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7课猫训练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 请将加点字词中错误的字或字音,进行改正。
(1)懒惰(tuò)就像一个小口子,越是放任则越大。
(2)你明明知道魔术是假的,却还试图怂勇(sǒng yǒng)我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是真的。
(3)冬天的早晨,门口蜷(juǎn)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
(4)我们要依法严惩(chěng)违法者。
(5)猫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郑振铎见此枉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辨诉的动物。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它似乎太______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②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______着。
③我很想______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活泼 凝望 补救 B.胆大 张望 弥补
活泼 张望 补救 D.胆大 凝望 弥补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蒲、佩午囊、采百草等习俗在民间广为流传。
B、我们要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用美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美的眼光去观察世界。
C、京剧“国粹”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恢宏,深受戏迷和中老年朋友的喜爱。
D、经过专家们评议,使明代永乐年间的青花瓷摘得头筹,成为盐城的“民间国宝”。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博物馆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主要是来自博物馆丰富多彩的藏品□自然标本、考古遗物、艺术珍品、革命文物……不同类型的藏品记录着自然和人类文明的多元信息,蕴含着提升审美水平、厚植家国情怀、促进文明交流等多种力量。
A.”。 ? : B.。” 。 :
C.”。 。 、 D.。” ? 、
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②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③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④我们家的大花猫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⑤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⑥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儿响动,又是多么尽职。
⑥①④⑤③② B. ③①⑥②⑤④
④①③⑤②⑥ D. ④⑤③⑥①②
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7.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1)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
(2)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
(3)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
(4)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 )
8.学习了《猫》之后,班上准备开展“动物杂谈——猫”的语文实践活动,请完成以下各题。
(1)【读后感悟】读了郑振铎家养的三只猫的故事,你一定会有许多感触,对于文中的“我”,你想说点什么呢?请写在下面。
(2)【语言积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猫”的成语和歇后语,请各写出一个。
【漫画释义】认真观察下面这幅漫画,说说其寓意。
9.2024年是甲辰龙年,《甲辰年》特种邮票由著名设计师王虎鸣设计,传承了生肖系列邮票的总体风格,取材扎实、立意吉祥。请欣赏下面两枚邮票的图稿,任选其一进行介绍。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的,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三妹想着种种方法逗它,它都不理会。我们都很替它忧郁。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的躺着。有一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的说道:“哥哥,小猫死了!”
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她道,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要送给人家。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黄色的小猫同来。立刻三妹一部分的注意,又被这只黄色小猫吸引去了。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得好几次。每次总要寻找了一回,方才寻到。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把它抱了下来。一放手,又极快地爬上去了。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
某一日清晨,我起床来,披了衣下楼,没有看见小猫,在小园里找了一遍,也不见。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
“三妹,小猫呢?”
她慌忙地跑下楼来,答道:“我刚才也寻了一遍,没有看见。”
家里的人都忙乱的在寻找,但终于不见。
李嫂道;“我一早起来开门,还见它在厅上。烧饭时,才不见了它。”
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连向来不大喜欢它的张婶也说;
“可惜,可惜,这样好的一只小猫。”
我心里还有一线希望,以为它偶然跑到远处去,也许会认得归途的。
午饭时,张婶诉说道:“刚才遇到隔壁周家的丫头,她说,早上看见我家的小猫在门外,被一个过路的人捉去了。”
于是这个亡失证实了。三妹很不高兴的,咕噜着道:“他们看见了,为什么不出来阻止?他们明晓得它是我家的!”
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的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婶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婶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扳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
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
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0.文章围绕养猫这一中心,写了三个故事,记述了“我”及家人养猫的经历。请你勾画文中的语句,简要概括每个故事的内容。
11、 品味下面的句子,按要求说说各句的表达效果。
(1)“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请品析标点符号的表达效果)
(2)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为什么把“我的暴怒、我的虐待”比作“针”?)
(3)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改为“我以为真是‘畏罪潜逃’了”好不好?)
12、课文中多处埋下伏笔,暗示花白猫的悲惨结局。请找出这些伏笔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强:你做过40多年的编辑,现在的编辑出版人还是挺焦虑的,因为纸质出版物仍是出版社的主要收入来源,我们担心找不到或掌握不了新技术,你从编辑角度来看,编辑出版人应该怎么办?
