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和胜利
同步练习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60分。注意:将选择题答案填入题后答题栏中)
1.
法国学者马扎里海说,“汉人于1661年从那里驱逐了荷兰人,1885年驱逐了法国人,1874年和1945年驱逐了日本人“。”那里“是指我国的
A.山东
B.辽宁
C.台湾
D.广西
2.
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这种“悲痛的心情”源于
A.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B.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
C.汪精卫在武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
D.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
3.
毛泽东指出:“我们停止阶级斗争的原因,是因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外在矛盾,大于内在矛盾,先解决外在矛盾。”
当时
“我们停止阶级斗争”有利于
A.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4.
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批准,将每年8月1日定为
A.国民革命军军人节
B.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纪念日
D.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5.
与辛亥革命相比,北伐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6.
毛泽东说?“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恐怕要有前面这部分的材料说明共产党的前身。”“前面这部分材料”不包括
A.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
五四运动
C.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D.
北伐战争
7.
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8.
“上海的炮声应该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B.辛亥革命推翻朝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
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9.
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10.
美国总统在《致蒋介石并转重庆人民的信函》中说:“为向中国人民—尤其重庆市民—对于联合国家作战努力之伟大贡献表示敬意起见,兹特附呈纪念状一帧。贵国人民对于侵略者之坚强抵抗,已为贵国之友人树立楷模。”此信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A.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 B.国共十年对峙期间
C.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 D.国共全面内战期间
11.
“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这首童谣的出现是由于发生了
A.一二八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12.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3.
在毛泽东回到延安的欢迎晚会上,张治中发表感想说:“毛先生此次去重庆,造成了普遍的最良好的印象,同时,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这里“很大的成就”主要指
A.解决了人民军队的合法性问题
B.签订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C.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
D.国民党承认解放区证券的合法地位
14.
①91年前的
7月23日,②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天。③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④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5.
图4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
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C.“共赴国难”
D.“将革命进行到底”
16.
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条道路是
A.采取暴力革命
B.领导工人运动
C.农村包围城市
D.国共两党合作
17.
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18.
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
19.
科学家竺可祯写了60年日记,20世纪的重大事件多有记载,其中关于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记载是
A.国民党中央官吏今日下午离开沈阳,解放军即入城
B.
国民党军放弃徐州
C.
解放军入北京城
D.
解放军三千人在江阴渡江
20.
“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以上这幅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保路运动
B.五四运动
C.五卅运动
D.一二·九运动
21.
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宣告:“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主要标志是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渡江作战与解放南京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2.
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23.
这是某次战争战前的誓师词中的一部分:“嗟我将士!尔肃尔听,国民痛苦,火热水深。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这次战争发生在
A.北伐战争时期
B.国共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4.
“三送里格红军……包谷种子,介支个红军种,包谷棒棒咱们穷人掰,紧紧拉着红军手。红军啊!撒下的种子,介支个红了天!”—民谣《十送红军》。民谣《十送红军》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中华苏维埃政府成立
C.奔赴华北战场,抗击侵华日军
D.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25.
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
A.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
B.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
C.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D.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
26.
人民解放军基本上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为解放全中国奠定基础的重大军事战略行动是
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27.
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胡宗南对延安的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28.
中国共产党能够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主要的原因是
A.工人运动遭受挫折
B.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党正确分析了国情
D.共产国际的支持
29.
中共“一大”确定,党成立以后的中心任务是
A.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B.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
C.开展武装斗争夺取政权
D.同国民党合作推动国民革命
30.
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泛指糊南)直进”描述的是
A.北伐军进军湖南
B.八一南昌起义
C.湘赣边秋收起义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答题栏:将选择题答案填入本栏内,否则不得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二.主观题
3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及其他联合国家承认,目前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为达到统一中国目标之恰当机构。……自治性的军队例如共产党军队那样的存在,乃与中国政治团结不相符合,且实际上使政治团结不能实现。
—《杜鲁门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声明》(1945年12月)
材料二:据许多观察家的意见,他们(指国民党政府)已经堕落于腐败,争夺地位权力……一向是一党政府,而不是在西方意义下之民主政府。……尽管如此,我们为了显见的理由,仍旧继续倾全力援助国民政府。
—《艾奇逊致杜鲁门的信》(1949年7月)
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西方“观察家”眼中的国民党政府形象。(4分)
(3)艾奇逊写这封信的时候,中国的政治局势如何 他所谓的“显见的理由”是什么 (4分)
32.
2015年9月18日9时18分,黑龙江、吉林、辽宁省的代表在沈阳共同撞响“勿忘国耻”大钟。10时整全国各地警钟长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
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二 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三 恩格斯1893年10月10日给俄国友人尼·丹尼尔逊复信中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屠杀我同胞”的典型例证。(4分)
(2)据材料二,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10分)
(3)通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说明材料三观点的合理性。(16分)
31.
(1)扶蒋反共。
(2)政治腐败(争权夺利);一党专政(独裁)。
(3)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国民党统治已被推翻)。阻止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取得政权;尽力维护美国在华利益。
32.
答案: (1)南京大屠杀。(4分)
(2)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不全面。忽视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作用。(8分)
(3)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抗日战争胜利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8分)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