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归园田居》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2《归园田居》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7 11:2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归园田居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通过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表达的田园生活理想和对自由独立精神的追求。
(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陶渊明生平及其诗歌特色、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及如何通过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等知识点。
(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掌握五言诗的基本鉴赏方法,领悟到诗人通过对比官场与田园来表达的对自然生活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同时,也能启发学生思考自身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句,理解陶渊明质朴语言中蕴含的真挚情感,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和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深入体会陶渊明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提炼诗歌中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引导学生感受田园诗的美学价值,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探讨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帮助学生理解其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陶渊明 “归园田居” 的深层含义,包括其辞官归隐的原因、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由独立精神的追求,并能够结合历史背景和诗人性格进行分析。
(2)掌握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分析诗人如何通过质朴的语言和具体的田园景象表达真挚的情感,并体会其对官场生活的批判与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3)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学习,思考现代社会中 “归隐” 与 “入世” 的关系,探讨陶渊明归隐精神在当代的启示与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情境模拟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歌曲,引入主题
教师播放羽泉的歌曲《归园田居》。
教师:同学们,这首歌曲的风格是田园乡谣,听起来让人感到宁静和舒适。它契合了我们即将学习的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 《归园田居》的主题 。陶渊明在做官多年后,毅然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那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归隐之后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他的 《归园田居》。
二、知人论世
简介陶渊明
教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陶渊明这位诗人。同学们,你们对陶渊明了解多少?(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补充介绍: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他是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被称为 “靖节先生” 和 “五柳先生”。他的诗情感真挚,语言清新自然,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教师展示一些陶渊明的生平背景资料)
诵读诗歌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 《归园田居》,并解决难读的字词。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这些字的读音:羁鸟 jī 荫后檐 yìn 暧暧 ài 墟 xū 吠 fèi 桑颠 diān 樊笼 fán
(全班齐读,教师纠正发音)
教师:朗读时要注意节奏和感情,尽量表达出诗人的情感。我们可以想象自己身处那个宁静美丽的田园中,感受那份恬淡和自在。
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自由诵读,疏通课文
教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 《归园田居》,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课文。
学生自由诵读,自行解决疑难字词。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分析题目
教师: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思考:“归园田居” 的意思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哪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题眼是 “归”,潜藏的问题包括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等。
四、探究、合作
从何而归
教师:请大家先找找,诗人从何而归?
学生:尘网、樊笼。
教师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学生:比喻官场生活。
教师进一步解释:诗人用 “尘网” 和 “樊笼” 来形容官场生活,形象地表达了他对官场束缚的厌恶。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为什么诗人会用这样的比喻呢?
(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引导)
学生:因为官场生活让他感到像被网住一样无法自由,像被关在笼子里一样不自在。
教师总结:正是这种束缚感让诗人产生了强烈的归隐念头。
为何而归
教师:诗人为什么选择归隐田园?
学生:性本爱丘山。
教师追问:既然 “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学生:为了养家糊口和大济苍生。
教师补充:“误落尘网中”,说明入仕做官并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那么,“性本爱丘山” 是不是诗人 “归” 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呢?再看看文中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学生:守拙归园田。
教师追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 “守拙”?如何理解?
学生:反对机巧圆滑,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教师继续引导:诗人通过 “守拙” 表达了他对真诚、朴实生活的向往,不愿在官场中变得圆滑世故。
归向何处
教师:诗人归向了什么地方?
学生:园田。
教师:诗人是如何描写园田的?园田的景色有何特点?
学生:方宅 / 草屋 / 榆柳 / 桃李 / 村庄 / 炊烟 / 狗吠 / 鸡鸣 /。
教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恬静、幽雅,充满生机。
教师: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教师进一步引导:这些景物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田园画面,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深厚感情。
归去如何
教师:诗人归去之后感受如何?
学生:无尘杂 / 有余闲 / 久 / 复。
教师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学生: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教师总结:诗人通过对田园生活的细致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官场束缚的反感。
五、总结全文
总结主题
教师:《归园田居》 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 “返朴归真”。第一是 “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 “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看图背诵
教师展示 《归园田居》 的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背诵诗歌。
(学生背诵)
教师适时点评,给予鼓励。
六、拓展思考
讨论现代社会的应用
教师:陶渊明的归隐,在当今社会是否可行?这种生活方式在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讨论结果,并进行总结:有些同学认为在现代社会,人们仍然可以追求一种简约、自然的生活方式,但实现起来并不容易。另一些同学则认为,现代生活的压力和快节奏使得这种生活方式变得难以实现。总的来说,陶渊明的精神追求依然对我们有启示作用,但具体实施需要结合个人实际情况。
课后作业:
(1)请结合《归园田居》的内容,自选角度,写一篇关于陶渊明田园情怀的感悟文章,不少于 300 字。
(2)比较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与另一首你熟悉的田园诗(如《过故人庄》等),分析两首诗的异同点,并以列表形式呈现你的分析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