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复活(节选)教学设计
课程:高中语文
教材:高中语文统编版 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章节:第9课 复活(节选)/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人物对话、称谓变化及细节描写,体会语言在刻画心理、推动情节中的作用,提升对文学语言的敏感性与运用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心理变化过程,运用比较、推断等思维方法,理解人物内心矛盾与精神成长的逻辑。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心灵辩证法”下的情感流动与人物形象美丑对照的艺术表现,感受悲剧人物背后的人性光辉与道德觉醒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19世纪俄国社会背景,理解托尔斯泰对人性救赎与社会正义的思考,体会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跨文化价值追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分析聂赫留朵夫探监时的内心矛盾与情感变化,把握其“精神觉醒”的心理过程。
2.通过玛丝洛娃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理解她从麻木到逐渐“复活”的精神转变。
教学难点
1.理解“心灵辩证法”在人物心理刻画中的运用及其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探讨“精神的我”与“兽性的我”的冲突所体现的人性反思与道德救赎主题。
课堂导入
一扇铁栅栏,隔开两个世界:一边是衣冠楚楚的贵族青年,一边是身陷囹圄的落魄女子。曾经的温柔与爱恋,如今化作冷漠与防备。当往昔的罪孽浮现眼前,他颤抖着说出“请饶恕我”,她却只报以妖媚而辛酸的笑。一段被尘封的记忆就此掀开,一场灵魂的救赎悄然开始。
探究新知
初读课文,概括梳理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匠,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出身贵族,一生致力于对社会、道德和人生的探索。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其作品以宏大的叙事、深刻的心理描写、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社会现实的无情批判著称,善于“撕毁一切假面具”,展现人物内心的辩证发展过程,被誉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写作背景】
《复活》写于1889—1899年,是托尔斯泰晚年世界观发生剧变后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当时的俄国社会正处于农奴制改革后,社会矛盾依然尖锐,贵族阶级腐朽堕落,底层人民苦难深重。托尔斯泰在对现存制度和宗教产生怀疑后,转向了对道德自我完善和博爱精神的追求。小说取材于真实事件,集中体现了他晚年的思想:对贵族阶级的批判、对农民命运的同情以及对人类道德复兴的探索。
(《复活》内容简介视频见课件)
前情提要
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年轻时诱奸了姑妈家的养女玛丝洛娃(卡秋莎),随后将其抛弃,导致玛丝洛娃生活堕落,最终被诬告杀人入狱。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作为陪审员意外认出了玛丝洛娃,良心受到谴责,开始了他的忏悔与赎罪之路。本文节选的便是他第一次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请求她饶恕的场景。
主要人物介绍
聂赫留朵夫:贵族地主,小说主人公。年轻时荒唐、自私,诱奸并抛弃了玛丝洛娃。多年后在法庭上重逢沦为妓女的玛丝洛娃,良心深受触动,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忏悔、赎罪过程,最终实现了精神上的“复活”。
玛丝洛娃(卡秋莎):原本是聂赫留朵夫姑妈家的养女,纯洁善良。被聂赫留朵夫诱奸抛弃后,生活陷入绝境,沦为妓女,精神麻木,对世界充满不信任。在聂赫留朵夫的忏悔和帮助下,逐渐摆脱过去的阴影,最终也走向了精神的“复活”。本文中她主要表现为麻木、堕落,对聂赫留朵夫的最初忏悔反应冷淡,并带有利用心理。
(教材节选部分视频见课件)
【文体知识】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其基本特点包括:用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对环境作具体描写。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对话、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人物性格和精神世界,并借此反映社会现实。
【文题解读】
