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两部分内容。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现象切入,揭示其背后的天文原理,再延伸至气候的复杂多样性、气温与降水的时空分布,到温度带与干湿地区的划分,最终落脚于人类对气候的适应,形成“现象—原理—应用”的完整逻辑链。
通过对比南北气温差异、东西降水差异,引导学生理解中国气候的“空间分异规律”,结合中国温度带的划分示意图与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示意图,要求学生说出各温度带包含的主要地形区,强化学生的区域认知。教材将气候要素(气温、降水)与人类活动(农业熟制、葡萄干晾制)、生态环境(珍稀动物分布)关联,体现人地协调观。活动设计“对比广州、武汉、哈尔滨、乌鲁木齐4个城市的降水季节变化”,要求学生整合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体现综合思维。教材设置多项读图任务(如勾画0 ℃等温线、描绘年等降水量线),培养学生数据提取与地图分析技能,体现了地理实践力。
八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基本规律、中国地理概况(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并具备简单气候概念(如气温、降水)的认知基础。但对“活动积温”“季风环流机制”等抽象概念理解不足。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地理思维与读图能力,但需通过具象化教学、分层任务及实践活动,突破抽象概念与综合分析难点,同时以生活化案例激发兴趣,最终实现从“气候知识记忆”到“人地关系理解”的素养提升。
【内容要求】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能够识别中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区域,了解不同区域气候的特点和差异。
综合思维:
1.综合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等因素,说明其对我国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
2.运用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等地理图表,归纳气候特征,并解释气候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利弊。
地理实践力:
1.通过对中国1月、7月气温分布图的判读,归纳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过对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人地协调观:
学生能够理解中国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中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3.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成因。
难点:
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研读。
2.中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成因。
3.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1课时 气候复杂多样
课题 气候复杂多样
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展示中国南北冬季景观对比图(如黑龙江雪景与海南椰林),提问:“为什么中国冬季南北温差如此大 夏季是否也存在明显差异 ” 中国南北跨度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接下来我们通过读图探究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分布规律。 展示我国南北冬季景观对比图,直观感受我国气候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 学 过 程 一、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 展示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以下任务: 1.用红笔勾画0 ℃等温线,观察其走向,看看它与哪些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大致吻合。 2.读出图中等温线数值,并找出冬季气温最低和最高的地区,它们的气温范围分别是多少 南北温差约是多少 教师总结: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0 ℃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线,秦岭—淮河线以北地区冬季寒冷、河流结冰。 活动1:冬季南北温差大探因 展示冬至日昼长和太阳高度角、中国地形图和冬季风示意图,阅读教材“中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北方冬季太阳高度和昼长与南方有何差异 2.冬季风从哪个方向吹来 北方为何更寒冷 3.山脉如何影响冬季风的强度 教师总结: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纬度高,冬季太阳高度更小,昼更短,北方更靠近冬季风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大,气候寒冷。南方地区由于受秦岭等山脉的阻挡,冷空气势力大大减弱,故南方受冬季风影响更小。 通过动手标注,直观感知我国冬季气温空间差异,强化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培养读图能力和空间定位能力。 引导学生从纬度(太阳辐射差异)、冬季风(冷空气源地)和地形(山脉阻挡)三要素综合分析南北温差大的成因,培养地理要素关联性思维。
教 学 过 程 二、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 展示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提问: 1.夏季哈尔滨、海口的平均气温值大约是多少 两地的温差是多少 2.中国夏季气温最低和最高的地方在哪里 教师总结: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夏季高温为作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热量,这是划分温度带的重要依据。 三、温度带 播放视频《中国温度带的划分》,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以下任务。 1.温度带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几个温度带 2.将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标注在中国温度带的划分示意图相应的位置上。 3.