× (2)× (3)× (4)√ (5)× (6)×
[解析] (1)并不是所有的免疫器官都能产生免疫细胞,如扁桃体、淋巴结。(2)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3)人体内免疫细胞还可分布在血液中。(5)鼻腔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其分泌的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6)清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免疫防护作用为免疫防御功能。
【长句拓展】
(1)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细胞分化的结果;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2)细胞因子、溶菌酶 动物唾液中含有溶菌酶,溶菌酶能杀死细菌,有利于伤口愈合
(3)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被溶菌酶水解后,细胞壁破损,细菌失去保护,易破裂死亡
● 典型例题
1.B [解析] 免疫细胞表面的某些受体具有识别作用,可以识别病原体,①正确;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②错误;体液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可为激活B细胞提供信号,同时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细胞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③错误;体液免疫中,B细胞增殖分化可产生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细胞免疫中,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可产生记忆T细胞和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④正确;某些致病细菌进入体液后可引发体液免疫,侵入细胞后可引发细胞免疫,⑤正确。综上分析,①④⑤正确,故选B。
2.B [解析] 一些巨噬细胞既属于第二道防线也属于第三道防线,A错误;正常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所发挥的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具有先天性,即先天就有的,而第三道防线所发挥的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形成的,B正确;第三道防线缺陷患者在第一次感染病原体时不会产生记忆细胞,所以再次感染相同的病原体,也不会出现与曲线3相同的变化,C错误;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该防线缺陷后机体还有第二、三道防线,病原体浓度变化与三条曲线均不一致,D错误。
考点二
● 必备知识
2.(1)抗体 体液 (2)辅助性T细胞 浆细胞 ①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 ②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3)沉淀 免疫
3.(1)细胞因子 细胞毒性T细胞 (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 ①靶细胞 辅助性T细胞 辅助性T (2)活化 识别 抗体
4.B 细胞毒性T 病原体 被病原体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浆 抗体 靶细胞  细胞外液 细胞
5.糖皮质激素
【考点易错】
(1)√ (2)√ (3)× (4)× (5)× (6)× (7)×
[解析] (3)辅助性T细胞不能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而是辅助性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信号之一。(4)抗体不能进入细胞。(5)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使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释放出来,再被抗体消灭。(6)参与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的是辅助性T细胞和靶细胞,被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裂解被乙脑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但不能裂解乙脑病毒。(7)细胞因子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其作用是在体液免疫过程中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在细胞免疫中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
【长句拓展】
1.体液免疫是靠两个信号保证针对某种病原体的特异性的,即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形成的第一个信号及辅助性T细胞传递的第二个信号。细胞免疫依靠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宿主细胞表面分子的特异性变化,保证针对某种病原体的特异性。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康复者的血清中含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该抗体可以与新型冠状病毒结合,使病毒失活,有助于病人康复
3.因为存在记忆细胞,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迅速、高效地产生免疫反应
● 典型例题
1.C [解析] ORFV感染宿主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A错误。APC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等,T细胞不参与抗原的摄取、处理和呈递,B错误。若ORFV感染后机体产生的抗体少,则容易导致反复感染,C正确。辅助性T细胞在接收APC传递过来的ORFV的抗原信号后,其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之后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D错误。
2.C [解析] m为抗原呈递细胞,n为辅助性T细胞,p为B细胞,q为浆细胞,m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n和p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q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m为抗原呈递细胞,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B错误; p为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C正确;q为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但不能分裂、分化,D错误。
3.C [解析] 事件①中,B细胞激活需要与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结合和抗原直接刺激,这是B细胞活化的两个条件,A正确;事件②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促进B细胞(体液免疫中)和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免疫中)的增殖、分化,B正确;事件③中,记忆细胞群不可以杀灭和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体,C错误;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既参与淋巴细胞对“非己”的分子标志特异性识别的过程,也参与非特异性免疫,D正确。
4.D [解析] 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的过程是胞吞,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该过程中抗原需要与膜上的蛋白质结合,从而引起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与膜蛋白有关,A错误;由图可知,抗原是先由抗原呈递细胞吞噬形成①吞噬小泡,再由③溶酶体直接加工处理的,B错误;抗原加工处理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系统结构上的间接联系,C错误;由图可知,在溶酶体内水解酶的作用下,外源性抗原被降解为很多的小分子肽,抗原肽段与MHC Ⅱ 类分子结合后,由囊泡运输并呈递于APC表面,D正确。
5.B [解析] ①组为对照组,小鼠未摘除胸腺,体内含有各种类型T细胞。异体皮肤移植时小鼠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在免疫排斥反应中,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离不开辅助性T细胞的参与,故①组排斥时需辅助性T细胞参与,A错误。据表分析可知,②组小鼠在出生后1~16小时摘除了胸腺,异体皮肤移植后,移植成功率为71%,说明②组移植成功的小鼠特异性免疫能力弱,而发生排斥的小鼠特异性免疫能力强。据此可知,②组成功小鼠比排斥小鼠更易患肿瘤,B正确。免疫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T细胞、B细胞等免疫相关细胞的增殖和功能,从而抑制免疫反应。据表中信息可知,③组中小鼠出生后5天摘除胸腺,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过程中起作用的细胞已经是完成分化的细胞, 故使用免疫抑制剂会减弱免疫排斥反应,不能避免免疫排斥,C错误。据表中数据分析,出生后1~16小时摘除胸腺,异体皮肤移植成功率为71%,出生后5天摘除胸腺,异体皮肤移植成功率为0,说明出生后一段时间内越晚摘除胸腺,发生免疫排斥的可能性越大。故出生后20小时摘除胸腺,再移植皮肤后可能会出现排斥,D错误。
6.C [解析] 由题干可知,用细菌脂多糖诱导急性炎症后,造成机体组织损伤,淋巴细胞增殖,故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炎症是一种特异性免疫失调所引起的机体反应,A正确;淋巴细胞的增殖率越高说明炎症反应程度越大,据图可知,使用中药复方制剂H后,淋巴细胞的增殖率明显降低,表明中药复方制剂H可以缓解LPS诱导的小鼠急性炎症,B正确;使用化合物Y后,淋巴细胞的增殖率降低,特异性免疫反应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因此化合物Y会减弱急性炎症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反应,C错误;淋巴细胞的增殖率越高说明炎症反应程度越大,使用中药复方制剂H后淋巴细胞的增殖率小于使用化合物Y后淋巴细胞的增殖率,说明中药复方制剂H比化合物Y具有更好的抗炎效果,D正确。
考点三
● 必备知识
1.(3)②遗传倾向 个体差异
2.(1)免疫自稳功能异常 (2)组织和器官
3.(2)先天性
(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辅助性T细胞 免疫功能 性接触、血液和母婴
4.(1)①灭活的 减毒 ②抗体 (2)①丧失功能 ②一半以上 免疫抑制剂
(3)抗原和抗体
(4)免疫增强疗法 免疫抑制剂
【考点易错】
(1)× (2)√ (3)× (4)× (5)√ (6)× (7)√
[解析] (1)第一次接触过敏原不会发生过敏反应,只有再次接触过敏原才会发生过敏反应。(3)HIV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不会经过握手传播。(4)浆细胞不能再进行分裂。(6)疫苗相当于抗原,进入机体可激发机体产生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疫苗接种一段时间后才能实现有效保护,且由于病毒的变异性强,疫苗并非长久有效,故还应结合其他防护措施。
【长句拓展】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免疫防御和免疫监视
(2)艾滋病病毒会破坏辅助性T细胞,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丧失,所以直接死因往往是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 典型例题
1.C [解析] 过敏是对“非己”物质的异常反应,A错误;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才会出现过敏反应,B错误;过敏存在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C正确;在过敏原的刺激下,B细胞会活化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如肥大细胞)的表面,D错误。
2.D [解析] 根据题意“该细胞群高度表达OX40分子,进而增加自身抗体的产生,引起组织破坏”可知机体免疫功能过强攻击正常组织,形成的类风湿关节炎为自身免疫病,而艾滋病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机体免疫功能不足导致的,二者发病机理不同,A正确;根据题干“该细胞群高度表达OX40分子,进而增加自身抗体的产生”,再结合题图:滤泡性T细胞表面的OX40和抗原均会与B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而抗体是B细胞识别相应抗原之后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分泌的,可推测OX40的过量表达有利于抗原的呈递,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进而增加自身抗体的产生,B正确;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C正确;浆细胞只能分泌特异性抗体,不具备识别抗原的作用,D错误。
3.A [解析] ①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可以通过接种卡介苗预防,①正确;②白化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不能通过接种疫苗预防,②错误;③缺铁性贫血是由于铁摄入不足等原因导致的营养缺乏性疾病,不是传染病,不能通过接种疫苗预防,③错误;④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可以通过接种流感疫苗预防,④正确;⑤尿毒症是各种晚期的肾脏病共有的临床综合征,不是传染病,不能通过接种疫苗预防,⑤错误。综上可知,A正确,B、C、D错误。
4.C [解析] 为了避免免疫排斥,移植用的猪肾脏需抑制抗原决定基因表达或除去抗原决定基因,A正确;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蛋白质——组织相容性抗原,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简称HLA,如果将别人的器官或组织移植过来,白细胞就能识别出HLA不同而发起攻击,因此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B正确;浆细胞没有增殖能力,C错误;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研究利用自体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定向培育出人造组织器官,用于器官移植,可解决供体器官不足的问题,D正确。
经典真题·明考向
1.D [解析] 流脑灭活疫苗属于抗原,会通过树突状细胞摄取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 B淋巴细胞结合,同时抗原和B淋巴细胞接触,大部分B淋巴细胞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抗原结合,细胞毒性T细胞没有参与此过程,其参与细胞免疫过程,故选D。
2.A [解析] 由题图可知,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记忆体现在活化的树突状细胞数量增多,A错误;②操作移植丙品系小鼠骨髓作为抗原,故③中活化的树突状细胞可识别丙品系小鼠的抗原,B正确;由于①中Ⅰ、Ⅱ两组未注射丙品系小鼠的细胞,Ⅲ组注射丙品系小鼠肝细胞,则Ⅲ组会有识别丙品系小鼠抗原的记忆树突状细胞,故Ⅱ组中检测到的活化树突状细胞与Ⅰ组相近,Ⅲ组的最高,C正确;Ⅱ组和Ⅲ组注射其他品系小鼠肝细胞,故骨髓中均可检测到记忆树突状细胞,D正确。
3.D [解析] 抗原呈递细胞可通过细胞表面的受体来识别病原体,A项正确;抗原呈递细胞吞噬病原体后,依赖溶酶体对病原体进行处理,故该类受体也可以在溶酶体膜上,B项正确;诱发炎症和免疫反应过强时,免疫系统可能攻击自身物质或结构,进而引起组织损伤,C项正确;浆细胞不属于抗原呈递细胞,D项错误。
4.(1)由基因决定的程序性调控过程
(2)辅助性T细胞减少阻碍了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产生
(3)思路:从样品中提取RNA,逆转录得DNA,用HIV核酸特异性引物进行PCR,电泳检测PCR产物。
结果:有目的条带。
(4)特异性高,免疫保护时间长
[解析] (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它是一种程序性死亡。(2)辅助性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接受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的信号,并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3)实验思路:从样品中提取RNA,逆转录得DNA,用HIV核酸特异性引物进行PCR,电泳检测PCR产物。结果:有目的条带。(4)接种疫苗在免疫应答方面的优点:特异性高,产生的记忆细胞能在体内存在较长时间,从而产生长时间的免疫保护作用。第26讲 免疫调节
课标 要求 1.举例说明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等是免疫调节的结构与物质基础 2.概述人体的免疫包括生来就有的非特异性免疫和后天获得的特异性免疫 3.阐明特异性免疫是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方式,针对特定病原体发生的免疫应答 4.举例说明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引发疾病,如过敏、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等
考点一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固本·识记类)
1.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系统的组成
(2)抗原与抗原呈递细胞
①抗原:病原体在进入机体后,其表面一些特定的 等物质,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这些能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
②抗原呈递细胞
a.种类: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
b.功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2.免疫系统的功能
(1)保卫人体的三道防线
[提醒]溶菌酶杀菌是非特异性免疫。唾液和泪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一道防线,血浆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二道防线。
(2)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考点易错·明辨析
(1)各种免疫器官都能产生免疫细胞。()
(2)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巨噬细胞。()
(3)[2023·江苏卷]人体内各种免疫细胞都分布在免疫器官和淋巴液中。()
(4)免疫活性物质并不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5)鼻腔黏膜分泌的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属于特异性免疫。()
(6)[2022·北京卷]清除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过程中,免疫系统发挥的基本功能属于免疫自稳。()
长句拓展·练思维
[选择性必修1P68“图4-3、4-4”]
(1)各种免疫细胞来源都是 ,但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不同,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分析,原因分别是 。
(2)除了抗体外,免疫活性物质还有 等,生活中很多动物都有舔舐伤口的习惯,可加速伤口愈合,结合所学知识,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3)溶菌酶可以水解肽聚糖等成分,从而消灭细菌。其原理是 。
1.[2023·新课标全国卷]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重要参与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可识别细菌、病毒等入侵机体的病原体
②树突状细胞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淋巴细胞不能呈递抗原
③辅助性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而不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④体液免疫可产生记忆B细胞,细胞免疫可产生记忆T细胞
