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中国的河流第1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3中国的河流第1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10-06 22:0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
本节教材包括“外流区为主”“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中国第二长河——黄河”三部分内容。教材内容以“三江并流”为切入点,结合地形图分析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的成因,引导学生理解地形与河流的相互作用。
“外流区为主”这部分内容,教材通过对比外流区与内流区分布图,并结合活动题引导学生探究内外流区分界线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关系,强化区域认知。紧接着通过中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示意图,讲述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共同点和南北差异,最后还阐述了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这部分内容,教材通过水系图、干流纵剖面图详细解析其流经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四川盆地至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形梯度,分段描述上游峡谷急流、中游曲流多湖泊、下游江阔水深的特征,突出其“水能宝库”属性,并以三峡工程和金沙江段多个水电站为例,说明其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
“中国第二长河——黄河”这部分,教材先阐述了黄河源流概况,上、中、下游划分及自然特征,紧接着聚焦水文问题与治理,通过黄河下游“地上河”示意图与黄河水患成因图,揭示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导致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升的连锁机制,并以小浪底水利枢纽的“调水调沙”功能为例,探讨生态修复与工程措施结合的重要性,渗透人地协调观。
教材还通过塔里木河的生态修复与京杭运河拓展河流多样性认知,设计“家乡河流水文调查”“模拟地上河形成实验”等实践活动,培养地理实践力。
学生对我国河流的认识还处在一个认识不足,知识储备模糊和稀少的阶段,但学生们经过地理知识的前期学习,对于分析河流的特点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学习我国的地形和气候,学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和分析出来我国河流的相关的水文特征,但是均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认识。所以,学生在学习河流的时候,也会展现出对我国河流分布的兴趣,对于有哪些主要的河流,如何分布的,主要注入哪些大洋都有了很强的期待。但是由于我国的地形气候复杂多样,所以学生在学习这一节的时候,对我国河流不同的水文特征对比,以及我国河流的一些名称记忆都会遇到一些困难。
【内容要求】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河湖的特征。
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长江、黄河的特点,举例说明其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并根据河流是否流入海洋区分外流河与内流河,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掌握长江与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主要支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以及上、中、下游的划分。
综合思维:
1.结合气候和地形等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分析我国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比较两者的差异。
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各河段的主要水文特征。
3.学会阅读水系图和干流纵剖面图,了解长江、黄河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
地理实践力:
1.了解河流水能开发的基本方向,学会河流水文特征分析的一般方法。
2.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知道长江、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治理对策,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
人地协调观:
运用具体案例,说出长江、黄河的开发利用价值及两者之间的差异,了解长江、黄河水利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感悟它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生能在地图上准确识别我国主要河流,并根据河流是否流入海洋区分外流河与内流河。
2.比较秦岭—淮河以南、以北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差异。
3.长江、黄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4.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与治理措施。
难点:
1.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成因。
