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的工业
本节教材“中国的工业”在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第四章“中国的主要产业”的关键组成部分。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与农业、服务业等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材首先通过“发现”板块,以首都钢铁公司的搬迁为例,引出工业发展与环境、产业结构之间的矛盾,以及如何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调整,让学生对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接着详细阐述了工业的概念、生产所需的基本条件以及影响工业发展的因素,使学生对工业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在“工业制造大国”部分,教材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工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如形成了规模庞大、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中国工业的分布”则介绍了我国工业分布的历史变迁和现状,分析了不同地区工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最后,“蓬勃发展的高技术产业”板块介绍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成果,体现了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努力和成就,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对工业和社会的推动作用。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但对于工业生产的抽象概念理解可能存在困难。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工业产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对工业发展深层次的思考。此阶段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注意力易分散,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吸引其注意力。
【内容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描述中国工业生产活动的分布,并用实例说明科学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结合地图,说出我国工业的分布特征。
综合思维:
结合地图及资料,运用相关图文资料,感受我国工业发展的巨大成就。
地理实践力:
结合地图,观察我国工业的空间分布特点。
人地协调观:
联系身边实际和运用资料,了解工业生产活动及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
观察我国工业的空间分布特点。
第二节 中国的工业
课题 中国的工业
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展示教材中关于首都钢铁公司的相关内容及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的图片。结合文字描述,详细介绍首都钢铁公司始建于北京市西郊,是我国特大型钢铁工业联合企业,长期以来为国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进入21世纪,首钢的发展与首都环境以及产业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如烟气排放、废渣污染、耗水量大等。因此,国家决定将首钢迁至河北唐山曹妃甸。 教师提问:同学们,从这些资料和图片中,你们能看出首钢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为什么要搬迁到曹妃甸呢 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思考。
教 学 过 程 一、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展示教材工业生产流程示意图,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详细讲解工业生产的一般流程,包括能源、水源、原料、零部件的输入,工厂的加工生产过程,以及处理后的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和工业产品的输出等环节。结合示意图,深入解释工业是采掘自然物质资源和对工农业生产的原材料进行加工或再加工的社会生产部门。 教师讲解:工业可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两大类,提问:“你知道哪些工业属于重工业 哪些属于轻工业吗 ” 练一练:下列工业产品,哪些属于重工业产品,哪些属于轻工业产品 ①机床 ②棉布 ③汽油 ④煤炭 ⑤钢材 ⑥面包 ⑦电视 ⑧汽车 ⑨纸张 ⑩饮料 活动:角色扮演 除了提供生活资料,工业对国民经济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请你模拟军人、农民、商人、医生等职业,谈谈现代工业对自己部门产生哪些影响。 二、工业制造大国 展示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图,提问:选择2个工业产品,计算2022年该产品的产量比1978年增长了多少 学生自由选择工业产品进行计算,感受我国工业增长的速度。 教师总结:工业增加值连续10年第一,主要工业品产量增长迅速。 课件展示1978-2020年中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的位次图,引导学生发现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提问:近年来,我国哪些工业产品居世界首位 哪种产品受限制 学生读图回答,教师补充:2020年我国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 学生阅读教材阅读“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感受我国已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 三、中国工业的分布 阅读教材中国工业的分布部分内容,列表比较我国工业分布的历史演变。 时间工业分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东部沿海的辽宁、山东、上海、广东等地,少量分布在沿长江的武汉、重庆等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国家对沿海工业进行大规模改造,同时推进中西部工业建设改革开放后沿海沿江地区工业迅速发展,涌现出新的工业中心,并形成四大工业基地
通过讲解与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对工业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工业分类标准。 加深对重工业和轻工业的理解。 角色扮演有利于学生理解工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意义。 通过讲解、图示、数据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掌握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
(续表)
课题 中国的工业
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