⑤某些致病细菌感染人体既可引发体液免疫又可引发细胞免疫
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③⑤D.③④⑤
2.[2025·山东菏泽月考]如图为人体感染病原体后的病原体浓度变化,其中曲线3表示正常人,曲线1和2表示第二道防线缺陷或第三道防线缺陷患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组成第三道防线的物质或结构不可能属于第二道防线
B.正常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是先天就有的,第三道防线是后天形成的
C.第三道防线缺陷患者再次感染相同的病原体,病原体的浓度变化和曲线3一致
D.如果第一道防线缺陷,病原体浓度变化应和曲线2相同
考点二特异性免疫(识记·应用类)
1.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2.体液免疫
(1)概念:B细胞激活后可产生 ,其存在于 中,这种主要靠抗体“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2)基本过程
[注意](1)B细胞活化需要的两个条件
(2)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功能;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具有识别抗原的功能但不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
(3)结果: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 等,进而被其他 细胞吞噬消化。
3.细胞免疫
(1)基本过程
[注意]①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需要 和 等参与,所需要的细胞因子主要由 细胞分泌。
②一般来说,凡能引起细胞免疫的病原体均能引起体液免疫。
(2)结果:细胞毒性T细胞 后,可以 并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病原体暴露后可被 结合或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
4.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
类型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免疫 细胞 主要是 细胞 主要是 细胞
作用 对象 侵入内环境中的 、自身突变细胞和来自异体的器官
作用 方式 细胞产生的 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细胞毒性T细胞使 裂解死亡
联系 两者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能消灭 中的病原体;而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要靠 免疫将靶细胞裂解,使病原体暴露,再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拓展]二次免疫反应
(1)记忆细胞的特点:可以在体内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可以长时间保持对抗原的记忆。
(2)二次免疫特点:比初次免疫反应快,也比初次免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侵入机体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其消灭。
(3)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反应中,患病情况与抗体产生情况如下图:
注:图中a为抗体浓度变化,b为患病程度。
5.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相互调节
精神焦虑、紧张会导致 分泌增加,抑制人体免疫功能;免疫系统产生的细胞因子也能作用于下丘脑,导致体温升高,代谢加快,有利于免疫过程中的能量供应。
[拓展]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信号分子类型及异同点
信号 分子 化学 本质 来源 作用部位/ 靶细胞 调节 方式 共同点
神经 递质 多为小分子有机物 突触 前膜 释放 突触 后膜 神经 调节 作用方式:均直接与受体接触;作用特点:均具有特异性; 受体本质:一般为蛋白质
激素 蛋白质、多肽、氨基酸类衍生物、类固醇等 内分 泌 细胞 靶细胞 体液 调节
细胞 因子 蛋白质 辅助 性T 细胞 B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 免疫 调节
考点易错·明辨析
(1)[2024·湖北卷]高温处理后的抗体,失去了与抗原结合的能力。()
(2)抗原呈递过程的实现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3)辅助性T细胞能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从而为B细胞的活化提供信号。()
(4)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细胞中的结核分枝杆菌。()
(5)[2022·辽宁卷]抗体能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细胞毒性T细胞能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
(6)[2024·甘肃卷]人体感染乙脑病毒后,细胞毒性T细胞被抗原呈递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激活,识别并裂解乙脑病毒。()
(7)细胞因子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其作用只是在体液免疫过程中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
长句拓展·练思维
1.[选择性必修1P74“思考·讨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分别是如何体现针对某种病原体的特异性的
2.[选择性必修1P69“相关信息”]可以利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康复者的血清来治疗危重症患者,原因是 。
3.[选择性必修1P75“拓展应用”]为什么二次免疫更快、更强 。
命题角度一特异性免疫过程分析
1.[2024·安徽卷]羊口疮是由羊口疮病毒(ORFV)感染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宿主易被ORFV反复感染,影响畜牧业发展,危害人体健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ORFV感染宿主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
B.ORFV感染宿主后被APC和T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
C.ORFV反复感染可能与感染后宿主产生的抗体少有关
D.辅助性T细胞在ORFV和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增殖分化
2.[2024·广东佛山三模]下图是人体被某寄生虫感染后,发生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m、n、p、q均能对抗原进行识别
B.n为抗原呈递细胞,可将抗原信息传递给其他细胞
C.p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细胞因子促进该过程
D.q为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和分裂产生更多浆细胞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判定
(1)“三看法”辨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2)依据图像识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命题角度二免疫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
3.[2024·北京东城区一模]免疫应答的特异性与记忆性包括三个事件:①淋巴细胞对“非己”的分子标志进行特异性识别;②淋巴细胞分裂产生数量巨大的淋巴细胞群;③淋巴细胞分化成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事件①中,B细胞激活需要与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结合和抗原直接刺激
B.事件②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
C.事件③中,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均可杀灭和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体
D.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不仅参与事件①,在非特异性免疫中也发挥作用
4.[2024·黑吉辽卷]下图表示某抗原呈递细胞(APC)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的过程,其中MHCⅡ类分子是呈递抗原的蛋白质分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摄取抗原的过程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与膜蛋白无关
B.直接加工处理抗原的细胞器有①②③
C.抗原加工处理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系统结构上的直接联系
D.抗原肽段与MHCⅡ类分子结合后,可通过囊泡呈递到细胞表面
命题角度三免疫相关实验探究与分析
5.[2024·重庆卷]科学家证明胸腺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说法正确的是()
分组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
步骤一 步骤二 成功率/ % 排斥 率/%
① 出生后不摘除胸腺 移植不同品系小鼠皮肤 0 100
② 出生后1~16小时摘除胸腺 71 29
③ 出生后5天摘除胸腺 0 100
A.①组排斥时不用辅助性T细胞参与
B.②组成功小鼠比排斥小鼠更易患肿瘤
C.③组使用免疫抑制剂可避免免疫排斥
D.根据所给信息推测,出生后20小时摘除胸腺,再移植皮肤后不出现排斥
6.[2024·江西卷]某些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会引起机体产生急性炎症反应(造成机体组织损伤)。为研究化合物Y的抗炎效果,研究人员以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炎症小鼠为空白对照,以中药复方制剂H为阳性对照,用相关淋巴细胞的增殖率表示炎症反应程度,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LPS诱导的急性炎症是一种特异性免疫失调所引起的机体反应
B.中药复方制剂H可以缓解LPS诱导的小鼠急性炎症
C.化合物Y可以增强急性炎症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D.中药复方制剂H比化合物Y具有更好的抗炎效果
免疫功能的实验研究方法
(1)证明抗体具有专一性
①对实验动物(性别、年龄、生长状况相同)同时注射某流感疫苗;
②一段时间后,再分别注射不同种的流感病毒,观察其患病情况。
(2)证明血清抗体有治疗作用(以破伤风为例)
①从患破伤风小鼠体内获取血清;
②选取各方面相同的健康小鼠随机均分成a、b两组;
③a组注射血清后再注射破伤风毒素,b组只注射破伤风毒素;
④观察两组小鼠的生活状况。
(3)基于胸腺的免疫系统组成、功能的实验探究
考点三免疫失调与免疫学应用(识记·应用类)
1.过敏反应
(1)病因:免疫防御功能过强。
(2)病理
(3)特点
①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
②过敏反应有明显的 和 。
(4)预防措施: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
2.自身免疫病
(1)病因: 。
(2)病理:自身免疫反应对 造成损伤并出现症状。如风湿性心脏病:
(3)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
(1)病因: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
(2)类型
(3)艾滋病(AIDS)
[提醒]①艾滋病病原体(HIV)是逆转录病毒,需要的逆转录酶最初不是宿主细胞提供的,病毒本身就含有逆转录酶。
②感染了HIV不能立即被检测出和发病:艾滋病有较长的潜伏期,可能感染后多年才会发病。
③艾滋病直接死因:由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
4.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预防——疫苗
①概念:通常是用 或 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②机理: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 ,从而对特定的传染病具有抵抗力。
(2)器官移植
①概念:医学上用正常的器官置换 的器官,以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术。
②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问题 解决办法
免疫 排斥 a.供者与受者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要有 相同 b. 的应用
供体器 官短缺 a.寄希望于利用干细胞培养相应的组织、器官 b.寄希望于唤醒潜藏于人们心灵深处的爱心,有更多的人加入自愿捐献器官的行列中来
(3)免疫诊断
由于 反应的高度特异性,免疫学技术和制剂可用于检测病原体和肿瘤标志物等。
(4)免疫治疗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者使用 ,对于有些疾病则使用免疫抑制疗法,例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常使用 。
考点易错·明辨析
(1)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时就会发生过敏反应。()
(2)当人体的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时,可引起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关节炎。()
(3)HI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接触、握手、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4)在免疫反应中疫苗相当于抗原,其作用是使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5)[2022·湖北卷]器官移植前可以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
(6)[2023·北京卷]疫苗接种后可立即实现有效保护,无须其他防护。()
(7)接种破伤风疫苗比注射抗破伤风血清可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
长句拓展·练思维
[选择性必修1P79“思考·讨论”]
(1)据图可知人体感染HIV初期,HIV的浓度发生下降,原因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发挥了作用,发生的特异性免疫类型是 。HIV浓度在第9年达到了峰值,患者此时往往死于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这一现象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 的功能。
(2)HIV攻击的主要是辅助性T细胞,为什么最终患者会死于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命题角度一免疫失调的实例分析
1.[2023·北京卷]有些人吸入花粉等过敏原会引发过敏性鼻炎,以下对过敏的正确理解是()
A.过敏是对“非己”物质的正常反应
B.初次接触过敏原就会出现过敏症状
C.过敏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D.抗体与过敏原结合后吸附于肥大细胞
2.[2024·福建三明二模]病毒感染能激活体内针对关节软骨自身抗原的滤泡性T细胞,该细胞群高度表达OX40分子,进而增加自身抗体的产生,引起组织破坏,形成类风湿关节炎,作用机制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理与艾滋病不同
B.OX40分子的过量表达有利于抗原的呈递
C.辅助性T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D.浆细胞可识别抗原并产生特异性抗体
过敏反应和正常体液免疫的区别与联系
注意:过敏原≠抗原,过敏原一定是抗原,抗原不一定是过敏原。
①两者都具有异物性、特异性,但抗原一般是大分子物质,而过敏原不一定。
②抗原引起的免疫反应每个人都一样,但过敏原引起的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命题角度二免疫学的应用实例
3.[2024·贵州卷]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下列疾病中可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的是()
①肺结核②白化病③缺铁性贫血④流行性感冒⑤尿毒症
A.①④B.②③
C.①⑤D.③④
4.[2024·湖南长沙一模]2024年3月,科学家首次将猪肾脏成功地移植到患者体内,并能正常产生尿液,为异种移植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移植用的猪肾脏需抑制抗原决定基因表达或除去抗原决定基因
B.器官移植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C.免疫抑制剂可抑制T细胞和浆细胞增殖从而减少免疫排斥反应
D.研究利用干细胞经诱导分化形成相应器官可解决供体器官短缺问题
经典真题·明考向
1.[2024·北京卷]人体在接种流脑灭活疫苗后,血清中出现特异性抗体,发挥免疫保护作用。下列细胞中,不参与此过程的是()
A.树突状细胞
B.辅助性T细胞
C.B淋巴细胞
D.细胞毒性T细胞
2.[2024·重庆卷]某些树突状细胞可迁移到抗原所在部位,特异性识别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增殖后大部分形成活化的树突状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树突状细胞。为验证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记忆,研究人员用3种不同品系的小鼠(同一品系小鼠具有相同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进行了如图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记忆体现在抗原呈递功能增强
B.③中活化的树突状细胞可识别丙品系小鼠的抗原
C.Ⅱ组中检测到的活化树突状细胞与Ⅰ组相近
D.Ⅱ组和Ⅲ组骨髓中均可检测到记忆树突状细胞
3.[2024·湖南卷]抗原呈递细胞(APC)可以通过某类受体识别入侵病原体的独特结构而诱发炎症和免疫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PC的细胞膜上存在该类受体
B.该类受体也可以在溶酶体膜上
C.诱发炎症和免疫反应过强可能会引起组织损伤
D.APC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浆细胞等
4.[2024·新课标全国卷]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可导致艾滋病。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病毒的细胞可发生细胞凋亡。细胞凋亡被认为是一种程序性死亡的理由是 。
(2)HIV会感染辅助性T细胞导致细胞凋亡,使机体抵抗病原体、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力下降,特异性免疫力下降的原因是 。
(3)设计实验验证某血液样品中有HIV,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有效措施。接种疫苗在免疫应答方面的优点是
(答出2点即可)。(共158张PPT)
第26讲
免疫调节
考点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固本·识记类)
考点二 特异性免疫(识记·应用类)
考点三 免疫失调与免疫学应用(识记·应用类)
经典真题·明考向
作业手册
备用习题
答案速查【听】
答案速查【作】
课标 要求 1.举例说明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等是免疫调节的结构与物质基础
2.概述人体的免疫包括生来就有的非特异性免疫和后天获得的特异性免疫
3.阐明特异性免疫是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方式,针对特定病原体发生的免疫应答
4.举例说明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引发疾病,如过敏、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等
考点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固本·识记类)
1.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系统的组成
造血干
胸腺
辅助性
细胞毒性
骨髓
呼吸道
呈递抗原
抗原处理和呈递
抗原

