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非选择题强化练(五)
(限时:20分钟)
1.为建设美丽新家园,我国政府采取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
施,使黄土高原在过去几十年由黄变绿,生物多样性不断提高。下图
展示了1999年至2015年黄土高原部分区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
(该指数越接近1,表示植被覆盖率越高)、土壤侵蚀量和输沙量的
变化趋势。回答下列问题:
(1)黄土高原的植被恢复过程中,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获得的总能
量______(填“降低”“不变”或“升高”)。水土保持功能增强,体现了
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
升高
间接
[解析] 黄土高原的植被恢复过程中,生产者数量逐步增多,光合作
用增强,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升高;水土保持功能增
强,是生态方面的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若在人工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早期大量种植单一树种,会导致
病虫害爆发,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启发我们在开展生态工程建
设时应遵循______原理。
物种多样性程度低,食物网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抵抗力稳定性弱
自生
[解析] 若在人工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早期大量种植单一树种,会导
致病虫害爆发,可能的原因是物种多样性程度低,食物网简单,自
我调节能力差,抵抗力稳定性弱;这启发我们在开展生态工程建设
时应遵循自生原理(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有助于生态系
统维持自生能力)。
(3)开展退耕还林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逐步恢复,体现了人类活动
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解析] 黄土高原的水分缺乏,自然条件下会向着生物多样性减少的
方向发展,但开展退耕还林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逐步恢复,体现了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
向和速度进行。
(4)据图分析,可以得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逐渐恢复的依据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土壤侵蚀量和输沙量(或水土流失程度)呈显著下降趋势
[解析] 据题图分析,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土壤
侵蚀量和输沙量(或水土流失程度)呈显著下降趋势,可以得出黄
土高原生态环境逐渐恢复的结论。
(5)研究表明,黄土高原植物群落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丰富度
未发生明显变化,土壤无机养分含量升高。从分解者的角度分析该现
象出现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两点即可)
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分解能力可能发生了变化;微生物个体数量增加,加快物质循环,使土壤无机养分增加
[解析] 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分解能力可能发生了变化或微生物个体
数量增加,加快物质循环,使土壤无机养分增加,故黄土高原植物
群落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丰富度未发生明显变化,但土壤无机
养分含量升高。
2.[2024·安徽合肥三模] 新巴尔虎右旗草原在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中的
部分营养级生物能量流动如图所示,单位为 ,图中数
字和字母、 均为能量数值。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________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是____________ ,植食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
率为_____ (保留一位小数)。
生产者
13.1
[解析]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生产
者固定的能量及人工输入的有机物中所
含能量为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据
题图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植食性动物固定的能量与植食性动物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及未被利用的能量之和相等,因此, ,解得
;据题图可知,植食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
(2)图中 的数值为____,①表示的是流向________(填“生产者”“消费
者”或“分解者”)的能量。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4
分解者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 肉食性动物固定的能量与肉食性动物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
散失的能量、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及未被
利用的能量之和相等,因此,解得 。
①表示的是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的特点。
(3)蝗灾会对草原造成毁灭性破坏,群居型蝗虫体内会产生对鸟类
有毒的氢氰酸,使其被鸟类捕食的概率下降,这一过程说明信息传递
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解析]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根据题干信息“蝗灾会对草原造成毁灭性破坏,群居型蝗虫体内会产生对鸟类有毒的氢氰酸,使其被鸟类捕食的概率降低”可推知,这一过程说明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的作用。
3.[2024·广东华南师大附中三模] 大气氮沉降是指大气中的含氮化合物
通过降水和降尘被输入土壤或水体中,过量氮沉降会加速土地酸化的
进程,危害植物的正常生长,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等造成不良影响。为
了在大气氮沉降背景下对草地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管理,科研人员进行
了相关研究。
(1)碳循环失衡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南极冰盖融化等,
同时还会加速土壤中______________对有机碳的分解,释放温室气体,
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此调节机制为________调节。
微生物/分解者
正反馈
[解析] 温室效应加剧导致全球变暖会加速土壤中微生物(分解者)
对有机碳的分解,释放温室气体,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属于正反
馈调节。
(2)土壤有机碳库是全球陆地表层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其微小变动
会对碳平衡产生巨大的影响。
①据图甲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低植物多样性条件下,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氮添加和适度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②地下植物碳库是土壤有机碳库的主要来源。研究者进一步对植物地
下生物量进行测定,结果如图乙。适度放牧可以缓解氮添加导致的土
壤有机碳含量降低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2点)。
适度放牧使植物地下生物量增加;
草食动物的粪便及啃食的植物碎屑使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
[解析] ①据图甲分析可知,自变量为有无氮添加和适度放牧,因变
量为土壤有机碳含量,因此该实验目的是探究低植物多样性条件下,
氮添加和适度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②分析
图乙可知适度放牧可以缓解氮添加导致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的可
能原因是草食动物的啃食使植物增加对地下部分光合产物的投入,
地下生物量增加;草食动物的粪便及啃食的植物碎屑使土壤有机碳
含量增加。
(3)为进一步探究保护土壤有机碳库的措施,基于以上研究,提出
一个科学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植物多样性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有什么影响?不同氮添加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有什么影响?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有什么影响
[解析] 为进一步探究保护土壤有机碳库的措施,基于以上研究,可
以提出的科学问题:提高植物多样性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有什么影响?
