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虞美人》《鹊桥仙》联读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虞美人》《鹊桥仙》联读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7 11:1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穿越千年的爱情诗简史——《静女》《涉江采芙蓉》《虞美人》《鹊桥仙》联读 课型 新授课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段 高中 版本章节 部编版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准确识记四首诗词的文学常识,流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识别并初步分析四首诗词运用的核心艺术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并解释关键意象的涵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对比分析四首诗词在情感内涵、艺术手法上的异同,探寻其内在关联;能对四首诗词所呈现的不同爱情观/理想观进行评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反复诵读、情境想象,深入体会四首诗词所描绘的意境,感受其音乐美、画面美和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同四首诗词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如《静女》的“发乎情,止乎礼”、《涉江》的“忠贞不渝”、《虞美人》的“家国之思”、《鹊桥仙》的“精神契合”;能够将诗词中的精神内核与自身的成长建立联系,思考其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当代价值。
教学重点
1.情感内核的多元解读与对比分析——《静女》的纯真欢愉、《涉江》的忧伤怅惘、《虞美人》的亡国巨痛、《鹊桥仙》的哲理超脱。
2.核心艺术手法的辨识与鉴赏——《静女》的细节描写与双关、《涉江采芙蓉》的“对写”与以乐景写哀情、《虞美人》的对比与比喻、《鹊桥仙》的翻新出奇与情景理交融。
3.以四首诗为范例的中国古典诗歌体裁流变认知——通过四首诗,建立起从《诗经》(四言)到《古诗十九首》(五言)再到五代及宋词(长短句)的体裁演进框架。
教学难点
1.《虞美人》中“个情怀”的情感升华理解。
2.《鹊桥仙》对传统爱情母题的“翻新出奇”及其哲理高度的把握。
3.从“爱情”主题到“理想”追求的思维迁移与价值内化。
教学过程
【教师导语】:
同学们,这四首诗,我们都预习过了。但我想问大家几个问题:
为什么《静女》中那个‘搔首踟蹰’的傻小子,能让我们会心一笑?
为什么《涉江采芙蓉》的思念,读来如此沉重,仿佛压着千山万水?
为什么李煜的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能让我们也感到心头一颤?
为什么秦观的‘两情久长’,能成为一种跨越时空的爱情信仰?
这些‘为什么’的答案,并不神秘。它们就藏在诗歌的字里行间。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解开所有‘为什么’的通用方法,它就是——绘景、品情、析法。
我们将通过描绘画面来还原现场,通过品味情感来触摸诗心,通过分析方法来破解诗人写作的密码。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同揭晓答案。”
一、文本细读·绘景品情析法
《静女》鉴赏
【绘其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古代青年男女城下约会的画面。场景一:美丽的姑娘“爱而不见”,故意躲藏起来,男子在城角焦急地踱步,抓耳挠腮(“搔首踟蹰”)。场景二:姑娘终于出现,并深情地赠送给男子“彤管”和从野外采来的“荑草”。
【品其情】:
全诗洋溢着天真、活泼、甜蜜的初恋情感。男子的感情是热烈而焦灼的,从“搔首踟蹰”的细节可见其等待心上人时的急切与不安。收到礼物后,他的感情化为爱屋及乌的极度喜悦,反复赞叹“说怿女美”,并非因为礼物本身多么华贵,只因为“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心爱之人所赠。姑娘的“爱而不见”则流露出恋爱中少女的俏皮与羞涩。
【析其法】:
细节描写:“搔首踟蹰”四个字,通过一个极富特征的动作细节,将热恋中男子的憨厚、痴情与焦灼刻画得惟妙惟肖,堪称神来之笔。
重章叠句:诗中“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的结构,通过章节的复沓,营造出一唱三叹的节奏感,使情感在回环中不断深化。
双关与象征:“说怿女美”中的“女”字,一语双关,既指代“彤管”和“荑草”,更是在赞美赠送礼物的姑娘本人。而“彤管”和“荑草”这两种信物,也象征着他们之间纯洁、美好的爱情。
《涉江采芙蓉》鉴赏
【绘其景】:
诗歌展现了一幅忧伤的江南采莲图。主人公(思妇)在长满兰草的水泽中涉江采摘芙蓉花。她手持芳香的芙蓉,却独自站在江边,遥望着漫漫长路另一端的远方。与此同时,在想象中,画面的另一边是“还顾望旧乡”的游子,正走在漫无尽头的归途上。
【品其情】:
此诗的情感基调是深沉的忧伤、无尽的怅惘和浓郁的相思。“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一句,将采莲的欣喜瞬间击碎,转为目的落空的巨大失落与孤独感。“同心而离居”点明了相爱却不能相守的悲剧核心,而“忧伤以终老”的慨叹,更是将这种离愁推向了无法化解的、伴随终生的绝望。
【析其法】:
以乐景写哀情:诗歌开头“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描绘了江南水乡明媚芬芳的美景。但这乐景恰恰反衬了人物内心的哀伤,使哀情更显浓重。
对写手法(悬想):“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是全诗最精妙的一笔。诗人不直接写思妇如何思念,而是笔锋一转,从对面着墨,想象远方的游子也正回望故乡思念自己。这种写法使思念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煎熬,极大地强化和倍增了情感的感染力。
设问结尾:最后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自问自答式感叹作结,直抒胸臆,将个人悲剧上升为一种普遍的人生困境,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虞美人》鉴赏
【绘其景】:
此词描绘的是囚禁于小楼中的亡国之君眼中的景象与回忆中的幻景。实景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暗示又一个春天到来;虚景(回忆中)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雕栏玉砌”。最后,所有景象都融汇成一片浩渺的愁思,化作了“一江春水”向东奔流。
【品其情】:
李煜在此词中抒发的不再是男女之情,而是痛彻心扉的亡国之痛、物是人非的生命感慨与无尽的家国之思。“何时了”的诘问,充满了对命运的悲愤与无奈;“应犹在”和“朱颜改”的对比,充满了江山易主、往事成空的巨大幻灭感。结尾的“愁”,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涌不休,是一种深广、沉重、无法排解的哀伤。
【析其法】:
对比手法: 全词运用了多重强烈的对比。一是“春花秋月”(宇宙永恒)与“往事知多少”(人生无常)的对比;二是“雕栏玉砌应犹在”(景物依旧)与“朱颜改”(人事已非)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物是人非的沧桑感和亡国之痛被渲染得淋漓尽致。
比喻: 结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妙笔。诗人将抽象的、无形的“愁”,比作具体的、浩荡的“一江春水”,使其变得可感、可量,生动地写出了愁思的绵长、汹涌、无穷无尽。
《鹊桥仙》鉴赏
【绘其景】:
此词描绘的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瑰丽神话场景。“纤云弄巧”勾勒出秋夜星空的灵动背景,“飞星传恨”则赋予星辰以情感。核心画面是“银汉迢迢暗度”的相逢,以及“金风玉露一相逢”时那珍贵的一刻。
【品其情】:
秦观此词的情感是乐观、坚贞而豁达的。它一扫牛郎织女故事的悲苦基调。相逢之夜是“佳期如梦”般的美好,虽然短暂,但其品质却“胜却人间无数”。最终,情感升华为一种超凡脱俗的爱情哲学:“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一种对精神契合、情感永恒的坚定信念,是对爱情最高形式的礼赞。
【析其法】:
翻新出奇:这是本词最核心的手法。面对传统的悲剧题材,秦观反向立意,提出“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全新观点,将短暂的相逢视为胜过世俗厮守的极致浪漫,体现了在思想上的创新与超越。
象征与情景理交融:“金风玉露”不仅是秋天的实景,更象征着这对神仙眷侣爱情的高洁与珍贵。全词将优美的景物(景)、深挚的情感(情)和精警的议论(理) 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尤其是结尾两句,直接说理,却因情感的真挚与境界的高远,成为画龙点睛之笔,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诗歌 绘其景(画面) 品其情(关键词) 析其法(1招制胜)
《静女》 城隅角楼 彤管荧荧 初恋·俏皮·等待 重章叠句:“搔首踟蹰”动作白描
《涉江采芙蓉》 夏秋之交 江雾缭绕 相思·阻隔·失落 对面写法(“采之欲遗谁”自问)
《虞美人》 春水东流 秋月当空 亡国之痛·往事成空 以乐景写哀+对比 (“春花秋月”vs“不堪回首”)
《鹊桥仙》 纤云弄巧 星桥横渡 距离·守望·永恒 议论入词:末两句“化景为理”
二、诗体流变·缩微诗歌简史
提问:这四首诗,为何形态各异?它们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中国诗歌演进密码?