(2)抗原与抗原呈递细胞
①抗原:病原体在进入机体后,其表面一些特定的________等物质,能够
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这些能引发免疫反应
的物质称为抗原。
②抗原呈递细胞
.种类: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
.功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
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蛋白质
2.免疫系统的功能
(1)保卫人体的三道防线
溶菌酶
[提醒]溶菌酶杀菌是非特异性免疫。唾液和泪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
一道防线,血浆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二道防线。
(2)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考点易错】(明辨析)
(1)各种免疫器官都能产生免疫细胞。( )
×
[解析] 并不是所有的免疫器官都能产生免疫细胞,如扁桃体、淋巴结。
(2)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 细胞和巨噬细胞。( )
×
[解析] 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 细胞,巨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
(3)[2023·江苏卷] 人体内各种免疫细胞都分布在免疫器官和淋巴液
中。( )
×
[解析] 人体内免疫细胞还可分布在血液中。
(4)免疫活性物质并不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

(5)鼻腔黏膜分泌的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属于特异性免疫。
( )
×
[解析] 鼻腔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其分泌的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
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6)[2022·北京卷] 清除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过程中,免疫系统发挥的
基本功能属于免疫自稳。( )
×
[解析] 清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免疫防护作用为免疫防御功能。
【长句拓展】(练思维)
[选择性必修“图4-3、 ”]
(1)各种免疫细胞来源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但其形态结构
和生理特性不同,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分析,原因分别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细胞分化的结果;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2)除了抗体外,免疫活性物质还有__________________等,生活
中很多动物都有舔舐伤口的习惯,可加速伤口愈合,结合所学知识,
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因子、溶菌酶
动物唾液中含有溶菌酶,溶菌酶能杀死细菌,有利于伤口愈合
(3)溶菌酶可以水解肽聚糖等成分,从而消灭细菌。其原理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被溶菌酶水解后,细胞壁破损,细菌失去保护,易破裂死亡
1.[2023· 新课标全国卷] 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
程的重要参与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可识别细菌、病毒等入侵机体的病原体
②树突状细胞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淋巴细胞不能呈递抗原
③辅助性 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而不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④体液免疫可产生记忆B细胞,细胞免疫可产生记忆 细胞
⑤某些致病细菌感染人体既可引发体液免疫又可引发细胞免疫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解析] 免疫细胞表面的某些受体具有识别作用,可以识别病原体,
①正确;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
②错误;体液免疫中,辅助性 细胞可为激活B细胞提供信号,同时
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细胞免疫中,辅助性 细胞分
泌的细胞因子可促进细胞毒性 细胞的增殖分化,③错误;体液免疫
中,B细胞增殖分化可产生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细胞免疫中,细胞
毒性细胞增殖分化可产生记忆细胞和新的细胞毒性 细胞,④正
确;某些致病细菌进入体液后可引发体液免疫,侵入细胞后可引发
细胞免疫,⑤正确。综上分析,①④⑤正确,故选B。
2.[2025·山东菏泽月考] 如图为人体感染病原体后的
病原体浓度变化,其中曲线3表示正常人,曲线1和2
表示第二道防线缺陷或第三道防线缺陷患者。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
A.组成第三道防线的物质或结构不可能属于第二道防线
B.正常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是先天就有的,第三道防线是后天形成的
C.第三道防线缺陷患者再次感染相同的病原体,病原体的浓度变化和
曲线3一致
D.如果第一道防线缺陷,病原体浓度变化应和曲线2相同

[解析] 一些巨噬细胞既属于第二道防线
也属于第三道防线,A错误;正常人体
的第一、二道防线所发挥的免疫是非特
异性免疫,具有先天性,即先天就有的,
而第三道防线所发挥的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形
成的,B正确;第三道防线缺陷患者在第一次感染病原体时不会产生
记忆细胞,所以再次感染相同的病原体,也不会出现与曲线3相同的
变化,C错误;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该防线缺陷后机体还有第
二、三道防线,病原体浓度变化与三条曲线均不一致,D错误。
考点二 特异性免疫(识记·应用类)
1.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2.体液免疫
(1)概念:B细胞激活后可产生______,其存在于______中,这种主要靠
抗体“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2)基本过程
抗体
体液
辅助性细胞
浆细胞
[注意](1)B细胞活化需要的两个条件
(2)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功能;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具有识别
抗原的功能但不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
(3)结果: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__________等,进而
被其他__________细胞吞噬消化。
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
辅助性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沉淀
免疫
3.细胞免疫
(1)基本过程
细胞因子
细胞毒性
细胞
(新的)细胞毒性细胞
[注意]①细胞毒性 细胞的活化需要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等参
与,所需要的细胞因子主要由_________细胞分泌。
②一般来说,凡能引起细胞免疫的病原体均能引起体液免疫。
(2)结果:细胞毒性 细胞______后,可以______并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
的靶细胞,病原体暴露后可被______结合或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
靶细胞
辅助性细胞
辅助性
活化
识别
抗体
4.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
类型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免疫细胞 主要是___细胞 主要是___________细胞
作用对象 侵入内环境中的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自身突变细胞和
来自异体的器官
作用方式 ____细胞产生的______与 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B
细胞毒性
病原体
被病原体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抗体
靶细胞
类型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联系 两者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能消灭__________中的病原体;而 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要靠______免疫将靶细胞裂 解,使病原体暴露,再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细胞外液
细胞
(续表)
[拓展]二次免疫反应
(1)记忆细胞的特点:可以在体内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可以长时间
保持对抗原的记忆。
(2)二次免疫特点:比初次免疫反应快,也比初次免疫反应强烈,能在
抗原侵入机体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其消灭。
(3)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反应中,患病情况
与抗体产生情况如下图:
注:图中为抗体浓度变化, 为患病程度。
5.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相互调节
精神焦虑、紧张会导致__________
___分泌增加,抑制人体免疫功能;免
疫系统产生的细胞因子也能作用于
下丘脑,导致体温升高,代谢加快,有
利于免疫过程中的能量供应。
糖皮质激素
[拓展]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信号分子类型及异同点
信号 分子 化学本质 来源 作用部位/ 靶细胞 调节 方式 共同点 神经 递质 多为小分子有机物 突触前膜 释放 突触后膜 神经调节 作用方式:均直接与受体接触;作用特点:均具有特异性;受体本质:一般为蛋白质
激素 蛋白质、多肽、氨基酸类衍生物、类固醇等 内分泌细 胞 靶细胞 体液调节 细胞 因子 蛋白质 免疫调节 【考点易错】(明辨析)
(1)[2024·湖北卷] 高温处理后的抗体,失去了与抗原结合的能力。
( )

(2)抗原呈递过程的实现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

(3)辅助性 细胞能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从而为B细胞的活化提供信
号。( )
×
[解析] 辅助性细胞不能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而是辅助性 细胞接受
抗原刺激后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
B细胞的信号之一。
(4)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细胞中的结核分枝杆菌。( )
×
[解析] 抗体不能进入细胞。
(5)[2022·辽宁卷] 抗体能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细胞毒性 细
胞能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 )
×
[解析] 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细
胞毒性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使侵入细胞内
的病原体释放出来,再被抗体消灭。
(6)[2024·甘肃卷] 人体感染乙脑病毒后,细胞毒性 细胞被抗原呈
递细胞和辅助性 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激活,识别并裂解乙脑病毒。
( )
×
[解析] 参与激活细胞毒性细胞的是辅助性 细胞和靶细胞,被激活
的细胞毒性 细胞能够裂解被乙脑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但不能裂解
乙脑病毒。
(7)细胞因子由辅助性 细胞分泌,其作用只是在体液免疫过程中促进
B细胞的分裂、分化。( )
×
[解析] 细胞因子由辅助性 细胞分泌,其作用是在体液免疫过程中促进
B细胞的分裂、分化,在细胞免疫中促进细胞毒性 细胞的分裂、分化。
【长句拓展】(练思维)
1.[选择性必修 “思考·讨论”]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分别是如何
体现针对某种病原体的特异性的?
[答案] 体液免疫是靠两个信号保证针对某种病原体的特异性的,即病
原体与B细胞接触形成的第一个信号及辅助性 细胞传递的第二个信号。
细胞免疫依靠细胞毒性 细胞识别宿主细胞表面分子的特异性变化,
保证针对某种病原体的特异性。
2.[选择性必修 “相关信息”] 可以利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康复者
的血清来治疗危重症患者,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康复者的血清中含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该抗体可以与新型冠状病毒结合,使病毒失活,有助于病人康复
3.[选择性必修 “拓展应用”] 为什么二次免疫更快、更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存在记忆细胞,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迅速、高效地产生免疫反应
命题角度一 特异性免疫过程分析
1.[2024·安徽卷] 羊口疮是由羊口疮病毒 感染引起的急性接触
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宿主易被 反复感染,影响畜牧业发展,危害人
体健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感染宿主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
B.感染宿主后被和 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
C. 反复感染可能与感染后宿主产生的抗体少有关
D.辅助性细胞在 和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增殖分化

