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基础过关】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1.天文:《诗经》中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春秋》中有世界上最早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载。
2.历法:商朝时期,历法逐渐完备;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二十四节气。
3.医学: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1.甲骨文
(1)概况: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甲骨文已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
2.青铜器
(1)概况:商周时期,工匠能够准确掌握铜、锡、铅的比例来制作青铜器,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2)金文:商周中晚期,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涉及祭祀典礼、军事行动、法律诉讼等方面内容。
(3)三星堆遗址:四川广汉出土的玉礼器和青铜器表明它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
三、《诗经》和“楚辞”
1.《诗经》: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
2.“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及宋玉等人采用楚国方言创作出的一种新体诗歌;屈原的《离骚》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3.影响:《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实战演练】
1.有一位管理天文的官吏,观察到日食现象,就在一片龟甲上记录下来,你认为这位官吏所处的朝代最有可能( )
A.夏朝 B.西周 C.东周 D.商朝
2.内丘扁鹊祭祀被列入首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内丘是扁鹊行医圣地、生前封地和逝后葬地,祭祀扁鹊规模最大的祭祀地、扁鹊文化发祥地。扁鹊在历史上的贡献是( )
A.发明了切脉诊法
B.编纂出《黄帝内经》
C.著有《论语》一书
D.主持修建都江堰
3.汉字,又称中文,中国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最早具备汉字基本结构的是( )
A.甲骨文 B.铭文
C.仓颉创造文字 D.金文
4.关于殷商的考古探究,张贵余的《一座蕴藏殷商灿烂文明的宝库》记载:妇好墓室共出土青铜器400多件,刻有铭文的近200件,文物种类以礼器和武器为主,随葬铜酒器多达十几种。由此可知,商朝时期( )
A.冶铁技术,精妙绝伦
B.神话传说,源远流长
C.青铜技艺,发端中原
D.青铜文明,丰富多彩
5.三星堆出土了大量深受夏商王朝影响的青铜器和玉器,比如发现了夏商王朝创立的用璋、戈等仪仗化的器具。这表明早期中华文明的特征是( )
A.多元一体 B.满天星斗
C.全面辉煌 D.源远流长
6.它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汇聚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同时也保存了丰富的商周时期的史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光辉的地位。“它”指的是( )
A.《诗经》 B.《离骚》
C.《论语》 D.《墨子》
7.据下图可知,甲骨文可以用来研究当时的( )
A.青铜成就 B.政治制度
C.社会生活 D.审美观念
8.商周时期,青铜器多为礼器、兵器、车马器、乐器等,属于农业生产工具则极少。大多数青铜农具出土于贵族墓葬中,这与处在青铜时代的世界各国都普遍缺乏青铜农具的情况非常相似。材料说明当时( )
A.农业生产发展非常落后
B.青铜冶炼工艺水准领先世界
C.各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D.青铜器是为了满足贵族需要
9.先秦时期,科技文化成就斐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十分重视一年四季天气变化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在先秦时期就有了节气的划分,以后逐渐形成了二十四节气。
根据材料,指出人们编制农历的节气是为哪一领域服务的。(1分)请结合生活常识列举二十四节气中的两个节气。(2分)
材料二
北京冬奥会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将抽象的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艺术巧妙结合。 “冬”的本义是“终”,就是“终结”的意思。甲骨文中的“冬”字就像一段丝麻或者一根绳索,两头都打上结,表示两个顶端,也就是“终结”的意思。而冬季又是一年四季中最末的一个季节,所以就借用这个“冬”字来表示。
(2)甲骨文最早起源于哪个朝代 (1分)甲骨文的造字方法主要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据材料二分析“冬”字使用的是哪种造字方法。(1分)
材料三
(3)请写出材料三文物的名称。(2分)如此精美的艺术品是哪个朝代的工匠制作的 (1分)青铜文明铸造在这个朝代有何重大发展 (2分)
材料四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4)材料四所引诗句的作者是谁 (1分)诗中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分)
10.请根据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6分,要求: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比较)
参考答案:
1.D 依据题干关键信息“日食现象”“龟甲”,结合所学可知,商朝把文字刻在甲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
2.A 根据所学可知,相传,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发明了切脉诊法,使用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黄帝内经》作者不详;《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语的书;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3.A 依据题干材料中的“最早具备汉字基本结构”,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
4.D “出土青铜器400多件”“以礼器和武器为主”等信息反映了商朝时期青铜器数量多、种类丰富,应用于祭祀及军事等多方面,体现了商朝时期的青铜文明丰富多彩。
5.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三星堆遗址出土了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和青铜器,表明它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这说明中华文明的特征是多元一体。
6.A 根据题干中的“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诗歌305篇”“商周时期”等内容,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诗经》的地位和价值。
7.C 根据材料信息“洗手洗脸用的器皿”和“盥”字对应的甲骨文字形可知,甲骨文的“盥”字反映了当时洗手洗脸用的器皿用具及其使用方法,对研究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8.D 据“商周时期,青铜器多为礼器、兵器、车马器、乐器……大多数青铜农具出土于贵族墓葬中……”可知,材料说明当时青铜器多为贵族所使用,是为了满足贵族需要;农业生产发展非常落后、青铜冶炼工艺水准领先世界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在题干中未有体现。
9.【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十分重视一年四季天气变化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可知,人们编制农历的节气是为农业生产领域服务的。二十四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任选两个)。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商朝时期,人们常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对许多事情进行占卜,把占卜情况的文字刻在甲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故甲骨文最早起源于商朝。根据材料“‘冬’字就像一段丝麻或者一根绳索,两头都打上结,表示两个顶端,也就是‘终结’的意思。而冬季又是一年四季中最末的一个季节,所以就借用这个‘冬’字来表示”可得出“冬”字使用的造字方法是象形。第(3)题,观察题干图片及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它是商朝制作的;它的出现能够说明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业制作工艺高超,工匠已能准确地掌握铜、锡、铅的比例来制作各种器具。第(4)题,据“《离骚》”可知,诗句的作者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材料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意思是,我长叹一声禁不住流下眼泪,哀怜人民的生活这样多灾多难,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答案:(1)领域:农业生产。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任选两个)
(2)朝代:商朝。方法:象形。
(3)文物:司母戊鼎。朝代:商朝。发展: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业制作工艺高超;工匠已能准确地掌握铜、锡、铅的比例来制作各种器具。
(4)作者:屈原。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10.【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图一是四羊方尊,图二是带有甲骨文的龟甲。据此可确定题目“中国早期文明成就的代表”。再结合图一、图二所代表的青铜器、甲骨文等文明成就的表现、意义等组织阐述即可,也可从其他角度确定题目展开论述,回答合理即可。
答案:示例:
题目:中国早期文明成就的代表。
阐述:商朝后期,青铜器的制造业规模宏大,工艺高超,四羊方尊是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之一。甲骨文是商朝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等。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象征。前者体现手工业技术,后者代表中国文字发展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