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曹冲称象的故事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共4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曹冲称象的故事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共4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10-07 10:3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曹冲称象的故事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 曹冲称象的故事
单元内容 1.课标要求: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结合实例感受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在具体情境中初步感悟“等量代换”的思想,发展量感和推理意识。 2.教材特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测量”单元以生活情境为载体,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建立质量观念,《曹冲称象》作为“你知道吗?”拓展内容,隐含“等量代换”思想,是连接“测量”与“推理”的桥梁。 3.知识结构: 基础层:克、千克的认识→单位换算→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层:吨的认识→《曹冲称象》中的等量代换→综合实践应用。 4.资源开发:对比苏教版“称体重”实践活动、北师大版“动物体重”情境,补充“古代称重工具”“现代天平”等跨学科素材。
单元学情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轻重”概念,部分知道“公斤”“斤”,但对“克、千克”的标准单位不熟悉;会用简单工具(如弹簧秤)。习惯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知识,对故事、游戏类活动兴趣高,但抽象思维较弱,难以直接理解“等量代换”的原理。三年级学生具象思维为主,喜欢合作探究,对“曹冲称象”故事有初步认知,可利用故事驱动学习。
单元目标 1.认识克(g)、千克(kg)、吨(t),掌握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的换算;能结合生活实例描述常见物体的质量,会选择合适单位。 2.通过“掂、称、算”等活动,经历质量单位的形成过程;结合《曹冲称象》故事,初步感悟“等量代换”思想,能解决简单的代换问题。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量感、推理意识和创新思维;体会古人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单元实施 共4课时: 第1课时:认识克和千克(新授课) 第2课时:认识吨及质量单位换算(新授课) 第3课时:《曹冲称象》与等量代换的初步感悟(新授课+实践课) 第4课时:单元综合实践与解决问题(复习课+实践课)
第1课时:认识克和千克
课型 新授课 实践课□ 复习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 1.单元位置:本课时是“测量”单元的基础,为后续学习吨和等量代换提供质量单位认知支撑。 2.核心素养:通过“掂、称”活动发展量感;通过记录数据培养数据分析意识。 3.关联内容:前导:生活中“轻重”的感性认识;后续:克与千克的换算、吨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知道物体有轻重,见过超市称重,部分会读电子秤数据,但是难以建立1克(如1枚2分硬币)和1千克(如2袋盐)的实际质量观念;易混淆“克”和“千克”的符号。他们喜欢动手操作(用天平称重)和小组竞赛(估测物体质量)。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克(g)”和“千克(kg)”,知道1千克=1000克,能正确读写单位符号。 2.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活动,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观念,能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并选择合适单位。 3.感受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严谨的测量态度。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克和千克,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2.教学难点:准确感知1克的微小质量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理解“1千克=1000克”的换算关系。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出示超市购物情境图(标有“500g苹果”“2kg大米”),提问:“图中的‘g’和‘kg’表示什么?为什么要标注这些数字?”引导学生发现“质量单位”的必要性。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自由发言,初步感知“g”“kg”与物体轻重的关联。 活动意图:从生活场景切入,让学生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意义,激活生活经验。 环节二:探究新知,建立观念。 教师活动1:认识“克”。出示1枚2分硬币,介绍“1克(g)”,让学生轮流掂一掂;展示羽毛、纽扣等轻小物体,提问:“这些物体用什么单位合适?”指导用天平称1克的物品(如1粒黄豆)。 学生活动1:掂硬币感知1克,用天平称轻小物体,记录发现(“1克很轻”“轻的物体用克作单位”)。 教师活动2:认识“千克”。出示2袋500g盐,提问:“两袋盐重多少?”介绍“1千克(kg)”,让学生掂一掂;展示书包、西瓜等较重物体,引导用台秤称1千克物品(如4个苹果)。 学生活动2:掂2袋盐感知1千克,小组合作称1千克的物品,对比1克和1千克的差异。 