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自然灾害
本节教材围绕“多地质灾害”和“多气象灾害”两部分展开,内容涵盖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涝、干旱、寒潮、沙尘暴、台风等自然灾害,辅以地图、统计图表、案例(如汶川地震、梅雨灾害)和活动任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教材紧扣地理核心素养,以“汶川地震”为切入点,通过具体数据(如8.0级震级、超6万人遇难、8 000多亿元经济损失)和地震带分布图,引导学生探究“为何此次地震破坏如此严重 ”的问题,从自然条件与人文因素的相互作用中渗透人地协调观,启发学生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同时,教材注重辩证思维的培养,例如分析台风时,既强调其“摧毁房屋、引发山洪”的破坏性,也指出其“带来降水、缓解旱情”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现象的“双刃剑”特性,帮助学生跳出单一视角,认识自然现象的复杂性,学会在灾害中“趋利避害”。
教材通过地图工具和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例如,对比地质灾害分布图与中国地形分布图,引导学生发现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分布地区,揭示灾害分布与地形地质的内在联系;结合侵入中国的寒潮路径示意图和我国近500年特大旱涝灾害出现次数分布图,学生分析北方降温剧烈、南方影响较小的区域差异,以及东部季风区旱涝频发与气候特征的关联,提升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此外,设计“台风避险方法迁移”任务(如参照台风指南提出沙尘暴应对建议),要求学生将避险技能拓展至其他灾害,通过“分析机理—制定策略”的过程,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目标,最终引导学生从“知识学习”转向“行动应用”。
案例引导反思人地关系、地图工具强化空间思维、活动设计促进知行合一,三大策略有机结合,助力学生形成“尊重自然、科学防灾”的核心素养。
八年级学生具备地形、气候等基础知识,能理解“板块运动”“季风气候”等概念,但对灾害成因需结合案例和图表辅助;逻辑思维初成,能分析简单因果,但综合自然与人文因素需引导。学生通过新闻能了解灾害,但对本地风险认知不足,需结合生活实践和角色扮演增强代入感。
【内容要求】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
2.针对某一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
3.掌握一定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
【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我国地震、滑坡、泥石流及干旱、洪涝等灾害的分布特点。
综合思维:
从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角度综合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
地理实践力:
1.根据台风避险方法,提出应对其他自然灾害的防护建议。
2.掌握一定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
人地协调观:
1.通过分析汶川地震案例和梅雨对农业的影响,学生能够理解自然灾害的不可避免性,同时认识到科学防灾减灾对降低灾害损失的重要性。
2.结合家乡实际,调查本地常见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
2.自然灾害防护技能的实践应用。
难点:
自然灾害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
课题 中国的自然灾害
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播放有关地震的视频,提问:“视频中发生了什么 ” 同学们,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近7万人遇难,直接经济损失超8 000亿元。为什么这次地震损失如此惨重 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或课前预习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震级高、山区地形复杂、救援难度大,人口密集。 教师总结:(展示汶川特大地震遗址图)这是汶川地震遗址,这场灾难让我们意识到自然灾害的可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自然灾害》。 以真实灾害案例引发共鸣,激发学习兴趣,引出主题。
教 学 过 程 过渡:地震是自然灾害的一种,而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接下来,我们将探索中国有哪些自然灾害,它们分布在哪里,又该如何科学应对。 一、自然灾害的定义 投影多组自然灾害图片(地震、洪涝、台风、沙尘暴),提问:这些现象有哪些共同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自然灾害的概念。 教师总结: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发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造成破坏的现象。例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二、地质灾害 1.教师讲解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和地面沉降等。 2.展示教材滑坡和泥石流图片,同时讲解滑坡和泥石流的概念。 小组合作:探究地质灾害 读中国主要地质灾害分布图,完成以下问题: 1.请用红色笔圈出地震多发区,蓝色笔圈出滑坡、泥石流集中区。 2.结合中国地形图,议一议,我国主要地质灾害分布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4人一组,3分钟讨论,记录结论。 每组派1人分享,教师补充。 教师总结:地震: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滑坡或泥石流:山区地形+降水集中→岩体松动。 过渡:地质灾害威胁山区,但中国还面临另一种“无形杀手”——气象灾害。它们与气候、地形又有怎样的联系 三、气象灾害 1.旱涝灾害 引导学生读1998-2022年我国农业旱灾水灾受灾面积图,知道洪涝和干旱是我国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 活动:读我国近500年特大旱涝灾害出现次数分布图,结合教材阅读材料“梅雨对江淮地区旱涝灾害的影响”,完成相关任务。 初步渗透“人地关系”意识。 通过图片观察和案例分类,帮助学生建立自然灾害的概念框架。 明确地质灾害类型及滑坡、泥石流定义。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教 学 过 程 ①说出家乡所在城市旱涝灾害出现的大概频次。 ②我国旱涝灾害频发的区域是哪里 结合季风气候特点,分析原因。 ③结合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洪涝灾害分布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学生观察图表,结合教材P65阅读材料“梅雨对江淮地区旱涝灾害的影响”回答。 教师总结: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多发旱涝灾害,同时,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的平原、盆地地区。 2.寒潮 教师提问:冬季新闻中常提到寒潮来袭,你们知道什么是寒潮吗 它有哪些典型特征 教师讲解寒潮的概念和判断标准。 读侵入中国的寒潮路径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①寒潮的发源地在什么地方 ②寒潮对我国哪些地区影响最大 为什么东部平原地区降温更剧烈 ③寒潮南下过程造成了什么样的天气 ④寒潮会造成哪些危害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后回答。 