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的农业
教材以浙江安吉县“生态立县”为切入点,通过“六大特色产业”的实践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生态农业与产业融合的路径,如白茶产业如何依托自然环境打造品牌经济。教材设计的问题链如绿水青山如何变为金山银山,能够激发学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深度探究。
本节教材包括“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中国农业的发展”“主要农作物分布”“畜牧业分布”四部分。
第一部分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通过玲玲与贝贝的认知对话,引导学生从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多维度自主构建农业的完整定义。并设置“活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阐明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石”的作用。
第二部分中国的农业发展,分“历史成就”与“现代转型”两条主线。两条主线,前者以阅读材料“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凸显我国农耕文明底蕴,及农产品产量优势;后者以袁隆平杂交水稻、设施农业中的大棚蔬菜为例,展现科技创新对提升粮食安全与生产效率的核心作用,例如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 600千克的案例,直观体现藏粮于技的战略价值。
第三部分主要农作物分布,依托小麦与水稻分布图,结合商品粮基地标注任务,揭示气候与地形对作物布局的影响,例如南方湿热气候适宜水稻生长,北方温凉干燥环境利于小麦种植,并通过北方制糖厂是否适合种植甘蔗的思辨问题,强化自然条件与农业决策的关联性认知。
第四部分畜牧业分布,从饲料来源、生产方式等角度分析牧区畜牧业与农耕区畜牧业的差异。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但对于农业这一概念可能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认识上。他们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农产品,但对于农业生产的过程、农业分布的规律等方面了解较少。在身心发展特点上,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获取知识,但在分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有所欠缺。
【内容要求】
借助地图和相关资源,举例描述中国农业生产活动的分布,并用实例说明科学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核心素养目标】
人地协调观:
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关注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综合思维:
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区域认知:
掌握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包括东西部、南北方的不同,明确不同区域的农业特色。
地理实践力:
能够根据所学知识,为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农业的概念和主要部门,明确农业的范畴和各部门的特点。
2.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3.我国畜牧业的分布特点。
难点:
运用因地制宜的原则解决实际的农业生产问题,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第2课时 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 畜牧业分布
课题 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 畜牧业分布
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展示四种常见农产品图片:棉被、花生油、茶叶、红糖,提问:“你知道它们分别来自哪些农作物吗 ” 承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今天我们来看看经济作物的分布情况。” 通过直观的图片直接导入课堂。
教 学 过 程 一、经济作物分布 教师讲解经济作物的概念,经济作物是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常作为工业原料。 课件展示经济作物和其用途的图片,讲解经济作物可分为纤维作物、糖料作物、油料作物、饮料作物和热带作物。 展示教材中国部分经济作物分布图,引导学生识别棉花、油料、糖料、茶叶等作物的主要产区。 通过直观的图片和简明定义,帮助学生建立“经济作物”的科学概念。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渗透“区域认知”素养。
教 学 过 程 教师总结:棉花主要分布在新疆、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花生分布较普遍,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两省;甘蔗主要分布在华南,广西是最大产区,甜菜主要分布在新疆、黑龙江、内蒙古等地;茶叶集中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山地丘陵,华南地区是中国主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 引导学生总结经济作物的分布规律,完成下面的表格: 地区秦岭—淮河线 以北地区秦岭—淮河线 以南地区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以水田为主耕作制度东北平原 一年一熟 华北平原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水稻油料作物花生油菜糖料作物甜菜甘蔗
记忆口诀:南油菜、北花生,南甘蔗北甜菜,南茶叶、北棉花。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P108“活动2”,分析“北方建甘蔗基地是否可行”这一问题,强调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二、畜牧业分布 阅读教材畜牧业分布部分内容和读中国主要牧区及优良畜种分布图,完成以下任务: 1.中国的畜牧业可分为哪两类 2.中国的四大牧区指哪些地区 主要畜种有哪些 3.读图分析中国牧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 教师总结:中国的畜牧业可分为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有内蒙古、新疆、西藏和青海四大牧区,这里牧草丰富,牧场广阔,畜牧业历史悠久。内蒙古的三河牛和三河马、新疆的细毛羊、青海的牦牛、西藏的藏绵羊都是著名的优良畜种。 展示牧区畜牧业图和农耕区畜牧业图,试从畜产品、饲养方式和饲料来源三个方面,比较我国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的差异。 项目主要畜产品饲养方式饲料来源牧区畜牧业牛、羊、马放牧天然草场农耕区畜牧业家禽和生猪圈养人工饲料