[解析] 感染宿主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A
错误。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等, 细胞不参与抗原
的摄取、处理和呈递,B错误。若 感染后机体产生的抗体少,
则容易导致反复感染,C正确。辅助性细胞在接收 传递过来的
的抗原信号后,其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之后辅助性 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D错误。
2.[2024·广东佛山三模] 下图是人体被某
寄生虫感染后,发生特异性免疫的部分
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 均能对抗原进行识别
B. 为抗原呈递细胞,可将抗原信息传递给其他细胞
C. 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细胞因子促进该过程
D. 为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和分裂产生更多浆细胞

[解析] 为抗原呈递细胞,为辅助性细胞, 为B细胞,为浆细胞, 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和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 为抗原呈递细胞,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B错误; 为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辅助性 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C正确; 为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但不能分裂、分化,D错误。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判定
(1)“三看法”辨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题后归纳]
(2)依据图像识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命题角度二 免疫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
3.[2024·北京东城区一模] 免疫应答的特异性与记忆性包括三个事件:
①淋巴细胞对“非己”的分子标志进行特异性识别;②淋巴细胞分裂产
生数量巨大的淋巴细胞群;③淋巴细胞分化成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
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事件①中,B细胞激活需要与辅助性 细胞表面特定分子结合和抗原
直接刺激
B.事件②中,辅助性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 细
胞的增殖
C.事件③中,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均可杀灭和清除入侵机体的病
原体
D.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不仅参与事件①,在非特异性免疫中也发挥
作用

[解析] 事件①中,B细胞激活需要与辅助性 细胞表面特定分子结合和
抗原直接刺激,这是B细胞活化的两个条件,A正确;事件②中,辅
助性 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促进B细胞(体液免疫中)和细胞毒性
细胞(细胞免疫中)的增殖、分化,B正确;事件③中,记忆细胞
群不可以杀灭和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体,C错误;巨噬细胞、树突状
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既参与淋巴细胞对“非己”的分子标志特异
性识别的过程,也参与非特异性免疫,D正确。
4. 黑吉辽卷] 下图表示某抗原呈递细
胞 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的过程,
其中 Ⅱ 类分子是呈递抗原的蛋白质分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摄取抗原的过程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与膜蛋白无关
B.直接加工处理抗原的细胞器有①②③
C.抗原加工处理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系统结构上的直接联系
D.抗原肽段与 Ⅱ 类分子结合后,可通过囊泡呈递到细胞表面

[解析] 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的过程是胞吞,
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该过程中抗原需要与
膜上的蛋白质结合,从而引起这部分细胞膜
内陷形成小囊,与膜蛋白有关,A错误;由
图可知,抗原是先由抗原呈递细胞吞噬形成①吞噬小泡,再由③溶
酶体直接加工处理的,B错误;抗原加工处理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系统
结构上的间接联系,C错误;由图可知,在溶酶体内水解酶的作用下,
外源性抗原被降解为很多的小分子肽,抗原肽段与 Ⅱ 类分子结
合后,由囊泡运输并呈递于 表面,D正确。
命题角度三 免疫相关实验探究与分析
5.[2024·重庆卷] 科学家证明胸腺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说法正确的
是( )
分 组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 步骤一 步骤二 成功率/% 排斥率/%
① 出生后不摘除胸腺 移植不同品 系小鼠皮肤 0 100
② 71 29
③ 出生后5天摘除胸腺 0 100
A.①组排斥时不用辅助性 细胞参与
B.②组成功小鼠比排斥小鼠更易患肿瘤
C.③组使用免疫抑制剂可避免免疫排斥
D.根据所给信息推测,出生后20小时摘除胸腺,再移植皮肤后不出现
排斥

[解析] ①组为对照组,小鼠未摘除胸腺,体内含有各种类型 细胞。
异体皮肤移植时小鼠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在免疫排斥反应中,细胞
毒性细胞的活化离不开辅助性 细胞的参与,故①组排斥时需辅助
性细胞参与,A错误。据表分析可知,②组小鼠在出生后 小
时摘除了胸腺,异体皮肤移植后,移植成功率为 ,说明②组移
植成功的小鼠特异性免疫能力弱,而发生排斥的小鼠特异性免疫能
力强。据此可知,②组成功小鼠比排斥小鼠更易患肿瘤,B正确。免
疫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 细胞、B细胞等免疫相关细胞的增殖和功能,
从而抑制免疫反应。据表中信息可知,③组中小鼠出生后5天摘除胸
腺,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过程中起作用的细胞已经是完成分化的细胞,
故使用免疫抑制剂会减弱免疫排斥反应,不能避免免疫排斥,C错误。
据表中数据分析,出生后 小时摘除胸腺,异体皮肤移植成功
率为 ,出生后5天摘除胸腺,异体皮肤移植成功率为0,说明出
生后一段时间内越晚摘除胸腺,发生免疫排斥的可能性越大。故出
生后20小时摘除胸腺,再移植皮肤后可能会出现排斥,D错误。
6.[2024·江西卷] 某些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会引起机体产生急性炎症反应(造成机体组织损伤)。为研究化合物 的抗炎效果,研究人员以细菌脂多糖 诱导的急性炎症小鼠为空白对照,以中药复方制剂 为阳性对照,用相关淋巴细胞的增殖率表示炎症反应程度,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诱导的急性炎症是一种特异性免疫失调所引起的机体反应
B.中药复方制剂可以缓解 诱导的小鼠急性炎症
C.化合物 可以增强急性炎症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D.中药复方制剂比化合物 具有更好的抗炎效果

[解析] 由题干可知,用细菌脂多糖诱导急性炎症后,
造成机体组织损伤,淋巴细胞增殖,故细菌脂多糖
诱导的急性炎症是一种特异性免疫失调所引起
的机体反应,A正确;淋巴细胞的增殖率越高说明炎
症反应程度越大,据图可知,使用中药复方制剂 后,
淋巴细胞的增殖率明显降低,表明中药复方制剂可以缓解 诱导的小鼠急性炎症,B正确;使用化合物 后,淋巴细胞的增殖率降低,特异性免疫反应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因此化合物 会减弱急性炎症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反应,C错误;淋巴细胞的增殖率越高说明炎症反应程度越大,使用中药复方制剂后淋巴细胞的增殖率小于使用化合物 后淋巴细胞的增殖率,说明中药复方制剂比化合物 具有更好的抗炎效果,D正确。
免疫功能的实验研究方法
(1)证明抗体具有专一性
①对实验动物(性别、年龄、生长状况相同)同时注射某流感疫苗;
②一段时间后,再分别注射不同种的流感病毒,观察其患病情况。
[题后归纳]
(2)证明血清抗体有治疗作用(以破伤风为例)
①从患破伤风小鼠体内获取血清;
②选取各方面相同的健康小鼠随机均分成、 两组;
③组注射血清后再注射破伤风毒素, 组只注射破伤风毒素;
④观察两组小鼠的生活状况。
(3)基于胸腺的免疫系统组成、功能的实验探究
考点三 免疫失调与免疫学应用(识记·应用类)
1.过敏反应
(1)病因:免疫防御功能过强。
(2)病理
(3)特点
①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
②过敏反应有明显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遗传倾向
个体差异
(4)预防措施: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
2.自身免疫病
(1)病因:__________________。
(2)病理:自身免疫反应对____________造成损伤并出现症状。如风
湿性心脏病:
免疫自稳功能异常
组织和器官
(3)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
(1)病因: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
免疫缺陷病:如重症联合免疫________缺陷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先天性
(2)类型
(3)艾滋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辅助性细胞
免疫功能
性接触、血液和母婴
[提醒]①艾滋病病原体 是逆转录病毒,需要的逆转录酶最初
不是宿主细胞提供的,病毒本身就含有逆转录酶。
②感染了 不能立即被检测出和发病:艾滋病有较长的潜伏期,可
能感染后多年才会发病。
③艾滋病直接死因:由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
4.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预防——疫苗
①概念:通常是用________或______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②机理: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______,从而对特定的传染病
具有抵抗力。
灭活的
减毒
抗体
(2)器官移植
①概念:医学上用正常的器官置换__________的器官,以重建其生理功
能的技术。
丧失功能
②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问题 解决办法
免疫排斥
供体器官 短缺
一半以上
免疫抑制剂
(3)免疫诊断
由于____________反应的高度特异性,免疫学技术和制剂可用于检测病
原体和肿瘤标志物等。
抗原和抗体
(4)免疫治疗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者使用______________,对于有些疾病则使用免疫抑
制疗法,例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常使用_________
___。
免疫增强疗法
免疫抑制剂
【考点易错】(明辨析)
(1)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时就会发生过敏反应。( )
×
[解析] 第一次接触过敏原不会发生过敏反应,只有再次接触过敏原才
会发生过敏反应。
(2)当人体的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时,可引
起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关节炎。( )

(3) 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接触、握手、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 )
×
[解析] 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不会经过握手传播。
(4)在免疫反应中疫苗相当于抗原,其作用是使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
体和记忆细胞。( )
×
[解析] 浆细胞不能再进行分裂。
(5)[2022·湖北卷] 器官移植前可以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以减轻免
疫排斥反应。( )

(6)[2023·北京卷] 疫苗接种后可立即实现有效保护,无须其他防护。
( )
×
[解析] 疫苗相当于抗原,进入机体可激发机体产生抗体和相应的记
忆细胞,疫苗接种一段时间后才能实现有效保护,且由于病毒的变
异性强,疫苗并非长久有效,故还应结合其他防护措施。
(7)接种破伤风疫苗比注射抗破伤风血清可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
( )

【长句拓展】(练思维)
[选择性必修 “思考·讨论”]
(1)据图可知人体感染初期, 的浓度发生下降,原因是人体
的免疫系统发挥了作用,发生的特异性免疫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 浓度在第9年达到了峰值,患者此时往往死于多种病原体引
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这一现象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免疫防御和免疫监视
(2)攻击的主要是辅助性 细胞,为什么最终患者会死于严重感
染或恶性肿瘤?
[答案] 艾滋病病毒会破坏辅助性 细胞,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丧失,所
以直接死因往往是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命题角度一 免疫失调的实例分析
1.[2023·北京卷] 有些人吸入花粉等过敏原会引发过敏性鼻炎,以下对
过敏的正确理解是( )
A.过敏是对“非己”物质的正常反应
B.初次接触过敏原就会出现过敏症状
C.过敏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D.抗体与过敏原结合后吸附于肥大细胞

