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和千米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共4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和千米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共4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10-07 10:3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和千米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 毫米、分米和千米
单元内容 1.课标要求: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掌握相邻单位间的换算关系;结合实例感受1毫米、1分米、1千米的实际长度;发展量感和空间观念。 2.教材特点: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测量”单元延续“生活情境+实践操作”模式,通过“量一量、走一走”等活动建立长度观念,毫米、分米是厘米和米的延伸,千米是大长度单位的拓展,三者共同完善长度单位体系。 3.知识结构: 基础层:毫米、分米的认识→与厘米、米的换算→解决实际测量问题; 拓展层:千米的认识→长度单位综合换算→生活中的估测与应用。 4.资源开发:参考“身体尺”(如1拃=1分米)、“校园测距”等实践活动,补充“古代步测”“现代激光测距”等跨学科素材。
单元学情 学生已掌握厘米(cm)和米(m)的概念,会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但对“不足1厘米”“超过1米但不足10米”的物体测量缺乏单位认知;对“千米”完全陌生,难以想象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生喜欢动手测量(用直尺、卷尺)和游戏化活动(如“估测小能手”),但抽象思维较弱,对“1毫米的微小长度”“1千米的宏观距离”感知困难。
单元目标 1.认识毫米(mm)、分米(dm)、千米(km),掌握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的换算关系;能根据物体实际长度选择合适单位。 2.通过“量、比、走、估”等活动,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能估测常见物体或距离的长度。 3.感受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培养严谨的测量态度和空间想象能力。
单元实施 共4课时: 第1课时:认识毫米和分米(新授课) 第2课时:认识千米及长度单位换算(新授课) 第3课时:长度单位综合实践与估测(实践课) 第4课时:单元复习与拓展应用(复习课+实践课)
第1课时:认识毫米和分米
课型 新授课 实践课□ 复习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 1.单元位置:本课时是长度单位体系的延伸,为后续学习千米和综合换算奠定基础,是连接“厘米、米”与“千米”的桥梁。2.核心素养:通过直尺测量活动发展量感;通过单位换算培运算能力。 3.关联内容:前导:厘米和米的认识;后续:毫米、分米与米的换算,千米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能用直尺测量整厘米长度,但对“数学书厚度”“铅笔直径”等不足1厘米的物体,会忽略“毫米”的存在;对“课桌高度”等用厘米表示数字较大的物体,缺乏“分米”的中间单位认知。 难点:建立1毫米的微小长度观念,区分“分米”与“厘米”的适用场景。
教学目标 1.认识毫米(mm)和分米(dm),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能正确读写单位符号。 2.通过观察直尺、测量物品(如1分硬币厚度、课桌宽度),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能选择合适单位描述物体长度。3.体验测量的精确性,感受长度单位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毫米和分米,掌握相邻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准确感知1毫米的长度(如1分硬币厚度)和1分米的长度(如1拃长),理解“分米”作为中间单位的作用。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冲突,引出新单位。 教师活动:出示数学书和课桌,提问:“用厘米测量数学书的厚度,结果是几厘米?(不足1厘米)测量课桌宽度,结果是几厘米?(约60厘米)”引导学生发现“需要更小的单位表示薄物体,中间单位简化大数字”。 学生活动:动手测量,发现问题(“数学书厚度不到1厘米”“课桌宽度用厘米表示数字大”),提出对新单位的需求。 活动意图:通过真实测量矛盾,激发学习新单位的必要性。 环节二:探究毫米,建立观念。 教师活动1:出示直尺,放大刻度细节,指出“1厘米之间的小格是毫米(mm)”,强调“1厘米=10毫米”;让学生测量1分硬币厚度(约1毫米),轮流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的长度。 