“复活”一词是整部小说的核心主题。它不仅指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在精神和道德上的觉醒与重生——聂赫留朵夫从一个堕落的贵族转变为一个有良知的忏悔者和社会不公的反抗者,玛丝洛娃从一个麻木不仁的妓女恢复了人性的尊严和纯洁;也象征着作者对人类摆脱兽性、追求精神完善、实现道德复兴的美好期望。节选部分是聂赫留朵夫“复活”历程中的关键一步——直面自己的罪行,向玛丝洛娃请求饶恕。
【结构思路】
本文节选部分主要描写聂赫留朵夫第一次探监玛丝洛娃的过程,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两人隔着铁栅栏的对话。聂赫留朵夫怀着复杂的心情(犹豫、激动、羞耻、决心)艰难地向玛丝洛娃表达忏悔,请求饶恕,但环境嘈杂,交流困难。玛丝洛娃从最初的未认出,到认出后的震惊与阴沉,再到对聂赫留朵夫忏悔的冷漠回应。
第二部分:玛丝洛娃被带到聂赫留朵夫跟前单独谈话。聂赫留朵夫再次表达悔意并承诺帮助,玛丝洛娃则表现出对往事的淡漠和对现实利益(金钱)的关注,这让聂赫留朵夫内心产生动摇,但最终仍决定继续赎罪。探监时间结束,两人约定再见。
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研读学习任务一:初探文本风貌]
问题:请阅读课文,梳理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在监狱中两次见面(隔着铁栅栏及后来在长凳旁)的主要情节,并概括这部分内容的主要冲突。
明确:主要情节包括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起初隔着铁栅栏对话,玛丝洛娃认出他后,他艰难地表达了忏悔和请求饶恕的意愿;后玛丝洛娃被带到聂赫留朵夫面前,两人在长凳旁坐下交谈,聂赫留朵夫继续请求饶恕并表示愿尽力帮助,玛丝洛娃则态度冷淡,向他要钱并谈论上诉需要花钱。主要冲突是聂赫留朵夫的忏悔赎罪心理与玛丝洛娃的麻木、戒备及利用心态之间的冲突。
[研读学习任务二:走进人物世界]
问题1:课文中多次描写了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变化(“您”与“你”),请找出这些称呼,并分析不同称呼背后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
明确:
初见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决定用“您”,体现了他初见时的犹豫、与玛丝洛娃的疏离感以及带着严肃庄重心情请求饶恕的态度。当他激动地说出“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和“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时,用了“你”,反映了他内心的诚恳、急切和激动,下意识地使用了对往日爱人的习惯性称呼。在长凳旁再次请求饶恕时,他又用了“您”,显示了他试图保持庄重,但内心仍有挣扎。最后他决定“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改称“卡秋莎”并使用“你”,表明他内心的诚恳和想要唤醒玛丝洛娃的决心。
问题2:聂赫留朵夫为何在“您”和“你”之间摇摆?这反映了他内心怎样的矛盾?
明确: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谓在“您”和“你”之间反复变化,深刻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身份认同的矛盾
“您”的使用:体现社会地位的隔阂(贵族与囚犯)和十年分离的陌生感,暗示他试图以庄重态度请求宽恕,却因愧疚而刻意保持距离。
“你”的切换:不自觉地回归旧日亲密称呼(如“卡秋莎”),流露对往昔纯真关系的怀念,也暴露他赎罪时的急切与真诚。
赎罪动机的冲突
用“您”时,赎罪带有自我救赎的功利性,试图通过形式化的尊重减轻负罪感;
用“你”时(如“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则显露出对玛丝洛娃个体的关怀,体现他从“为自己心安”向“为她觉醒”的转变。
精神复活的挣扎
称谓的反复本质是“兽性自我”(追求道德完善、真诚赎罪)与“精神自我”(贵族优越感、自我中心、潜意识中的欲望)的拉锯:
“兽性”:恐惧被牵连,想用金钱补偿(如称“您”时提议给钱);
“精神”:直呼“卡秋莎”并决心唤醒她的本性,标志他最终选择走向真正的救赎。
总结:称谓的摇摆是聂赫留朵夫从虚伪赎罪到真诚觉醒的缩影,展现了他突破阶级偏见、实现精神“复活”的艰难历程。
问题3:如何理解聂赫留朵夫的“复活”?
明确:他的“复活”起点,正是始于这场重逢中深刻的忏悔意识。他勇敢地直面自己的罪过,并决心用行动来承担。尽管过程充满矛盾,但这种自我审视和与旧我决裂的勇气,正是人性觉醒和道德复活的开始。
问题4:玛丝洛娃在对话中多次“笑”,这些“笑”含义相同吗?请找出并分析其不同的内涵。
“笑”的描写 具体情境 内涵分析 心理状态
“嫣然一笑” 刚认出聂赫留朵夫时 一种职业性的、讨好男人的媚笑。这是她七年妓女生涯形成的保护色,是麻木和堕落的标志。 麻木不仁:用笑来掩盖真实的痛苦和尊严的丧失。
“微微一笑” 听聂赫留朵夫说“我来是请求您饶恕” 带有讥讽和不信。她不相信这位老爷会真心忏悔,这笑是对贵族虚伪的本能反击。 怀疑与嘲讽:内心有一丝波澜,但被深深的怀疑所覆盖。
“惨然一笑” 回忆过去被抛弃的痛苦时 痛苦、辛酸。这笑比哭更令人心痛,表明她记忆的闸门被打开,深埋的创伤开始显露。 痛苦苏醒:麻木的外壳出现裂缝,真实的情感开始流露。
“忽然嚷起来”(笑容消失) 激动地控诉聂赫留朵夫 情感的彻底爆发。笑容消失,代之以愤怒的泪水,这是她尊严觉醒的强烈信号。 情感复活:她不再用笑来伪装,而是作为一个受害者发出正义的呐喊,标志着其人性的回归。
深入探讨:
问题:玛丝洛娃的“复活”体现在哪里?与聂赫留朵夫的有何不同?
