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本节包括“山脉纵横交织”“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西高东低”三部分内容。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到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地质作用的制约,同时又影响着其他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因此,认识我国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节开篇以“红军长征路线”为引,通过标注《七律·长征》中的地形区,分析川西山地与四川盆地的战略选择,将革命历史融入地形教学,激发学生探究“地形如何影响人类活动”的兴趣,体现家国情怀。通过“五种陆地地形齐备”的概括性描述,结合中国地形分布等核心图表,直观呈现地形类型的空间格局。随后系统梳理了东西、南北、东北—西南、西北—东南及弧形山脉的走向与分布,辅以“中华五岳”的文化拓展,既强化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又渗透传统文化认同。以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及丘陵为板块,结合卫星影像,详述其地貌特征、资源禀赋及人地关系。通过三级阶梯的划分及阶梯界线的山脉标注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地势“西高东低、阶梯状分布”的宏观格局。进一步结合河流流向、水能开发等内容,揭示地形对水文、交通、经济的综合作用,培养综合思维。设置“中国陆地不同海拔面积统计表”,引导学生定量分析山区面积广大的国情。通过“山区发展优势条件”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山地资源的同时避免生态破坏,培养人地协调观。“悬崖村”脱贫的两种方案设计,要求学生权衡自然条件限制与可持续发展路径,培养地理实践力。
八年级学生对地形的基本概念已有初步认知,但缺乏对中国地形复杂格局的系统性理解,尤其在空间定位(如山脉走向、地形区分布)和四大高原的具体特征(如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缺乏深入理解。部分学生读图能力较弱,难以将文字描述与地图信息对应,且易混淆相似概念(如山脉走向与河流流向)。但学生对互动任务(如角色扮演、模型制作)、历史情境(红军长征)和真实案例(“悬崖村”脱贫)兴趣浓厚,视觉化资源(卫星影像、动画)和动手实践能有效提升其参与度与理解深度。
【内容要求】
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标注中国主要山脉走向、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的分布位置,描述其典型地貌特征,形成对中国地形空间格局的整体认知。
2.能够在地图上找到地形区、省级行政区界线上的主要山脉。
综合思维:
1.学会从地形种类、地形分布、海拔高度、地势起伏等方面认识和表述地形特点。
2.能够分析地形对气候、河流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
1.结合“悬崖村”脱贫案例,综合自然条件、政策选择与可持续发展需求,提出区域发展的可行性策略。
2.熟练运用地形分布图,通过标注山脉走向、勾画三级阶梯界线及填写地形区对比表格,提升空间定位能力和地理信息处理技能。
人地协调观:
从“中华五岳”文化内涵与山区生态旅游开发中,感悟人地和谐共生的传统智慧与绿色发展理念,形成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中国主要山脉的名称、位置和分布。
2.中国四大高原的位置、范围和地形特点。
难点:
培养学生地理记忆和地理分析的能力。
第2课时 地形复杂多样 地势西高东低
课题 地形复杂多样 地势西高东低
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展示中国地形简图,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主要山脉和高原,谁能指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的位置 ”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开启一场“穿越中国”的地理探险!假设我们从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出发,一路向东,经过四川盆地的梯田、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稻田,最终到达东部的丘陵茶园。沿途的地形如何变化 这些地形又如何影响当地人的生活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学习! 通过复习旧知,建立知识联系,激发学生兴趣。
教 学 过 程 一、四大盆地 自主学习1:认识四大盆地 展示中国地形分布图和“四大盆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在地图上找出四大盆地的位置,并在空白中国地形图上标注。 2.用粗线条表示山脉的位置及走向,勾画四大盆地周围的山脉。 3.四大盆地的人类活动有何差异 教师总结: 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 准噶尔盆地——牧场广阔,畜牧业发达; 柴达木盆地——矿产资源开发,“聚宝盆”; 四川盆地——土壤肥沃,农业发达,“天府之国”; 承转:离开盆地,我们继续向东,进入中国的“粮仓”——三大平原。 二、三大平原 自主学习2:认识三大平原 展示中国地形分布图和“三大平原”阅读材料,完成表格。 项目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 河流黑龙江、松花江、辽河黄河、淮河、海河长江自然 特色面积辽阔、黑土广布、多沼泽地势低平,土质疏松地势低平、河网纵横、湖泊密布,“鱼米之乡”
承转:离开平原,我们进入起伏的丘陵地带。这里地形破碎,却藏着独特的产业,一起探索吧。 三、三大丘陵 展示中国地形分布图,找出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展示东南丘陵茶园、山东丘陵苹果园图片。 提问:丘陵地区适合发展哪些产业 过度开发会带来什么问题 教师总结:丘陵地区应发展特色产业,如茶园、果园,但需严格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再次展示中国地形分布图,提问:读图看看我国都有哪些地形类型 数数一共有几种 归纳总结我国地形特征。 教师总结:地形类型复杂多样。 阅读教材内容及中国陆地地形类型构成图,完成下列任务: 1.按面积比例大小,给地形类型排序。 2.山区包括哪些地形类型 3.估算山区面积所占比例 归纳总结我国地形特征。 通过地图标注和山脉勾画,培养空间定位能力,强化地形区与周边山脉的空间关联;对比人类活动差异,引导学生理解“因地制宜”的地理思想,为区域经济分析埋下伏笔。 表格对比形式直观呈现平原的河流和自然特色差异,训练信息提取与归纳能力;通过“粮仓”比喻建立地形与农业生产的联系,渗透人地协调观。 茶园与果园的实景图片激发生活联想,通过提问引发对丘陵开发模式的辩证思考,培养生态保护意识,为后续山区可持续发展主题作铺垫。
