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7 14:3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直到在那远离故乡的地方发生过那场刻骨mínɡ 心的感情悲剧后,你才理解了人活在世界上有多少幸福又有多少苦难!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  )生活,而不会玩世不ɡōnɡ ;同时也会给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1、文段中加着重号的字“藉”在句中的正确读音是(  )
A. jí B. jiè
2、根据拼音在横线上填写汉字。
3、填入文段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珍重 B. 敬重
4.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呈现在鲁迅先生面前的故乡是一派萧索凋零的破败景象。
B. 他注定要做个茕茕孑立的独行者。
C. 人应该学会宽容。多一些宽容,就少一些心灵的隔膜;多一些宽容,就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就多一些友爱。
D. 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朝暮阴晦,春秋代序,山景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5.下列对句子中所用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比喻)
B. 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比喻)
C. 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反问)
D. 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比拟)
6.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三要素指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其中,人物塑造是小说反映社会现实的主要手法。
B. 鲁迅的《故乡》《社戏》《藤野先生》都选自小说集《呐喊》。
C.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
D. 小说中的少年形象往往让我们难忘,如《驿路梨花》中的哈尼小姑娘、《社戏》中的双喜和此课中的少年闰土。
7.请根据示例完成小说人物档案卡片。
杨二嫂 闰土
外貌特征 凸颧骨、薄嘴
唇,像一个细脚
伶仃的圆规 “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很深的皱纹”,那曾“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
人物关系 “我”的邻居 “我”儿时的伙伴
典型事件 讨要东西,顺走
母亲的手套 (1)
人物点评 尖酸刻薄、贪婪
自私、搬弄是非 (2)
8.学习了《故乡》一课,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开展“展现魅力河北”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寻访家乡名人】请从下面备选的河北历史名人中选一位,简要介绍。
郭守敬 廉颇 蔺相如 赵佗 赵子龙
(2)【遍数家乡特产】请选择你家乡的一种特产,为其拟写一则宣传语。(不超过20字)
(3) 【探究民俗文化】为营造活动氛围,高明同学要出一期板报介绍河北的民俗文化。他从网站上搜寻了以下几种民俗文化
活动,请你帮他选出不切合这次活动的民俗文化。(  )
A. 乐亭皮影戏 B. 武强木版年画
C. 井陉打铁花 D. 秦腔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故乡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
  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母亲也说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齐集,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母亲说。
  “是的。”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⑵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⑶。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工;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⑷,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闰土又对我说:
  “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⑸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贼么?”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底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他不咬人么?”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我应声说:
  “这好极!他,——怎样?……”
  “他?……他景况也很不如意……”母亲说着,便向房外看,“这些人又来了。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我得去看看。”
  母亲站起身,出去了。门外有几个女人的声音。我便招宏儿走近面前,和他闲话:问他可会写字,可愿意出门。
  “我们坐火车去么?”
  “我们坐火车去。”
  “船呢?”
  “先坐船,……”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愕然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从旁说:
  “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⑹。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却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⑺,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⑻似的,冷笑说: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⑼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此后又有近处的本家和亲戚来访问我。我一面应酬,偷空便收拾些行李,这样的过了三四天。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不得了,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
  “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母亲问他,知道他的家里事务忙,明天便得回去;又没有吃过午饭,便叫他自己到厨下炒饭吃去。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
  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我们这里煮饭是烧稻草的,那灰,可以做沙地的肥料),待我们启程的时候,他用船来载去。
  夜间,我们又谈些闲天,都是无关紧要的话;第二天早晨,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
  又过了九日,是我们启程的日期。闰土早晨便到了,水生没有同来,却只带着一个五岁的女儿管船只。我们终日很忙碌,再没有谈天的工夫。来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东西的,有送行兼拿东西的。待到傍晚我们上船的时候,这老屋里的所有破旧大小粗细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
    我们的船向前走,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
  宏儿和我靠着船窗,同看外面模糊的风景,他忽然问道:
  “大伯!我们什么时候回来?”