不同氮添加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有什么影响?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
有机碳含量有什么影响?
4.[2024·山东临沂二模] 稻田养蟹是我国稻作区重要的生态农业模式,
操作简单易行、经济效益显著,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要求。
图甲是稻蟹共生稻田生态系统的部分结构,图乙是能量流经该稻田生
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图中数值表示能量[单位:
。
(1)连续高温的气候使稻田中某种杂草种群数量明显下降,这种调
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属于________ 制约因素。该稻田生态系统的_____
_______________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非密度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解析] 连续高温的气候对稻田中某种杂草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
的密度无关,这种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食物
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
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2)据图甲可知,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在“藻类 浮游生物 河蟹”的食物链中,浮游生物
同化的能量可以通过自身的遗体残骸和______的粪便流向分解者。
太阳能和饵料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河蟹
[解析] 据图甲可知,稻田养蟹,需要人工为蟹提供饵料,因此输入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除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外,还有饵料中的化
学能。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在“藻类 浮
游生物 河蟹”的食物链中,浮游生物同化的能量可以通过自身的
遗体残骸和河蟹的粪便流向分解者。
(3)图乙中,C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
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17.6
[解析] 图乙是能量流经该稻田生态
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C代
表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
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第二
营养的同化量呼吸散失的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 摄入量-粪便量
,因此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是 。
(4)与传统的稻田生态系统相比,该农业模式明显提高了水稻产量,
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运用稻蟹综合种养的生态农业模式,体现了
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杂草密度降低,减少了与水稻的种间竞争,水稻因而得到更多的阳光、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用于生长;河蟹捕食稻田昆虫,减少昆虫对水稻的取食和危害,增加了水稻产量
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帮助人们科学地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解析] 稻田引入河蟹后,水稻产量得到提高的可能原因是河蟹以杂
草和水稻的老黄叶为食,使杂草密度降低,减少了与水稻的种间竞
争,水稻因而得到更多的阳光、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用于生长;河蟹
捕食稻田昆虫,减少昆虫对水稻的取食和危害,增加了水稻产量。
稻蟹综合种养的生态农业模式,充分地利用了空间和资源,体现了
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科学地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
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
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2024·江苏南京一模] 2024年7月24日,安徽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议了《安徽省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条例
(草案)》等多部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法规。新修条例不再局限于矿山
地质环境保护,而是增加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
要求,体现的是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理念的“全新升级”。请分析回答问
题:
(1)矿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
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解析] 矿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
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2)废弃矿区所形成的塌陷区经过常年积水,可能成为湖泊、水塘
或湿地。采矿中产生的重金属残留进入其中会造成严重污染。科研检
测机构发现某塌陷区水域捕捞的肉食性鱼类体内 含量显著高于水草、
浮游动物等,可能的具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通过淤泥和水体进入生物体内的不易被分解或排出从而积蓄在体内,且在生物体内的浓度沿食物链不断升高
[解析] 通过淤泥和水体进入生物体内的 不易被分解或排出从而积
蓄在体内,且在生物体内的浓度沿食物链不断升高,故肉食性鱼类
体内 含量显著高于水草、浮游动物等。
(3)某地有关部门计划通过生态工程恢复矿区生态环境,与传统的
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工程体系。
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解析] 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
续的工程体系。
(4)为加速恢复矿区生态环境,人们采用的措施包括人工制造表土、
多层覆盖、特殊隔离、土壤侵蚀控制、植被恢复工程等。其中,关键
在于植被恢复,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角度分析,矿区生态恢复过程中植被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答两点即可)
植被恢复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
能利用光能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将太阳能从无机环境输入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为其他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解析] 为加速恢复矿区生态环境,人们采用的措施包括人工制造表
土、多层覆盖等,其中关键在于植被恢复,以及植被恢复所必需的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植被(生产者)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石,能
利用光能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将太阳能从无机环境输入生态系
统;直接或间接为其他生物提供营养物质,故植被在矿区生态恢复
过程中发挥很大的作用。非选择题强化练(五)
1.(1)升高 间接
(2)物种多样性程度低,食物网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抵抗力稳定性弱 自生
