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扬州慢》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2《扬州慢》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7 11:2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扬州慢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扬州慢》,理解词人通过语言表达的悲情,并熟读背诵词作,提升语言感知与运用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并掌握词作中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培养分析、归纳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词作中深沉的情感表达,体会词人通过意象与意境营造的审美效果,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词作体会作者抚今追昔的哀思,理解 “黍离之悲” 的文化内涵,培养家国情怀与文化传承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比、虚实结合等手法,深入理解词作中 “黍离之悲” 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在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体会词人如何通过乐景写哀、今昔对比等艺术手法,表达对国家沦亡的沉痛之情。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设备:确保课堂上能够播放相关的音频和视频材料,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扬州慢》的音韵美及其背后的情感。此外,准备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扬州的历史图片、地图以及相关文学作品,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扬州的变迁。
(2)《扬州慢》原文及相关背景资料:为每位学生准备《扬州慢》的文本打印件,以及关于姜夔的生平、创作背景和南宋时期扬州历史变迁的简介。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词作时,能够结合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深入体会词中的情感和主题。
(3)对比阅读材料:收集并整理几首描写扬州的古典诗词,如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一》、《寄扬州韩绰判官》等,以及现代作家对扬州的描绘。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受不同历史时期扬州的形象及其变化,从而加深对《扬州慢》中所表达的黍离之悲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法、对比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境体验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引入:同学们,你们对扬州这座城市有什么印象?它在历史上有哪些重要的特点?
(生:扬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许多美丽的景点,比如瘦西湖和个园。)
(2)教师展示杜牧关于扬州的几首诗,并进行简要点评:
《赠别二首其一》(唐)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简评:这首诗描绘了扬州街道的繁华与美丽,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
《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简评:通过这首诗,人们记住了一个永恒的文化地标 ——二十四桥。
《遣怀》(唐)杜牧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简评:扬州让诗人沉醉其中,即使过了十年依然难以忘怀。
《题扬州禅智寺》(唐)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简评:这首诗展现了扬州的宁静与繁华并存的独特景象。
(3)教师提问: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唐代的扬州具有怎样的风貌?
(学生纷纷回答:繁华美丽,文化底蕴深厚,既有美景又有佳人。)
(4)教师总结:那么,南宋时期的扬州又是怎样的景象呢?接下来,我们将跟随姜夔的脚步,一同走进他的 《扬州慢》。
二、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1)教师介绍姜夔的生平及其作品特点:
姜夔(约 1155— 约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南宋著名词人。他一生漫游各地,政治上困顿失意,最终在贫困中去世于杭州西湖边。姜夔多才多艺,擅长诗词创作,精通音律,工于书法,精于鉴赏。他是南宋后期婉约派的代表作家,著有 《白石道人诗集》 等。
(2)教师带领学生齐读课文中的序言部分:
序言明确了词的感情基调:“情为悲情 ---- 予怀怆然;旨为悲旨 ----黍离之悲。”
教师解释 “黍离之悲” 即国家沦亡带来的悲痛之情。
(二)初读词作,品音韵美
(1)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意,自由诵读:
词意:(扬州是)淮南东路的名城,竹西亭所在的秀丽之地,走了最初的一段旅程后,我解下马鞍,在扬州稍作停留。经过昔日的繁华街道,如今全都长满了麦子。自从金兵南侵劫掠后,这里(只剩)破败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它们(至今)仍然厌恶说起旧日战争。
词意继续:天色渐渐到了黄昏,凄清的号角声悲鸣着,寒气逼人,一切都沉浸在一座空城里。当年那样赞美扬州的杜牧,如果看到如今的残破景象,也一定会感到吃惊的。即使有像杜牧那样能写出 “豆蔻”“青楼” 等美好诗句的才华,怕也难写出面对扬州残破景象时的悲痛之情。二十四桥仍然存在,水波荡漾,月亮悄然无声。想那桥边红色的芍药花,虽然盛开却无人欣赏,花又是为谁而生的呢?
(2)教师强调朗读要求:这是一首慢词,篇幅较长,朗读时语速要慢,语气要低沉舒缓。
(3)请两位同学配乐朗诵,师生点评。
(学生甲朗诵,其他学生认真倾听。)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声音清晰,但情感表达不够到位,可以再加强一些悲伤的情感。
(学生乙朗诵,其他学生认真倾听。)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的情感表达很好,能够感受到词中的凄凉和悲哀。
(4)教师示范配乐诵读。
(全班齐诵。)
(三)再读词作,梳理文脉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 “予过维扬” 的过程,并逐步分析:
想 —— 驻 —— 看 —— 听 —— 感。
教师提问:你能找出每个层次的具体内容吗?
(学生积极讨论,分享答案。)
例如,“想” 指的是词人初次来到扬州时的期待与想象;
“驻” 则是他在扬州停留的过程;
“看” 是他亲眼目睹扬州残破景象的感受;
“听” 是听到黄昏时凄清的号角声;
“感” 则是他对扬州变化的感慨。
(四)缘景明情,细品悲情
(1)教师组织小组讨论,探讨词人是如何写悲的,哪一处最打动你:
例如:“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对比显悲,着一 “尽” 字,荒凉全出。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以物写悲,更见悲情。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以声衬悲,化景物为情思。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虚实显悲。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变与不变,感慨今昔,虚实显悲。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虚实显悲,在无理一问中,更见问者的一片真情。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他们的见解。)
教师总结:通过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手法,姜夔抒发了他对扬州的深切怀念和对国家沦亡的悲痛。
(五)抓住重点,细赏词句
(1)赏析示例: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教师讲解:此句化用了杜牧的名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让我们想到昔日的热闹场景,以此反衬如今的凄清。月亮虽然是无声的,但作者借月亮营造出凄清、感伤的气氛,寄托悲怆之情。
(2)教师提问:谁能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 “清角吹寒” 与 “冷月无声” 有何异曲同工之妙?
(学生讨论并分享:两者都通过声音和景象来渲染凄凉的氛围,使得词中的悲哀更加深刻。)
三、归纳总结,学有所获
(1)教师总结全词:
抒发了词人 “黍离之悲”,通过对扬州昔日繁荣与今日荒凉的对比,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思 。王国维评价姜夔格调之高,但在意境上用力不足,缺乏弦外之响。
(2)教师提问:本词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并分享:情景交融,对比强烈,以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
(3)教师鼓励学生阅读其他诗人写的扬州,并尝试写一首诗或一段散文来描述自己心中的扬州:
例如徐凝的 《忆扬州》、苏轼的《江城子》、王建的《夜看扬州市》、张祜的《纵游淮南》 等。
(4)教师布置作业:每位同学写下自己心中的扬州,下节课进行分享和展示。
课后作业:
(1)结合《扬州慢》的学习,自选一首表达 “黍离之悲” 的古诗词,分析其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2)模仿姜夔的写作手法,以 “我心中的扬州” 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散文,表达你对扬州的今昔变化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