教师总结:寒潮的发源地在蒙古、西伯利亚地区,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寒潮南下使所经过的地区产生急剧降温、霜冻、大风,有时还伴随雨雪天气,东部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冷空气长驱直入,降温更剧烈。剧烈降温往往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害,大风、雨雪和降温天气会造成低能见度、地表结冰和路面积雪等现象,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同时气温骤降,会出现风霜、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导致输电和通信线路积冰,造成输电、通信中断。 3.沙尘暴 展示沙尘暴图片,阅读教材P67阅读材料“沙尘暴”,回答下列问题: ①什么是沙尘暴 ②什么季节沙尘暴多发 ③沙尘暴有何危害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后回答。 教师总结:沙尘暴是指大风扬起地面的沙尘,使空气变得混浊,水平能见距离降低到1千米以下的天气现象。沙尘暴多发季节是春季,沙尘暴使土壤变得贫瘠,农作物及各种设施遭到掩埋和损害,给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不利影响,还直接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 4.台风 展示台风卫星影像图,提问:台风主要影响我国什么地区 引导学生读图得出结论:台风主要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播放台风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台风的威力,并提问:台风会带来什么危害 是不是“百害而无一利” 学生观看视频后回答。 通过地图叠加分析,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 本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总结能力。
教 学 过 程 教师总结: 危害:带来的狂风、暴雨可以引发山洪暴发,毁坏房屋,损害庄稼;它在海上掀起的巨浪,能够颠覆船只,危及航运安全,破坏港口设施。 好处:台风带来的雨水能够缓解旱情。 假设你是东南沿海某市居民,气象台发布台风红色预警,请设计一份避险方案。 学生阅读教材活动材料“台风过境时……”并根据生活经验制订方案。 4人分成一小组讨论,每组2分钟陈述方案,其他组补充(如:固定门窗、储备物资、避免靠近广告牌等) 参考“台风避险方法”,请为西南山区设计“滑坡或泥石流避灾指南”。 教师巡视过程中提醒学生避灾指南要从提前预警、逃生路线、避难场所、物资准备等方面制订。 教师总结:防灾减灾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每个人具备科学意识和行动力。今天的知识,或许能在未来挽救生命。 小组合作强化探究能力。 通过迁移知识设计避灾方案,培养创新能力和人地协调观。
课 堂 小 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系统地认识了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规律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联。首先明确了自然灾害是由自然因素引发并造成人类损失的客观现象。重点探究了地质灾害中地震多发于板块交界处,滑坡、泥石流集中于多雨山区的地形特点;气象灾害方面,掌握了旱涝灾害与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洪涝与东部平原地形的关联性,理解了寒潮源于高纬内陆引发剧烈降温,沙尘暴多发于干旱春季,以及台风对东南沿海的双重影响。通过设计台风避险方案和山区避灾指南,我们深刻认识到防灾减灾需要科学知识指导,既要关注灾害预警机制,也要掌握因地制宜的应急策略,这既是国家防灾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每个公民守护生命安全的必备素养。
课 堂 练 习 寒潮是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读2025年1月的某次寒潮路径和我国平均每年寒潮出现次数的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我国寒潮出现次数的空间分布规律大致是 (C) A.从东向西递减 B.从东北向西南递减 C.从北向南递减 D.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解析]读图可知,寒潮等频次线数值大致自北向南递减,即我国寒潮出现次数大致自北向南递减。
课 堂 练 习 2.成都与南京纬度相近,但成都受寒潮影响次数较少,主要影响因素是 (C)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解析]根据图中寒潮路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来自蒙古、西伯利亚地区,自北向南推进。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北部有高大山脉阻挡寒潮的进入,而南京北部无高大山脉阻挡寒潮,因此成都受寒潮影响次数较南京少。 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泥石流和滑坡地质灾害分布图 (1)从地形来看,我国泥石流和滑坡灾害多发区以高原和 山地 为主。 (2)从降水来看,我国泥石流和滑坡灾害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 400 mm以上的地区。 (3)从时间上看,我国泥石流灾害易发生于 夏 季;从地势上看,我国滑坡灾害多发生在地势第 二 级阶梯。 (4)我国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以 西南 (填方向)地区最为集中。 (5)从地形、降水两个方面分析我国泥石流和滑坡集中分布在图示地区的主要原因。 地形: 多山、坡陡(或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 降水: 降水较多且集中 。 (6)下图中的泥石流来袭时的4条逃生路线,正确的是 (C)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泥石流来袭的时候,应往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故①④正确。
板 书 设 计 一、自然灾害定义 自然因素引发→生命财产损失(地震/洪水/台风等) 二、地质灾害 1.类型: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沉降等 2.分布 地震带: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滑坡/泥石流:地形陡峭+降水集中→岩体松动
板 书 设 计 三、气象灾害 1.旱涝灾害 季风区降水变率大→东部平原洪涝多发 2.寒潮 蒙古、西伯利亚发源→剧烈降温/大风/雨雪 3.沙尘暴 春季大风+干旱→能见度低/土壤贫瘠 4.台风 东南沿海频发(狂风暴雨)→利弊兼具 四、防灾减灾对策 台风避险:固定门窗/避广告牌/储备物资 滑坡避灾:监测预警/垂直逃生/避难所选址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通过结合地图与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与成因,并通过设计避险方案强化应用能力,体现了地理实践力。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环节需优化:其一,地质灾害分布与地形地势的关联分析对部分学生来说存在抽象性,若增加动态演示或典型地区对比案例(如西南山区与东部平原的差异),可更直观地突破难点;其二,气象灾害类型较多,课堂容量较大,部分学生可能对寒潮与沙尘暴的成因区分不够清晰,需精简提问梯度,增设对比表格归纳异同;此外,课堂小结若由学生自主提炼框架,更能检测学生理解深度。总体而言,教学需在逻辑衔接及分层任务设计上进一步打磨,兼顾知识落实与思维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