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中国的农业第1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4.1中国的农业第1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10-06 22:0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节 中国的农业
教材以浙江安吉县“生态立县”为切入点,通过“六大特色产业”的实践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生态农业与产业融合的路径,如白茶产业如何依托自然环境打造品牌经济。教材设计的问题链如绿水青山如何变为金山银山,能够激发学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深度探究。 
本节教材包括“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中国农业的发展”“主要农作物分布”“畜牧业分布”四部分。
第一部分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通过玲玲与贝贝的认知对话,引导学生从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多维度自主构建农业的完整定义。并设置“活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阐明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石”的作用。
第二部分中国的农业发展,分“历史成就”与“现代转型”两条主线。两条主线,前者以阅读材料“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凸显我国农耕文明底蕴,及农产品产量优势;后者以袁隆平杂交水稻、设施农业中的大棚蔬菜为例,展现科技创新对提升粮食安全与生产效率的核心作用,例如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 600千克的案例,直观体现藏粮于技的战略价值。
第三部分主要农作物分布,依托小麦与水稻分布图,结合商品粮基地标注任务,揭示气候与地形对作物布局的影响,例如南方湿热气候适宜水稻生长,北方温凉干燥环境利于小麦种植,并通过北方制糖厂是否适合种植甘蔗的思辨问题,强化自然条件与农业决策的关联性认知。
第四部分畜牧业分布,从饲料来源、生产方式等角度分析牧区畜牧业与农耕区畜牧业的差异。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但对于农业这一概念可能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认识上。他们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农产品,但对于农业生产的过程、农业分布的规律等方面了解较少。在身心发展特点上,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获取知识,但在分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有所欠缺。
【内容要求】
借助地图和相关资源,举例描述中国农业生产活动的分布,并用实例说明科学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核心素养目标】
人地协调观:
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关注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综合思维:
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区域认知:
掌握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包括东西部、南北方的不同,明确不同区域的农业特色。
地理实践力:
能够根据所学知识,为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农业的概念和主要部门,明确农业的范畴和各部门的特点。
2.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3.我国畜牧业的分布特点。
难点:
运用因地制宜的原则解决实际的农业生产问题,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第1课时 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中国农业的发展
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
课题 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中国农业的发展 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
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一个美丽的县城出发,它叫安吉,被称为“中国第一竹乡”“中国白茶之乡”。这里的人们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展示教材浙江安吉县茶园图片,提问:安吉六大特色产业属于哪种产业类型 鼓励学生回答。   通过真实情境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农业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教 学 过 程 一、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教师讲解农业的概念,并提问:玲玲认为农业就是种植农作物,而贝贝则说农业还包括其他内容。你同意谁的观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讨论,结合教材四种农业类型图,让学生观察不同农业场景,归纳农业的四大部门,修正“农业=种植业”的片面认知。 活动:根据刚才所学,举例说明图中的食物各属于哪个农业生产部门的产物 教师总结:种植业的农产品主要是主食、水果、蔬菜等,渔业的农产品是水产,畜牧业的农产品是肉蛋禽等畜产品。 提问:“如果没有农业,我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农业的重要性。 教师强调农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指出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材料,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 二、中国农业的发展 展示我国农业发展历程的图文资料,介绍我国作为世界最早种植水稻、粟的国家之一,培育了众多农作物品种。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国农业的发展部分内容和中国稻谷、小麦产量图,提问:目前,我国农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有哪些 哪些农产品的人均产量超过了世界人均产量 哪些接近世界人均产量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中国的谷物、肉类、棉花、油菜籽、茶叶、水果等农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谷物人均占有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棉花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承转:我国人口增长但耕地未增加,为何农业产量持续提升 提问:结合大棚蔬菜(设施农业)图、油菜花海(观光农业)图、超级杂交稻图和教材内容,归纳我国农业发展的原因。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巡视过程中可引导学生从农业生产布局、农业生产条件和科技水平等方面归纳我国农业发展的原因。 