  “回来?你怎么还没有走就想回来了。”
  “可是,水生约我到他家玩去咧……”他睁着大的黑眼睛,痴痴的想。
  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于是又提起闰土来。母亲说,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低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一九二一年一月。
9. 按要求回答问题。
(1)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2)“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请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10.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是写故乡的变化。结合全文,梳理杨二嫂的变化,并分析作者着意描写杨二嫂变化的意图。
11. 借助闰土与“我”对话时的省略号,分析闰土这一人物形象。“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12、文中“老爷!……”独立成段有何作用?
13.人物总是在环境中活动的,典型的人物在典型的环境中形成;人物不能脱离环境,人物活动受环境的制约,环境为人物提供了展示性格的舞台。我们读小说一定要了解小说中所叙故事的环境和背景。请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分析课文第12段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吴召儿
孙 犁
①我们的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我们来了一群人,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
②我组织民校妇女识字班,课程第一是唱歌,歌唱会了,剩下的时间就碰球。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碰起球来,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了起来。
③有一天,我翻着点名册,随便叫了一个名字:“吴召儿!”
④我听见嗤的一声笑了。抬头一看,在人群末尾,靠着一根白杨木柱子,站起一个女孩。她正在背后掩藏一件什么东西,好像是个假手榴弹,坐在一处的女孩子们望着她笑。她红着脸转过身来,笑着问我:“念书吗?”
⑤“对!你念念头一段,声音大点儿。大家注意!”
⑥她端正地立起来,两手捧着书,低下头去,就念开了,书念得非常熟快动听。就是她这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声音,不知怎样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下课回来,走过那条小河,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紧张激动的水流的声响,听到在这山草衰白柿叶霜红的山地,还没有飞走的一只黄鹂的叫唤。
⑦十一月反扫荡。我当了一个小组长,我们的向导老不来。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找,一个女孩子跑出来。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装着三颗手榴弹。
⑧“真是,”村长也在抱怨,“这是‘反扫荡’呀,又不是到区里验操,也要换换衣裳!红的目标大呀!”
⑨“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就是这一件。”女孩子笑着,“走吧,同志!”说着就跑下坡去。
⑩在路上,她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我们先到哪里?”
“先到神仙山!”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她就是那个吴召儿。
“到了神仙山,我有亲戚。”她说,“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今天晚上,我们到了,我叫她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
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的姑家。
“这都是我们的同志。”吴召儿大声对她姑说,“快给他们点火做饭吧!”老婆婆拿了一根麻秸,在灯上取着火,就往锅里添水。
吴召儿和她姑有说不完的话。
“你爹给你买的新袄?”姑问。
“他哪里有钱?是我给军队上纳鞋底换的。”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
以后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
