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的土地资源
本节教材围绕“中国的土地资源”,紧扣课程标准,体现地理核心素养。教材通过农田、森林、草原、城市等典型土地利用图片切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土地类型的利用方式,思考“因地制宜”的利用原则,理解人类活动与土地资源的依存关系,渗透人地协调观。
本节教材包括“人多地少”“类型齐全”“区域差异明显”“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四个部分。在“人多地少”部分,教材通过“中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我国人均土地仅为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的2/5”的表述,直观呈现“人多地少”的国情矛盾,强调耕地资源的稀缺性。教材活动引导学生就我国与美国、印度的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以及我国人均草地、林地面积与世界人均数进行比较,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土地资源与自然条件和人口数量的关系,渗透人地协调观和区域认知。在“类型齐全”部分,教材通过数据描述和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展示耕地、林地、园地和草地等土地类型的分布,设计“调查家乡土地利用类型”任务,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场景,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体现地理实践力。在“区域差异明显”部分,教材首先在正文部分阐述了我国各类土地资源在空间分布和土地生产力两个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然后通过中国耕地分布图、中国林地分布图、中国草地分布图,引导学生读图掌握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空间分布特点,渗透区域认知。在“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部分,教材正文阐述我国耕地、林地和草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教材活动通过“退圩还湖”的生态意义,让学生理解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和图表有一定的识别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有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但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地理现象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直观的图表和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土地资源的相关知识。此外,学生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方面的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内容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举例说明土地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开发、利用、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1.读相关统计图,从数量和类型两大方面总结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
2.读图分析中国土地资源农业用地的分布差异。
综合思维:
结合气候分布图和地形分布图,总结中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气候和地形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
1.总结各类土地资源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关系。
2.举例说明各类土地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3.认识正确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2.中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
3.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难点:
1.理解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
2.分析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提出合理的土地资源保护措施。
课题 中国的土地资源
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展示教材农田、森林、草原、城市图,提问: 1.根据以上几幅图片,谈一谈,当地居民是怎样利用这些土地的 2.关于土地利用方式,你还知道多少 通过直观图片和乡土案例引发兴趣,引出“中国的土地资源”的课题。
教 学 过 程 一、人多地少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教材“人多地少”正文部分和印度、美国、俄罗斯、中国的陆地、耕地总面积以及人均耕地面积比较图,完成以下任务: 1.中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几位 2.中国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分别是多少 3.中国陆地面积与美国差不多,为什么耕地总面积却少于美国,人均耕地面积更少于美国 4.印度人口众多,但陆地面积不足中国的1/3,为什么耕地总面积、人均耕地面积都多于中国 教师提供印度、美国、俄罗斯和中国地形图和人口数据,引导学生从地形和人口数量两个角度来分析。 展示我国人均草地、林地面积与世界人均数的比较图,引导学生计算出中国人均草地、林地面积相对于世界人均数的百分比,强化“人多地少”的国情。 二、类型齐全 展示教材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提问: 1.中国有哪几种土地利用类型 哪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最大 哪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比重偏少 2.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中,哪一级阶梯上的土地利用类型较为复杂 通过比较中、印、美、俄四国的陆地面积、耕地总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数据,引导学生从宏观视角理解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 结合地形图和人口数据,引导学生从地形和人口数量两个维度分析耕地资源差异,培养综合思维。