说出各温度带的主要农作物,特别区分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分布。 4.说出我国各温度带所包含的主要地形区。 教师总结:温度带的划分是中国气候复杂多样的重要体现,也是农业因地制宜的科学依据。 四、降水时空分布规律 (一)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勾画出800 mm、400 mm、200 mm年等降水量线,并提问: 1.800 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我国什么地区 2.年降水量超过1 600 mm的地区大多在我国什么地区 3.归纳总结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教师总结:800 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线,我国东南沿海年降水量超过1 600 mm,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二)降水的时间分配规律 展示广州、武汉、哈尔滨、乌鲁木齐四个城市降水量逐月分配图,提问: 1.广州、武汉、哈尔滨、乌鲁木齐四市降水的季节分配均匀吗 降水集中在哪个季节 2.广州、武汉、哈尔滨、乌鲁木齐的雨季长短有何差异 教师总结: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五、干湿地区 教师讲解干湿地区的划分不仅取决于降水量,还与蒸发量密切相关,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湿润;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气候干旱。 展示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示意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提问:结合图例,找出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范围,并观察它们与年等降水量线的关系。引导学生将800 mm、400 mm、200 mm年等降水量线用红色笔勾画出来。 通过夏季与冬季气温图的对比,理解我国气温年较差特点,强化“夏季普遍高温”的结论。 通过视频展示温度带的空间分布,增强直观记忆,激发学习兴趣。 动手实践将温度带与农业活动结合,强化“因地制宜”的农业布局原则,培养地理实践力。 通过绘制800 mm、400 mm年等降水量线,理解降水空间递变规律,巩固秦岭—淮河线的双重意义。 通过数据对比(广州、武汉、哈尔滨、乌鲁木齐),归纳降水季节分配不均的特点,训练图表解读与归纳能力。
教 学 过 程 展示中国地形分布图、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干湿地区分布图,提问:东北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地属于什么干湿地区 为什么 教师总结:东北山区由于纬度高、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属于湿润地区。 课件展示干湿地区分布图与植被类型图。 ·湿润区(>800 mm):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半湿润区(400~800 mm):温带落叶阔叶林 ·半干旱区(200~400 mm):草原 ·干旱区(<200 mm):荒漠植被 课件展示不同干湿地区的农业案例。 ·湿润区:长江中下游的水稻种植(水田农业)。 ·半湿润区:华北平原的小麦种植(旱作农业)。 ·半干旱区:内蒙古草原的畜牧业(畜牧业)。 ·干旱区: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灌溉农业)。 展示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提问:我国有哪些主要气候类型 这反映出我国什么气候特点 教师总结:我国是世界上气候类型最多的国家之一,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中国东部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自南向北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地区是独特的高原山地气候。 承转: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繁殖生长,使中国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你能根据以下图文资料,说出下列珍稀动物生活地区的气候特点吗 引导学生总结我国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的特点。 结合真实案例(如内蒙古草原、新疆葡萄沟),理解干湿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读图归纳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强化整体性认知。
课 堂 小 结 本节课围绕中国气候的分布特点与成因展开,重点分析了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的气温规律,以及0 ℃等温线(秦岭—淮河线)和800 mm年等降水量线的地理意义。通过地图对比、活动探究和案例讨论,学生理解了纬度、地形、冬季风对气温的影响,掌握了温度带划分与作物熟制的关联,并归纳出降水“东南多西北少、夏秋集中”的时空分布规律。结合干湿地区与植被、农业的对应关系,进一步认识到气候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最终总结出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总体特征。
课 堂 练 习 1.将我国温度带的名称填在图1中。 2.将我国干湿地区的名称填在图2中。 3.湖南省属于 亚热带 (填温度带), 湿润区 (填干湿地区),年降水量在 800 mm 以上。 4.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气温越低 。 5.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夏季气温最低处在 青藏高原 ,原因是 海拔高,气温低 ;气温最高处在 吐鲁番盆地 。 6.我国降水分布的规律:空间分布不均, 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时间分布不均, 夏秋多冬春少,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 。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通过地图分析、视频辅助和案例探究,将抽象的气候知识具象化,学生参与度高,能较好地理解气温与降水的分布规律。但在“蒸发量与干湿区关系”等难点上,部分学生仍存在困惑,需增加实验或生活实例强化理解;时间分配上,讲解夏季气温与温度带分布环节稍显紧凑,可提前布置预习任务以提高效率。未来可加强跨学科联系(如历史中的坎儿井灌溉、生物中的植被适应性),深化知识迁移能力,同时优化课堂活动设计,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