教师活动3:探究换算。板书“1千克=1000克”,结合“2袋500g盐=1kg”举例说明,提问:“3千克等于多少克?” 学生活动3:通过“1kg里有2个500g”推导换算关系,完成“千克与克”的简单换算练习。 活动意图:通过“掂、称、算”的递进活动,从具象到抽象建立质量观念,突破“1克与1千克的感知”难点。 环节三:巩固应用,深化理解。 教师活动:设计“估一估、称一称”游戏(如估测文具盒、数学书的质量,再用秤验证);出示判断题(“1个鸡蛋重50千克”“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学生活动:分组竞赛,记录估测与实际结果,辨析错误说法,强化“质量与物体种类无关”的认知。 活动意图:通过游戏和辨析,巩固单位选择和换算,发展量感。 环节四:总结拓展,联系生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克和千克的用途”,布置任务:“回家称一称1个苹果和1袋洗衣粉的质量,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分享本节课收获,明确课后任务。 活动意图:将课堂知识延伸到生活,强化应用意识。
板书设计 认识克和千克 质量单位: 克(g):轻小物体(如1枚2分硬币约重1g) 千克(kg):较重物体(如2袋盐约重1kg) 换算:1千克=1000克(1kg=1000g)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完成教材“做一做”(选择合适单位填空、简单换算)。 2.拓展作业:用家用秤称3种物品的质量并记录(如一个鸡蛋、一本字典),思考“为什么称不同物品要用不同单位?”。 3.实践作业:小组合作制作“1克和1千克”实物参照表(贴物品图片及质量),下节课展示。
第2课时:认识吨及质量单位换算
课型 新授课 实践课□ 复习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 1.单元位置:本课时是质量单位的延伸,完善“克—千克—吨”的认知体系,为《曹冲称象》中“大象质量”的理解奠定基础。 2.核心素养:通过想象和类比,发展量感;通过单位换算,培养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3.关联内容:前导:克和千克的认识;后续:《曹冲称象》中“大象体重用吨表示”的实际应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克和千克的概念及换算,能描述较轻物体的质量,对“大型物体的质量”(如大象、卡车)好奇,喜欢听故事和看图片,但对“吨”完全陌生。1吨(1000千克)的质量极其抽象,难以通过直接操作感知;单位换算时易混淆“吨与千克”的进率。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t)”,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2.通过“想象、类比、推算”等方式,感受1吨的实际质量(如10头100千克的猪约重1吨),能为大型物体选择合适单位。 3.了解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货车载重、桥梁限重),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吨,掌握1吨=1000千克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理解“吨”作为大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导入,引出新单位。 教师活动:出示上节课作业(学生记录的物品质量),提问:“一头大象的质量能用克或千克表示吗?”展示大象图片,引导发现“需要更大的质量单位”,揭示“吨(t)”。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思考“大象很重,用千克表示数字太大”,初步感知吨的必要性。 活动意图:通过“大象体重”的冲突情境,自然引出“吨”,衔接旧知。 环节二:感知1吨,理解换算。 教师活动1:建立1吨的表象。出示“1头猪约重100千克”图片,提问:“几头这样的猪约重1吨?”引导学生推算(10头猪:100×10=1000千克=1吨);展示“20个50千克的同学约重1吨”“1辆小汽车约重1吨”等实例。 学生活动1:小组讨论推算“10头猪=1吨”,闭眼想象20个同学站在一起的重量,记录对1吨的感受(“非常重”“只有大型物体才用吨”)。 教师活动2:学习换算。板书“1吨=1000千克(1t=1000kg)”,结合实例提问:“3吨等于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几吨?” 学生活动2:通过“1吨=1000千克”推导换算,完成“吨与千克”的换算练习,总结“吨化千克乘1000,千克化吨除以1000”。 活动意图:通过“具象实例+推算”突破1吨的抽象性,让学生在推理中理解换算关系。 环节三:应用辨析,巩固认知。 教师活动:出示生活场景(货车载重5吨、桥梁限重10吨、电梯限载1000千克),提问:“这些数字表示什么?为什么用吨作单位?”设计判断题(“1吨铁比1000千克棉花重”)。 学生活动:分析场景中吨的应用,辨析错误说法,明确“质量与单位无关,只看数值”。 活动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吨”的应用意识,纠正认知误区。 环节四:拓展延伸,铺垫后续。 教师活动:讲述“曹冲称象”故事片段(“大象太重,无法直接称重”),提问:“曹冲是如何解决‘大象体重’问题的?下节课我们一起探究。”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结束课堂,对故事产生探究兴趣。 活动意图:通过故事悬念,为下节课“等量代换”埋下伏笔。
板书设计 认识吨及单位换算 更大的质量单位:吨(t) 1吨=1000千克(1t=1000kg) 10头100千克的猪≈1吨 20个50千克的同学≈1吨 换算: 吨→千克:×1000(如3t=3000kg) 千克→吨:÷1000(如5000kg=5t)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教材练习题(单位换算、选择合适单位)。 2.拓展作业:调查家里或社区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如饮水机水桶、货车),记录其质量,思考“如果没有吨,会有什么不便?”。 3.预习作业:回家听完整版《曹冲称象》故事,思考“曹冲用什么代替了大象?为什么能代替?”