提问:目前,农耕区畜牧业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教师总结:由分散饲养向专业化集中饲养转变(同时课件展示相关图片)。 提问:为什么我们县城的养鸡场建在郊区而不是市中心 师生一起归纳:养鸡场建在郊区是为了靠近饲料产地,减少污染。 承转:闽宁镇位于宁夏中部,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土地贫瘠,传统农业难以发展。 通过表格归纳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耕地类型、耕作制度、作物差异,系统化知识结构。 通过“南油菜北花生”等口诀简化记忆,符合八年级学生思维特点。 培养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比分析饲养方式、饲料来源等差异,引导学生理解“自然条件决定生产类型”的地理逻辑,同时还可以培养比较分析与归纳能力。
教 学 过 程 合作探究:闽宁镇生态农业 展示闽宁镇位置图,提问:描述其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闽宁镇气候干旱的特征,提问:在这种环境下,为什么还能发展农业 有哪些有利条件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阅读文字材料,归纳总结出闽宁镇发展菌(菇)生产的有利条件:虽然降水少,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合巨菌草生长,国家扶贫政策支持、专家技术指导、市场需求旺盛。 提问:议一议,闽宁镇的巨菌草种植经验,对于我国推动农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有哪些借鉴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从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农民增收、科技兴农等多个角度来思考。 教师总结:乡村振兴不能照搬经验,要结合地方特色灵活应用,因地制宜、科技创新、政策扶持是推广生态农业的关键因素。闽宁镇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找到适合的路径,任何困难都可以被克服。 通过案例分析(菌草技术、生态循环),展示科技兴农与生态保护的协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乡村振兴路径,培养地理实践力。
课 堂 小 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系统掌握了中国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规律及其与自然条件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南油菜北花生,南甘蔗北甜菜”的作物格局,理解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对比牧区畜牧业与农耕区畜牧业在畜种、饲养方式和饲料来源上的差异,明确了畜牧业发展的区域特色。特别是通过闽宁镇菌草产业的案例,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与生态农业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希望大家能运用这些地理规律,分析生活中的农业现象,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课 堂 练 习 1.图1中曲线Ⅰ是 400 mm 年等降水量线,以该线为界分为东部和西部,其中西部以 畜牧 业为主,东部以 种植 业为主。在东部又以 秦岭—淮河 线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南方耕地类型以 水田 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 水稻 ,北方耕地类型以 旱地 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 小麦 。 2.我国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形成四大牧区,图1中①是 内蒙古 牧区,②是 新疆 牧区,③是 青海 牧区,④是 西藏 牧区。 3.图2为我国主要经济作物分布图,A、B都是糖料作物,其中A是 甘蔗 ,主要分布在 华南地区 ,B是 甜菜 ,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 黑龙江 等地。 4.C、D都是油料作物,其中C是 油菜 ,主要分布在 长江流域 ,D类作物是 花生 。 5.荔枝生产于中国南部,荔枝可以远销全国各地,主要是得益于 冷藏、保鲜技术的不断提高 和 交通运输条件大大改善 。
板 书 设 计 一、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 1.棉花:新疆、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 2.油料作物:南油(油菜)北花(花生) 3.糖料作物:南甘(甘蔗)北甜(甜菜) 4.饮料作物:茶叶——秦岭—淮河线以南的山地丘陵 5.热带作物:华南地区 二、畜牧业的分布 1.牧区畜牧业: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放牧为主,天然草场 2.农耕区畜牧业:东部南部农区,畜禽为主,圈养为主,饲料丰富 三、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自然条件决定适宜作物类型 2.社会经济条件促进农业发展 3.科技与政策推动现代农业转型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通过“北方能否建甘蔗基地”的探究活动,学生初步建立了因地制宜的农业观,但在分析气候与作物分布的关系时,部分学生暴露出对季风气候特征掌握不牢的问题,反映出跨课时知识衔接的不足。闽宁镇案例的讨论激发了学生兴趣,但乡村学生缺乏菌草种植的直观经验,若补充当地大棚蔬菜基地案例类比分析效果会更好。畜牧业对比表格的填写效率较高,但“农耕区畜牧业转型”的工业思维理解较抽象,可增加超市肉类包装溯源等生活化素材辅助突破。整体时间把控前松后紧,下节课需精简经济作物分布讲解时长,强化地图动态标注等可视化手段,提升区域空间定位能力培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