导语: “同学们,我们刚刚细致品味了四首诗的个体魅力。现在,让我们拉开历史的帷幕,将它们放回漫长的文学长河中,探寻它们如何连缀成一部缩微的中国诗歌史。”
1.中国古典诗歌体裁演进脉络
先秦 → 《诗经》(四言诗) → 《静女》
汉末 → 《古诗十九首》(五言诗) → 《涉江采芙蓉》
五代 → 词(伶工之词到士大夫之词) → 《虞美人》
北宋 → 宋词(婉约词巅峰) → 《鹊桥仙》
2.诗的源头——《诗经》与《静女》
《诗经》:中国诗歌的光辉起点
时代: 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体裁特点:
句式: 以四言为主,节奏鲜明。
结构: 常采用重章叠句,回环往复。
手法: 赋、比、兴 奠定中国诗歌创作传统。
内容: “风”来自十五国民歌,是现实主义的源头。
《静女》的文学史定位
定位: 《诗经·邶风》中的一首北方民歌。
风格: 质朴自然,清新活泼。
意义: 它代表了诗歌起源时期,民间最本真、最生活化的情感表达。
3.诗的成熟——五言诗与《古诗十九首》
五言诗的崛起与《古诗十九首》
时代: 东汉末年。
体裁演进: 四言诗→五言诗。增加了一个字,扩大了容量,增强了表现力。
《古诗十九首》地位: 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
总体风格: 语言朴素自然,情感深挚哀婉,抒发了人生最基本的共同情感。
《涉江采芙蓉》的文学史定位
定位: 《古诗十九首》代表作之一,成熟的文人抒情诗。
风格: 含蓄蕴藉,深衷浅貌。
意义: 标志着诗歌从集体歌唱走向独立的个人抒情,情感表达更为细腻、深刻。
4.诗的革新——词与李煜
“词”的诞生与特点
起源: 隋唐之际,为配合燕乐而产生。
别称: “曲子词”、“乐府”、“诗余”。
形式特点: 句式长短不齐,故称“长短句”;有词牌,规定格式与声律。
初期内容: 多写男女艳情,风格婉约,被称为“伶工之词”。
李煜: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贡献: 亡国被俘后,他将词从风花雪月的狭窄题材中解放出来,用以抒写亡国之痛、人生感慨。
意义: 从此,词可以与诗一样抒情言志,境界大开,成为独立的抒情文体。
《虞美人》的文学史定位
定位: 李煜的绝命词,也是其“士大夫之词”的巅峰之作。
风格: 哀婉凄厉,境界开阔。
意义: 它将个人悲剧上升为人类共通的生命之思,极大地提升了词的文学品位和表现力。
5.诗的巅峰——宋词与秦观
宋词的鼎盛与流派
时代背景: 宋代,词成为一代之文学。
主要流派:
婉约词: 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代表:柳永、李清照、秦观。
豪放词: 题材广阔,气象恢弘,格调高昂。代表:苏轼、辛弃疾。
秦观:婉约词宗
风格特点: 情韵兼胜,意境凄婉,语言淡雅,音律谐美。
情感内核: 善于将身世之感打入艳情,词中常充满浓郁的感伤情绪。
地位: 是北宋婉约词派的集大成者和代表性词人。
《鹊桥仙》的文学史定位
定位: 北宋婉约词的典范之作。
风格: 在婉约中融入哲理思考,于哀怨中见超脱。
意义: 它代表了宋词“哲理化” 的倾向,展现了宋代文人深邃的思想境界,将爱情词推向了新的精神高度。
6.诗歌文学史坐标一览表
篇目 创作时代 文学史阶段 体裁样式 总体风格
《静女》 先秦 诗歌源头 《诗经》·四言诗 质朴自然,清新活泼
《涉江采芙蓉》 汉末 文人诗成熟 《古诗十九首》·五言诗 含蓄深沉,哀婉惆怅
《虞美人》 五代 词的革新 词·小令 哀婉凄厉,境界宏阔
《鹊桥仙》 北宋 词的巅峰 词·长调 婉约精深,情理交融
三、爱情观照·爱情母题流变
导语:
同学们,我们刚刚在历史的纵轴上领略了诗体的演进。现在,让我们回归到最动人的横截面——“爱情”本身。