第3课时:《曹冲称象》与等量代换的初步感悟
课型 新授课 实践课 复习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 1.单元位置:本课时是单元的核心探究课,将“质量单位”与“等量代换”思想结合,是对测量知识的拓展和思维的提升。 2.核心素养:通过模拟称象活动,发展推理意识和创新思维;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培养应用意识。 3.关联内容:前导:克、千克、吨的认识;后续:用等量代换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如“1个西瓜=3个菠萝,1个菠萝=2个苹果,1个西瓜=?个苹果”)。
学情分析 学生喜欢动手模拟实验(用小船、橡皮泥大象、石子操作),对“古代人的智慧”充满好奇,知道大象很重(用吨表示),听过《曹冲称象》故事,能理解“船的吃水深度相同则重量相同”的生活经验。 但是将“石头重量=大象重量”抽象为“等量代换”的数学模型和对模拟实验中难以控制“船的平衡”和“石头的等量替换”理解有难 度。
教学目标 1.结合《曹冲称象》故事,理解“用石头代替大象称重”的原理,初步感悟“等量代换”思想(即两个物体重量相等时可以互相代替)。 2.通过模拟称象实验,能说出“船的吃水深度相同→物体重量相等”的推理过程,发展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3.感受古人的智慧,体会数学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曹冲称象》中“石头重量=大象重量”的等量代换原理。 2.教学难点:将具体情境抽象为“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并用语言描述推理过程。
教学过程 环节一:故事回顾,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播放《曹冲称象》动画片段,提问:“大臣们为什么称不出大象的重量?曹冲用了什么办法?他的办法巧妙在哪里?”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讨论“大象太重,没有大秤”,初步说出“用石头代替大象”。 活动意图:通过动画激活兴趣,聚焦“曹冲办法的巧妙之处”,引出探究主题。 环节二:探究原理,理解等量。 教师活动1:分析“船的作用”。出示示意图(船载大象时的吃水线、船载石头时的吃水线),提问:“两条吃水线有什么关系?这说明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吃水线相同→大象和石头一样重”。 学生活动1:观察示意图,小组讨论“吃水线相同”的意义,用自己的话描述“大象重量=石头重量”。 教师活动2:定义“等量代换”。板书“等量代换:重量相等的物体可以互相代替”,举例:“如果1个苹果=2个橘子重,那么3个苹果可以用几个橘子代替?” 学生活动2:结合例子理解“等量代换”,完成简单的代换练习(如“1瓶水=2杯水,3瓶水=?杯水”)。 活动意图:从具体情境到抽象概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等量代换”的内涵。 环节三:模拟实验,深化感悟。 教师活动:提供实验材料(塑料小船、橡皮泥捏的“大象”、小石子、记号笔),指导实验步骤:①小船装“大象”,在船身画吃水线;②取出“大象”,装石子至同一吃水线;③称出石子总重量,即“大象”重量。提问:“实验中哪一步体现了‘等量代换’?”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记录过程(画吃水线、数石子数量、称石子重量),汇报发现:“石子和大象让船下沉的一样深,所以石子重量=大象重量”。 活动意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等量代换原理,突破抽象理解的难点。 环节四:拓展应用,迁移思想。 教师活动:出示问题:“1头猪=2只羊重,1只羊=3只狗重,1头猪=?只狗重?”引导学生用“等量代换”推理。 学生活动:画图或口述推理过程(“1头猪=2只羊=2×3=6只狗”),体会代换思想的应用。 活动意图:从“重量代换”迁移到“数量代换”,拓展思想的适用范围。
板书设计 《曹冲称象》与等量代换 问题:如何称出大象的重量? 曹冲的办法:大象上船→画吃水线→石头上船→到同一吃水线→大象重量=石头重量 数学思想:等量代换(重量相等的物体可以互相代替) 1个苹果=2个橘子→3个苹果=6个橘子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复述《曹冲称象》的原理,用自己的话解释“为什么石头能代替大象”。 2.实践作业:用家里的材料(如碗、玩具、硬币)模拟“称象”,记录过程和发现。 3.拓展作业:解决问题:“1袋米=2袋面重,1袋面=5袋盐重,1袋米=?袋盐重?”。