学生活动1:观察直尺刻度,记录“1cm=10mm”,测量橡皮厚度、铅笔直径等,用“毫米”描述结果(如“橡皮厚8毫米”)。 环节三:探究分米,理解换算。 教师活动2:出示10厘米长的吸管,介绍“10厘米=1分米(dm)”,让学生用直尺验证;引导学生用手比划1分米(约1拃长),测量文具盒长度(约2分米)。 学生活动2:小组合作,用10厘米的小棒拼出1分米,测量课桌高度(约7分米),推导“1米=10分米”(1米=100厘米=10个10厘米=10分米)。 活动意图:通过“观察—测量—推导”,从具象到抽象建立毫米和分米的观念,突破感知难点。 环节四:巩固应用,深化认知。 教师活动:设计“单位匹配”游戏(如“银行卡厚度→毫米”“黑板长度→米”“课本宽度→分米”);出示判断题(“1分米=100毫米”“5厘米=50分米”)。 学生活动:分组竞赛,辨析对错,举例说明换算过程(如“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第一题对”)。 活动意图:通过游戏强化单位选择和换算,提升量感。 环节五:生活拓展,实践延伸。 教师活动:布置“家庭测量任务”:用直尺测量牙刷长度(毫米)、筷子长度(分米),记录数据。 学生活动:分享本节课收获,明确课后任务。
板书设计 毫米(mm)和分米(dm) 1厘米=10毫米(1cm=10mm) 1分米=10厘米(1dm=10cm) 1米=10分米(1m=10dm)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教材“做一做”(单位换算、填写合适单位)。 2.拓展作业:用直尺测量家里3种物品的长度(分别用毫米、分米表示),比较“用不同单位描述同一物体”的区别。 3.实践作业:制作“1毫米、1厘米、1分米”对比卡(标注实物举例,如1毫米=1分硬币厚度)。
第2课时:认识千米及长度单位换算
课型 新授课 实践课□ 复习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 1.单元位置:本课时是长度单位的最高阶认知,完善“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的体系,为生活中长距离描述(如路程)提供单位支撑。 2.核心素养:通过想象和类比发展空间观念;通过多单位换算培养推理能力。 3.关联内容:前导:毫米、分米、厘米、米的认识;后续:解决“路程计算”等实际问题(如“学校到车站1千米,小明走了500米,还剩多少米”)。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较小长度单位,但对“千米”毫无概念,难以理解“1千米=1000米”的抽象关系;对“公路里程、铁路长度”等场景中的千米应用陌生。难点是通过间接体验感知1千米的长度(无法直接用工具测量),区分“千米”与“米”的适用场景(如“操场跑道用米,城市距离用千米”)。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km),知道1千米=1000米(1km=1000m),能进行千米与米的简单换算。 2.通过“操场走步、地图估测”等活动,间接感受1千米的实际长度(如1千米≈2000步),能为长距离选择合适单位(如公路长度用千米)。 3.了解千米在交通、地理中的应用,体会大长度单位的实用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千米,掌握1千米=1000米的换算关系。 2.难点:通过间接体验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理解“千米”作为大单位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旧知,引出千米。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铅笔长15厘米、教室长8米),提问:“从学校到市中心的距离用‘米’表示合适吗?(数字太大,如‘2000米’)”引出大长度单位“千米(km)”。 学生活动:思考“2000米”的表述问题,初步感知“千米”是比米更大的单位。 活动意图:通过“大数字不便”的冲突,自然引入千米。 环节二:感知千米,理解换算。 教师活动1:结合名师课例“步测体验”:组织学生在操场走100米(约200步),提问:“走10个100米是多少米?(1000米)也就是1千米,大约需要走多少步?(2000步)” 学生活动1:实地走100米,记录步数和时间(约1分钟),推算1千米≈2000步≈10分钟步行距离。 教师活动2:补充生活实例:“1千米≈2圈半标准操场(400米/圈)”“公交车1站路约500米,2站路约1千米”,板书“1千米=1000米”,提问:“3千米=?米?5000米=?千米?” 学生活动2:通过“1千米=10个100米”推导换算关系,完成“千米与米”换算练习(如“2km=2000m”“7000m=7km”)。 活动意图:通过“实地体验+生活类比”,突破1千米的抽象性,理解换算逻辑。 环节三:应用辨析,强化认知。 教师活动:出示生活场景(高速公路限速120千米/时、马拉松全程42千米、教室长8米),提问:“为什么这些场景用千米或米?”设计判断题(“1千米和1000米一样长”“小明身高135千米”)。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单位选择的理由,辨析错误说法,总结“短距离用米及以下单位,长距离用千米”。 活动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明确千米的适用范围,纠正认知误区。 