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国的民族
本节教材紧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命题,从历史纵深与现实国情双重视角构建知识体系。教材开篇以《民族大团结》邮票为情境载体,通过56枚邮票的视觉化呈现,将各民族服饰、舞蹈等文化符号具象化,既激发学生兴趣,又隐含“民族团结”的象征意义,为后续内容奠定情感基调。知识结构上,以“民族构成—分布特征—文化多样性—民族政策—实践应用”为主线,层次分明。通过数据对比(如汉族占比91.11%与少数民族差异)和中国民族分布图,引导学生理解中国民族格局的空间分布,强化区域认知能力。以傣族泼水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等典型案例,剖析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如泼水节与热带季风气候的关联),并延伸至“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内核,体现“人地协调观”。通过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等政策解读,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石榴籽”团结理念的时代意义。本节教材既夯实地理核心素养(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又凸显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为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时代青少年提供重要载体。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逐步发展的阶段,但对复杂地理概念的理解仍依赖直观认知。对民族名称、分布等基础概念模糊,对“大杂居、小聚居”等空间分布规律缺乏感性认识,数据分析和地图判读能力较弱。部分学生对民族文化(如服饰、节日)兴趣较高,但对政策理论(如民族区域自治)易产生疏离感。
【内容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地理实践力:
通过填表、联欢会任务,培养学生收集、归纳、分析资料的能力。
人地协调观:
通过对我国民族政策的了解,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培养民族团结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中国民族分布图,学生能够总结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2.通过本节课学习,认识民族独特的文化风情,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难点:
培养学生收集、归纳、分析资料的能力。
课题 中国的民族
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播放各民族独特风情宣传视频。 你知道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有多少个吗 他们的生活习惯是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的民族。 激发学生兴趣,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 学 过 程 一、五十六个民族 展示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团结》部分纪念邮票图,让学生观察邮票中的民族服饰和动作,猜一猜这是哪个民族 师生共同总结: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五十六个民族”,回答下列问题。 1.在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共同生活着 个民族,以 人数最多,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 2.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称 ,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89%,其中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 3.我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如何,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 的地位。 过渡:我国的民族各具特色,但他们都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他们的“家”分布在哪里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二、中国民族的分布 展示教材“中国民族分布”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汉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哪里 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2.为什么汉族地区会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分布 这反映了我国怎样的民族分布特点 (大杂居) 3.读图,找一找回族、维吾尔族、壮族、蒙古族、藏族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区 这反映了我国怎样的民族分布特点 (小聚居) 4.地图中图例重叠的地方很多,这反映了我国怎样的民族分布特点 (交错杂居) 5.归纳总结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6.我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区是 分布最广泛的少数民族是 教师总结: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中国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这种分布格局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例如新疆的“馕”传入内地,汉族的茶叶走进藏族同胞的生活。 过渡:民族的交融不仅体现在分布上,更体现在文化的“多元一体”中。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两个节日,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以邮票为视觉载体,激发兴趣,初步感知民族文化符号。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我国民族数量的基本概况。 读图分析,将抽象分布规律转化为可视操作,强化区域认知。 问题链的设计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
教 学 过 程 三、“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 展示教材“傣族泼水节”和“那达慕大会马术表演”图。 小组讨论: 傣族泼水节和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分别有哪些活动 它们反映了怎样的文化特征 师生总结: 泼水节:泼水祝福(水文化)。 那达慕大会:摔跤、赛马(草原游牧文化)。 教师升华:尽管文化形式不同,但它们都体现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这正应了梁启超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概念——“多元一体”。 过渡:民族因团结而强大。国家如何守护这份多元一体 请看政策中的智慧。 四、民族政策 请阅读教材,找出教材中关于民族政策的教材原文片段。 提问: 1.用思维导图归纳我国民族政策要点。 2.教材中提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石榴籽的比喻强调了什么 过渡:政策为民族团结提供了保障,而作为中学生,我们也能为民族和谐贡献力量。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实践活动,深入体验民族文化。 【实践拓展】 活动1:家乡文化展示——端午节习俗 任务要求: “请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介绍家乡的端午节习俗(如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并说明其文化意义。” 学生展示:每组2分钟汇报。 教师点评(如:湖南汨罗的龙舟竞渡是为了纪念屈原,体现了爱国情怀)。 活动2:辩论赛——特色旅游的利与弊 规则说明: 正方:“发展特色旅游利大于弊。” 反方:“发展特色旅游弊大于利。” 教师升华:“发展旅游需坚持可持续发展,既要传承文化,也要守护绿水青山。”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既要为多彩的文化自豪,也要用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分析讨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图片,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熟悉我国的民族政策,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家乡文化的实践拓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课 堂 小 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探索了“中国的民族”这一主题,从邮票中的民族服饰入手,认识了56个民族的构成与“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理解了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通过泼水节、那达慕大会的案例,我们感受到民族文化“和而不同”的魅力;结合民族政策与辩论活动,更深刻体会到“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团结精神。希望大家既能珍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也能用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平等与团结,共同守护我们多元一体的大家庭!
课 堂 练 习 读我国民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A、B、C处主要少数民族的名称。 A 壮族 ,B 回族 ,C 蒙古族 。 2.汉族主要分布在 中部 和 东部 地区,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东北 、 西北 、 西南 地区。 3.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是 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 4.我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壮族 , 云南 省的少数民族分布最多。
板 书 设 计 1.构成:56个民族→汉族(91.11%)+少数民族(8.89%) 2.分布: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3.文化:泼水节VS那达慕大会→多元一体 4.政策:平等团结、区域自治、共同繁荣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通过邮票导入、案例对比、辩论活动等环节,较好落实了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的培养,学生能积极参与民族分布表格填写和家乡文化展示,体现了地理实践力的提升。但在“多元一体”概念的理解上,部分学生仍停留在表象认知,未来需增加历史融合的实例深化理解;辩论环节时间把控稍显紧张,可提前布置资料收集任务以提高效率。整体上,课堂氛围活跃,但需在抽象概念与生活化案例的衔接上进一步优化,以增强学生的深度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