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7 11:0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上册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文学地位及词风分期,把握 “知人论世” 对解读词作的重要意义。
2.准确诵读《声声慢》,掌握重点字音(如 “乍暖还寒(huán)”“将(jiāng)息”“凄凄惨惨戚(qī)戚”),感受词的节奏与韵律。
3.找出词眼 “愁”,分析词人通过 “直抒胸臆” 与 “借景抒情” 两种方式表达愁情的技巧,理解 “淡酒、秋风、雁、黄花、梧桐、细雨” 等意象的内涵。
3.结合创作背景,拆解词中 “亡国之恨、漂泊之苦、丧夫之痛、孀居之悲” 的多重愁情,体会李清照南渡后凄婉哀怨的词风。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 “词人生平” 为引,铺垫情感基调
师:在宋代词坛,有一位被誉为 “婉约词宗” 的才女,她的词既能写少女的娇憨、少妇的柔情,也能抒国破家亡后的悲苦 —— 她就是李清照。今天,我们就通过她的代表作《声声慢》,走进这位 “词国皇后” 的晚年心境。首先,我们先通过 “知人论世”,了解这位词人的人生轨迹。
李清照:号 “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词人代表,被尊称为 “婉约词宗”,其词作风格独特,被称为 “易安体”。留有《漱玉词》。
生平境遇:从 “优渥” 到 “悲苦” 的转折
早年: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为进士,母亲是状元王拱宸孙女),婚姻幸福,与丈夫赵明诚情投意合,共同研究书画金石,生活安宁顺遂。
南渡后: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后随夫南逃,丈夫赵明诚病逝,后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丢失殆尽,最终孑然一身、无子嗣,于 1155 年悲苦离世。
(二)过渡:生平定词风 —— 解析李清照词风的分期
师:人生的巨大落差往往会深刻影响文人的创作风格。了解了李清照 “南渡前后” 的境遇差异后,我们不难发现,她的词风也以 “靖康之变” 为界,呈现出鲜明的两个阶段。
时期 创作内容 词风特点
南渡前 少女、少妇生活,闺怨离愁 清丽柔媚、清新婉丽
南渡后 思夫、思乡、思国,怀旧悼亡 凄婉哀怨、深沉悲苦
师:而我们今天要学的《声声慢》,正是她南渡后的晚年作品。这首词究竟诞生于怎样的具体情境中?我们接着看它的创作背景。
(三)聚焦文本:结合创作背景,初步感知《声声慢》
创作背景解读师:《声声慢》创作于李清照晚年,此时的她经历了 “国破(北宋灭亡)、家亡(丈夫病逝)、物失(金石文物丢失)、身孤(孑然一身)” 四重打击,正漂泊江南。在一个秋风萧瑟的黄昏,她独自守窗,将满腔的悲苦倾注于笔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诵读感知:把握节奏与初情
教师范读:强调叠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的舒缓与沉重,以及 “怎敌他、晚来风急”“怎一个愁字了得” 的慨叹语气。
学生齐读:纠正重点字音,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词中 “愁” 的氛围。
(四)深入文本:拆解 “愁” 的表达 —— 词眼、抒情方式与意象
1. 找词眼:锁定情感核心
师:诵读之后,大家能感受到这首词最核心的情感是什么吗?请找出最能体现词人情感的一个字。(引导学生回答 “愁”)明确:“愁” 是这首词的词眼,整首词围绕 “愁” 展开,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抒发这份愁情。
2. 析技巧:“直抒胸臆” 与 “借景抒情” 的结合
师:找到了 “愁” 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思考:李清照是如何把这份抽象的 “愁” 写得具体可感的?主要有两种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直接袒露愁情① 开篇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师:“寻寻觅觅” 写词人内心的茫然无措,想寻找慰藉却无所获;“冷冷清清” 既写环境的冷清,也写心境的孤寂;“凄凄惨惨戚戚” 则将愁情推向极致,层层递进,直接抒发了晚年的悲凉。② 结尾收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师:“这次第” 概括了前文的所有悲景与悲情,而 “怎一个愁字了得” 则突破了 “愁” 的单一表述,将 “愁” 的深沉、复杂推向高潮,直接点明 “愁” 已无法用一个字概括,直抒胸臆,余味无穷。
过渡:除了直接抒情,李清照更擅长用 “景物” 来承载愁情。她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如何体现 “愁”?