这四首诗,如同四位来自不同时代的古人,向我们娓娓道来他们的心事。它们并非随意的情感抒发,而是构成了一个关于爱情的、完整的“心灵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潜入这个故事的深处,探寻从先秦到北宋,中国人爱情观念的微妙变迁,并思考这些古老的智慧,如何照进我们的现实。”
1.《静女》:爱情的本质——纯真与馈赠
核心观点: 爱情是具体的、当下的、物质的欢愉。
具体阐述: 《静女》呈现了爱情最原初、最本真的模样。它不涉婚姻,不论将来,只关乎一次成功的约会和一份珍贵的礼物。爱情的全部意义,在于“此刻”的甜蜜互动(“爱而不见”的俏皮,“搔首踟蹰”的焦灼)和“此物”的情感价值(“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这是一种发于本能、止于礼节的纯真之爱。
关键词: 相遇、馈赠、纯真、欢愉
对比思考: 与后三首诗的“阻隔”与“忧伤”相比,《静女》的核心魅力在于它完美捕捉并定格了爱情“得到”与“满足” 的瞬间。
2.《涉江采芙蓉》:爱情的困境——空间与思念
核心观点: 爱情在空间阻隔中经受考验,忠贞成为核心价值。
具体阐述: 当相爱的人被山川江河分离,爱情便从欢愉的享受变成了痛苦的坚守。《涉江采芙蓉》将这种困境渲染到极致。“涉江”的艰辛与“远道”的渺茫,是横亘在爱情之间的巨大障碍。然而,正是这种阻隔,淬炼出“同心”二字的力量——即便“离居”,情感的核心依然坚固。这是一种充满悲剧美感的、以思念为养料的忠贞之爱。
关键词: 阻隔、思念、忠贞、忧伤
对比思考: 与《静女》的“近在咫尺”对比其“远隔天涯”;与《虞美人》的“毁灭性巨痛”对比其“绵长而深沉的哀伤”。
3.《虞美人》:爱情的异化——个人情感与家国命运
核心观点: 爱情(或对故土之爱)在巨大的命运变故下被异化与升华。
具体阐述: 李煜的《虞美人》从根本上拓宽了“情”的疆域。这里的“故国”与“朱颜”,既是具体的江山与爱人,也是一个时代的文明与生活。亡国之痛将个人的情爱吞噬、异化,并升腾为一种对逝去一切的眷恋与哀悼。爱情在这里,与命运、家国和历史紧紧缠绕,成为一种浩渺的、承载了文明重量的悲悯之爱。
关键词: 失去、巨痛、眷恋、悲悯
对比思考: 其“愁”的深度和广度,已远超《涉江》的个人离愁,它是爱情在极端命运下的变奏与升华。
4.《鹊桥仙》:爱情的超越——精神与永恒
核心观点: 爱情的本质是精神的契合,可超越时空的局限而达于永恒。
具体阐述: 秦观以哲人的智慧,对爱情的困境给出了终极答案。他承认“迢迢”的阻隔与“如梦”的短暂,但他通过价值的重估,实现了对现实的超越。“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他肯定了爱情质量的至高无上。“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他将爱情的成功标准,从物理的相守转变为精神的忠诚与信念的笃定。这是一种高度理性化、哲学化的理想主义之爱。
关键词: 超越、信念、永恒、哲思
对比思考: 这是对《涉江》空间阻隔的正面回答,也是对《虞美人》沉重悲痛的一种哲学超脱。
5.爱情四重奏图谱——一个完整的心灵闭环
《静女》(相遇·纯真)→《涉江采芙蓉》(阻隔·忠贞)→ 《虞美人》(失去·悲悯)→ 《鹊桥仙》(超越·永恒)→ 箭头返回《静女》,形成闭环。
图注: 这四首诗,共同演绎了爱情从发生、经历考验、面临失去,到最终实现精神超越的全过程,构成了一个深刻而完整的中国式爱情心灵图谱。
6.课堂活动: “这四种爱情观,并非互相排斥,它们可能同时存在于我们复杂的情感世界中。
《静女》之“纯真” —— 享受当下,珍视此刻。
《涉江》之“忠贞” —— 坚守承诺,无惧距离。
《虞美人》之“悲悯” —— 爱之所及,可与家国命运同构。
《鹊桥仙》之“超越” —— 精神的契合,高于形体的相守。
请思考并讨论:在当下这个时代,你认为哪一种爱情观最具力量?或者说,在不同的情境下,你会如何汲取这些古老的智慧来面对自己的情感生活?”