[解析] 过敏是对“非己”物质的异常反应,A错误;再次接受相同抗
原刺激时才会出现过敏反应,B错误;过敏存在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
体差异,C正确;在过敏原的刺激下,B细胞会活化产生抗体,这些
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
(如肥大细胞)的表面,D错误。
2.[2024·福建三明二模] 病毒感染能激活体内针对关节软骨自身抗原的
滤泡性细胞,该细胞群高度表达 分子,进而增加自身抗体的产
生,引起组织破坏,形成类风湿关节炎,作用机制如图。下列说法不
正确的是( )
A.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理与艾滋病不同
B. 分子的过量表达有利于抗原的呈递
C.辅助性 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D.浆细胞可识别抗原并产生特异性抗体

[解析] 根据题意“该细胞群高度表达 分子,进而增加自身抗体的产生,引起组织破坏”可知机体免疫功能过强攻击正常组织,形成的类风湿关节炎为自身免疫病,而艾滋病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机体免疫功能不足导致的,二者发病机理不同,A正确;根据题干“该细胞群高度表达 分子,进而增加自身抗体的产生”,再结合题图:滤泡性细胞表面的 和抗原均会与B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而抗体是B细胞识别相应抗原之后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分泌的,可推测 的过量表达有利于抗原的呈递,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进而增加自身抗体的产生,B正确;辅助性 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C正确;浆细胞只能分泌特异性抗体,不具备识别抗原的作用,D错误。
过敏反应和正常体液免疫的区别与联系
注意:过敏原 抗原,过敏原一定是抗原,抗原不一定是过敏原。
[题后归纳]
①两者都具有异物性、特异性,但抗原一般是大分子物质,而过敏原
不一定。
②抗原引起的免疫反应每个人都一样,但过敏原引起的过敏反应有明
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命题角度二 免疫学的应用实例
3.[2024·贵州卷] 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下列疾病中可通
过接种疫苗预防的是( )
①肺结核 ②白化病 ③缺铁性贫血 ④流行性感冒 ⑤尿毒症
A.①④ B.②③ C.①⑤ D.③④

[解析] ①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可以通过接种卡
介苗预防,①正确;②白化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不能通过接种疫
苗预防,②错误;③缺铁性贫血是由于铁摄入不足等原因导致的营
养缺乏性疾病,不是传染病,不能通过接种疫苗预防,③错误;④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可以通过接种流感疫苗预
防,④正确;⑤尿毒症是各种晚期的肾脏病共有的临床综合征,不
是传染病,不能通过接种疫苗预防,⑤错误。综上可知,A正确,B、
C、D错误。
4.[2024·湖南长沙一模] 2024年3月,科学家首次将猪肾脏成功地移植
到患者体内,并能正常产生尿液,为异种移植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移植用的猪肾脏需抑制抗原决定基因表达或除去抗原决定基因
B.器官移植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 是否一致或相近
C.免疫抑制剂可抑制 细胞和浆细胞增殖从而减少免疫排斥反应
D.研究利用干细胞经诱导分化形成相应器官可解决供体器官短缺问题

[解析] 为了避免免疫排斥,移植用的猪肾脏需抑制抗原决定基因表
达或除去抗原决定基因,A正确;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
人不同的蛋白质——组织相容性抗原,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简称
,如果将别人的器官或组织移植过来,白细胞就能识别出 不
同而发起攻击,因此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
是否一致或相近,B正确;浆细胞没有增殖能力,C错误;随着组织
工程技术的发展,研究利用自体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定向培育出
人造组织器官,用于器官移植,可解决供体器官不足的问题,D正确。
经典真题·明考向
1.[2024·北京卷] 人体在接种流脑灭活疫苗后,血清中出现特异性抗体,
发挥免疫保护作用。下列细胞中,不参与此过程的是( )
A.树突状细胞 B.辅助性 细胞
C.B淋巴细胞 D.细胞毒性 细胞
[解析] 流脑灭活疫苗属于抗原,会通过树突状细胞摄取呈递给辅助
性细胞,辅助性 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淋巴细胞结
合,同时抗原和B淋巴细胞接触,大部分B淋巴细胞会增殖分化为浆
细胞,小部分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抗体
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抗原结合,细胞毒性 细胞没有参与此过
程,其参与细胞免疫过程,故选D。

2.[2024·重庆卷] 某些树突状细胞可迁移到抗原所在部位,特异性识别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增殖后大部分形成活化的树突状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树突状细胞。为验证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记忆,研究人员用3种不同品系的小鼠(同一品系小鼠具有相同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进行了如图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记忆体现在抗原呈递功能增强
B.③中活化的树突状细胞可识别丙品系小鼠的抗原
C.Ⅱ 组中检测到的活化树突状细胞与 Ⅰ 组相近
D.Ⅱ 组和 Ⅲ 组骨髓中均可检测到记忆树突状细胞

[解析] 由题图可知,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记忆
体现在活化的树突状细胞数量增多,A错误;
②操作移植丙品系小鼠骨髓作为抗原,故③
中活化的树突状细胞可识别丙品系小鼠的抗
原,B正确;由于①中Ⅰ、Ⅱ两组未注射丙品系
小鼠的细胞,Ⅲ组注射丙品系小鼠肝细胞,则Ⅲ组会有识别丙品系
小鼠抗原的记忆树突状细胞,故Ⅱ组中检测到的活化树突状细胞与Ⅰ
组相近,Ⅲ组的最高,C正确;Ⅱ组和Ⅲ组注射其他品系小鼠肝细胞,
故骨髓中均可检测到记忆树突状细胞,D正确。
3.[2024·湖南卷] 抗原呈递细胞 可以通过某类受体识别入侵病原
体的独特结构而诱发炎症和免疫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的细胞膜上存在该类受体
B.该类受体也可以在溶酶体膜上
C.诱发炎症和免疫反应过强可能会引起组织损伤
D. 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浆细胞等

[解析] 抗原呈递细胞可通过细胞表面的受体来识别病原体,A项正确;
抗原呈递细胞吞噬病原体后,依赖溶酶体对病原体进行处理,故该类
受体也可以在溶酶体膜上,B项正确;诱发炎症和免疫反应过强时,免
疫系统可能攻击自身物质或结构,进而引起组织损伤,C项正确;浆细胞
不属于抗原呈递细胞,D项错误。
4.[2024· 新课标全国卷] 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可导致艾滋
病。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病毒的细胞可发生细胞凋亡。细胞凋亡被认为是一种程序
性死亡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基因决定的程序性调控过程
[解析]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
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它是一种程序
性死亡。
(2)会感染辅助性 细胞导致细胞凋亡,使机体抵抗病原体、肿
瘤的特异性免疫力下降,特异性免疫力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辅助性细胞减少阻碍了浆细胞和细胞毒性细胞的产生
[解析] 辅助性 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接受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的信号,
并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 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辅
助性 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3)设计实验验证某血液样品中有 ,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
[答案] 思路:从样品中提取,逆转录得,用 核酸特异性引
物进行,电泳检测 产物。
结果:有目的条带。
[解析] 实验思路:从样品中提取,逆转录得,用 核酸特
异性引物进行,电泳检测 产物。结果:有目的条带。
(4)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有效措施。接种疫苗在免疫应答
方面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特异性高,免疫保护时间长
[解析] 接种疫苗在免疫应答方面的优点:特异性高,产生的记忆细
胞能在体内存在较长时间,从而产生长时间的免疫保护作用。
备用习题
1. 气管黏膜由黏膜上皮和固有层组成。在抗原刺激下,分泌型抗体IgA(sIgA)穿过黏膜上皮细胞到达黏膜表面,可与相应病原体结合形成复合物,随气管黏膜分泌物排出体外(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甲为浆细胞,内质网发达,不具备识别抗
原的能力
B.sIgA通过阻断相应病原体对黏膜上皮细胞的
黏附发挥抗感染作用
C.黏膜及其分泌物参与组成保卫人体的第一道
防线
D.sIgA分泌及参与清除病原体的过程实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功能

[解析]由图可知,图中甲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抗体,说明其为浆细胞,其内质网发达,不具备识别抗原的能力,A正确;分泌型抗体IgA(sIgA)穿过黏膜上皮细胞到达黏膜表面,可与相应病原体结合形成复合物,随气管黏膜分泌物排出体外,说明sIgA通过阻断相应病原体对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发挥抗感染作用,B正确;皮肤、黏膜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构成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C正确;sIgA分泌及参与清除病原体的过程体现了免疫防御功能,D错误。
A.图中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可由Ⅴ
细胞和Ⅵ细胞增殖分化形成
B.物质d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
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C.当病毒再次进入机体时,细胞Ⅳ、Ⅵ会迅速识别该病毒并发挥作用
D.Ⅴ细胞的活化只需要Th细胞表面的c物质与Ⅴ细胞结合
2.下图表示人体对抗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Ⅰ~Ⅶ表示不同的免疫细胞,Th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a~g代表不同的物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解析]题图中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是Ⅶ浆细胞,浆细胞可由Ⅴ(B细胞)和Ⅵ(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A正确;物质d是细胞因子,具有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功能,B正确;当病毒再次进入机体时,细胞Ⅳ(记忆T细胞)、Ⅵ(记忆B细胞)会识别该病毒,并迅速增殖分化为相应的细胞发挥作用,C正确;Ⅴ细胞的活化需要Th细胞表面的c物质与Ⅴ细胞结合、抗原的刺激两个信号,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D错误。
3. T细胞主要包括调节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其中调节性T细胞能抑制辅助性T细胞的活性,防止免疫反应过度损伤自身。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由Mcl-1蛋白和Bim蛋白两种功能相反的蛋白质决定,Mcl-1蛋白可使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调节性T细胞能间接抑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靶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
C.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Mc1-1蛋白的活性可能较高
D.增强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利于移植器官的成活

[解析]调节性T细胞能通过抑制辅助性T细胞的活性间接抑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A正确;在细胞免疫过程中,靶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过程,B正确;Mcl-1蛋白的活性低时,可使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辅助性T细胞的活性增强,这可能会导致免疫反应过度而损伤自身,进而引发自身免疫病,因此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Mcl-1蛋白的活性可能较低,C错误;增强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可抑制辅助性T细胞的活性,防止免疫反应过度,有利于移植器官的成活,D正确。
4.研究表明,HIV具有可随时间改变的含三种不同构象的三聚体结构,以此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而目前科学家研发的疫苗仅能靶向其中一种构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人体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的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B.HIV可能通过改变三聚体构象躲避记忆细胞和浆细胞的特异性识别
C.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D.HIV三聚体结构的发现能为研发更有效的HIV疫苗提供新思路

[解析] 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作用,故B错误。
5. 角膜移植手术是角膜病治疗的主要手段。角膜本身不含血管,处于“免疫赦免”地位,这使角膜移植的成功率高于其他同种异体器官移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角膜的“免疫赦免”说明人体免疫防卫功能存在缺陷
B.由于移植的角膜不含有抗原类物质所以不存在免疫反应
C.使用免疫抑制剂可降低人体免疫系统的敏感性
D.用药物抑制B细胞的功能可使机体失去特导性免疫能力

[解析] “免疫赦免”现象不能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被移植的角膜属于外来物质含有抗原类物质,B错误;欲使机体失去特异性免疫能力需抑制B细胞、T细胞的功能,D错误。
作业手册
(限时:30分钟)
题组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2024·江苏苏州三模] 人体免疫系统在抵御病原体的伤害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器官是指免疫细胞生成与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B.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它们都可以参
与特异性免疫
C.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
细胞因子
D.疫苗的应用是人们根据免疫反应的规律设计的,即免疫反应能产生
记忆性和特异性

