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课题 大战中的插曲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阅读《大战中的插曲》,理解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内涵,感受中日人民在战争背景下的友好互动,增强对历史事件的文化认同感。 (2)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运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进行文本创作。 (3)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文章的逻辑线索和叙述顺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从多角度思考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4)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物形象塑造,体会文本中的美学价值,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和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深入理解聂荣臻元帅的人道主义精神及其在战争中的意义。 (2)结合历史背景,探讨 “大战中的插曲” 如何成为中日友好的象征,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国际视野。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感悟文章中聂荣臻元帅的人物形象及其体现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2)把握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在文中的具体运用和作用。
教法学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
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和音响设备,用于播放《百团大战》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战争背景,增强课堂导入的情境效果。 (2)《大战中的插曲》原文及相关资料: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课文的完整版本,同时准备聂荣臻元帅的生平简介、百团大战及井陉破袭战的历史背景资料,以便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堂讨论时参考。 (3)角色扮演道具:准备简单的服装和道具,用于课堂上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聂荣臻元帅、美穗子姐妹和其他相关人物,通过模拟对话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人物性格的把握。
教学内容设计 个性化调整 (二次备课)
一、情景导入 观看《百团大战》纪录片片段 教师播放《百团大战》纪录片的精彩片段(约 3 分钟),激发学生对历史背景的兴趣。(生:认真观看,感受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可贵) 引入课题 教师:通过这段视频,我们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然而,在战火纷飞中,也有一些温馨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文章 ——《大战中的插曲》。 二、知人论世 1. 了解作者 — 聂荣臻 简介聂荣臻 教师:本文的作者是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 聂荣臻元帅。谁能简要介绍一下聂荣臻元帅? (生:聂荣臻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曾参加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建国后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中央军委副主席) 人物轶事 教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听听聂荣臻元帅与日本小姑娘之间的一段感人故事。(讲述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的故事) 教师: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聂荣臻元帅的人道主义精神。他不仅在战场上运筹帷幄,在处理平民尤其是孩子的问题时,更是充满了爱心和关怀。(生:深感聂荣臻元帅的伟大情怀) 2. 了解写作背景 — 井陉破袭战 讲解井陉破袭战 教师:《大战中的插曲》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井陉破袭战。谁能简单介绍一下这次战役的情况? (生:井陉破袭战是百团大战的一部分,八路军在这次战役中成功攻占了井陉煤矿,削弱了日军的物资供应,被称为 “挖心之战”) 百团大战介绍 教师: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大规模攻势,参与兵力达 105 个团。这次战役分为三个阶段,持续时间长,有力打击了日军,增强了全国抗战信心。(生:深入了解百团大战的意义) 3. 了解《聂荣臻回忆录》 介绍回忆录 教师:我们的课文《大战中的插曲》选自《聂荣臻回忆录》,这本书详细记录了聂荣臻元帅的革命生涯和个人经历,是研究那段历史的重要资料。(生:了解回忆录的价值) 回忆录特点 教师:回忆录的特点在于它能够详细记录个人的经历和所见所闻,同时反映历史背景。《聂荣臻回忆录》正是这样一部真实的作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英雄事迹。(生:认同回忆录的作用) 三、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字音检查 教师:请大家认读这些字词,确保已经掌握了它们。(出示课文中的生词并领读) 井陉 (xíng) 殒命(yǔn) 兵戎相见(róng) 辗转(zhǎn) 孤苦伶仃 (líng dīng) 颠簸 (diān bǒ) 襁褓 (qiǎng bǎo) 幡然 (fān) 无辜(gū) (生:跟随教师认读字词,纠正发音错误) 词语解释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理解一下这些词语的意思。(出示词语及解释) 刀光剑影:形容激烈的战斗。孤苦伶仃:形容孤独无助。翻山越岭:形容旅途艰难。背井离乡:离开家乡到外地生活。兵荒马乱:形容战乱期间社会混乱。来龙去脉:比喻事情的前因后果。化干戈为玉帛: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兵戎相见:发生武装冲突。 (生:理解并记下词语含义) (二)初读课文 逻辑线索 教师:请大家快速阅读全文,找出文章的逻辑线索。 教师:本文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展开叙述。 【思考 1】快速浏览课文,找到逻辑线索 明确:以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为主线。 划分层次 教师:现在,请大家根据文章逻辑,将文本划分为若干部分。 教师:第一部分(第 1 段),引述战时生活的 “插曲”。第二部分(第 2-3 段),交代照顾两个日本小女孩的起因。第三部分(第 4-6 段),详细描写作者照料小女孩并护送她们返乡的过程,并写了一封信给日方军官。第四部分(第 7-10 段),说明写信的目的。第五部分(第 11-15 段),讲述救助行动的结果及影响。 【思考 2】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 1 段),引述战时生活的 “插曲”。 第二部分(第 2-3 段),交代照顾两个日本小女孩的起因。 第三部分(第 4-6 段),详细描写作者照料小女孩并护送她们返乡的过程,并写了一封信给日方军官。 第四部分(第 7-10 段),说明写信的目的。 第五部分(第 11-15 段),讲述救助行动的结果及影响。 有感情朗读 教师:请几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倾听,体会其中的情感。 (生:轮流朗读,注意情感表达) 四、文本研究 【思考 1】分析第一段的作用 教师引导 教师:请同学们再次阅读第一段,思考它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第一段总括了战时生活中的一些有趣而曲折的事情,特别是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让聂荣臻印象深刻,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明确:第一段总括了战时生活中的一些有趣而曲折的事情,特别是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让聂荣臻印象深刻,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思考 2】本文的叙述顺序是怎样的? 教师提问 教师:本文采用了哪种叙述方式? (生:本文采用倒叙的方式) 教师:本文先总结了战时生活的整体感受,然后引出具体的 “插曲”,进而详细讲述事件的原委和心情。 明确:本文采用倒叙的方式,先总结战时生活,然后引出 “插曲”,详细讲述事件的原委和心情。 【思考 3】鉴赏句子 教师引导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列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①前线部队不能带着两个孩子参加战斗,他们请示我如何处理,我答复他们: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 教师:“立刻” 表现了聂荣臻对这件事情的关注和重视,体现了他的责任感和大爱之心。 ②小孩子还挺有意思,开始不肯吃,我用水把梨冲洗了以后,她才接了过去。…… 这个大一点儿的孩子一直跟着我,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我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 教师:这两段描写对比鲜明,展现了聂荣臻对孩子的关爱,给了孩子安全感,并使其产生了依赖感,为后续情节做了铺垫。 ③小孩子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八路军决不搞日本侵略军那一套。 教师:“决不” 突出了聂荣臻的坚决立场,展现了中国战士正义的形象和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 ④今天的美穗子,纯朴善良,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教师:这句话虽然简单,却充满深情。聂荣臻对美穗子探望自己的举动感到欣慰,也表达了他对中日两国和平相处的美好希望。 明确:①“立刻” 表现了聂荣臻对这件事情的关注和重视,体现了他的责任感和大爱之心。②两段描写对比鲜明,展现了聂荣臻对孩子的关爱,给了孩子安全感,并使其产生了依赖感,为后续情节做了铺垫。③“决不” 突出了聂荣臻的坚决立场,展现了中国战士正义的形象和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④这句话虽然简单,却充满深情。聂荣臻对美穗子探望自己的举动感到欣慰,也表达了他对中日两国和平相处的美好希望。
课后作业布置 (1)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聂荣臻元帅的形象特点,并撰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 (2)就本文中提到的 “以德报怨”、“以怨报怨” 还是 “以直报怨” 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