李敬泽:技术和媒介的终端始终是人,我常常觉得有时候我们的焦虑在技术上,但却对人的“焦虑”还不够,我们真的非常深刻、非常深入地去研究媒介终端的人了吗?他们需要什么?他们在想什么?我觉得有时候我们不考虑用户需求,只想着“手里有货”,焦虑如何通过技术媒介把内容“卖出去”。
宋强:当下大众大量时间被短视频占据,短视频会不会在未来成为一种主要传播手段?
李敬泽: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许多变化,很多变化来势汹汹,后来却只是过眼云烟。媒介从文字转向图像的变化影响深远,某种程度上对文化,甚至对“人之为人”的基本根基构成了严重冲击。在这个问题上,不仅仅是出版界的问题与焦虑,需要整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体系做出系统性回应。
宋强:可能未来的编辑不再是这拨人,而是新型编辑、新的一拨人。
李敬泽:我坚信越是在这种时候越需要编辑。未来的编辑,不是出版社里一审二审三审的传统编辑,而是能敏锐回应社会时代变化、人群需求,具备文化直觉甚至创造力的从业者。传统三审三校的编辑需坚守岗位责任,但更重要的是,未来的编辑可能集作者、编者、传播者角色于一体,也许不是一个人,也许是一个团队,所承担的责任与实践方式将突破传统媒介的边界。
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当下媒介变化的烈度之深、影响之大,未必比得上竹简的发明。正如飞机、火车的发明很伟大,但比发明出飞机、火车更伟大的、更巨大的变革是人类发明了车轮,那是决定性的变化。
人类经历过若干次巨大的、革命性的媒介变革,都依靠先辈的智慧走过来了。如今既要积极应变,同时也不必过于焦虑和惊慌失措。竹木简出现后,甲骨便不再作为主流书写载体,每次变化皆是如此,只是相比古代社会,在现代社会里可能性空间要更大一些。
宋强:有些东西可能注定要被淘汰的,就让它淘汰。
李敬泽:有时候我在想一定会被淘汰吗?我觉得也未必。有些东西,信心我是有的,比如书,我不认为书会真的被淘汰。当然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阅读生活中,文化定位可能会发生变化。
人类努力了这么多年,也未淘汰毛笔与书法。书会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或许不再是中心。但是,人们在表达内心复杂情感、思考人生哲学时,仍然需要文字。有一点我坚信:人依然要靠文字处理复杂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文字是最根本的媒介,如果以后放弃文字,全靠图像去处理复杂问题,人类将严重退化,意味着我们失去了人之为人的根本。
宋强:知识图书也好,包括文学作品也好,过去承载着传播知识、情感共鸣、娱乐等功能。AI时代,或许可以通过问答模型获取这些内容。
李敬泽:我完全反对这样的说法。我认为我们常常只看到表面。问题从何而来?为何会想起向AI提问?所谓问题,所谓获取知识是由于你心里已经有“问”,然后才想起打开AI询问某一问题。心里有“问”,也就是心里已经有一个“问题域”。“问题域”从何而来?AI时代仍需心里有求知场域,场域来源可能需要编辑设定、提炼、提出问题,有文化产品回应问题,使人接受问题后产生新问题并寻找答案。一个从未接触过知识的人,不会自发向AI提问。知识的“起跳点”仍需由出版人提供,人们需要通过出版内容建立认知框架、激发兴趣。我们只看到用AI解决问题的环节,却忽视了问题产生的基础。
宋强:在AI时代,纯文学创作是否会越来越小众?
李敬泽:当我们谈论这个问题时,实际上我们有一个固化思维。现有纯文学创作或许会小众化,但我始终认为文学或者文学性,作为人类表达分享情感经验的最基本的需求将永存。只要人类未放弃文字,文学就会存在,只是形态会变化甚至是巨大变化。
宋强:网络文学借助AI可大量产出,品质会不会下降?
李敬泽:( )
宋强:你觉得这场媒介的变革会延续多长时间?