第4课时:单元综合实践与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课□ 实践课 复习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 1.单元位置:本课时是单元的总结提升课,整合“质量单位”和“等量代换”知识,通过综合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检验单元目标达成度。 2.核心素养:通过“超市购物”“动物称重”等情境,综合运用量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关联内容:整合前3课时的知识(克、千克、吨的认识与换算,等量代换思想),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质量单位的概念和换算,初步理解等量代换思想,能解决简单的代换问题,喜欢角色扮演(如“超市收银员”“动物管理员”)和小组竞赛。对于在复杂情境中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及将多个等量关系结合解决问题(如“1个西瓜=2个哈密瓜,1个哈密瓜=3个梨,1个西瓜+1个哈密瓜=?个梨”)难以理解。
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克、千克、吨的知识,在实际情境中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计算。 2.能运用“等量代换”思想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如涉及两个以上等量关系的代换),提升推理能力。 3.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综合运用质量单位知识和等量代换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在复杂情境中准确提取信息,建立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环节一:单元知识梳理。 教师活动:出示“知识树”框架(树干:测量与等量代换;树枝:克、千克、吨、等量代换),引导学生回忆各知识点(单位符号、进率、实例、原理)。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善“知识树”,补充具体内容(如“1kg=1000g”“曹冲称象用了等量代换”)。 活动意图:通过知识梳理,构建单元知识网络,巩固基础。 环节二:情境实践,应用知识。 教师活动1:“超市购物”角色扮演。设置货架(标注物品及质量:如饼干200g、大米5kg、洗衣液1kg),任务:①帮妈妈选“1千克的物品”;②计算“买2袋饼干和1袋大米共重多少克”。 学生活动1:分组扮演收银员和顾客,完成购物任务,记录计算过程(如200g×2+5000g=5400g)。 教师活动2:“动物王国称重”问题。出示信息:“熊猫重80千克,老虎重200千克,大象重3吨”,任务:①比较动物体重大小;②多少只熊猫的重量相当于1只老虎? 学生活动2:小组讨论,换算单位后比较(3吨=3000千克>200千克>80千克),通过除法计算(200÷80=2.5,即3只熊猫)。 活动意图:在生活化情境中应用质量单位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拓展挑战,深化思想。 教师活动:出示复杂代换问题:“1只鸡=2只鸭重,1只鸭=3只鸽子重,2只鸡=?只鸽子重?”“1袋糖=2袋巧克力重,1袋巧克力=4块蛋糕重,1袋糖和1袋巧克力共=?块蛋糕重?” 学生活动:用画图法(如鸡→鸭→鸽子)表示等量关系,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推理过程。 活动意图:通过稍复杂的代换问题,提升推理的逻辑性和灵活性。 环节四:总结评价,回顾收获。 教师活动:组织“单元小达人”评选(根据知识梳理、实践表现、挑战题完成情况),引导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学生活动:自我评价在单元学习中的进步(如“现在能准确说出1吨有多重了”“会用等量代换解决问题了”)。 活动意图:通过评价激励学生,强化学习成就感。
板书设计 单元综合实践与解决问题 质量单位:克(g)、千克(kg)、吨(t) 进率:1kg=1000g,1t=1000kg 思想方法:等量代换(重量相等可代替)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单元测试(涵盖单位认识、换算、解决问题)。 2.实践作业:“家庭物品质量清单”:记录家里10种物品的质量,按“克、千克”分类,估算“多少个这样的物品约重1吨”。 3.挑战作业:自编1道“等量代换”问题,与同学交换解答。
设计说明:
整体性:以“质量单位”为基础,以《曹冲称象的故事》为载体,将“测量”与“推理”结合,形成“认识—应用—拓展”的单元逻辑。
实践性:每课时均设计“掂、称、模拟”等操作活动,符合三年级学生具象思维特点,如第3课时的“模拟称象”实验。
思想性:突出“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从《曹冲称象》的具体情境抽象到数学模型,再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核心素养。
趣味性:结合故事、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如“超市购物”“动物称重”,提升学生参与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