清早,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不知她现在怎样了。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历史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
(选自《孙犁文集》,有删改》
1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我们”组织民校妇女识字、唱歌、碰球,表现了融洽的军民鱼水之情。
B.写吴召儿出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她紧张激动的念书声也给“我”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C.“村长”和“姑”两个人物,虽着墨不多,但富有个性,表现了老百姓对抗战的支持。
D.小说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但“我”坚信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会被永远铭记。
15.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我们的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文章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①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②“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从上面两句中吴召儿的“笑”,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女孩?请结合修辞手法分析。)
16.小说多次写到“红棉袄”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7.本文以战争为主题,却洋溢着诗意与温情。请参照“链接资料”,结合文本从情节、环境、语言等角度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链接材料】
孙犁的作品伴随了我这一代人的成长。当我一再重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鲜亮的生命,有如初春的平原上绯红的朝霞,就会被重新召唤出来,让人惦记,让人怀念。我怀念水生嫂、吴召儿、妞儿们,那是因为,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孙犁先生不大写战争的残酷,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也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刻意雕镂,而是运用类似中国写意画的技法来书写抗日战争时期坚忍乐观的中国军民。那些女孩子们,就是孙犁心目中人民的代表,“美”与“善”的化身。
(节选自铁凝《怀抱着胸中那一簇火焰——孙犁先生百年诞辰纪念》)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 柿 树
陈 敏
①外爷家的院落前,长着一棵三人合抱粗的老柿树,高十丈余,树身硕大,傲立挺拔,遮住了一片天。没人知道他的年龄,据我外爷说,从他记事起,它就那么高,那么大。
②我的童年在外婆家度过,老柿树是我儿时的伙伴,柿树叶子圆润油亮,层层叠叠,像一把巨大的油纸伞,遮住了半个院子。我们坐在树荫下编织草帽、剥土豆,躲在树后吓唬暮归的大人小孩。古树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的同时,也带来过不少的麻烦。于是,我外爷总说它像一个淘气的孩子,让人既爱怜又烦恼。
③单说这爱吧,从夏到秋,柿树便给每一个行走在树下的人带来欢乐。仅那些从树上落下来的红艳艳的灰包蛋柿子就解了不少人的饥渴。
④老柿树从不歇枝,年年枝繁叶茂。秋季柿子成熟时,外爷就慷慨地唤来左邻右舍,让他们随便摘,随便拿。生活在大树周围的邻家都得了树的恩惠,门前房后挂着一串串红红的柿饼、柿皮、柿轱辘,而我外爷则在最后才收拾残局,将那些碰烂了的没人要的柿子统统压进一口大瓮,开始预备酿制春节的“年酒”。柿子酿出的酒浓郁、醇香,是逢年过节招待贵客的“家宴陈酿”。
⑤但它同时又是一棵烦恼树。老树除了招来各种鸟儿在上面筑巢外,也招来了猫头鹰。我外爷经常在冬夜里,披衣下床,扛着竹竿出门,驱赶停留在树枝间叫声沉闷恐怖的猫头鹰。老柿树因此也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说谁在夜间从树下过,朝树根浇了一泡尿,结果闹了一夜肚子;谁将坠落在树下的鸟窝捡回家煨了炕,没过几天房子便着了火。更为不幸的是有一回,一个男孩上树摘柿子,惹怒了隐藏在枝叶间的一个马蜂窝,被蜂蜇得坠下了树,摔得不轻。他刁蛮的爹带着人马、
锯子、刀斧恶狠狠赶来伐树。一村人都来看热闹,我外爷搂着树身说:要砍就把我也砍了吧!记忆中,那些大人因树吵吵嚷嚷了一个下午,我外爷外婆给那个小孩送了半年的饭。