李敬泽:谁能说得清楚呢?历史上,造纸术东汉发明,唐代才有雕版印刷,宋代出现初步商业印刷,过程漫长。现代技术迭代加速,二三十年已历经巨大变化。当前真正令人焦虑的不是变化,而是这种变化还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构,这就意味着还没有找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技术稍一变革可能使所有投入归零,这是现在最让我们焦虑的问题,但我们只能往前探索。
(摘编自李敬泽、宋强《AI时代,出版人的价值在于提供知识“起跳点”》)
13.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敬泽认为出版人在AI时代的焦虑源于对技术浪潮席卷的担忧,并指出解决焦虑的办法是深入研究媒介终端用户的需求。
B. 李敬泽结合自身经历分析,认为媒介从文字转向图像的变化,虽来势汹汹,但会像过往的许多变化一样,成为过眼云烟。
C. 在AI时代,人们可以通过AI工具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但李敬泽认为,这需要人们接触过知识,才能自发地向AI提问。
D. 现有纯文学创作在AI时代可能小众化,但作为人类表达分享情感经验的最基本的需求,只要人类不放弃文字,它就会永远存在。
14.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承接宋强提出的编辑可能会转型的推测,李敬泽做出了详细分析,体现出他思维的前瞻性和深刻性。
B. 李敬泽以竹木简取代甲骨成为主流书写载体为例,证明现代社会的空间比古代大,人们更易挺过变革。
C. 李敬泽对媒介变革延续时间的问题回答谨慎,而且用历史上技术变革的事例进行了比较,视野开阔。
D. 在对话中,宋强的提问主要聚焦技术变革产生的影响,而李敬泽多从人文角度回应。
15.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东西会被淘汰,但是_______。它丰富着人们的日常和阅读生活,通过文字展现人们的所思所想,让大家沟通情感,表达思考。在某种程度上,文字是人类最根本的媒介工具。然而,当前的视觉文化时代, _______,文字反过来成为配角。如果_______,抛弃文字,人类将严重退化。
16. 根据上文,文中括号处空缺的内容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
17. 李敬泽阐述的有关“问题域”和“知识‘起跳点’”的见解,对AI时代的出版人有何启示?请根据原文简要分析。
(三)阅读《猫的故事》,完成小题。
猫的故事
梁实秋
①我的家在北平的一个深巷里。有一天,冬夜荒寒,卖水萝卜的,卖硬面饽饽的,都过去了,除了值更的梆子遥远的响声可以说是万籁俱寂。这时候屋瓦上嗥的一声猫叫了起来,时而如怨如诉,时而如诟如詈①,然后一阵跳踉,窜到另外一间房上去了,往返跳跃,搅得一家不安。
②北平的窗子是糊纸的,窗棂不宽不窄正好容一只猫儿出入,只消他用爪一划即可通往无阻。在春暖时节,有一夜,我在睡梦中好像听到小院书房的窗纸响,第二天发现窗棂上果然撕破了一个洞,显然是有野猫钻了进去。大概是饿极了,进去捉老鼠。我把窗纸补好,不料第二天猫又来,仍从原处出入,这就使我有些不耐烦,第三天又发生同样情形,而且把书桌书架都弄得凌乱不堪,书桌上印了无数的梅花印,我按捺不住了。
③我家的厨师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除了调和鼎鼐②之外还贯通不少的旁门左道,他因为厨房里的肉常常被猫拖拉到灶下,鱼常被猫叨着上了墙头,怀恨于心,于是殚智竭力,发明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捕猫方法。他用铁丝一根,在窗棂上猫经常出入之处钉一个铁钉,铁丝一端系牢在铁钉之上,另一端在铁丝上做一活扣,使铁丝作圆箍形,把圆箍伸缩到适度放在窗棂上,便诸事完备,静待活捉。猫窜进屋的时候前腿伸入之后身躯势必触到铁丝圆箍,于是正好套在身上,活生生悬在半空,愈挣扎则圆箍愈紧。厨师看我为猫所苦无计可施,遂自告奋勇为我在书房窗上装置了这么一个机关。我对他起初并无信心,姑妄从之。但是当天夜里居然有了动静,早晨起来一看,一只瘦猫奄奄一息的赫然挂在那里!