明确:玛丝洛娃的“复活”,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者从非人到重新为“人”的觉醒。她的复活体现在:
1.情感的复苏:从麻木的“笑”到真实的“哭”和“怒”,表明她重新拥有了感受痛苦和愤怒的能力。
2.尊严的觉醒:她最终敢于直面并控诉施加伤害的人,这是自我尊严的重建。
不同点: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是主动的道德忏悔与救赎,是向上的提升;而玛丝洛娃的“复活”是被动的人性与尊严的复苏,是从深渊中的挣扎。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揭示了“复活”的深刻内涵。
[研读学习任务三:品味叙事匠心]
问题1:课文在刻画聂赫留朵夫的内心世界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例说明其作用。
明确:课文主要运用了内心独白和心理分析的手法。例如,当玛丝洛娃向他要钱时,“‘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心里想……”以及“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这些内心独白和作者对其内心“兽性的我”与“精神的我”斗争的分析,直接展现了聂赫留朵夫内心的矛盾、动摇和挣扎,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也让读者能深刻理解他“复活”过程的艰难。(“心灵辩证法”--即深入人物内心,展现其思想情感矛盾发展过程)
问题2:对比分析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在课文中的主要语言特点,并简要说明这些语言特点如何反映他们各自的身份和精神状态。
人物 主要语言特点 反映的身份和精神状态
聂赫留朵夫 断断续续、充满犹豫(如“我想见见您……我……”“我来是……”),后期语言坚定(如“一定要上诉”“我一定尽力去办”),带有忏悔和恳求的语气。 贵族身份,有良好的教养。他的犹豫和断断续续反映了他坦白罪行时的内心挣扎和羞耻感;后期的坚定则体现了他赎罪的决心和“精神的我”的觉醒。
玛丝洛娃 语言简洁、直接,有时带有冷漠和嘲讽(如“那事早就完了”“您的话真怪”),提及钱和上诉时语气实际(如“可是得花很多钱”“别舍不得花钱,得请一个好律师”)。 曾经是纯洁的姑娘,如今沦为妓女和囚徒。她的冷漠和嘲讽是对聂赫留朵夫的报复,也是对自己命运的麻木;语言的实际则反映了她在苦难生活中形成的务实和世故,以及试图利用聂赫留朵夫获取好处的心态。
[研读学习任务四:深掘主题意蕴]
问题1:课文中,聂赫留朵夫称玛丝洛娃为“卡秋莎”,并说“我要请求你的饶恕”“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聂赫留朵夫的“罪”主要指什么,他的这些言行体现了他怎样的“复活”开端?
明确:聂赫留朵夫的“罪”主要指他年轻时引诱并抛弃了玛丝洛娃,导致她生活轨迹彻底改变,最终沦为妓女并被诬告入狱。他主动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艰难地开口请求饶恕,并表示愿意尽最大努力帮助她上诉,这些言行标志着他良心的觉醒,是他“复活”的开端。这表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有了赎罪的行动,“精神的人”开始战胜“兽性的人”。
问题2:课文解读中提到“玛丝洛娃的精神死亡”,请结合课文中玛丝洛娃的言行,分析她“精神死亡”的主要表现。
明确:玛丝洛娃“精神死亡”的主要表现为:对聂赫留朵夫的忏悔表现出冷漠、鄙夷和利用的态度,而非愤怒或悲伤;对自己的囚徒身份不以为耻,反而试图用媚态从聂赫留朵夫那里获取金钱;对过去纯真的“卡秋莎”身份加以否认和遗忘,用堕落生活的迷雾遮住往事;当聂赫留朵夫提及往事时,她表示“何必提那些旧事”,拒绝聂赫留朵夫闯进她的内心世界。
问题3:托尔斯泰曾说“所有人身上同时存在着两个人。一个是精神的人,他所追求的是那种对人对己统一的幸福;一个是兽性的人,他一味追求个人幸福,并且为了个人幸福不惜牺牲全人类的幸福。”请结合聂赫留朵夫在课文中的表现,分析他身上“精神的人”与“兽性的人”是如何体现和斗争的,并思考这种人性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相似的体现。
明确:聂赫留朵夫身上“精神的人”体现为他良心觉醒,认识到自己过去的罪恶,主动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请求她的饶恕,并决心为她上诉、帮助她,希望唤醒她的本性。“兽性的人”则体现为当玛丝洛娃向他要钱、表现出麻木和堕落时,他内心产生动摇,魔鬼的声音告诉他“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让他“给她一些钱,把你身边所有的钱全给她,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这是追求个人安逸、逃避责任的想法。最终,“精神的人”战胜了“兽性的人”,他决定坚持赎罪。这种人性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相似体现,比如当我们面临道德抉择时,一方面有向善、承担责任的愿望(精神的人),另一方面可能又有自私自利、逃避困难的想法(兽性的人)。例如,看到他人需要帮助时,内心可能会挣扎是伸出援手还是怕麻烦而退缩;在学习和娱乐之间,是选择勤奋学习追求长远目标,还是选择即时享乐。聂赫留朵夫的挣扎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以及人需要不断反思和努力才能让“精神的人”占据主导。
主题升华与课堂总结
讨论:通过本节课的分析,你如何理解托尔斯泰笔下“复活”的深层含义?