环节四:拓展延伸,问题驱动。 教师活动:出示问题:“学校到动物园有2千米,小红步行每分钟走50米,走30分钟能到吗?”引导学生下节课探究。学生活动:记录问题,尝试列式(50×30=1500米,1500米<2000米,不能到)。 活动意图:为后续综合应用埋下伏笔,衔接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千米(km) 1千米=1000米(1km=1000m) 1千米≈2000步(步行约10分钟) 1千米≈2圈半操场(400米/圈)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教材练习题(千米与米的换算、选择合适单位)。 2.拓展作业:调查家到学校的距离(如“坐公交车2米”),记录1个用千米表示的生活场景(如“长江长约6300千米”)。 3.实践作业:和家长一起走1千米路程,记录所用时间和感受(如“1千米走了12分钟,有点累”)。
第3课时:长度单位综合实践与估测
课型 新授课□ 实践课 复习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 1.单元位置:本课时是单元知识的综合应用,通过实践活动整合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提升估测与测量能力,是从“知识”到“应用”的关键环节。 2.核心素养:通过“校园测量”发展量感和合作意识;通过估测训练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3.关联内容:整合前2课时的单位认识与换算,为后续解决复杂长度问题(如“组合图形边长计算”)打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各单位的概念和换算,但在“无工具时估测长度”(如“估测教室宽度”)和“选择工具测量长距离”(如“操场周长”)上存在困难;缺乏用“身体尺”(如1步=50厘米)辅助估测的经验。 优势:喜欢小组合作测量,对“校园探秘”类实践活动兴趣高。
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毫米、分米、米、千米的知识,根据物体长度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如直尺测铅笔、卷尺测教室、步测操场)。 2.通过“身体尺校准”“估测—验证”活动,提升估测能力(如用“1拃=1分米”估测课本长度)。 3.在小组合作中体验测量的乐趣,感受数学在校园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综合运用长度单位进行实际测量和估测。 2.难点:建立“身体尺”与标准单位的联系(如1步≈50厘米),提高估测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环节一:校准“身体尺”,准备工具。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身体尺”:用直尺测量自己的1拃长(约10厘米=1分米)、1步长(约50厘米)、1庹长(两臂展开,约1米),记录数据作为“估测标准”。 学生活动:分组测量并记录“身体尺”数据(如“我的1拃=12厘米”),制作“个人测量卡”。 活动意图:建立个性化估测标准,为后续估测打基础。 环节二:校园测量大挑战。 教师活动1:布置任务(分组完成): 同桌两人组:用直尺测树叶厚度(毫米)、橡皮长度(厘米); 小组:用卷尺测课桌长度(分米)、教室宽度(米); 大组:用步测法测操场周长(米),再用卷尺验证。 提供记录表(含“估测值—实测值—误差分析”)。 学生活动1:小组分工(记录员、测量员、监督员),按任务测量,分析误差原因(如“步测时步子忽大忽小”)。 教师活动2:拓展任务:“估测从教学楼到校门的距离(米),换算成千米是多少?” 学生活动2:用“100米=200步”推算,如“走了400步≈200米=0.2千米”。 活动意图:通过分层任务,覆盖不同单位的应用场景,提升综合测量能力。 环节三:估测小能手比赛。 教师活动:展示物品(如黑板擦、旗杆、校园小路),要求用“身体尺”快速估测,再公布实测值,评选“估测小能手”。 学生活动:用“1拃”“1步”快速估测,对比实测值,调整“身体尺”的应用策略(如“旗杆约有20个1庹长,即20米”)。 活动意图:通过竞赛强化估测技巧,提升量感的灵活性。 环节四:总结反思,方法提炼。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测量步骤”:①确定物体长度→②选单位和工具→③估测→④实测→⑤验证;“估测技巧”:用“身体尺”或已知物体类比(如“教室门高约2米,旗杆约是3个门高,即6米”)。 学生活动:分享测量中的趣事和困难(如“测树叶厚度时,要把10片树叶叠起来测总厚度再除以10”)。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综合实践 1.身体尺校准:1拃≈1分米1步≈50厘米1庹≈1米 2.测量步骤:选单位→估测→实测→验证 3.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完成“校园测量记录表”(整理课上测量数据,计算误差)。 2.拓展作业:用“身体尺”估测家里3个物体的长度(如客厅宽度、冰箱高度),再用工具验证,记录估测准确率。 3.实践作业:小组合作绘制“校园长度地图”,标注主要地点的距离(如“教学楼到食堂50米”)。
第4课时:单元复习与拓展应用