教 学 过 程 教师总结:按面积比例大小排序: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合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2/3,因此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承转:了解了具体地形区,我们再从整体看看中国的地势特征,为什么大河向东流 四、地势西高东低 展示沿32°N中国地形剖面示意图,提问:据图说出中国地势的大致起伏状况。 展示中国地势变化正误示意图。 提问:根据中国地势的大致起伏状况,画出两幅简图,这两幅图所反映的地势有什么区别 图A、图B哪幅图比较接近实际 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找出地势阶梯交界线上的主要山脉。 教师总结: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以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为分界线,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以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为分界线。 活动1:绘制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界线示意图。 学生在教材活动“绘制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界线示意”图上勾画出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并标注界线上的主要山脉及界线两侧的主要地形区。 活动2:地形地势对我国的影响。 展示中国地形图,并在图中特别标注长江、黄河,动画演示河流自西向东流的路径。 提问:1.为什么长江、黄河等大河大多自西向东流 2.这样的流向对水运有何利弊 教师总结:地势西高东低决定河流流向,东西向天然航道便利,但南北向需人工运河如京杭大运河。 展示中国水电站分布图,提问: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 有什么利用价值 教师总结: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很大,可以提供巨大的水能,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大多建在阶梯交界处。 展示中国地形图,并绘制东南季风的推进路线。 提问:1.西高东低的地势如何帮助暖湿气流深入内陆 2.东部降水充沛对农业的有利影响是什么 教师总结:西高东低的地势为夏季风“铺路”,让湿润气流深入内陆,使东部降水丰沛,孕育了发达的农业文明。 通过面积排序和山区比例计算,将感性认知转化为量化结论,突出“复杂多样、山区广大”的特征。 剖面图对比训练空间想象能力,阶梯分界线绘制强化记忆。 河流流向动画与季风推进示意图,将抽象地势特征具象化,揭示地形对河流、水运、气候和水能的多维度影响,培养综合思维。
课 堂 小 结 本节课通过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学习,系统梳理了中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特征与人类活动差异。我们认识到塔里木盆地的能源开发、四川盆地的农业优势、三大平原的“粮仓”地位以及丘陵地区特色产业的生态挑战。通过分析地形类型构成,总结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显著特征。最后,从地势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河流流向、水能开发及气候影响等角度,深入理解了“西高东低”地势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深远意义。这些知识为我们后续学习中国自然地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课 堂 练 习 1.根据表格中各地形区的特点写出地形区的名称,并在图A中找到相应的序号填写在表中。 序号名称特点 ① 内蒙古高原 地面坦荡,一望无际 ② 青藏高原 雪山连绵,冰川广布,远看是山,近看是川 ③ 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④ 云贵高原 地形破碎,山道崎岖,喀斯特地貌典型 ⑤ 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有“ 鱼米之乡 ”之称 ⑥ 东北平原 黑 土广布,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 ⑦ 华北平原 又称黄淮海平原,是我国第二大平原 ⑧ 塔里木盆地 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 油气 资源丰富,中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 ⑨ 四川盆地 “ 紫色盆地 ”,盆地中的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 ⑩ 柴达木盆地 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在第一级阶梯上,矿产丰富,被称为“ 聚宝盆 ” 11 准噶尔盆地 是我国纬度最高、位置最北的盆地,气候湿润,适合发展畜牧业
2.下图是我国沿32°N纬线绘制的地形剖面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课 堂 练 习 (1)地势特征及影响: 我国地势 西 高 东 低,呈 三 级阶梯分布的优越性体现在: ①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 降水 ; ②使许多大河滚滚向 东 流,沟通了 东西 交通,加强了 内陆 与 沿海 的联系; ③在阶梯 交界 处,水流 湍急 ,形成丰富的 水能资源 。 (2)我国地形类型多样,以 山地 为主,山区面积广大。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本节教学以地图为纽带,通过自主学习、对比分析和活动实践,基本达成了“空间认知-特征归纳-人地分析”的目标,但在动态思维培养和分层指导上仍有提升空间。学生对地形区分布与山脉走向的空间关联掌握较好,但在阶梯交界处水电站的分布、季风深入机制等抽象概念的理解上存在两极分化,部分学生未能完全建立地势对气候、经济的系统性影响;表格对比和绘图活动虽强化了直观认知,但对数据计算(如山区比例)的细节处理需更细致引导。后续可增加阶梯地形剖面动态模拟视频,并设计分层任务卡,兼顾基础巩固与高阶思维,进一步深化“因地制宜”的地理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