教 学 过 程 课件展示中国四大工业基地分布图,引导学生对比四大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特点: 辽中南:重工业为主,钢铁、机械、石化。 京津冀:综合性强,高技术产业突出。 长三角:轻重工业并举,电子、汽车、化工业发达。 珠三角:轻工业为主,家电、纺织、电子等出口导向型。 展示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目前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提问:简述目前我国工业分布的基本格局。 阅读教材“珠江三角洲工业区”案例,提问:分析珠江三角洲区域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学生阅读提取图文信息后回答。 教师总结:珠江三角洲区域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河流纵横。改革开放初期,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地理位置优越,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是有名的侨乡。 课件展示中国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和纺织工业分布图,结合教材我国传统工业的分布正文部分,说一说,我国传统工业煤炭、石油、钢铁、机械和纺织工业的分布特征。 学生提取图文信息。 教师总结:煤炭工业主要分布于山西、内蒙古、陕西等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石油工业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山东、河北、陕西、新疆等石油资源丰富的地区,钢铁工业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上海、湖北、陕西、内蒙古、四川等地,机械工业和纺织工业的布局则较为广泛。 完成教材P117活动。 读辽宁鞍山钢铁工业基地位置图和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基地位置图,完成相关任务。 1.与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基地相比,辽宁鞍山钢铁工业基地发展钢铁工业的优势主要有哪些 2.在缺乏煤炭、铁矿等资源的情况下,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基地选址于上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从辽宁鞍山钢铁工业基地和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基地的选址,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通过地图分析、案例对比、绘图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我国工业分布特点,理解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提升空间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 加深对工业分布的印象。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归纳能力和区域认知。 提升空间认知能力,理解工业区位选择的复杂性。
教 学 过 程 教师总结:辽宁鞍山钢铁工业基地发展钢铁工业的优势是煤铁资源丰富,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基地选址于上海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广阔,海运便利。说明自然资源对工业分布的影响逐渐减弱,社会经济因素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四、蓬勃发展的高技术产业 课件展示“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海斗一号”潜水器等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代表性成果,介绍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探测、量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并讲解高技术产业的特点。 介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705.8万辆,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边还有哪些高技术产品 ” 阅读教材正文部分。思考:当前中国的高技术产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为什么分布在这里 教师总结:我国正在统筹推进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以上这些地区技术发达、人才众多,工业基础良好,交通便利。 引导学生阅读“灯塔工厂”案例,提问:相较于传统工厂,“灯塔工厂”主要有哪些优点 教师总结:效率提升、成本下降、环境友好。 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
课 堂 小 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不仅为各行业提供生产资料,更深刻影响着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我国从工业基础薄弱到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工业产品产量和科技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形成了沿海沿江纵深推进的工业分布格局。在传统工业优化布局的同时,以新能源、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灯塔工厂”等创新模式正引领工业转型升级。大家通过鞍钢与宝钢的案例对比,更直观理解了工业布局从资源依赖转向市场导向的演变趋势。希望同学们在感受“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历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科技创新意识。
课 堂 练 习 1.我国四大工业基地中,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是 ①辽中南工业基地 (填序号和名称),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是 ②京津冀工业基地 (填序号和名称),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是 ③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填序号和名称),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是 ④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填序号和名称)。 2.①③两大工业区都有钢铁工业分布,靠近原料、燃料产地的是 ① 工业区(填数码),靠近市场的是 ③ 工业区(填数码)。 3. 辽中南工业基地 和 京津冀工业基地 两大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共同的有利条件是矿产资源丰富, 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和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两大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共同不利条件是矿产资源匮乏。 4.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决定性因素是 科技和人才 。
板 书 设 计 一、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1.工业的概念 2.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3.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二、工业制造大国 1.我国工业的发展成就 2.我国工业的发展方向 三、中国工业的分布 1.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 2.我国工业的主要工业部门的分布 四、蓬勃发展的高技术产业 1.发展成果、科技创新中心 2.重要作用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以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基础,通过案例对比、角色扮演、数据计算等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可优化之处。首先,学生对“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分类能结合生活实例较好地理解,但部分学生在分析鞍钢与宝钢工业布局差异时,对“市场导向”等抽象概念存在理解困难,需补充更多区域经济互动案例辅助迁移。其次,角色扮演环节中学生对“军人、医生等职业与工业的联系”思考较表面,后期可提供结构化问题支架(如“医疗设备生产依赖哪些工业部门 ”)引导深入讨论。此外,工业分布演变的时间线梳理虽借助表格对比,但学生对“梯度格局”的空间感知仍较模糊,若结合动态地图或短视频呈现沿海至内陆的工业扩散过程会更直观。整体上,数据计算和“灯塔工厂”案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实证思维,但需注意控制图表信息量,避免部分学生因数据庞杂而分神。未来可尝试融入本地工业园实地调研或虚拟工厂参观资源,增强学生对工业生产的具象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