课型 新授课□ 实践课 复习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 1.单元位置:本课时是单元知识的系统梳理与提升,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如“路程计算”“单位换算综合应用”),巩固长度单位体系,培养应用能力。 2.核心素养:通过“问题解决”发展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知识整合”培养系统观念。 3.关联内容:覆盖全单元知识(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与换算),衔接后续“面积单位”的学习(长度单位是面积单位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单个单位的概念和简单换算,但对“跨单位综合换算”(如“3千米500米=?米”)和“含多个单位的实际问题”(如“修路队上午修2千米,下午修1500米,共修多少千米”)容易出错;缺乏用画图法分析问题的习惯。
教学目标 1.系统梳理毫米、分米、米、千米的单位关系,能熟练进行跨单位换算(如“2米3分米=23分米”“5千米=500000毫米”)。 2.能运用长度单位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路程计算、测量方案设计),学会用画图法分析题意。 3.感受长度单位的系统性,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系统掌握长度单位换算,解决含多个单位的实际问题。2.难点:在复杂问题中准确换算单位(如“不同单位的加减计算需统一单位”),设计合理的测量方案。
教学过程 环节一:知识梳理,构建体系。 教师活动:出示“长度单位金字塔”框架(从下到上: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引导学生填写单位符号、进率及实物举例(如“毫米:1分硬币厚度”)。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善“金字塔”,总结换算规律(“相邻单位进率是10,千米与米进率是1000”)。 活动意图:通过可视化工具,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 环节二:综合换算,突破难点。 教师活动1:出示跨单位换算题(如“3米5分米=?分米”“4千米200米=?米”“6000毫米=?米”),引导学生用“分步换算”法(如“3米=30分米,30+5=35分米”)。 学生活动1: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总结“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除以进率”。 教师活动2:设计“单位接龙”游戏:“1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学生活动2:快速抢答,强化单位链的连贯性。 活动意图:通过分层练习,突破跨单位换算的难点。 环节三:问题解决,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1:出示生活问题: 问题1:“一根绳子长2米,剪去5分米,还剩多少分米?”(需统一单位:2米=20分米,205=15分米) 问题2:“小明从家到学校走了300米,再到书店走了700米,全程共多少千米?”(300+700=1000米=1千米) 引导学生画图分析(线段图表示路程)。 学生活动1:独立画图解决,汇报思路,强调“先统一单位再计算”。 教师活动2:拓展任务:“设计测量教室周长的方案(至少2种工具),比较哪种更便捷。” 学生活动2:小组讨论方案(如“卷尺直接测”“步测+换算”),现场演示并评价。 活动意图:通过实际问题和方案设计,提升知识应用的灵活性。 环节四:单元评价,总结提升。 教师活动:发放“单元能力测评表”(含单位认知、换算、解决问题3项),学生自评后小组互评,表彰“长度单位小专家”。 学生活动:反思学习中的进步(如“现在能快速换算千米和米了”)和不足(如“毫米的估测还不够准”)。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复习 千米(km)←1000→米(m)←10→分米(dm)←10→厘米(cm)←10→毫米(mm) 换算口诀:高化低,乘进率;低化高,除以进率。 问题解决步骤:1.统一单位2.分析数量关系3.列式计算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单元测试卷(含单位填空、换算、解决问题)。 2.拓展作业:编写1道“长度单位综合应用”题(如“购物袋长5分米,宽30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与同学交换解答。 3.实践作业:“我的1千米生活圈”:调查家周围1千米内的设施(如超市、学校),绘制简易地图并标注距离。
设计说明:本单元设计以“生活情境—实践操作—系统梳理”为主线,突出以下特点:
1.注重量感培养:通过“掂、量、走”等多感官活动,建立从毫米到千米的长度观念;
2.强化实践应用:结合校园、家庭场景设计测量任务,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
3.分层突破难点:针对“1毫米的微小”“1千米的抽象”等难点,采用“具象类比+间接体验”的方式化解,符合三年级学生具象思维特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