④厨师对于捉到的猫向来执法如山,不稍宽容,我看了猫的那副可怜相儿,直为她婉言求情。结果是从轻发落予以开释,但是厨师坚持不能不惩戒,即在猫身上用原来的铁丝系上一只空罐头,开启街门放她一条生路。【甲】只见猫一溜烟似的唏哩哗喇地拖着罐头绝尘而去,像是新婚夫妻的汽车驶离教堂去度蜜月。跑得愈快,罐头响声愈大,猫受惊乃跑得更快,惊动了好几条野狗跟在后面追赶,黄尘滚滚,一瞬间出了巷口往北而去。她以后的遭遇如何我不知道,我心想她吃了这个苦头以后绝对不会再光顾我的书房。窗户纸从新糊好,我准备高枕而眠。
⑤当天夜里,听见铁罐响,起初是在后院砖地上哗啷哗啷的响,随后像是有东西提着铁罐攀爬枣树,终乃在我的屋瓦上作响。屋瓦是一垅一垅的,中有小沟,所以铁罐越过瓦垅的声音是格登格登的清晰可辨。我打了一个冷战:难道是那只猫的阴魂不散?她拖着铁罐子跑了一天,藏躲在什么地方,终于深夜又复光临寒舍,我家究竟有什么东西值得使她这样的念念不忘?
⑥“哗啷”一声,铁罐坠地,显然的是铁丝断了。几乎同时,“噗”的一声,猫顺着我窗前的丁香树也落了地。【乙】她低声地呻吟了一声,那是初释重负后的一声叹息。随后我的书房窗纸又撕破了——历史重演。
⑦这一回我下了决心,我如果再度把她活捉,要用重刑,不是系一个铁罐就能了事。我先到书房里去查看现场,情况有一些异样,大书架接近顶棚最高的一格有几本书洒落在地上。倾耳细听,书架上有呼噜呼噜的声音。怎么猫找到了这个地方来酣睡?我搬了高凳爬上去窥视,吓我一大跳,原来是那只瘦猫拥着四只小猫在喂奶!
⑧四只小猫是黑白花的,咕咕容容的在猫的怀里乱挤,好像眼睛还没有睁开,显然是出生不久。在车船上遇到有妇人生产,照例被视为喜事,母子好像都可以享受好多的优待。我的书房里如今喜事候门,而且一胎四个,原来的一腔怒火消去了不少。天地之大德曰生,这道理本该普及于一切生灵。猫为了她的四只小猫,不顾一切的冒着危险回来喂奶,伟大的母爱实在是无以复加!
⑨猫的秘密被我发现,感觉安全受了威胁,一夜的功夫她把四只小猫都叼离书房,不知运到什么地方去了。
(有删改)
①【如诟(gòu)如詈(lì)】意思是像指责又像辱骂。②【鼎(dǐng)鼐(nài)】是指古代两种烹调食物的器具。
18. 文章以时间和故事的发展为顺序来写,脉络清晰,请阅读全文,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本文紧紧围绕猫的举动和“我”对猫的态度变化来写:猫在夜间嗥叫,弄破“我”的窗户纸,让“我”讨厌而憎恶→______,“我”又心生同情→一天夜里,猫又撕破了书房窗纸,“我”_____→后来______,_______。
19. 梁实秋散文善用修辞,这使其语言具有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特点。请你从画线句中任选一句,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是如何体现这一语言特点的。
【甲】只见猫一溜烟似的唏哩哗喇地拖着罐头绝尘而去,像是新婚夫妻的汽车驶离教堂去度蜜月。
【乙】她低声地呻吟了一声,那是初释重负后的一声叹息。
20. “天地之大德曰生,这道理本该普及于一切生灵。”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其中蕴藏的深意。
答案
1.恿 妄 辩 2.duò quán chéng 3.A 4.A 5.C 6. 第一句话表现了这只猫的死带给我们的感受,虽然难过,但还不至于太伤心,也为后面第二只猫的到来做了铺垫。第二句话表示第二只猫丢失后,我们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起着总结上文的作用,又为下文的被动收养流浪猫做了铺垫。第三句话比上一句程度更深,一个“永不”显示出了作者态度的决绝,放在文章最后,既呼应了开头,又拓展了文意,也对全文作了总结。7.(1)外貌描写 (2)动作描写 (3)神态描写 (4)心理描写 8.(1)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而要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能存有偏见,要宽容、仁爱,要同情弱小者。(2)猫鼠同眠;猫哭耗子——假慈悲(3)这幅漫画批评了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忘记自己本性和职能、不会自食其力的人。(或:赞扬了不顾别人的嘲笑、义无反顾地尽职尽责、勤劳本分、自食其力、坚守自己本职工作的人。)
