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练习测试卷(含答案)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练习测试卷(含答案)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9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07 10:1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练习卷
(考试时间:4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
1. 回答第Ⅰ卷时,将选择题备选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选择题答题表格中。
1. 回答第Ⅰ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本试卷上。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答案
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战争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涿鹿之战——传说黄帝大败炎帝
B.长平之战——孙膑使用“围魏救赵”计谋大败庞涓
C.官渡之战——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D.淝水之战——东晋与北魏之间爆发的战争
2.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如表是某同学对中国古代史上几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及其推论的梳理,表中①处应填( )
史实 推论
巨鹿之战 歼灭了秦军主力,为灭秦奠定了基础
① 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赤壁之战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淝水之战 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A.长平之战 B.牧野之战 C.桂陵之战 D.官渡之战
3. 魏晋时期,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从事农耕,善于织布。西晋时期,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学习经营畜牧业。以上材料整体上反映了( )
A.农耕生活优于游牧业
B.民族间的交融吸纳
C.畜牧业容易发家致富
D.北方没有稳定生活
4. 示意图是历史学习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下列示意图反映出(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5. 下列示意图揭示出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6. 据研究,南朝时截至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90万,以侨居在长江中下游为最多。渡淮南移的北方人口数,约占刘宋全国总人口数的1/10,约占长江中下游平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总数的1/8.北方人“渡淮南移”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南方社会秩序混乱
D.南北发展差距加大
7.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两次旨在统一全国的战争,其是( )
①官渡之战 ②赤壁之战 ③巨鹿之战 ④淝水之战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8. 有学者提出:“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该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 )
A.加剧了民族矛盾 B.导致了藩镇割据
C.推动了蒙古统一 D.为隋唐盛世奠基
9. 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 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
A.书画艺术成熟 B.北方民族融合
C.江南经济开发 D.南北政权对峙
10. 认真研读下面图文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科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
贾思勰整理古书中记载的农业知识,从民间歌谣中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并在生产实践中加以证明和丰富,著成《齐民要术》。 郦道元在研究前人地理学著作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写成《水经注》。 祖冲之在三国时期的数学家刘徽所创“割圆术”的基础上,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A.集中干农业领域 B.成果领先于世界
C.继承与创新结合 D.注重以民生为本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地方官员宣传佛教,促使多民族交流,形成佛教文化,而汉族的文化习俗也广泛影响到各民族群体。这体现了( )
A.民族的交融 B.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C.佛教的传入 D.科技的进步
12.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起到促进作用
B.江南人民开始重视农业生产
C.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技术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商业发展有利
第Ⅱ卷
二、简答题(共4题,共52分)
13.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和秦朝分别实行了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春秋后期,我国出现了什么农具促进了农业上的精耕细作?
(3)西汉初年为发展生产,采取的经济政策是什么?
(4)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14. 农业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我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所示。
图一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带藤条残木柄骨耜 图二 战国时期双镰铁范 图三 汉朝楼车(模型)
材料二 孙权注重发展生产,富国强兵。大约在建安七年(202年),即开始推行屯田。孙权也注重兴修水利、开凿运河,并于231年正月下诏,要求放宽催收农夫所欠租税,并不要再征租赋。
材料三 《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生产实践经验的结晶,是农业科学知识的巨著。它包括从选种、栽培、土壤肥料到农副产品加工利用等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贾思勰总结写《齐民要术》的体会时曾说:“今采招(收集)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皆余目所亲见事,非信传疑”,他的实践观点非常鲜明。
(1).观察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概括一个恰当的主题。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权治理江东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概括贾思勰能够著成《齐民要术》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影响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自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等边疆民族大规模内迁。西晋末年,政治黑暗,汉族大量流向边远地区,从而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边疆民族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向中原地区展开更大规模的迁徙。晋室东渡,汉族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内迁各族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并以建大一统之功为己任,以华夏正统自居;在政治上逐渐由割据走向统一的同时,文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量汉人南迁,促进了汉族与南方各族的交融以及汉文化在南方地区的进一步发展。这些为后来隋唐更大规模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1).材料一分别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哪两种人口迁徙现象?
(2).依据材料二、这一时期还有哪一种人口迁徙现象?人口迁徙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
16.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长期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交融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政权更迭篇】
材料一:朝代更迭示意简图
【民族关系篇】
材料二:(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北齐]魏收:《魏书》
【经济发展篇】
材料三:江南之国盛矣。……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安定)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南朝·梁]沈约:《宋书》
(1).观察上面材料一示意图,请你写出①、②、③所对应的政权名称。
(2).材料二反映了孝文帝哪一项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孝文帝改革有什么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参考答案
1、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D B C B B B D
题号 9 10 11 12
答案 B C A C
1、 非选择题
13. 答案:
(1)分封制;郡县制。
(2)铁农具(或铁犁牛耕);
(3)休养生息政策;
(4)北民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劳动力、生产工具。
14. 答案:
(1).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2). 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开凿运河;减轻赋税。
(3). 总结古代人民生产实践经验;借鉴参考大量古代文献;虚心求教;注重实践。(写出三点即可)
(4). 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统治者的政策。
15. 答案:
(1). 现象:北方各族内迁;北方人口南迁。
(2). 现象:汉族迁向边远地区。
积极影响:促进民族交融;扩大汉文化影响,促进边疆民族发展;促进南方经济文化发展;为隋唐统一奠定基础。
16. 答案:
(1). 魏、东晋、北魏
(2). 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说汉话、学汉语)
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加速了政权封建化,促进北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3). 原因:北人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社会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努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答出任意三点)
(4). 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