2.学会河流水文特征分析的一般方法。
3.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与治理措施。
第1课时 外流区为主
课题 外流区为主
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展示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位置及地形分布图,为什么金沙江、澜沧江、怒江能“并流而不交汇” 难道是它们不想“牵手”吗 学生猜想可能的原因。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在平地上倒水,水流会自然分开吗 ”引导学生思考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师总结:山脉像墙壁一样夹着河流,让它们只能顺着山谷流,所以并流却不交汇! 过渡:河流的“命运”不同,有的奔向大海,有的消失在沙漠,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外流河与内流河。   通过云南三江并流创设真实情境,以拟人化问题“河流为何不牵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发认知冲突。借助“平地倒水”的生活化类比,引导学生建立地形与河流走向的因果关系,为后续内外流区概念理解作铺垫。
教 学 过 程 任务一:明概念,辨河流 1.展示流域和水系示意图,引导学生领悟流域、水系和分水岭的概念。分水岭是指分隔两大水系的山岭或高地;流域是指分水线所包围的集水区或汇水区;水系是指流域内各种水体组成的水网系统,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等;外流区指的是外流河所在的区域(流域);内流区就是内流河所在的区域。 2.课件展示外流河、内流河示意图,并讲解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概念,并提问:甲、乙、丙、丁哪条河流是外流河   通过流域和水系示意图建立空间概念。
(续表)
课题 外流区为主
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
教 学 过 程 3.分发空白中国河流分布地图,结合中国外流区与内流区分布图,学生用彩色笔标出长江、黄河、黑龙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和塔里木河,并回答下列问题。 (1)哪些河流是外流河 注入哪些大洋 (2)哪些是内流河 有些河段用虚线表示,为什么 学生两人一组互查填图结果,用红笔修改错误。 教师总结:注入太平洋的河流有长江、黄河、黑龙江,注入印度洋的河流有雅鲁藏布江,我国唯一一条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是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 4.在中国外流区与内流区分布图上,勾画外流区、内流区的界线,说一说它和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有何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内外流区界线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一致。 教师总结:外流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湿润、半湿润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年径流总量超过全国河流总水量的95%。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的干旱、半干旱区,面积约占36%,年径流总量在5%以下。从图中也可以看出,我国河流以外流河为主,外流区的面积广大。 过渡:如何描述一条河流的特点 任务二:析特征,探差异 1.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认识河流的水文特征”表格,总结水文特征要素包括河流流量、含沙量、流速、水位、汛期、结冰期等。 2.课件展示内流河、外流河水源补给示意图,提问:内流河和外流河的补给来源分别是什么 教师总结:外流河是以大气降水为补给水源,夏季降水多,河流水量大,水位高。内流河是以高山冰雪融水为补给水源,夏季气温高,冰雪融化多,河流水量大,水位高。夏季过后,河流水量逐渐减少,甚至断流。所以,内流河大部分属于季节性河流。 活动一 外流河水文特征 ①流量 展示黄河、长江流量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并在图中标注黄河、长江,同时提问:据图比较长江、黄河流量大小,并分析原因。 教师总结:黄河流域降水少,黄河流量小;长江流域降水多,长江流量大。 通过引导学生读图,认识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和主要河流的名称。 通过叠加季风区界线,培养学生地理要素关联分析能力,渗透地理综合思维。
教 学 过 程 ②汛期与水位 展示黄河丰水期和枯水期壶口瀑布景观图,提问:黄河水位变化大还是小 影响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教师总结: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夏季形成汛期,水位高,冬季形成枯水期,水位低,受降水季节变化大的影响,水位季节变化也大。 展示我国雨带推移规律图,提问:据图分析长江和黄河谁的汛期长 为什么 教师总结:长江流域雨季长,汛期也长,黄河流域雨季短,汛期也短。汛期长短受雨季长短的影响。 展示松花江流量年变化曲线图,提问:为什么东北地区的河流有两个汛期 教师总结:东北地区春季由于气温回升,积雪融化,形成春汛;夏季降水多,形成夏汛。 ③结冰期 展示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提问:河流有无结冰期是以哪条线为界 影响结冰期的因素是什么 教师总结:受气温影响,秦岭—淮河线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而且纬度越高,河流结冰期越长。秦岭—淮河线以南的河流没有结冰期。 ④含沙量 展示黄河浑浊景观图,提问:黄河为什么含沙量大 影响含沙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教师总结: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差,水土流失严重,故黄河含沙量大。河流含沙量的多少与流域内的植被覆盖率密切相关。 总结归纳,完成下表: 项目分界线流量汛期结冰期含沙量北方河流秦岭—淮河线小短有大南方河流大长无小
