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7 11:4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案
课 题 单元研习任务
备课人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梳理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独立阅读能力,增强文言语感。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诸子思想的核心观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够辩证地看待古代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品味诸子文章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探讨诸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
教 学 重 点 与 难 点 (1)学生能够理解并归纳诸子思想的核心观点,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化传承意识。 (2)学生能够掌握文言虚词的多义性和用法,通过归纳整理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增强语言运用和逻辑分析能力。
媒体教具 (1)多媒体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及相关资料,辅助学生理解和讨论。 (2)分组讨论所需的桌椅布置,确保学生能够方便地进行小组交流和合作。 (3)准备相关的文言虚词卡片或表格模板,以便学生在活动中记录和归纳虚词的用法。
教法学法 讲授法、合作学习法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调整
一、导入 教师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二单元的课文,这些课文大都是探讨立身处世之道的内容。比如《论语》十二章中的 “朝闻道,夕死可矣”,强调了追求真理的重要性;《老子》四章中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则告诫我们要了解自己和他人。今天我们来梳理本单元各篇课文所讲的道理,并探讨它们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生:老师,这些道理在现代社会中真的有用吗?) 教师回应:这些古代智慧不仅适用于当时,也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希望通过今天的活动,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这些道理。 二、示范探究 1. 《论语》十二章:“朝闻道,夕死可矣。” 教师讲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十二章,孔子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悟道,懂得道才能看到人生的光明;如果不懂道,就无法认识世界的真理,也就无法真正做一个人。孔子这句话启示我们,追求真理和精神价值的生活是最值得过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 (生:老师,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教师解释:孔子的意思是,如果我们能够在一天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或真理,即使是在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也就是说,追求真理和精神上的满足比物质享受更重要。 (学生:老师,这句话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具体的指导意义呢?) 教师引导: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将这句话理解为追求知识和精神成长的重要性。例如,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样的人生更有意义。 2. 《老子》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教师讲解:这句话出自《老子》四章,意思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智慧,要看他是否识人;而 “自知者明” 则是说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学生:老师,这句话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 教师回应: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团队合作或企业管理中,能够识别和使用合适的人才非常重要。同时,我们也需要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学生:老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践行这句话呢?) 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多与他人交流,了解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学会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同时,也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自己。 三、自主探究 1. 从本单元学过的文章中任选一个小话题,谈一谈你对诸子思想的某个方面的理解。 教师引导:接下来,请大家从本单元学过的文章中选择一个话题,谈谈你对诸子思想的某个方面的理解。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几个示例: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学生:老师,我选择《论语》十二章中的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教师点评:很好,你可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以道义为标准对待天下的人和事,而小人则以利益为标准。这告诉我们,做人应该以道义为重,而不是只追求个人利益。) 教师总结:非常好。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在于对待事物的标准不同,君子更注重道义,而小人则更注重个人利益。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同样适用,我们应该以高尚的道德标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2. 展示探究成果 教师组织:请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话题,展示你们的探究成果。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或提问。 (学生:老师,我们组选择了《大学之道》中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教师点评:很好,你们可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想在天下彰显美德,首先要治理好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首先要管理好家庭;想要管理好家庭,首先要修养好自己;想要修养好自己,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想要端正自己的心,首先要真诚自己的意念;想要真诚自己的意念,首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方法在于研究事物。) 教师总结:非常好。这句话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以及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只有先修养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管理家庭和国家,最终达到治理天下的目标。 四、归纳总结 解决虚词 1. 导入 教师引入: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本单元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要虚词,如 “之”“乎”“者”“也”“而”“以”“其”“于” 等。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使用非常广泛,掌握它们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言语感。 (生:老师,这些虚词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回应: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具有丰富的意义和用法,有的表示代词,有的表示助词,还有的表示连词。我们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它们的具体用法。 2. 示范归纳 教师讲解:首先,我们来看一些示例: 虚词 “之” 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她(们)、它(们)。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 例句: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结构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 “的”。 例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十二章) 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老子》四章) 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不译。 例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十二章) (学生:老师,“之” 字在文言文中真的很常见啊!) 教师回应:是的,“之” 字在文言文中的确很常见,它的用法也非常灵活,所以我们需要特别注意。 3. 自主归纳 教师安排:请大家分组合作,找出上面列举的虚词在本单元课文中的用例,以卡片或表格的形式,整理、归纳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学生:老师,我们可以先从《论语》十二章开始吗?) 教师回应:当然可以。《论语》十二章中的虚词非常丰富,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学生:老师,我们找到了 “者” 字的一些用法,比如 “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教师点评:很好,这句话中的 “者” 字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相当于 “的”。 (学生:老师,我们还找到了 “也” 字的一些用法,比如 “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教师回应:很好,这句话中的 “也” 字表示判断语气。 五、小结 教师总结: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梳理了本单元各篇课文所讲的立身处世的道理,并探讨了它们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同时,我们也归纳整理了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希望大家能够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学生:老师,今天的课让我对诸子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谢谢老师!) 教师回应:不客气,希望你们能够继续深入学习,不断进步!
作业布置 (1)从本单元选取一篇课文,分析其中的文言虚词用法,并以表格形式整理出来。 (2)根据本单元所学内容,任选一个立身处世的道理,结合现实生活例子,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感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