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共 4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1.
答案:A
解析: 元谋人距今约 170 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人类。北京人
距今约 70 万—20 万年,山顶洞人距今约 3 万年。
2.
答案:C
解析: 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会保存天然火,过群居生活,但尚未进入农耕
阶段,不会种植水稻。水稻种植始于河姆渡居民。
3.
答案:B
解析: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属长江流域,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
4.
答案:B
解析: 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主要种植粟(小米),使用磨制石器,住
半地穴式房屋。
5.
答案:A
解析: 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华夏族由炎黄部落融合
而来。
6.
答案:D
解析: 启是禹的儿子,禹死后继承王位,标志着“家天下”的开始,禅让制
被世袭制取代。
7.
答案:A
解析: 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8.
答案:C
解析: 商汤推翻夏桀,建立商朝,定都亳。
9.
答案:C
解析: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主要出现在商朝,是我国已发现的
最早成熟文字。
10.
答案:C
解析: 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建立屏障,以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11.
答案:C
解析: 周厉王暴虐无道,引发“国人暴动”,被赶出镐京。
12.
答案:C
解析: 公元前 771 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13.
答案:A
解析: 东周(公元前 770 年—公元前 256 年)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14.
答案:B
解析: 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提出“尊王攘夷”,成为春秋首霸。
15.
答案:B
解析: 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楚国时曾许诺“退避三舍”,城濮之战中履行诺言,
后大败楚军。
16.
答案:C
解析: 秦国位于今陕西一带,地处西部,后逐渐东进统一六国。
17.
答案:A
解析: 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任命县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8.
答案:A
解析: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
原成为“天府之国”。
19.
答案:C
解析: 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达到高峰,战国时期铁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器用于生
产。
20.
答案:B
解析: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主张“仁”和“德治”,强调礼乐制度。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60 分)
二、材料解析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
21. (12 分)
(1)答案: 禅让制。(2 分)
(2)答案: 世袭制。(2 分)从启开始。(2 分)
(3)答案示例:
是历史的进步。(2 分)理由: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 出现,阶级产生,国家形成,标志着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是社会发展的
必然趋势。(4 分)
22. (14 分)
(1)答案: 商鞅。(2 分)秦国。(2 分)
(2)答案示例:
①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2 分)
② 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2 分)
(3)答案: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6 分)
23. (14 分)
(1)答案: 都江堰。(2 分)李冰。(2 分)
(2)答案: 岷江。(2 分)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答出两点即可,每点 2
分,共 4 分)
(3)答案: 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促进了农业的稳定发展。(4 分)
三、简答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24. (10 分)
答案:
① 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3 分)
② 提出“有教无类”,扩大教育对象范围;(3 分)
③ 提倡“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教学方法,注重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并
重。(4 分)
25. (10 分)
答案:
① 社会大变革:旧制度瓦解,新制度建立,社会动荡,思想活跃;(3 分)
② 士阶层崛起:知识分子游走各国,提出治国主张;(3 分) ③ 各国争霸需要人才,统治者支持思想发展;(2 分)
④ 教育发展,学术下移,为思想传播提供条件。(2 分)2
025- 2026学年上绥滨县第五中学、第八中学九月质量联合检测 12.
七年级历史试卷
标志着西周灭亡的事件是( )
A.牧野之战 B.国人暴动 C.犬戎攻破镐京 D.平王东迁
学校
1
1
1
3. 东周分为哪两个时期?( )
A.春秋和战国 B.前周和后周 C.西周和东周 D.南周和北周
考试范围:第 1 课—第 7 课
考试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4. 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 )
A.晋文公 B.齐桓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第Ⅰ卷(选择题 共 40 分)
班
级
名
5. “退避三舍”这一成语与下列哪位人物有关?(
A.齐桓公 B.晋文公 C.越王勾践 D.吴王夫
)
)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1
2
3
4
5
6
. 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姓
16. 战国七雄中,位于最西边的是(
A.齐 B.楚 C.秦 D.燕
)
. 下列哪一项不是北京人的生活特征?( )
A.使用打制石器 B.会使用火 C.会种植水稻 D.过群居生活
1
1
1
7. 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A.推行县制 B.奖励军功 C.承认土地私有 D.重农抑商
.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今天的哪个流域?(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淮河流域
8. 都江堰的修建者是( )
A.李冰 B.商鞅 C.管仲 D.蒙恬
. 半坡居民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
A.水稻 B.粟 C.小麦 D.玉米
9.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A.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 B.牛耕的推广
C.青铜器的大量铸造 D.水利设施的兴修
)
. 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和黄帝 B.尧舜禹 C.盘古 D.女娲
2
0. 提出“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
.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下列哪位人物不是
通过禅让制产生的?( )
A.尧 B.舜 C.禹 D.启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60 分)
7
8
9
1
1
.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二、材料解析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
2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礼记·礼运》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原始社会末期的什么制度?(2
分)
. 商朝的建立者是( )
A.禹 B.启 C.汤 D.周武王
—
. 下列哪一项是商朝重要的文字载体?(
A.竹简 B.帛书 C.甲骨文 D.金文
)
(
0.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
A.奖励功臣 B.开发边疆 C.巩固统治 D.促进经济
1. “国人暴动”发生在哪位周王在位期间?(
A.周文王 B.周武王 C.周厉王 D.周幽王
)
(
2)材料二中“天下为家”反映了什么制度的开始?这一制度从谁开始?(4
分)
(
3)“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的转变是进步还是退步?请说明理由。(6
分)
2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
—《战国策·秦策》
(
(
(
1)材料中的“商君”指的是谁?他在哪国进行变法?(4 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列出商鞅变法中两项军事方面的措施。(4 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商鞅变法的作用。(6 分)
(
(
(
1)图中 A 处是战国时期哪一著名水利工程?由谁主持修建?(4 分)
2)该工程修建于哪条河流上?主要功能有哪些?(6 分)
3)这一工程的修建对当地农业发展有何影响?(4 分)
2
3. 观察下图,回答问题:(14 分)
三、简答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4. 简述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10 分)
2
学校
班
级
名
25. 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10 分)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