活动二 内流河水文特征 展示塔里木河和塔里木河流量年变化曲线图,阅读教材有关内流河的内容,完成以下任务。 (1)塔里木河的补给水源是什么 (2)水量变化有什么规律 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3)为什么塔里木河冬季会断流 总结归纳,完成下表: 分布地区西北地区主要水文特征补给水源 高山冰雪融水  流量夏季为 丰水期 ,其他季节水量少,甚至 断流  流程因为 蒸发 、下渗、灌溉用水多,流程短
教师总结:中国西北内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一些地区为无流区。这里的内流河与塔里木河相似,沿途多沙漠、戈壁,蒸发和渗漏严重,很多河流成为季节性河流,季节性河流在地图上常用虚线表示。 通过分析干湿状况、降水季节分配情况、冬季气温情况、植被状况等具体方面分析比较河流水文特征的成因及差异,使学生学会多方面分析问题的方法的同时,渗透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通过表格将河流的水文特征具体化,更加清晰地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
课 堂 小 结   我国河流以外流河为主,外流河最终注入海洋(如长江、黄河),其分布区约占国土面积2/3,集中在我国东部和南部湿润、半湿润区,与内流区分界线大致沿“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祁连山脉—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一线,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吻合。外流河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影响,夏季降水集中,形成汛期,南方河流汛期长、无结冰期(如珠江),北方河流则汛期短、有结冰期(如黄河)。
课 堂 练 习 如图为“我国主要河流分布图”,图中阴影部分为内流区。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我国河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我国的外流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 B.外流区的河流都注入了太平洋 C.与北方河流相比,南方河流流量大、无结冰期 D.外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解析]我国外流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我国外流区的河流并非都注入太平洋,还有注入印度洋的雅鲁藏布江、怒江以及注入北冰洋的额尔齐斯河等;南方地区降水丰富、雨季长,冬季平均气温在0 ℃以上,所以与北方河流相比,南方河流流量大且无结冰期;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丰富,河流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多为外流河,外流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2.图中四条河流中,汛期最长的是 (D)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汛期长短受雨季长短的影响,④河流是我国的珠江,流域内雨季最长,因此汛期最长。 下图甲、乙、丙、丁是我国长江、黄河、松花江、珠江四大河流的流量年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3~5题。 3.图中表示黄河的是 (B)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长江、黄河、松花江和珠江均属于外流河,河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长江和珠江流域降水较松花江和黄河流域丰富,所以长江和珠江的流量较松花江和黄河大。据图分析可知,甲河和乙河的流量较丙河和丁河小,因此丙河和丁河不可能是黄河;据图可知,甲河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松花江流经我国东北地区,春季冰雪融化形成春汛,夏季降水形成夏汛,因此甲河为松花江,则乙河为黄河。
课 堂 练 习 4.图中四条河流共同的水文特征是 (D) A.含沙量小 B.径流季节变化小 C.有结冰期 D.汛期主要在夏季 [解析]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据图可知,四条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均较大;珠江流经地区气温较高,河流没有结冰期;据图可知,四条河流夏季流量均最大,因此其汛期均主要在夏季。 5.甲河春季也出现汛期,是因为春季 (B) A.降水丰富 B.积雪融水多 C.高山冰雪融水多 D.需水量小 [解析]由上面分析可知,甲河是松花江,松花江的春汛是积雪融化形成的;甲河的夏汛是降水形成的;高山冰雪融水一般形成夏汛;春季气温回升,农业用水量大,需水量大。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本节通过流域示意图、填图活动及水文特征对比,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内外流河分布与差异,结合案例分析(如黄河含沙量、塔里木河断流)渗透人地协调观,学生参与度较高。然而,部分学生对内流河补给与季节性断流的理解不足,填图活动时间把控不足,个别学生填图错误未及时纠正。为此,今后可提前布置预习任务精简课堂流程,融入动态影像或乡土案例(如本地河流)强化内流河特征认知,增设分层任务兼顾差异;同时尝试引入数字工具(如GIS图层叠加)深化空间思维,进一步平衡知识传授与探究深度,提升学生“以地理视角解释现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