9.示例一:我选择第一枚“天龙行健”。邮票主要图案是一条神采奕奕的金龙,灵动而不失威严;金龙身旁环绕着寓意吉祥的火焰和祥云纹样,与中国红的背景相互映衬,展示出吉庆祥和、纳福迎祥的美好图景,象征着不断奋发、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
示例二:我选择第二枚“辰龙献瑞”。画面上有两条金龙相对盘旋,中间是一枚玉璧。画面整体与邮票外形构成“天圆地方”的格局,和谐而庄重。中央玉璧有“祥
瑞”二字,寓意祥和圆满、福瑞安康。上方的如意纹样寓意和顺吉祥,下方的水纹、云纹与龙形象共同展现了龙腾四海的宏阔景象,表达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10.勾画语句略。
故事一:家人从隔壁要来一只小猫,它可爱活泼,后来生病死去了,家人感到难过、辛酸。
故事二:母亲从舅舅家带回一只小猫,它更活泼有趣,后来被人捉去了,令家人生气、愤恨。
故事三:张妈拾来一只小猫,它长得难看又懒惰,后来被误解、追打,最后死在邻家屋脊上。
11.(1)两个“!”和一个“?”表现了妻子因鸟被咬死的难过与气愤和对张妈没照顾好鸟的质问和责备。
(2)因为“针”细而尖利,刺人很疼。把“我的暴怒、我的虐待”比作“针”,形象地表现出“我”对待猫的过失言行给自己带来的极大痛苦。
(3)不好。颠倒语序将“我以为”单独放在后面,突出“我”的自以为是、武断,为后文揭晓真相埋下伏笔。
12、①它好像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不活泼,也不去捉鼠,不招人喜欢;②它时常凝望鸟笼,以至于引起“我”及家人对它的留心及误会;③当芙蓉鸟被咬死的时候,它正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让“我”更坚信它是“罪魁祸首”。这些都为这只猫后来的被冤枉埋下伏笔,暗示了它的悲惨结局。
13. C 14. B
15. ①. 书不会被淘汰 ②. 图像逐渐成为主流(主角) ③. 任其发展下去/全靠图像处理复杂问题
16、 示例:①我认为会在一定程度上下降。
②理由:文学是人类表达分享情感经验的最基本的需求,网络文学也不例外,AI无法替代作者对情感和生活的独特体验、思考,借AI大量产出的话,作品易陷入机械化、模式化,品质会在一定程度上下降。
17. ①AI时代的出版人应正确看待AI技术,坚守人文底色,明白人们心里有“问”的重要性;
②出版人要设定、提炼、提出问题,并出版恰当的文化产品回应问题,使人接受问题后产生新问题并寻找答案,建立系统性“问题域”,激活读者求知场域;
③出版人应重视问题产生的基础,向人们提供建立认知框架和激发兴趣的出版内容,为人们提供知识“起跳点”。
18. ①. 示例:猫被厨师捕捉并严厉惩罚 ②. 痛恨至极(要把她活捉用重刑) ③. 猫被“我”发现喂奶后叼子搬离书房 ④. 我在愧疚(担心)中饱含着对伟大母爱的赞美(很是担心她的生活)
19. 甲句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猫逃跑时的狼狈相儿,把猫仓皇逃命比作新婚夫妇度蜜月而奔跑,也写出了猫逃跑时的速度之快,猫的逃跑和新婚夫妇度蜜月的意境完全相反,读来更显得幽默风趣。
乙句运用拟人的修辞,“初释重负”写出了猫脱离空罐后的轻松,“一声叹息”暗示出猫对自己孩子的担忧,其中体现出“我”对猫破窗的痛恨,又对它有些担忧的复杂情感。
20. “天地之大德曰生”,也就是说人世间的大功德、大恩德就是对创造生命的敬重,“普及于一切生灵”,则是说这种敬重不仅仅是对人的生命,还包括对一切弱小生命的珍视和关爱。文中猫的母爱天性表现在它为了孩子能无所畏惧,体现了母爱的伟大,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