明确:“复活”是双重的:
1.对于聂赫留朵夫,是道德的复活,是“精神的我”战胜“兽性的我”,是良心和责任的觉醒。
2.对于玛丝洛娃,是人性的复活,是从麻木、堕落的物化状态重新找回人的情感、尊严和爱。托尔斯泰通过这两个灵魂的互动与救赎,表达了他对人性善恶的深刻思考:人性虽有弱点,但通过忏悔、宽恕和爱,可以实现精神的升华。这体现了伟大的人道主义情怀。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了托尔斯泰笔下那个充满良知挣扎与灵魂救赎的世界。聂赫留朵夫的忏悔不是简单的道歉,而是一次精神的觉醒;玛丝洛娃的冷漠与防备,背后是被伤害的生命痕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个人的相遇,更是人性在堕落与复苏之间的摇摆。文学的力量,正在于它敢于直面灵魂的黑暗,也始终相信光明可能重现。同学们,愿你们在阅读中学会悲悯,在思考中坚守良知——因为每一个“复活”的瞬间,都始于一颗不愿沉沦的心。
视频展示托翁寄语:孩子们,切莫让灵魂在世俗中沉睡。要像守护烛火般看顾良知,以爱为犁铧深耕人间苦难,方能收获精神的丰饶。记住:真正的力量生于宽恕,而非权势。
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复活》的相关章节,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分析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即深入人物内心,展现其思想情感矛盾发展过程)的写作特点在本文中的体现。
板书设计
复活
聂赫留朵夫
认罪求恕—精神觉醒
玛丝洛娃
麻木冷漠—屈辱生存
核心冲突
赎罪与救赎的艰难
附:
教学反思
在教授《复活(节选)》时,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描写分析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教学态度上力求尊重文本情感基调,但在激发学生共情方面略显不足。采用问题链推进课堂,如“玛丝洛娃为何冷笑?”“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体现在何处?”,多数学生能结合关键词句回答,但部分学生对人物复杂心理理解停留在表面。观察发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但对“精神觉醒”这一核心主题的把握不够深入。教学计划中对“忏悔与救赎”的探讨时间偏少,评价多依赖口头反馈,缺乏分层任务设计。今后应增加角色扮演活动,强化情境体验,并设置写作微任务,帮助学生内化人物精神转变过程,提升批判性思维与文学感悟力。
教材分析
《复活》(节选)是本单元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聂赫留朵夫探监玛丝洛娃的情节,展现19世纪俄国社会现实与人性的复杂。小说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鲜明的人物对话,刻画了贵族的觉醒与底层女性的沦落,体现托尔斯泰对道德救赎与社会不公的深刻思考。作品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通过人物神态、动作与语言的精准描写,推动情节发展,揭示内心冲突。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主义小说的社会批判性,体会人物形象背后的文化意蕴,提升对小说叙事艺术与主题深度的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
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小说鉴赏能力和人物形象分析能力,对人性、道德等主题有一定思考。学习《复活(节选)》时,学生能通过对话与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心理变化,体会“精神复活”的深刻主题。课文语言质朴却富有张力,情节紧凑,易于引发情感共鸣。核心在于理解聂赫留朵夫的忏悔与玛丝洛娃的内心封闭,难点在于把握人物复杂的情感纠葛及托尔斯泰对人性救赎的哲学思考,需结合人物神态、动作与心理描写深入剖析。
设计意图
本课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精神复活”的内涵,体会托尔斯泰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揭示。上述两个拓展任务从“现实观照”与“比较阅读”两个维度切入,选取真实社会案例与经典影视作品作为对照材料,既贴近高中生的认知经验,又能激发其对“忏悔”“责任”“人性转变”等问题的深度思辨。通过设置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帮助学生将文学文本中的价值观迁移至现实生活,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实现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