(3)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4)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土壤侵蚀量和输沙量(或水土流失程度)呈显著下降趋势
(5)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分解能力可能发生了变化;微生物个体数量增加,加快物质循环,使土壤无机养分增加
[解析] (1)黄土高原的植被恢复过程中,生产者数量逐步增多,光合作用增强,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升高;水土保持功能增强,是生态方面的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2)若在人工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早期大量种植单一树种,会导致病虫害爆发,可能的原因是物种多样性程度低,食物网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抵抗力稳定性弱;这启发我们在开展生态工程建设时应遵循自生原理(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有助于生态系统维持自生能力)。(3)黄土高原的水分缺乏,自然条件下会向着生物多样性减少的方向发展,但开展退耕还林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逐步恢复,体现了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4)据题图分析,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土壤侵蚀量和输沙量(或水土流失程度)呈显著下降趋势,可以得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逐渐恢复的结论。(5)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分解能力可能发生了变化或微生物个体数量增加,加快物质循环,使土壤无机养分增加,故黄土高原植物群落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丰富度未发生明显变化,但土壤无机养分含量升高。
2.(1)生产者 1.376×106 13.1
(2)24 分解者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解析] (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及人工输入的有机物中所含能量为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据题图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302+217+733+64+17+43)×103=1.376×106 kJ/(m2·a)。植食性动物固定的能量与植食性动物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及未被利用的能量之和相等,因此,217+43=63+22+141+m,解得m=34;据题图可知,植食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m/(217+43)=34/(217+43)×100%≈13.1%。(2)肉食性动物固定的能量与肉食性动物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及未被利用的能量之和相等,因此17+34=16+4+7+n,解得n=24。①表示的是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根据题干信息“蝗灾会对草原造成毁灭性破坏,群居型蝗虫体内会产生对鸟类有毒的氢氰酸,使其被鸟类捕食的概率降低”可推知,这一过程说明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的作用。
3.(1)微生物/分解者 正反馈
(2)氮添加和适度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适度放牧使植物地下生物量增加;草食动物的粪便及啃食的植物碎屑使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
(3)提高植物多样性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有什么影响 不同氮添加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有什么影响 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有什么影响
[解析] (1)温室效应加剧导致全球变暖会加速土壤中微生物(分解者)对有机碳的分解,释放温室气体,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属于正反馈调节。(2)①据图甲分析可知,自变量为有无氮添加和适度放牧,因变量为土壤有机碳含量,因此该实验目的是探究低植物多样性条件下,氮添加和适度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②分析图乙可知适度放牧可以缓解氮添加导致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的可能原因是草食动物的啃食使植物增加对地下部分光合产物的投入,地下生物量增加;草食动物的粪便及啃食的植物碎屑使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3)为进一步探究保护土壤有机碳库的措施,基于以上研究,可以提出的科学问题:提高植物多样性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有什么影响 不同氮添加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有什么影响 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有什么影响
4.(1)非密度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太阳能和饵料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河蟹
(3)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17.6
(4)杂草密度降低,减少了与水稻的种间竞争,水稻因而得到更多的阳光、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用于生长;河蟹捕食稻田昆虫,减少昆虫对水稻的取食和危害,增加了水稻产量 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帮助人们科学地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解析] (1)连续高温的气候对稻田中某种杂草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这种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2)据图甲可知,稻田养蟹,需要人工为蟹提供饵料,因此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除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外,还有饵料中的化学能。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在“藻类→浮游生物→河蟹”的食物链中,浮游生物同化的能量可以通过自身的遗体残骸和河蟹的粪便流向分解者。(3)图乙是能量流经该稻田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C代表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第二营养的同化量=呼吸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1220+1280=2500,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500-60=440,因此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440÷2500)×100%=17.6%。(4)稻田引入河蟹后,水稻产量得到提高的可能原因是河蟹以杂草和水稻的老黄叶为食,使杂草密度降低,减少了与水稻的种间竞争,水稻因而得到更多的阳光、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用于生长;河蟹捕食稻田昆虫,减少昆虫对水稻的取食和危害,增加了水稻产量。稻蟹综合种养的生态农业模式,充分地利用了空间和资源,体现了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科学地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1)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2)通过淤泥和水体进入生物体内的Cd不易被分解或排出从而积蓄在体内,且在生物体内的浓度沿食物链不断升高
