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教学背景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对人物通讯文本《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的深入解析。 (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人物通讯的基本特征、如何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以及如何从文本中理解人物精神及其时代意义。此外,学生还将学习到如何通过人物事迹来探讨和思考工匠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 (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学会欣赏和分析人物通讯作品,同时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张秉贵事迹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深刻理解 “一团火” 精神背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自身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种精神,成为有担当、有爱心、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积累基础知识,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理清文章脉络,掌握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手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自读、研读相结合,理解张秉贵 “一团火” 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当今时代的意义,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能够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深入挖掘张秉贵 “一团火” 精神的内涵,结合时代背景探讨其现实意义,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教学方式与策略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在 2017 年决定将每年的 9 月 18 日设立为 “张秉贵日”,以此来弘扬他的 “一团火” 精神。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为何会获得这样的殊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老劳模张秉贵,了解他的 “一团火” 精神。(生:好奇地抬起头,表现出对 张秉贵 的兴趣) 二、文学常识及背景介绍 1. 作者简介 教师: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 林为民。 林为民 于 1942 年出生在 台湾,他的父亲是爱国烈士 林正亨。 林为民 从 18 岁起就在 北京日报社 和 北京晚报社 工作,直至退休。他一生都致力于 记者事业。(生:认真听讲并记录关键信息) 2. 张秉贵的生平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 张秉贵 的生平。 张秉贵 1918 年出生于 北京,11 岁时到纺织厂当 童工,17 岁开始在北京一家杂货店做 学徒。旧社会的苦难经历让他记忆深刻。新中国成立后,他在 36 岁时被破格录取进入 北京百货大楼,成为 售货员。在这 30 多年 的时间里,他接待了近 400 万人次 的顾客,从未与顾客争吵过一次,怠慢过任何一个人。(生:认真听讲并记录关键信息) 3. 写作背景 教师: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在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人阶级和广大 劳动群众 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先进模范人物。 张秉贵 在平凡的 售货员岗位 上,成为了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 旗帜,被誉为 “燕京第九景”。(生:思考并讨论这段话的意义) 三、课文内容研读 1. 理清文章脉络 教师:请同学们先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学生阅读课文) 教师:好,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文章可以分为 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 张秉贵的 “一团火” 品格的表现;第二部分是 他的成长经历;第三部分是 他品格的影响。) 教师:很好,文章确实可以分为这三个部分。那么,再思考一下,文章的行文线索是什么?结构有什么特点? (学生:文章的行文线索是 “一团火” 的服务精神。采用了 彩线串珠式的结构方式,突出主人公的精神风貌。同时,文章使用了 倒叙写法,先点明他是劳动模范,再用 丰富事例 加以佐证。) 2. 探究人物精神品质及现实意义 教师: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写了 张秉贵 的哪些事?这些事分别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学生阅读课文,小组讨论) 教师:哪个小组来分享一下你们的发现? (学生:文中写了 张秉贵 用糖哄哭闹的小孩,表现了他的 耐心细致、周到体贴;给要赶火车的顾客提前称糖并悉心指路,表现了他 体贴入微、急人所急。) 教师:很好,还有其他例子吗? (学生:张秉贵 接待气呼呼的女顾客,表现了他的 热情大度、主动耐心;女儿生病仍坚持做好服务,表现了他的 隐忍克制、爱岗敬业。) 教师:非常好,还有更多的例子,请继续。 (学生:张秉贵 光顾买得多的顾客而被买得少的顾客质问后受到触动,表现了他 自我反省、不断成长 的品质;收到女顾客的水果感慨不已,表现了他 懂得感恩,乐于奉献。) 教师:大家找得很全面,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可以看出 张秉贵 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张秉贵 是一位 热情体贴、细致周到、诚恳耐心 的优秀老售货员。) 3. 深入理解 “一团火” 精神 教师:请大家找出文中写 “一团火” 的句子,并思考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这个标题有什么好处?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教师:谁来分享找到的句子? (学生:①收货动作的迅速劲儿,接待顾客的热情劲儿,像一团火一样,把大家深深地吸引住了。②张秉贵常说:“我们售贷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使他们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到家里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激发出更大的革命干劲儿。”) 教师:很好,还有其他的句子吗? (学生:③张秉贵用自己的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④您那感人肺腑的事迹,使我心中仿佛升起了一团火。) 教师:“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这个标题为什么好? (学生:标题运用 比喻手法,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4. 当今时代如何理解 “一团火” 精神 教师:张秉贵 的 “一团火” 精神 在当今时代有什么意义? (学生:这种精神是一心为人民服务、 爱岗敬业 的典型代表,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这种精神,可以激励人们 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甘于奉献。) 四、总结写作特点 教师: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本文的写作特点。文章通过哪些手法来表现 张秉贵 的精神品质? (学生:文章通过 语言、细节、动作 等描写,展现了 张秉贵 真实的服务态度。还通过人们的议论侧面描写,突出了他的品质。) 教师:非常棒!还有哪些细节描写让你印象深刻? (学生:张秉贵 在柜台里 “ 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 ”, 下班后累得 “ 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 ”。强烈的 细节对比 ,突出他忘我的工作精神。) 教师:非常好,还有其他细节吗? (学生:张秉贵 对待不讲理的女顾客时,依然保持 耐心和细心,最终感动了顾客。) 教师:这些 细节描写 让文章更加真切感人,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五、拓展探究 教师:张秉贵 的 “一团火” 精神 给了你什么启发? (学生:我们应该学习他的 爱岗敬业、刻苦勤奋、满腔热情, 助人为乐 的精神。) 教师:非常好,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学生:他的精神应该作为一种 文化和传统 不断传承与发扬。) 教师:说得非常好,希望大家都能以 张秉贵 为榜样,做一名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
课后作业 (1)结合课文内容,总结张秉贵 “一团火” 精神的具体表现,并思考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写一篇短文,字数不限。 (2)观察身边的亲人或朋友,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描写他们的一个特点或行为,字数 300-5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