教 学 过 程 3.说一说,我国土地资源构成有哪些特点 教师可补充中国土地利用类型饼状图,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土地资源构成的特点。 教师总结:我国土地类型齐全,草地所占比重大,耕地和林地占比小,难以利用的土地较多。 三、区域差异明显 合作探究一 中国耕地、林地、草地资源的分布 教师提供中国地形图、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和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将学生分为三组,分别探究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分组与任务分配如下: 第一组(耕地组):探究耕地分布特点及自然原因。 第二组(草地组):探究草地分布特点及自然原因。 第三组(林地组):探究林地分布特点及自然原因。 完成以下任务: 1.分布在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 2.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形区 (参考地形图标注平原、山地、高原等) 3.概括空间分布特点。 4.结合气候和地形,解释分布在这些地区的自然原因。 小组代表总结发言。 教师总结: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以及低缓丘陵地区,这些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好。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的边远山区,东南部山区的林地多为人工林和次生林,我国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区,这里属于降水较多的季风气候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内陆地区,这里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形以高原为主。 阅读教材中国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讨论完成下列表格。 教师总结: 地区自然条件主要土地类型土地生产力东 部 季 风 区北 方平原广阔,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旱地、林地高南 方多丘陵、山地,但热量高,降水丰富水田、林地高西北 内陆高原、盆地为主,光照充足,但干旱少雨,水源不足草地、荒漠低青藏高 原区光照充足,但高而寒冷,热量不足草地低
饼状图补充视觉化呈现土地资源构成特点,符合八年级学生具象思维特点,强化记忆。 引导学生关注地势阶梯与土地利用复杂性的关联,渗透“地形影响土地利用”的地理思想。 分组探究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特点及自然原因,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的能力,体现“做中学”理念。 填写表格对比东部季风区、西北内陆和青藏高原的土地资源特点,帮助学生系统梳理区域差异,理解自然条件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
教 学 过 程 四、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阅读教材正文部分,完成以下表格填写: 土地利用 类型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耕地乱占耕地 耕地质量下降①切实保护耕地,提高耕地生产力 ②适当开荒,提高土地利用率林地滥伐森林①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林地,加快国土绿化 ②大力造林,采育结合草地超载放牧、毁草开荒 草地退化、荒漠化①合理放牧 ②划区轮牧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标注重点语句,完成表格填写。 同桌互相检查答案,补充遗漏点。 教师总结: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但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只有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全民参与,才能让每一寸土地发挥最大价值,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通过阅读教材和填写表格,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并提出科学对策,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课 堂 小 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深入学习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通过对比数据,我们了解到中国虽然陆地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但耕地资源“人多地少”,尤其是人均耕地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既受山地多、平原少的地形限制,也与人口基数大密切相关。我国土地类型丰富齐全,草地占比最大,但耕地和林地相对不足,且难以利用的土地较多。通过合作探究,我们发现耕地集中分布在东部湿润的平原丘陵,林地多分布于东北、西南山区,而草地位于西部内陆干旱区。面对耕地减少、林地破坏、草地退化等问题,我们更要树立“珍惜每一寸土地”的意识,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用实际行动保护土地资源,共同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课 堂 练 习 1.我国土地资源的特征: 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土地类型 齐全 , 耕地 比重小;后备耕地资源 不足 。 2.读下图,完成填空。 (1)A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 湿润、半湿润地区 (填干湿地区)。
课 堂 练 习 (2)B土地利用类型为 草地 ,集中分布在西部 半干旱地区 (填干湿地区)。 (3)C土地利用类型为 林地 ,主要分布在东部 湿润地区 (填干湿地区)。其中,①是 东北 林区,②是 西南 林区,③是 东南 林区。 (4)沙漠、戈壁、高寒荒漠、石山等难以利用的土地,主要分布在 西 部内陆。
板 书 设 计 一、人多地少 数据:陆地面积居第三位,人均耕地少 原因:地形:山地多、平原少 人口:基数庞大 二、类型齐全 主要类型:耕地、林地、草地、荒漠 构成特点:草地最多,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比例高 三、区域差异明显 耕地:东部平原(雨热同期) 林地:东北、西南山区(多降水) 草地:西部高原(干旱少雨) 四、保护与利用 问题:乱占耕地、滥伐森林、草地退化 措施: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全民参与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围绕“中国的土地资源”展开,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改进之处。成功点在于:通过数据对比、图表分析和合作探究活动,学生能直观理解“人多地少”的国情和土地资源区域差异的成因,尤其是分组探究环节有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读图能力和综合思维;利用表格归纳问题与措施,帮助学生建立“问题—对策”的逻辑关联,强化了可持续发展观念。然而,部分环节存在不足:一是部分学生对人均耕地、草地面积的计算理解较慢,需在课前加强数据计算的基础训练;二是小组合作中,个别组员依赖性强,讨论深度不足,未来需细化任务分工并加强过程指导;三是课程内容密度较大,部分学生反馈区域差异的因果分析较抽象,可结合生活实例(如家乡土地利用变化)增强直观性。总体而言,学生能初步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及保护意义,但需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实践应用,进一步深化人地协调观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