[解析] 免疫器官是指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包括
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A错误;不是所有免疫细胞都
能参与特异性免疫,B错误;免疫活性物质并不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
的,如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等大多数细胞都能产生溶菌酶这种免
疫活性物质,C错误;疫苗是人们根据免疫反应的规律来设计的,即
免疫反应能产生记忆性和特异性,以促进对机体有利的免疫反应,
从而维护人体健康,D正确。
2.[2024·河南郑州三模] 外科手术治疗肿瘤时,需切除病变累及的淋巴
结,术后部分患者会出现水肿、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可用胸腺肽
(胸腺分泌的可刺激 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多肽)辅助治疗。下列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手术清除淋巴结会损伤皮肤或者黏膜,非特异性免疫受损
B.手术清除淋巴结会阻碍局部淋巴回流,进而引发组织水肿
C.淋巴结是体内一种重要的免疫器官,能阻止和消灭侵入人体的微生物
D.胸腺肽是免疫活性物质, 细胞被其激活后仅通过细胞免疫就能将
入侵机体的病毒清除

[解析] 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手术清除淋巴结会损伤皮肤或者黏膜,使非特异性免疫受损,A正确;
淋巴结是淋巴回流的重要通道,手术清除淋巴结会阻碍局部淋巴回
流,进而引发组织水肿,B正确;淋巴结能阻止和消灭侵入人体的微
生物,是体内一种重要的免疫器官,C正确;要将入侵机体的病毒清
除掉需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发挥作用,D错误。
题组二 特异性免疫
3.[2024·福建福州期末] 人体被病原体感染后,会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内各种免疫细胞都是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熟
B.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和分裂分化为记忆细胞
C.记忆细胞能特异性结合抗原并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D.细胞毒性 细胞能特异性识别靶细胞并使其裂解死亡

[解析] 免疫细胞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其中B细胞在骨髓中分化、
发育成熟, 细胞迁移到胸腺成熟,A错误;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
胞,不能再分裂分化为记忆细胞,B错误;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
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C错误;细胞毒性 细胞能特异性识
别靶细胞并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D正确。
4.[2024·湖北武汉模拟] 机体清除抗原的特异
性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
错误的是( )
A.B淋巴细胞活化后,可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B.抗体、浆细胞、B淋巴细胞不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C.辅助性细胞可参与细胞毒性 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活化
D.病毒激发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进入细胞与病毒结合

[解析] 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
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
分化,形成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
A正确。抗体、B淋巴细胞都能特
异性识别抗原,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正确。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
呈递给辅助性细胞,辅助性 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
细胞结合,作为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同时辅助性 细胞分泌细胞
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细胞免疫中辅助性 细胞接受抗原刺
激后增殖、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促进细胞毒性 细胞分裂与分化,
因此辅助性细胞可参与细胞毒性 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活化,C正确。
抗体不能进入细胞内,而是在体液中与抗原特异性结合,D错误。
5.[2024·河北邯郸二模] 和 是机
体受到抗原刺激以后,产生的两种主
要抗体。下图为人体免疫应答产生抗
体的一般规律示意图,以下分析错误
的是( )
A.相对于, 产生得更晚,但存在时间更长
B.人体免疫应答过程只有特异性免疫在发挥作用
C.再次应答时,产生抗体的浆细胞可来自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
D.接种疫苗时,最好是间隔一段时间后再次进行接种

[解析] 结合图示可以看出,相对于
, 产生得更晚,但存在时间
更长,A正确;人体免疫应答过程中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都发挥作
用,B错误;再次应答时,产生抗体
的浆细胞可来自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短时间内可以产生大量的抗
体,C正确;接种疫苗时,最好是间隔一段时间后再次进行接种,因
为短期内再次接种可能引起接种的疫苗与机体产生的抗体结合,无
法起到免疫预防的效果,D正确。
题组三 免疫相关实验探究分析
6.[2024·河北沧州三模] 手术去除支配小鼠脾脏的神经后,给小鼠注射
病原体,发现对照组小鼠产生了大量针对该病原体的浆细胞,而实验
组小鼠体内的相应浆细胞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实验的设计运用了“减法原理”和“加法原理”
B.脾脏能通过清除衰老血细胞参与免疫自稳
C.病原体和辅助性 细胞都参与了B细胞的活化
D.实验表明神经系统对小鼠的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

[解析] “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是对照实验中控制自变量的方法,实
验组手术去除支配脾脏的神经用到了“减法原理”,A错误;免疫自稳
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
功能,而脾脏参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B正确;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
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
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细胞,辅助性 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
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C正确;分析实
验结果可知,去除脾脏神经的小鼠体内相应浆细胞数量显著低于对照
组,可见神经系统对小鼠的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D正确。
7.动物初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
激能引发再次免疫应答。某研究小组取若干只实验小鼠均分成四组进行实
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小鼠分组 A组 B组 C组 D组
初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间隔一段合适的时间 再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抗原甲 抗原乙
A.初次注射抗原后,四组小鼠都能产生记忆细胞
B.四组小鼠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现象的是A、D两组
C.若抗原甲为过敏原,则初次注射抗原甲后A组不会出现过敏反应
D.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都能引起机体产生较强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解析] 初次注射抗原后,四组小鼠都发生特异性免疫,都能产生记
忆细胞,A正确;题述四组小鼠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是再次接触
同种抗原的组,即A组和D组,B正确;过敏反应发生在再次接触过
敏原时,则初次注射抗原甲后A组不会出现过敏反应,C正确;灭活
疫苗无法侵染到细胞内部,故无法引起机体的细胞免疫,D错误。
题组四 免疫失调的实例分析
8.[2024·北京昌平区二模] 机体再次摄入
食物过敏原后,大脑相应区域会被激活,
个体产生厌恶反应行为,该过程机理如下
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初次接触过敏原会引发体液免疫
B.肥大细胞产生的抗体与过敏原结合
C.部分细胞因子可引发神经电位变化
D.厌恶反应行为需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共同调节

[解析] 初次接触过敏原会引发体液免疫,
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
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A
正确;抗体不是肥大细胞产生的,而是浆细胞产生的,B错误;据图
可知,细胞因子可将信号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而产生厌恶反应行为,
因此可说明部分细胞因子可引发神经电位变化,C正确;据图可知,
厌恶反应行为的产生需细胞因子和大脑皮层的参与,说明厌恶反应
行为需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共同调节,D正确。
9.[2024·山东济南一模] 系统性红斑狼疮 被称为“不死的癌症”,
是由抗核抗体为主的多种自身抗体引起的疾病。抗核抗体进入细胞膜
受损的细胞后,能与细胞核接触,攻击 、组蛋白、核仁等,导致
细胞核肿胀并被挤出细胞形成狼疮小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检测体内狼疮小体的量可作为诊断 的依据
B.抗核抗体的产生过程需要B细胞和 细胞的参与
C.免疫抑制剂可用于辅助治疗
D.人体免疫机能降低时可能会引发系统性红斑狼疮

[解析] 系统性红斑狼疮 会导致细胞核肿胀,并被挤出细胞形成
狼疮小体,因此检测体内狼疮小体的量可作为诊断 的特征性依据,
A正确;根据题意,抗核抗体为多种自身抗体,抗体是在体液免疫过
程中产生的,体液免疫的进行需要B细胞和辅助性 细胞参与,B正
确;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强导致的,
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因此可用于辅助治疗 ,C正
确,D错误。
10.[2024·湖南长沙二模]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引
起的, 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
疫系统识别和攻击(免疫逃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艾滋病患者出现症状后,体内辅助性 细胞数量减少
B.由于 具有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的效果难以持久
C.会攻击免疫系统,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 感染
D.引起免疫逃逸的原因可能是 感染的宿主细胞膜表面某些分子未
发生变化

[解析] 破坏免疫系统,主要攻击辅助性 细胞,因此艾滋病患者
出现症状后,体内辅助性细胞数量减少,A正确; 的遗传物质
为单链 ,不稳定,具有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B
正确; 破坏免疫系统,但机体仍存在部分体液免疫应答,因此能
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感染,C错误; 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
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可推测引起
免疫逃逸的原因可能是 感染的宿主细胞膜表面某些分子未发生变
化,D正确。
题组五 免疫学的应用实例
11.[2024·浙江宁波二模] 针对肾脏移植手术患者可能出现的免疫排斥,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排斥主要依赖于B淋巴细胞的作用
B.患者在术后可使用免疫抑制剂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
C.移植前仅需检测肾脏提供者和患者的血型是否一致
D.直系亲属间进行肾脏移植不会引起免疫排斥

[解析] 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的结果,而细胞免
疫是以细胞为主的免疫反应,即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依赖于 细胞的
作用,A错误;免疫抑制剂可抑制机体免疫功能,所以患者在术后需
使用免疫抑制剂,避免或减轻免疫排斥反应,B正确;器官移植的成
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 是否一致或相近,C错误;直系亲
属间由于有一定血缘关系,一般配型较好,术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的概率低,但仍然会引起免疫排斥反应,D错误。
12.[2024·广东江门二模] 肿瘤的生物免疫治疗主要分为主动免疫治疗
(注射肿瘤疫苗)、被动免疫治疗(注射外源性的免疫效应物质,如
抗体、细胞因子等)和免疫检测点疗法(主要通过信号刺激来调节辅
助性 细胞的活性,以提高肿瘤免疫应答)三种类型。下列相关叙述
正确的是( )
A.清除体内的肿瘤细胞的过程属于免疫自稳功能
B.抗体和细胞因子都是由辅助性 细胞合成并分泌的
C.主动和被动免疫治疗都能使患者产生相应的记忆 细胞
D.抗原呈递细胞的作用与免疫检测点疗法所遵循的原理相似