四、理想升华·穿越时空对话
导语:
同学们,我们品味了爱情的百般滋味,也追溯了诗体的千年流变。然而,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其最深处叩问的,从来都不只是情感本身。
所有的爱恋、思念、痛苦与超脱,最终都指向人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对理想生命状态的追求。
今天,在这最后一站,我们将完成一次关键的升华:将诗中的“小情”,与我们每个人生命中关于信念、坚守、家国与精神的“大爱”相连,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1.概念的升华——从“爱人”到“爱理想”
· 《静女》——对“美好瞬间”的追寻与珍视。
它所歌颂的,是发现、创造并珍藏生命中一切微小而确切的幸福的能力。
· 《涉江采芙蓉》——对“既定承诺”的坚守与忠贞。
无论是对人、对事,还是对一份事业或一个原则,“同心而离居”的坚守,是人格力量的体现。
· 《虞美人》——对“逝去家园”的眷恋与伤逝。
这里的“故国”可以是我们精神的文化根基、逝去的岁月或一切我们深爱却无法挽留的美好。这份爱,深沉而悲悯。
· 《鹊桥仙》——对“精神信念”的笃定与超脱。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永恒不在于外在形式,而在于内心的相信与灵魂的共鸣。这是对理想信仰的最高礼赞。
2.穿越时空的对话
活动一:撰写“三行诗心”明信片
任务:选择一位诗人,就他诗中所体现的 “理想” 与 “困境” ,给他写一张电子明信片。形式为“三行诗”:一行问候,一行共鸣,一行追问或祝福。
示例(致秦观):
问候: 秦观先生,银河的风,可还温柔?
共鸣: 您说相信,便能永恒,这抚平了我多少关于分别的愁。
追问: 若信念动摇,又该去何处寻那座鹊桥?
活动二:我的“理想”宣言
任务:模仿任一诗作的情感内核,创作一首简短的小诗或一段宣言,表达你对自己某个 “理想”(可以是学业、友情、个人追求或社会关怀)的理解与追求。
示例(模仿《鹊桥仙》的超越精神):
梦想的彼岸,并非一蹴而就的抵达,而是无数个孤灯下的夜晚,对真理的每一次靠近,都胜却空谈的繁华。
3.总结:一张简洁的图谱,再次串联起四个模块的核心——我们从文本(模块一) 出发,穿越历史(模块二),洞悉心灵(模块三),最终抵达了精神(模块四)。
这四首诗,为我们提供的不仅是审美的愉悦,更是面对世界的四种中国式智慧:
于《静女》学会珍视此刻,于《涉江》学会坚守承诺,
于《虞美人》学会悲悯过往,于《鹊桥仙》学会相信未来。
【结束语】:诗词,是穿越千年的星光。它们曾在古人的天空闪耀,而今,同样照亮我们关于爱、关于美、关于理想的所有迷惘与向往。愿你们都能在其中找到力量,写下属于自己的、无悔的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