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本节包括“山脉纵横交织”“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西高东低”三部分内容。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到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地质作用的制约,同时又影响着其他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因此,认识我国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节开篇以“红军长征路线”为引,通过标注《七律·长征》中的地形区,分析川西山地与四川盆地的战略选择,将革命历史融入地形教学,激发学生探究“地形如何影响人类活动”的兴趣,体现家国情怀。通过“五种陆地地形齐备”的概括性描述,结合中国地形分布等核心图表,直观呈现地形类型的空间格局。随后系统梳理了东西、南北、东北—西南、西北—东南及弧形山脉的走向与分布,辅以“中华五岳”的文化拓展,既强化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又渗透传统文化认同。以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及丘陵为板块,结合卫星影像,详述其地貌特征、资源禀赋及人地关系。通过三级阶梯的划分及阶梯界线的山脉标注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地势“西高东低、阶梯状分布”的宏观格局。进一步结合河流流向、水能开发等内容,揭示地形对水文、交通、经济的综合作用,培养综合思维。设置“中国陆地不同海拔面积统计表”,引导学生定量分析山区面积广大的国情。通过“山区发展优势条件”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山地资源的同时避免生态破坏,培养人地协调观。“悬崖村”脱贫的两种方案设计,要求学生权衡自然条件限制与可持续发展路径,培养地理实践力。
八年级学生对地形的基本概念已有初步认知,但缺乏对中国地形复杂格局的系统性理解,尤其在空间定位(如山脉走向、地形区分布)和四大高原的具体特征(如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缺乏深入理解。部分学生读图能力较弱,难以将文字描述与地图信息对应,且易混淆相似概念(如山脉走向与河流流向)。但学生对互动任务(如角色扮演、模型制作)、历史情境(红军长征)和真实案例(“悬崖村”脱贫)兴趣浓厚,视觉化资源(卫星影像、动画)和动手实践能有效提升其参与度与理解深度。
【内容要求】
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标注中国主要山脉走向、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的分布位置,描述其典型地貌特征,形成对中国地形空间格局的整体认知。
2.能够在地图上找到地形区、省级行政区界线上的主要山脉。
综合思维:
1.学会从地形种类、地形分布、海拔高度、地势起伏等方面认识和表述地形特点。
2.能够分析地形对气候、河流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
1.结合“悬崖村”脱贫案例,综合自然条件、政策选择与可持续发展需求,提出区域发展的可行性策略。
2.熟练运用地形分布图,通过标注山脉走向、勾画三级阶梯界线及填写地形区对比表格,提升空间定位能力和地理信息处理技能。
人地协调观:
从“中华五岳”文化内涵与山区生态旅游开发中,感悟人地和谐共生的传统智慧与绿色发展理念,形成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中国主要山脉的名称、位置和分布。
2.中国四大高原的位置、范围和地形特点。
难点:
培养学生地理记忆和地理分析的能力。
第1课时 山脉纵横交织 四大高原
课题 山脉纵横交织 四大高原
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展示《七律·长征》和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诗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中的‘五岭’指哪些山脉 它们在地形上对红军行军造成哪些困难 ”“红军为何选择绕开四川盆地,转向川西山地 ” 承转:地形是自然的屏障,也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今天我们学习中国山脉的分布与四大高原的特征。 以诗词与历史事件激发兴趣,引出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制约。
教 学 过 程 一、山脉纵横交织 教师讲解山脉走向的概念 PPT动态呈现山脉走向。讲解山脉走向定义:山脉走向指山脉在地表延伸的方向,例如东西走向的山脉大致与纬线平行。 自主学习——分类标注山脉 要求: 1.根据教材内容,在空白的中国山脉分布图上用不同颜色标注山脉,东西走向用红色,东北—西南用黑色,西北—东南用紫色,南北走向用黄色,弧形山脉用绿色。 2.完成后同桌互查。 教师巡视:重点指导困难学生。 承转:掌握了山脉的分布规律,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场竞赛,检验大家的学习成果! 通过动态地图演示山脉走向,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走向”的定义和分类标准。 通过动手标注地图,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操作,提升地理实践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续表)
课题 山脉纵横交织 四大高原
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