(3)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4)植被恢复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 能利用光能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将太阳能从无机环境输入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为其他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解析] (1)矿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2)通过淤泥和水体进入生物体内的Cd不易被分解或排出从而积蓄在体内,且在生物体内的浓度沿食物链不断升高,故肉食性鱼类体内Cd含量显著高于水草、浮游动物等。(3)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4)为加速恢复矿区生态环境,人们采用的措施包括人工制造表土、多层覆盖等,其中关键在于植被恢复,以及植被恢复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植被(生产者)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石,能利用光能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将太阳能从无机环境输入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为其他生物提供营养物质,故植被在矿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发挥很大的作用。非选择题强化练(五)
1.为建设美丽新家园,我国政府采取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使黄土高原在过去几十年由黄变绿,生物多样性不断提高。下图展示了1999年至2015年黄土高原部分区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该指数越接近1,表示植被覆盖率越高)、土壤侵蚀量和输沙量的变化趋势。回答下列问题:
(1)黄土高原的植被恢复过程中,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 (填“降低”“不变”或“升高”)。水土保持功能增强,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若在人工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早期大量种植单一树种,会导致病虫害爆发,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这启发我们在开展生态工程建设时应遵循 原理。
(3)开展退耕还林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逐步恢复,体现了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
。
(4)据图分析,可以得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逐渐恢复的依据是
。
(5)研究表明,黄土高原植物群落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丰富度未发生明显变化,土壤无机养分含量升高。从分解者的角度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可能原因是
。(答出两点即可)
2.[2024·安徽合肥三模] 新巴尔虎右旗草原在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中的部分营养级生物能量流动如图所示,单位为103 kJ/(m2·a),图中数字和字母m、n均为能量数值。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kJ/(m2·a),植食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保留一位小数)。
(2)图中n的数值为 ,①表示的是流向 (填“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的能量。能量流动具有 的特点。
(3)蝗灾会对草原造成毁灭性破坏,群居型蝗虫体内会产生对鸟类有毒的氢氰酸,使其被鸟类捕食的概率下降,这一过程说明信息传递具有
的作用。
3.[2024·广东华南师大附中三模] 大气氮沉降是指大气中的含氮化合物通过降水和降尘被输入土壤或水体中,过量氮沉降会加速土地酸化的进程,危害植物的正常生长,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等造成不良影响。为了在大气氮沉降背景下对草地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管理,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
(1)碳循环失衡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南极冰盖融化等,同时还会加速土壤中
对有机碳的分解,释放温室气体,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此调节机制为 调节。
(2)土壤有机碳库是全球陆地表层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其微小变动会对碳平衡产生巨大的影响。
①据图甲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低植物多样性条件下, 。
②地下植物碳库是土壤有机碳库的主要来源。研究者进一步对植物地下生物量进行测定,结果如图乙。适度放牧可以缓解氮添加导致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的可能原因是: (请写出2点)
(3)为进一步探究保护土壤有机碳库的措施,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一个科学问题:
4.[2024·山东临沂二模] 稻田养蟹是我国稻作区重要的生态农业模式,操作简单易行、经济效益显著,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要求。图甲是稻蟹共生稻田生态系统的部分结构,图乙是能量流经该稻田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图中数值表示能量[单位:×10 kJ/(m2·a)]。
(1)连续高温的气候使稻田中某种杂草种群数量明显下降,这种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属于 制约因素。该稻田生态系统的 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2)据图甲可知,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形式有 。在“藻类→浮游生物→河蟹”的食物链中,浮游生物同化的能量可以通过自身的遗体残骸和 的粪便流向分解者。
(3)图乙中,C代表 ;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
(4)与传统的稻田生态系统相比,该农业模式明显提高了水稻产量,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答出两点即可)。运用稻蟹综合种养的生态农业模式,体现了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 。
5.[2024·江苏南京一模] 2024年7月24日,安徽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议了《安徽省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条例(草案)》等多部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法规。新修条例不再局限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而是增加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要求,体现的是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理念的“全新升级”。请分析回答问题:
(1)矿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2)废弃矿区所形成的塌陷区经过常年积水,可能成为湖泊、水塘或湿地。采矿中产生的重金属残留进入其中会造成严重污染。科研检测机构发现某塌陷区水域捕捞的肉食性鱼类体内Cd含量显著高于水草、浮游动物等,可能的具体原因是 。
(3)某地有关部门计划通过生态工程恢复矿区生态环境,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 的工程体系。
(4)为加速恢复矿区生态环境,人们采用的措施包括人工制造表土、多层覆盖、特殊隔离、土壤侵蚀控制、植被恢复工程等。其中,关键在于植被恢复,以及 。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角度分析,矿区生态恢复过程中植被的作用是 。(回答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