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
本节教材包括“外流区为主”“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中国第二长河——黄河”三部分内容。教材内容以“三江并流”为切入点,结合地形图分析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的成因,引导学生理解地形与河流的相互作用。
“外流区为主”这部分内容,教材通过对比外流区与内流区分布图,并结合活动题引导学生探究内外流区分界线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关系,强化区域认知。紧接着通过中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示意图,讲述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共同点和南北差异,最后还阐述了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这部分内容,教材通过水系图、干流纵剖面图详细解析其流经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四川盆地至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形梯度,分段描述上游峡谷急流、中游曲流多湖泊、下游江阔水深的特征,突出其“水能宝库”属性,并以三峡工程和金沙江段多个水电站为例,说明其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
“中国第二长河——黄河”这部分,教材先阐述了黄河源流概况,上、中、下游划分及自然特征,紧接着聚焦水文问题与治理,通过黄河下游“地上河”示意图与黄河水患成因图,揭示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导致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升的连锁机制,并以小浪底水利枢纽的“调水调沙”功能为例,探讨生态修复与工程措施结合的重要性,渗透人地协调观。
教材还通过塔里木河的生态修复与京杭运河拓展河流多样性认知,设计“家乡河流水文调查”“模拟地上河形成实验”等实践活动,培养地理实践力。
学生对我国河流的认识还处在一个认识不足,知识储备模糊和稀少的阶段,但学生们经过地理知识的前期学习,对于分析河流的特点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学习我国的地形和气候,学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和分析出来我国河流的相关的水文特征,但是均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认识。所以,学生在学习河流的时候,也会展现出对我国河流分布的兴趣,对于有哪些主要的河流,如何分布的,主要注入哪些大洋都有了很强的期待。但是由于我国的地形气候复杂多样,所以学生在学习这一节的时候,对我国河流不同的水文特征对比,以及我国河流的一些名称记忆都会遇到一些困难。
【内容要求】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河湖的特征。
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长江、黄河的特点,举例说明其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并根据河流是否流入海洋区分外流河与内流河,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掌握长江与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主要支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以及上、中、下游的划分。
综合思维:
1.结合气候和地形等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分析我国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比较两者的差异。
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各河段的主要水文特征。
3.学会阅读水系图和干流纵剖面图,了解长江、黄河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
地理实践力:
1.了解河流水能开发的基本方向,学会河流水文特征分析的一般方法。
2.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知道长江、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治理对策,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
人地协调观:
运用具体案例,说出长江、黄河的开发利用价值及两者之间的差异,了解长江、黄河水利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感悟它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生能在地图上准确识别我国主要河流,并根据河流是否流入海洋区分外流河与内流河。
2.比较秦岭—淮河以南、以北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差异。
3.长江、黄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4.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与治理措施。
难点:
1.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成因。
2.学会河流水文特征分析的一般方法。
3.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与治理措施。
第3课时 中国第二长河——黄河
课题 中国第二长河——黄河
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投影黄河壶口瀑布图,播放壶口瀑布奔腾咆哮的短视频。同学们,视频中的河流气势磅礴,是我们熟悉的哪条河流 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黄河从雪域高原出发,跨越千山万水,最终注入渤海。它的旅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为何下游会形成“地上河” 让我们沿着黄河的足迹,一探究竟。 通过直观的视觉素材激发学生兴趣,引出黄河的独特性,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教 学 过 程 一、识黄河 多媒体动画描绘黄河干流形状,并提问:黄河干流形如一个巨大的什么汉字 自主学习:溯源黄河 阅读教材P59黄河水系及其主要水电站分布示意图,结合教材内容,完成以下任务: 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 ,注入的海域是 。 2.黄河全长约 ,是中国第 长河。 3.用彩笔标注流经的省级行政区。 4.描画黄河主要支流,黄河哪一河段的支流较多 学生自学2分钟,讨论1分钟,指图说明。 教师总结: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全长5 464千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经9个省级行政区。黄河的主要支流上游河段有湟水、洮河等,中游河段有渭河(最长的支流)、汾河等,中游河段支流较多。 1.多媒体展示黄河、长江、珠江三河对照表,并提问: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而不是中国第二大河 项目长度年径流量流域面积黄河5 464千米480亿立方米75万平方米长江6 300千米10 000亿立方米180万平方米珠江2 190千米3 500亿立方米45万平方米