[解析] 清除体内肿瘤细胞的过程属于免疫监视功能,A错误;抗体
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B错误;主动免疫治疗能刺激机体产生特
定的记忆 细胞,被动免疫治疗中注射的抗体能清除抗原,注射的细
胞因子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但都无法产生特定的记忆 细胞,
C错误;抗原呈递细胞可与辅助性 细胞结合,增强其活性并使其分
泌细胞因子,这与免疫检测点疗法的原理相似,D正确。
综合应用练
13.[2025·广东深圳月考] 人乳头瘤病毒 是一类专门感染人皮肤及
黏膜上皮细胞的病毒,会诱发宫颈癌等疾病。如图是 入侵机
体后的生理活动和机体部分免疫应答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经[甲]__________细胞传递抗原后,辅助性细胞 会
向方向分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与B细胞结合,为
B细胞的激活提供了第二个信号。同时,能分泌物质 抑制
的形成, 在免疫系统的组成中属于______________。
抗原呈递
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
免疫活性物质
[解析] 据图分析, 入侵机体后,会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在
体液免疫过程中,一部分 会被[甲]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
并将抗原信息呈递给辅助性细胞,辅助性细胞会向
方向分化, 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后与B细胞结合,为B
细胞的激活提供了第二个信号,同时,辅助性细胞 能分泌物质
抑制的形成, 在免疫系统的组成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2)当侵入皮肤细胞后,向方向分化并分泌物质 ,促进
___________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此过程中,靶细胞中的
_________(细胞器)发挥了重要作用。
细胞毒性
溶酶体
[解析] 据图分析,当 侵入皮肤细胞后,会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
疫,辅助性细胞向方向分化并分泌物质 (细胞因子)促
进细胞毒性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并使其裂解,细胞毒性 细胞通过激
活靶细胞内与细胞凋亡有关的酶使靶细胞裂解,此过程中,靶细胞
中的溶酶体发挥了重要作用。
疫系统的“追杀”:一是被 感染的组织中,免疫应答会向_____
(填“”或“ ”)方向漂移,二是皮肤细胞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从而抑制细胞免疫,使病原体癌基因更易逃避宿主的免
疫______功能,增加宿主患宫颈癌的概率。
(3) 主要局限于皮肤黏膜表皮细胞
层的感染,极少进入血液,因此细胞免
疫在病毒的清除中占有主要作用。据图
推测, 可能通过以下途径来逃避免
蛋白抑制物质的分泌
监视
[解析] 由于 主要局限于皮肤黏膜表皮细胞层的感染,极少进入
血液,因此细胞免疫在病毒的清除中占有主要作用, 可能通过
逃避细胞免疫的方式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一是被 感染的
组织中,免疫应答可能会向方向漂移,二是皮肤细胞中
蛋白会抑制物质 的分泌从而抑制细胞免疫,使病原体癌基因更易逃
避宿主的免疫监视功能,增加宿主患宫颈癌的概率。
(4)的衣壳蛋白主要由和构成,且主要成分是 。根据这
一信息,医学工作者提出 疫苗的设计思路:可以纯化或利用基因
工程生产的________________,并以此为基础设计 疫苗。疫
苗通常是用______________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或和)
灭活的或减毒
[解析] 的衣壳蛋白主要由和构成,且主要成分是 。根据
这一信息,医学工作者提出 疫苗的设计思路:可以纯化或利用
基因工程生产的(或和),并以此为基础设计 疫苗。
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14.[2024·湖南郴州三模] 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播速度快、
波及范围广,严重时可致死。回答以下问题:
(1)流感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侵入人体后,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
胞接触,一些病原体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种
即可)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后呈递给辅助性 细胞。B细胞受到
刺激后开始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____细胞,该细胞能产生特异
性抗体。
树突状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