教师举例说明新型农业和创汇农业的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教材P105“活动1”,分析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作用,保护地方品牌、促进经济发展。 教师总结:像阳澄湖大闸蟹、五常大米这样的地理标志产品,既体现了地方特色,又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引导学生思考教材P106“活动2”,归纳冷藏保鲜技术的运用和交通条件改善对农业的影响。 三、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 展示教材中国小麦、水稻分布图,完成下列任务: 1.我国南方人钟爱大米,北方人偏爱面食,这跟当地种植的粮食作物有关。想一想北方与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各是什么   通过创设认知冲突(农业是否仅为种植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通过直观的图片素材,引导学生从具体场景中归纳农业的部门分类。 最早种植水稻、粟,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从布局优化、科技进步、政策支持等角度归纳原因,培养综合思维。 从生活现象(南米北面)切入地理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动手标注地图,强化空间记忆,理解粮食主产区的分布规律。
(续表)
课题 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中国农业的发展 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
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
教 学 过 程 2.把下列9个商品粮基地的序号标注在中国小麦、水稻分布图中。 ①三江平原 ②松嫩平原 ③洞庭湖平原 ④鄱阳湖平原  ⑤成都平原 ⑥江汉平原 ⑦太湖平原 ⑧江淮地区  ⑨珠江三角洲 3.读图归纳水稻和小麦的分布特点。 教师总结:南方属水稻集中产区,北方属小麦集中产区,其中东北地区多春小麦,华北平原多冬小麦;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地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其中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展示教材中国小麦、水稻分布图,再次提问:请同学们在地图中找到黑龙江省,并观察其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有哪些 为什么能成为我国最大粮食生产省区 引导学生读图,并分析黑龙江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教师总结:黑龙江省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湿润、雨热同期、水源充足、机械化水平高、政策支持、农业科技投入大。   引导学生综合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农业区位,培养综合思维。
课 堂 小 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包含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四大部门,为14亿人提供衣食之源。我国作为农业文明古国,经过持续发展,谷物、肉类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这得益于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和合理布局。同时,我们看到水稻主产于南方、小麦主产于北方的鲜明分布特征,东北平原等九大商品粮基地共同构筑起国家的粮仓。像五常大米这样的地理标志产品,更是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希望大家能深刻理解“民以食为天”的含义,认识到发展现代农业对国家的重要意义。
课 堂 练 习 1.下列我国农产品中,产量居世界首位的是 (A)                              A.茶叶、油菜籽、水果 B.水果、玉米、稻米 C.大豆、小麦、肉类 D.甜菜、小麦、玉米 [解析]目前,中国的谷物、肉类、棉花、油菜籽、茶叶、水果等农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读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分布图,完成2~4题。 2.我国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 (A) A.平原地区 B.高原地区 C.非季风区 D.北方地区
课 堂 练 习 [解析]据图可知,我国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即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高原地区一般发展畜牧业;据图可知,我国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季风区;图中显示,南方地区商品粮基地分布比北方地区广泛。 3.①②③④四个商品粮基地中,以生产小麦为主的是 (A)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①②两个商品粮基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以生产小麦为主;③④两个商品粮基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以生产水稻为主。 4.与其他粮食生产基地相比,⑤商品粮基地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主要是 (C) A.土壤肥沃 B.地形平坦 C.热量充足 D.水源充足 [解析] ⑤商品粮基地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其纬度最低,热量条件最好。该地区土壤没有东北地区肥沃;我国商品粮基地分布地区地形均较为平坦;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商品粮基地相比,该商品粮基地的水源条件不具备明显优势。
板 书 设 计 一、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1.农业四大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 2.重要性:衣食之源/工业原料/生活保障 二、农业发展成就 1.世界第一:谷物/肉类/棉花/水果…… 2.发展原因: 布局优化(因地制宜) 科技兴农(机械/育种/保鲜) 政策支持(商品粮基地) 三、农作物分布 1.粮食作物 南方→水稻(湿润区) 北方→小麦(春小麦:东北,冬小麦:华北) 2.九大粮仓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围绕“中国的农业”展开教学,教学亮点在于结合生活实例和图表分析,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商品粮基地标注活动,增强了空间认知能力。但部分环节仍需优化:一是时间分配上,小组讨论“农业发展原因”时,个别组偏离主题导致进度稍慢,后期需明确任务要求并加强引导;二是学生在分析水稻、小麦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时,部分同学对“雨热同期”“地形影响”等地理因素理解较浅,反映出前期知识衔接不足,今后可结合气候、地形专题进行铺垫;三是课堂中虽运用了教材插图,但对黑龙江农业优势条件的分析仍显抽象,若能展示实地图片或视频片段,结合“北大仓”案例对比,学生的感性认识会更深刻。总体而言,学生能基本掌握农业的基础地位及作物分布规律,但地理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还需在后续课程中持续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