教师总结:黄河的长度仅次于长江,但年径流量却远低于长江,因此说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而不是中国第二大河。 2.展示中国干湿区分布图,提问:为什么黄河的年径流量较小 教师总结:黄河干支流主要流经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且蒸发量大,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降水少。 课堂探究1:黄河年平均径流量的变化特点 1.展示黄河干流纵剖面示意图及主要水文站观测数据图、中国气候图和黄河水系图,提问:黄河哪个河段水量大增 请结合中国气候图和黄河水系图分析原因。 通过读图与文本结合,培养学生地理信息提取能力,强化空间定位意识,掌握黄河基本概况。
教 学 过 程 教师总结:黄河中游河段降水量增多,有众多支流汇入,因此黄河中游水量大增。 2.黄河下游河段水量为什么不增加反而减少 请结合黄河水系图和中国人口分布图分析原因。 教师总结:黄河下游几乎无支流汇入,且人口稠密,用水量大,因此黄河下游水量减少。 二、析黄河 展示黄河水系及其主要水电站分布示意图,标注分界点河口、桃花峪,完成表格填空。 项目上游中游下游河段位置源头至河口河口至桃花峪桃花峪至入海口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支流湟水、洮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无特征多峡谷、多支流、水量较大且清澈多峡谷、多支流、多泥沙“地上河”、流域面积小
教师提问:黄河哪一河段流域面积最为狭小 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黄河下游流域面积最小,同时展示黄河下游“地上河”示意图。 过渡:黄河下游由于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无支流汇入,流域面积狭小,那么黄河的泥沙从何而来 三、黄河的“忧患” 展示黄河干流纵剖面示意及主要水文站观测数据图,通过阅读四个水文站的含沙量,知道泥沙主要来自中游黄土高原地区。 播放水土流失实验的视频,引导学生从土质、降水、植被三方面分析水土流失原因。 教师总结: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 课堂探究2:黄河水患 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黄河决口超过1 500次,大的迁徙改道26次。平均三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历史上频繁的灾害,使黄河成为长期困扰中国的“心腹大患”。据此,完成下列任务。 (1)请将代表下列内容的序号,填入黄河水患的主要成因及其危害示意图中的空白方框内(每个序号限填一次)。 ①流经黄土高原 ②河堤决口,泛滥成灾 ③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 通过多图叠加,分析黄河各河段的水量变化特点及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利用长江的学习方法延伸到黄河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
(续表)
课题 中国第二长河——黄河
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
教 学 过 程 (2)班级拟开展“实现黄河长治久安”的专题讨论会,积极阐述你的观点,为黄河治理献计献策。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播放小浪底水利工程调水调沙实景,解说其原理(通过冲刷河床降低水位),强调小浪底工程调水调沙,减少下游河道泥沙淤积的作用,最后总结治理措施。 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 堂 小 结 本节课系统学习了黄河的概况、特征与忧患。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全长5 464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但因其年径流量较小,故不能称为第二大河。黄河上游峡谷众多、支流清澈,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接纳渭河、汾河等支流,泥沙量大增,下游形成“地上河”,流域面积狭小。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历史上多次泛滥成灾。治理黄河需通过水土保持、调水调沙(如小浪底工程)等措施,实现“河床不抬高”的目标,保障流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课 堂 练 习 1.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下列横线上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区名称。 A 黄土 高原,B 河套 平原,C 华北 平原。 (2)在下列横线上填出图中圈码代表的黄河支流名称。 ① 渭河 ,② 汾河 。 (3)黄河发源于 巴颜喀拉 山,自西向东流,注入 渤海 。 (4)黄河上中游分界点是 河口 ,中下游分界点是 桃花峪 。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河流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与之息息相关,某河流研究小组从黄河源头一路考察到大海。
课 堂 练 习 材料二:黄河流域略图。 (1)黄河上游建有龙羊峡、刘家峡等水电站,请解释该河段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位于地势阶梯交界地带,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 (2)青铜峡至河口段,黄河的流量逐渐减少,试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解释原因。 该地气候干旱,少支流汇入;引黄灌溉,生产生活用水增加 。 (3)在经过河口至潼关河段时,小组成员深深体会到“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句俗语反映了黄河的什么水文特征 黄河经过桃花峪后进入下游河段,黄河在此河段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水文特征:含沙量大;主要问题:容易形成“地上河” 。
板 书 设 计 一、识黄河 源头: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流经9省区 二、析黄河 上游:水能丰富,流量减少 中游:水土流失,含沙量大 下游:地上河,易泛滥 三、黄河的“忧患” 上游保水源,中游治水土,下游固堤坝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动画、数据对比、实验视频等直观手段,结合自主学习与小组探究,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能通过描画黄河干流和支流、分析水文数据,理解黄河“第二长河”而非“第二大河”的辩证关系,并对下游“地上河”成因形成空间认知。课堂中,水土流失实验视频和“地上河”示意图的运用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能结合气候、地形、人类活动多角度分析黄河水患的根源,讨论治理措施时也能联系小浪底工程等实际案例,体现了地理综合思维。但部分环节仍需改进:一是课堂时间分配需更精准,学生自主标注黄河流经省区时效率较低,部分学生因空间定位能力弱未能完成;二是对中游水土流失与下游“地上河”的逻辑链讲解稍显急促,少数学生未能完全理解泥沙动态迁移的全过程;三是探究黄河下游水量减少时,未充分结合生活实例(如农业灌溉用水),导致部分学生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感知不足。后续可增加课前预习任务,并在分析水量变化时引入贴近生活的案例,增强知识迁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