3. 品意象:解读 “愁” 的载体
师:意象是 “意(情感)” 与 “象(景物)” 的结合。《声声慢》中,李清照选取了 6 个核心意象,每个意象都承载着不同的愁情。我们通过表格来梳理:
意象 意象特点 表达的愁情
淡酒 “三杯两盏”,酒力微薄 以 “淡酒” 反衬 “愁浓”,酒难消愁
秋风 “晚来风急”,萧瑟寒凉 渲染凄凉氛围,加剧身心的寒冷与愁苦
雁 “旧时相识”,北归之雁 雁可北归,词人却无家可归,象征漂泊之苦与对往昔的思念(可对比《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昔日雁传情,今日雁添愁)
黄花 “满地堆积,憔悴损” 黄花凋零如词人容颜憔悴,喻孀居的孤苦伶仃
梧桐 古典诗词中象征悲凉(如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强化孤寂、凄苦的愁情
细雨 “黄昏、点点滴滴” 雨打梧桐,声声入耳,如愁思绵长不绝,加剧内心的愁苦
师: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 “凄清、哀婉” 的意境,让抽象的 “愁” 变得可看、可感、可触。
(五)深化理解:拆解 “愁” 的多重内涵
师:结合李清照的生平与意象分析,我们会发现,《声声慢》中的 “愁” 并非单一的 “愁”,而是多重悲苦的叠加。请大家结合她的人生经历,说说这份 “愁” 包含了哪些内容?
亡国之恨: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词人目睹家国破碎,“雁过也” 中,雁可北归故土,词人却再也回不去曾经的家国,满含对故国的思念与亡国的悲痛。
漂泊之苦:为避战乱,词人漂泊江南,无固定居所,“寻寻觅觅” 正是她漂泊中茫然无依的写照,抒发了流落在外的凄苦。
丧夫之痛:丈夫赵明诚病逝,阴阳相隔,曾经 “共同研究金石” 的幸福时光不再,“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写尽了失去爱人后的孤独与思念。
孀居之悲:丈夫离世后,词人孀居无依,再嫁遇人不淑,“满地黄花憔悴损” 既写花的凋零,也写自己容颜与心境的憔悴,道尽孀居的凄凉。
(六)课堂小结:梳理抒情脉络,回顾核心内容
师:我们再来回顾整首词的结构:开篇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叠字直抒胸臆,定下 “愁” 的基调;中间通过 “淡酒、秋风、雁、黄花、梧桐、细雨” 等意象借景抒情,层层渲染愁情;最后以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直抒胸臆收束,将 “愁” 推向顶点。整首词 “直抒胸臆” 与 “借景抒情” 结合,让我们跨越千年,仍能感受到李清照晚年的凄婉与哀愁。
课后作业:
师: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风差异,在《醉花阴》(南渡前)与《声声慢》(南渡后)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请大家课后完成比较阅读,分析两首词中 “愁” 的不同内涵与情感基调。
对比篇目: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略,课堂所学)
思考问题:
两首词中的 “愁” 分别是何种类型的愁?(如《醉花阴》是闺怨之愁,《声声慢》是多重悲苦之愁)
两首词的意象选择、抒情方式有何差异?
两首词的情感基调(如清丽、凄苦)有何不同?
《醉花阴》与《声声慢》对比阅读参考答案表
对比维度 《醉花阴》 《声声慢》
愁情类型 南渡前闺怨相思之愁,源于与赵明诚短暂分离,愁情集中、含蓄 南渡后多重悲苦之愁,含亡国之恨、漂泊之苦、丧夫之痛、孀居之悲,愁情复杂浓烈
意象选择 意象雅致清冷,含文人雅趣(如 “薄雾浓云”“瑞脑”“东篱”“黄花”),仅衬相思 意象凄冷沉重,直接承载愁情(如 “淡酒”“晚来风急”“旧时雁”“梧桐细雨”),强化悲凉
抒情方式 以借景抒情为主,含蓄委婉(如 “半夜凉初透” 暗写思念,“人比黄花瘦” 具象收束) 直抒胸臆 + 借景抒情结合,直白浓烈(如开篇 “凄凄惨惨戚戚”,结尾 “怎一个愁字了得”)
情感基调 基调清丽婉约,愁中带 “美”(虽有思念,仍存闺中雅致) 基调凄婉哀怨,愁中尽 “悲”(全是漂泊孤苦的绝望,无一丝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