教 学 过 程 小组活动1:“山脉拼图” PPT呈现山脉名称,将山脉名称拖拽到空白地图的正确位置。 竞赛规则:1.小组选代表上讲台操作,其他组员可以提示位置。 2.限时2分钟,正确率最高的小组获“山脉达人”称号。 教师总结:竞赛中同学们展现了出色的团队协作能力!接下来,我们将探索山脉的另一个重要角色——省级行政区的天然分界线。 二、山脉与行政区划 PPT依次展示太行山脉、武夷山脉、祁连山脉、巫山、南岭。 教师提问:找出祁连山脉、太行山脉、武夷山脉和南岭,说说它们分别位于哪些省级行政区的交界处。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课件上依次展示相关省区。 教师总结: 记忆口诀: 老巫婆切鄂渝 老李祁青陇 昆仑横亘新藏间 太行雄起晋冀间 武夷山水闽赣连 过渡:除了划分行政区,山脉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让我们走近中华五岳,感受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三、中华五岳 展示图片: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景观图。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列举一句描述某岳的诗词。 教师总结:五岳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沉淀,泰山的人文积淀、华山的险峻奇绝,都体现了山脉的自然与人文双重价值。 过渡:山脉构成了地形的骨架,而高原则是镶嵌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究中国的四大高原。 四、四大高原 小组活动2:制作高原名片 读图2 9中国地形分布和P31“阅读”材料,用3分钟完成“高原名片”,派代表1分钟模拟导游介绍。 分组任务: 第1组:青藏高原(位置、海拔、特征)。 第2组:内蒙古高原(位置、海拔、特征)。 第3组:黄土高原(位置、海拔、特征)。 第4组:云贵高原(位置、海拔、特征)。 学生组内分工合作,提炼关键词并展示“高原名片”。 教师总结: 四大高原各具特色—— 青藏高原:“世界屋脊”,雪山连绵; 内蒙古高原:平坦开阔,草原广布; 黄土高原:黄土深厚,沟壑纵横;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 限时竞赛激发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巩固山脉分布的空间记忆。 通过山脉与省级行政区的匹配,强化学生对山脉作为自然边界的认知。 结合五岳的文化故事与诗词,体现山脉的自然与人文双重价值,培养人地协调观。 小组分工整理高原特征,培养信息提取与归纳能力。
课 堂 小 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山脉的五大走向及其分布规律,掌握了四大高原的位置、海拔与独特地貌;结合中华五岳文化,理解了地形不仅是自然的“骨架”,更承载着科技探索与人文精神。红军在险峻山地中化劣势为战略优势的智慧启示我们:地理知识不仅是认识山河的工具,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纽带。愿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中,既能读懂地图上的线条,也能领悟人地协调的深刻内涵。
课 堂 练 习 我国地域辽阔,江河奔涌,山岳巍峨。结合我国山脉分布图,完成1~2题。 1.图中序号①—④所代表的山脉中,走向和其他三座山脉不同的是 (C)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①②④分别是阴山、南岭和秦岭,都呈东西走向;③是喜马拉雅山脉,是弧形山脉。 2.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山脉中,位于晋、冀分界线上的是 (C)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甲是大兴安岭,主要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乙是长白山脉,穿过黑、吉、辽三省;丙是太行山脉,西侧是山西省(简称是“晋”),东侧是河北省(简称是“冀”);丁是横断山脉,主要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和四川省、云南省的西部。 3.读图,判断以下诗句中提到的山脉与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山脉对应正确的是 (C) A.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① B.飞趁昆仑山上去,须臾化作一天云—②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③ D.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④ [解析]据图分析,①是大兴安岭,A选项中的诗句提到的是阴山;②是天山,B选项中的诗句提到的是昆仑山脉;③是太行山脉,C选项中的诗句提到的是太行山脉;④是秦岭,D选项中的诗句提到的是巫山。
(续表)
课题 山脉纵横交织 四大高原
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
课 堂 练 习 4.“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带领我们共同回顾长征历程,铭记长征精神。1935年,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北吴起胜利会师,该地所在地形区的特征是 (D) A.辽阔坦荡、草场广布 B.地形崎岖、森林茂密 C.地势高峻、雪山连绵 D.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解析]由图可知,吴起所在地形区是黄土高原,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辽阔坦荡、草场广布是内蒙古高原的特征;地形崎岖、森林茂密是云贵高原的特征;地势高峻、雪山连绵是青藏高原的特征。
板 书 设 计 一、山脉走向 1.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2.东北—西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4.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二、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世界屋脊”,雪山连绵; 内蒙古高原:平坦开阔,草原广布; 黄土高原:黄土深厚,沟壑纵横;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通过学生在地图标注、小组讨论等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然而,部分学生对山脉走向与行政区划的空间关联仍存在模糊,需在后续课程中强化动态地图的对比分析;此外,中华五岳的文化渗透时间稍显仓促,未来可设计课前预习任务,引导学生提前收集诗词或故事,深化课堂互动。总体而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较高,但分层教学与个性化指导仍需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