[解析] 流感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侵入人体后,一些病原体可以和
B细胞接触,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等抗原呈
递细胞摄取、处理后呈递给辅助性 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开始增
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该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小部
分形成记忆细胞,在二次免疫中发挥作用。
(2)和是流感病毒表面的两种蛋白,甲型流感病毒的、
经常变化,导致每年流行的病毒毒株可能不同。每年都要进行预防接
种,其免疫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出现变异的流感病毒入侵机体时,已有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难以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故需每年接种疫苗
[解析] 和是流感病毒表面的两种蛋白,甲型流感病毒的 、
经常变化,导致每年流行的病毒毒株可能不同。每年都要进行预
防接种,其免疫学原理是当、 出现变异的流感病毒入侵机体时,
已有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难以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故需每年接种疫苗。
(3)某科研小组欲探究 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准备了
以下主要实验材料:感染流感病毒63天、21天后康复者的 抗体、对
照抗体(三种抗体等量),流感病毒和易感细胞。实验结果表明63天、
21天后康复者均产生了与流感病毒特异性结合的 抗体,其中63天后
康复者产生的 抗体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
①推测选用的对照抗体______(填“能”或“不能”)与流感病毒特异性
结合。
不能
②请简要写出该实验的主要步骤。
步骤1:将易感细胞随机均分为三组,再分别置于A、B、C培养瓶中
培养。
步骤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步骤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如果要将63天后康复者产生的 抗体用于临床治疗,你觉得还需开
展哪些方面的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三种抗体分别与病毒混合一段时间后依次加入A、B、C培养瓶中
检测各培养瓶中病毒的数量
用于治疗的抗体的最适浓度;抗体对人体的副作用等
[解析] 某科研小组欲探究 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自变
量为抗体的种类。①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所以推测选用
的对照抗体不能与流感病毒特异性结合。②实验的主要步骤为步骤1:
将易感细胞随机均分为三组,再分别置于A、B、C培养瓶中培养。
步骤2:将三种抗体分别与病毒混合一段时间后依次加入A、B、C培
养瓶中。步骤3:检测各培养瓶中病毒的数量。③如果要将63天后康
复者产生的抗体用于临床治疗,还需开展的研究有用于治疗的
抗体的最适浓度, 抗体对人体的副作用等。
快速核答案
考点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固本·识记类)
必备知识 精梳理
1.(1)造血干 胸腺 辅助性 细胞毒性 骨髓 呼吸道 呈递抗原
抗原处理和呈递 抗原 一 (2)蛋白质
2.(1)溶菌酶
考点易错·明辨析
(1)× (2)× (3)× (4)√ (5)× (6)×
长句拓展·练思维
(1)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细胞分化的结果;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
果 (2)细胞因子、溶菌酶,动物唾液中含有溶菌酶,溶菌酶能杀死
细菌,有利于伤口愈合 (3)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被
溶菌酶水解后,细胞壁破损,细菌失去保护,易破裂死亡
典型例题 提能力
1.B 2.B
考点二 特异性免疫(识记·应用类)
必备知识 精梳理
2.(1)抗体 体液(2)辅助性细胞 浆细胞 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
辅助性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3)沉淀 免疫
3.(1)细胞因子 细胞毒性细胞 (新的)细胞毒性细胞 靶细胞 辅助性细胞 辅助性 (2)活化 识别 抗体
4.B 细胞毒性 ; 111病原体 被病原体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浆 抗体 靶细胞 细胞外液 细胞 5.糖皮质激素
考点易错·明辨析
(1)√ (2)√ (3)× (4)× (5)× (6)× (7)×
长句拓展·练思维
1.体液免疫是靠两个信号保证针对某种病原体的特异性的,即病原体
与B细胞接触形成的第一个信号及辅助性细胞传递的第二个信号。细
胞免疫依靠细胞毒性细胞识别宿主细胞表面分子的特异性变化,保
证针对某种病原体的特异性。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康复者的血清中含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
该抗体可以与新型冠状病毒结合,使病毒失活,有助于病人康复
3.因为存在记忆细胞,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记忆细胞会迅速
增殖分化,迅速、高效地产生免疫反应
典型例题 提能力
命题角度一 特异性免疫过程分析
1.C 2.C
命题角度二 免疫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
3.C 4.D
命题角度三 免疫相关实验探究与分析
5.B 6.C
考点三 免疫失调与免疫学应用(识记·应用类)
必备知识 精梳理
(3)遗传倾向 个体差异
2.(1)免疫自稳功能异常 (2)组织和器官 (2)先天性 (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辅助性细胞 免疫功能 性接触、血液和
母婴 (1)①灭活的 减毒 ②抗体 (2)①丧失功能 ②一半以上 免疫抑制剂(3)抗原和抗体(4)免疫增强疗法 免疫抑制剂
考点易错·明辨析
(1)× (2)√ (3)× (4)× (5)√ (6)× (7)√
长句拓展·练思维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免疫防御和免疫监视 (2)艾滋病病毒会
破坏辅助性细胞,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丧失,所以直接死因往往是其
他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典型例题 提能力
命题角度一 免疫失调的实例分析
1.C 2.D
命题角度二 免疫学的应用实例
3.A 4.C
经典真题·明考向
1.D 2.A 3.D
4.(1)由基因决定的程序性调控过程 (2)辅助性细胞减少阻碍了
浆细胞和细胞毒性细胞的产生
(3)思路:从样品中提取,逆转录得,用核酸特异性引物
进行,电泳检测产物。
结果:有目的条带。
(4)特异性高,免疫保护时间长
题组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D 2.D
题组二 特异性免疫
3.D 4.D 5.B
题组三 免疫相关实验探究分析
6.A 7.D
题组四 免疫失调的实例分析
8.B 9.D 10.C
题组五 免疫学的应用实例
11.B 12.D
综合应用练
13.(1)抗原呈递 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 免疫活性物质 (2)细胞毒性 溶酶体 (3) m>蛋白抑制物质的分泌 监视 (4)(或) 灭活的或减毒
14.(1)树突状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 浆 (2)当出现变异的流感病毒入侵机体时,已有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难以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故需每年接种疫苗 (3)不能 将三种抗体分别与病毒混合一段时间后依次加入A、B、C培养瓶中 检测各培养瓶中病毒的数量 用于治疗的抗体的最适浓度;抗体对人体的副作用等课时作业(三十八) 免疫调节
1.D [解析] 免疫器官是指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A错误;不是所有免疫细胞都能参与特异性免疫,B错误;免疫活性物质并不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如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等大多数细胞都能产生溶菌酶这种免疫活性物质,C错误;疫苗是人们根据免疫反应的规律来设计的,即免疫反应能产生记忆性和特异性,以促进对机体有利的免疫反应,从而维护人体健康,D正确。
2.D [解析] 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手术清除淋巴结会损伤皮肤或者黏膜,使非特异性免疫受损,A正确;淋巴结是淋巴回流的重要通道,手术清除淋巴结会阻碍局部淋巴回流,进而引发组织水肿,B正确;淋巴结能阻止和消灭侵入人体的微生物,是体内一种重要的免疫器官,C正确;要将入侵机体的病毒清除掉需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发挥作用,D错误。
3.D [解析] 免疫细胞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其中B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熟,T细胞迁移到胸腺成熟,A错误;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再分裂分化为记忆细胞,B错误;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C错误;细胞毒性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靶细胞并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D正确。
4.D [解析] 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A正确。抗体、B淋巴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正确。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作为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同时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细胞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与分化,因此辅助性T细胞可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活化,C正确。抗体不能进入细胞内,而是在体液中与抗原特异性结合,D错误。
5.B [解析] 结合图示可以看出,相对于IgM,IgG产生得更晚,但存在时间更长,A正确;人体免疫应答过程中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都发挥作用,B错误;再次应答时,产生抗体的浆细胞可来自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短时间内可以产生大量的抗体,C正确;接种疫苗时,最好是间隔一段时间后再次进行接种,因为短期内再次接种可能引起接种的疫苗与机体产生的抗体结合,无法起到免疫预防的效果,D正确。
6.A [解析] “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是对照实验中控制自变量的方法,实验组手术去除支配脾脏的神经用到了“减法原理”,A错误;免疫自稳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而脾脏参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B正确;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C正确;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去除脾脏神经的小鼠体内相应浆细胞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可见神经系统对小鼠的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D正确。
7.D [解析] 初次注射抗原后,四组小鼠都发生特异性免疫,都能产生记忆细胞,A正确;题述四组小鼠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是再次接触同种抗原的组,即A组和D组,B正确;过敏反应发生在再次接触过敏原时,则初次注射抗原甲后A组不会出现过敏反应,C正确;灭活疫苗无法侵染到细胞内部,故无法引起机体的细胞免疫,D错误。
8.B [解析] 初次接触过敏原会引发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A正确;抗体不是肥大细胞产生的,而是浆细胞产生的,B错误;据图可知,细胞因子可将信号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而产生厌恶反应行为,因此可说明部分细胞因子可引发神经电位变化,C正确;据图可知,厌恶反应行为的产生需细胞因子和大脑皮层的参与,说明厌恶反应行为需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共同调节,D正确。
9.D [解析]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会导致细胞核肿胀,并被挤出细胞形成狼疮小体,因此检测体内狼疮小体的量可作为诊断SLE的特征性依据,A正确;根据题意,抗核抗体为多种自身抗体,抗体是在体液免疫过程中产生的,体液免疫的进行需要B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参与,B正确;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强导致的,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因此可用于辅助治疗SLE,C正确,D错误。
10.C [解析] HIV破坏免疫系统,主要攻击辅助性T细胞,因此艾滋病患者出现症状后,体内辅助性T细胞数量减少,A正确;HIV的遗传物质为单链RNA,不稳定,具有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B正确;HIV破坏免疫系统,但机体仍存在部分体液免疫应答,因此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C错误;HIV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可推测引起免疫逃逸的原因可能是HIV感染的宿主细胞膜表面某些分子未发生变化,D正确。
11.B [解析] 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的结果,而细胞免疫是以T细胞为主的免疫反应,即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依赖于T细胞的作用,A错误;免疫抑制剂可抑制机体免疫功能,所以患者在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避免或减轻免疫排斥反应,B正确;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C错误;直系亲属间由于有一定血缘关系,一般配型较好,术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的概率低,但仍然会引起免疫排斥反应,D错误。
12.D [解析] 清除体内肿瘤细胞的过程属于免疫监视功能,A错误;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B错误;主动免疫治疗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定的记忆T细胞,被动免疫治疗中注射的抗体能清除抗原,注射的细胞因子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但都无法产生特定的记忆T细胞,C错误;抗原呈递细胞可与辅助性T细胞结合,增强其活性并使其分泌细胞因子,这与免疫检测点疗法的原理相似,D正确。
13.(1)抗原呈递 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 免疫活性物质
(2)细胞毒性T 溶酶体
(3)Th2 HPV E5蛋白抑制物质b的分泌 监视
(4)L1(或L1和L2) 灭活的或减毒
[解析] (1)据图分析,HPV入侵机体后,会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在体液免疫过程中,一部分HPV会被[甲]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并将抗原信息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Th),辅助性T细胞(Th)会向Th2方向分化,Th2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后与B细胞结合,为B细胞的激活提供了第二个信号,同时,辅助性T细胞(Th)能分泌物质a抑制HPV mRNA的形成,a在免疫系统的组成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2)据图分析,当HPV侵入皮肤细胞后,会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辅助性T细胞(Th)向Th1方向分化并分泌物质b(细胞因子)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并使其裂解,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激活靶细胞内与细胞凋亡有关的酶使靶细胞裂解,此过程中,靶细胞中的溶酶体发挥了重要作用。(3)由于HPV主要局限于皮肤黏膜表皮细胞层的感染,极少进入血液,因此细胞免疫在病毒的清除中占有主要作用,HPV可能通过逃避细胞免疫的方式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一是被HPV感染的组织中,免疫应答可能会向Th2方向漂移,二是皮肤细胞中HPV E5蛋白会抑制物质b的分泌从而抑制细胞免疫,使病原体癌基因更易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功能,增加宿主患宫颈癌的概率。(4)HPV的衣壳蛋白主要由L1和L2构成,且主要成分是L1。根据这一信息,医学工作者提出HPV疫苗的设计思路:可以纯化或利用基因工程生产HPV的L1(或L1和L2),并以此为基础设计HPV疫苗。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14.(1)树突状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 浆
(2)当HA、NA出现变异的流感病毒入侵机体时,已有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难以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故需每年接种疫苗
(3)不能 将三种抗体分别与病毒混合一段时间后依次加入A、B、C培养瓶中 检测各培养瓶中病毒的数量 用于治疗的NA抗体的最适浓度;NA抗体对人体的副作用等
[解析] (1)流感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侵入人体后,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后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开始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该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在二次免疫中发挥作用。(2)HA和NA是流感病毒表面的两种蛋白,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经常变化,导致每年流行的病毒毒株可能不同。每年都要进行预防接种,其免疫学原理是当HA、NA出现变异的流感病毒入侵机体时,已有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难以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故需每年接种疫苗。(3)某科研小组欲探究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自变量为抗体的种类。①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所以推测选用的对照抗体不能与流感病毒特异性结合。②实验的主要步骤为步骤1:将易感细胞随机均分为三组,再分别置于A、B、C培养瓶中培养。步骤2:将三种抗体分别与病毒混合一段时间后依次加入A、B、C培养瓶中。步骤3:检测各培养瓶中病毒的数量。③如果要将63天后康复者产生的NA抗体用于临床治疗,还需开展的研究有用于治疗的NA抗体的最适浓度,NA抗体对人体的副作用等。课时作业(三十八) 免疫调节
题组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2024·江苏苏州三模] 人体免疫系统在抵御病原体的伤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免疫器官是指免疫细胞生成与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B.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它们都可以参与特异性免疫
C.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细胞因子
D.疫苗的应用是人们根据免疫反应的规律设计的,即免疫反应能产生记忆性和特异性
2.[2024·河南郑州三模] 外科手术治疗肿瘤时,需切除病变累及的淋巴结,术后部分患者会出现水肿、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可用胸腺肽(胸腺分泌的可刺激T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多肽)辅助治疗。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手术清除淋巴结会损伤皮肤或者黏膜,非特异性免疫受损
B.手术清除淋巴结会阻碍局部淋巴回流,进而引发组织水肿
C.淋巴结是体内一种重要的免疫器官,能阻止和消灭侵入人体的微生物
D.胸腺肽是免疫活性物质,T细胞被其激活后仅通过细胞免疫就能将入侵机体的病毒清除
题组二 特异性免疫
3.[2024·福建福州期末] 人体被病原体感染后,会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体内各种免疫细胞都是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熟
B.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和分裂分化为记忆细胞
C.记忆细胞能特异性结合抗原并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D.细胞毒性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靶细胞并使其裂解死亡
4.[2024·湖北武汉模拟] 机体清除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B淋巴细胞活化后,可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B.抗体、浆细胞、B淋巴细胞不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C.辅助性T细胞可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活化
D.病毒激发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进入细胞与病毒结合
5.[2024·河北邯郸二模] IgG和IgM是机体受到抗原刺激以后,产生的两种主要抗体。下图为人体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一般规律示意图,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
A.相对于 IgM,IgG产生得更晚,但存在时间更长
B.人体免疫应答过程只有特异性免疫在发挥作用
C.再次应答时,产生抗体的浆细胞可来自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
D.接种疫苗时,最好是间隔一段时间后再次进行接种
题组三 免疫相关实验探究分析
6.[2024·河北沧州三模] 手术去除支配小鼠脾脏的神经后,给小鼠注射病原体,发现对照组小鼠产生了大量针对该病原体的浆细胞,而实验组小鼠体内的相应浆细胞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实验的设计运用了“减法原理”和“加法原理”
B.脾脏能通过清除衰老血细胞参与免疫自稳
C.病原体和辅助性T细胞都参与了B细胞的活化
D.实验表明神经系统对小鼠的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
7.动物初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再次免疫应答。某研究小组取若干只实验小鼠均分成四组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小鼠分组 A组 B组 C组 D组
初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间隔一段合适的时间
再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抗原甲 抗原乙
A.初次注射抗原后,四组小鼠都能产生记忆细胞
B.四组小鼠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现象的是A、D两组
C.若抗原甲为过敏原,则初次注射抗原甲后A组不会出现过敏反应
D.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都能引起机体产生较强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题组四 免疫失调的实例分析
8.[2024·北京昌平区二模] 机体再次摄入食物过敏原后,大脑相应区域会被激活,个体产生厌恶反应行为,该过程机理如下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初次接触过敏原会引发体液免疫
B.肥大细胞产生的抗体与过敏原结合
C.部分细胞因子可引发神经电位变化
D.厌恶反应行为需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共同调节
9.[2024·山东济南一模]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被称为“不死的癌症”,是由抗核抗体为主的多种自身抗体引起的疾病。抗核抗体进入细胞膜受损的细胞后,能与细胞核接触,攻击DNA、组蛋白、核仁等,导致细胞核肿胀并被挤出细胞形成狼疮小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检测体内狼疮小体的量可作为诊断SLE的依据
B.抗核抗体的产生过程需要B细胞和T细胞的参与
C.免疫抑制剂可用于辅助治疗SLE
D.人体免疫机能降低时可能会引发系统性红斑狼疮
10.[2024·湖南长沙二模]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免疫逃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艾滋病患者出现症状后,体内辅助性T细胞数量减少
B.由于HIV具有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的效果难以持久
C.HIV会攻击免疫系统,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
D.引起免疫逃逸的原因可能是HIV感染的宿主细胞膜表面某些分子未发生变化
题组五 免疫学的应用实例
11.[2024·浙江宁波二模] 针对肾脏移植手术患者可能出现的免疫排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免疫排斥主要依赖于B淋巴细胞的作用
B.患者在术后可使用免疫抑制剂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
C.移植前仅需检测肾脏提供者和患者的血型是否一致
D.直系亲属间进行肾脏移植不会引起免疫排斥
12.[2024·广东江门二模] 肿瘤的生物免疫治疗主要分为主动免疫治疗(注射肿瘤疫苗)、被动免疫治疗(注射外源性的免疫效应物质,如抗体、细胞因子等)和免疫检测点疗法(主要通过信号刺激来调节辅助性T细胞的活性,以提高肿瘤免疫应答)三种类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清除体内的肿瘤细胞的过程属于免疫自稳功能
B.抗体和细胞因子都是由辅助性T细胞合成并分泌的
C.主动和被动免疫治疗都能使患者产生相应的记忆T细胞
D.抗原呈递细胞的作用与免疫检测点疗法所遵循的原理相似
综合应用练
13.[2025·广东深圳月考] 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一类专门感染人皮肤及黏膜上皮细胞的DNA病毒,会诱发宫颈癌等疾病。如图是HPV入侵机体后的生理活动和机体部分免疫应答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经[甲]      细胞传递HPV抗原后,辅助性T细胞(Th)会向Th2方向分化,Th2              并与B细胞结合,为B细胞的激活提供了第二个信号。同时,Th能分泌物质a抑制HPV mRNA的形成,a在免疫系统的组成中属于           。
(2)当HPV侵入皮肤细胞后,Th向Th1方向分化并分泌物质b,促进      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此过程中,靶细胞中的    (细胞器)发挥了重要作用。
(3)HPV主要局限于皮肤黏膜表皮细胞层的感染,极少进入血液,因此细胞免疫在病毒的清除中占有主要作用。据图推测,HPV可能通过以下途径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一是被HPV感染的组织中,免疫应答会向    (填“Th1”或“Th2”)方向漂移,二是皮肤细胞中                         ,从而抑制细胞免疫,使病原体癌基因更易逃避宿主的免疫    功能,增加宿主患宫颈癌的概率。
(4)HPV的衣壳蛋白主要由L1和L2构成,且主要成分是L1。根据这一信息,医学工作者提出HPV疫苗的设计思路:可以纯化或利用基因工程生产HPV的    ,并以此为基础设计HPV疫苗。疫苗通常是用        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14.[2024·湖南郴州三模] 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严重时可致死。回答以下问题:
(1)流感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侵入人体后,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一些病原体被              (写出两种即可)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后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开始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    细胞,该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2)HA和NA是流感病毒表面的两种蛋白,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经常变化,导致每年流行的病毒毒株可能不同。每年都要进行预防接种,其免疫学原理是                                                              。
(3)某科研小组欲探究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准备了以下主要实验材料:感染流感病毒63天、21天后康复者的NA抗体、对照抗体(三种抗体等量),流感病毒和易感细胞。实验结果表明63天、21天后康复者均产生了与流感病毒特异性结合的NA抗体,其中63天后康复者产生的NA抗体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
①推测选用的对照抗体    (填“能”或“不能”)与流感病毒特异性结合。
②请简要写出该实验的主要步骤。
步骤1:将易感细胞随机均分为三组,再分别置于A、B、C培养瓶中培养。
步骤2: 。
步骤3: 。
③如果要将63天后康复者产生的NA抗体用于临床治疗,你觉得还需开展哪些方面的研究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