⑥不过,也有不少美好的传说:情窦初开的男女碰巧在树下相遇,他们的爱情便能生根发芽,修成正果;花开时节,从树下经过的准妈妈被柿花击中了头,定会生出个漂亮的女娃娃,被落下的柿子击中,一定能生个男娃……
⑦这些传说让人们对老树更多了几分敬畏。
⑧树木不老,人易老,人亦变。家乡在外爷外婆去世后一夜巨变。村里有劳动能力的人全都外出或打工或安家,只有为数不多的老人留了下来和古树一起见证着世间的沧桑。老树上的柿子也不再为人稀罕,一到秋天,成熟的柿子随着落叶铺满泥泞的小路,树下一片狼藉。
⑨外爷的家也换了主人。新主人是我的一个远房舅舅,他对老树还一无所知,一搬进去就扬言要砍掉遮住了院子阳光的老树。他给树列出了五大罪状,消息传到我耳朵里,我的心犹如被针扎。我在哀伤的同时又默默地在心里为树祈祷了一番。
⑩半年后,我出差路过家门,忐忑地将头伸出车外,将目光落在老树的地方,心突突地跳,想偷偷看一眼那棵长在我心中的古树是否还尚在人世。
大树依然昂首挺立在那里。我顿时乐坏了。我儿时的伙伴没有被砍,它还在。我像拥抱久别的亲人一样,冲出车门,奔向树,紧紧搂抱,隐约瞥见舅舅一步步向我走来。
我用诺诺的声音询问老树没有被伐的原因,听到的却是舅舅做的一个梦。
老树被砍伐的前一天晚上,舅舅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看见黑色的天空闪出一道光,顿时狂风大作,树干和树枝摇摇欲坠,仿佛在与风暴对话,他听不懂它们的对话。
突然,一声巨响,古树倒向一边,强风吹来,异常剧烈,整幢房子摇摇欲坠。
他在里面吓坏了。天哪,如果大树倒向他的房子,家毁人亡就在眼前。
他赤身裸体奔出门,向大树喊:别倒下去,挺住,你会挺住的,你不会倒的。他伸出双臂将其抱住,设法将它立稳……树枝在风中摇摆,呜呜咽咽的,像在哭泣。突然,树干剧烈摇晃,脚下的大地在抖动。此时,梦醒了。
以为是地震,舅舅从床上爬起,直奔窗户,推窗望去,外面风平浪静,老树依然安静地站在晨光中,他的心才缓缓放了下来。
舅舅说,他砍树的念头在梦醒之后就断了。
说话间,一个小小的东西落下来,轻轻地掉在我肩头,凉凉的,带着一丝甜意。侧眼细看,是一朵柿子花。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阅读全文,根据文意填空。
段 落 内 容
①—⑤ (1)
⑥—⑦ 老柿树留下美好传说,让人心生敬畏
⑧—⑩ (2)
— 老柿树依然挺立,“我”喜出望外
文章第 — 段详写舅舅的梦境,其用意是什么?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20. 结合语境,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
(1)他刁蛮的爹带着人马、锯子、刀斧恶狠狠赶来伐树。一村人都来看热闹,我外爷搂着树身说:要砍就把我也砍了吧!
(2)老树上的柿子也不再为人稀罕,一到秋天,成熟的柿子随着落叶铺满泥泞的小路,树下一片狼藉。
21. 选文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三、写作
22、《故乡》一文中,“杨二嫂”首次亮相,作者便用了一个比喻句来写她的外貌:“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作者把杨二嫂比作“圆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她的体态,同时表现了她的尖酸刻薄。请你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物,表现出人物的特点。
答案
1.B 2.铭 恭 3.A 4.D 5.B 6.B 7.(1)叫“我”老爷,对“我”十分客气;给“我”带干青豆;被问到景况时只摇头,说话断断续续 (2)苍老憔悴、自觉身份卑微、重情义、寡言少语 8.(1)示例:百岁帝王赵佗开发了岭南,把中原文化和先进生产力首先带到了岭南,实行“和辑百越”的政策。(2)示例:品水晶鸭梨酸甜适宜,助消除压力心旷神怡。
(3)D
9.(1)运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将手比喻成松树皮,将闰土过去“红活圆实的手”与现在“又粗又笨而且开裂”的手进行对比,生动地写出了闰土手的粗糙,体现了闰土饱经风霜、操劳过度的形象。
(2)“走”是行动的象征。“我”通过回乡的经历,认识到要追求新的生活,仅仅具有美好的意愿、崇高的理想是不够的,需要创造新的社会现实,需要无所畏惧地行动。“走的人多了”,更表明作者认识到,要打破旧社会、创造新社会,仅靠个别的少数人也是不够的,需要许许多多人共同的努力。
10.杨二嫂之前是一个美丽、端庄、文静的豆腐西施,后来变成了一个尖酸刻薄、虚伪自私、行为放纵、为占便宜费尽心机的小市民。 作者描写她的变化,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村镇小私有者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当时社会的弊病。
11、这里的省略号表示闰土说话断断续续,表明了中年闰土反应迟钝,头脑已被痛苦塞满,讲话吞吞吐吐。省略号的使用更有助于刻画中年闰土木偶人的形象,同时与口齿伶俐的少年闰土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化了文章主题。
12、单独成段,一声“老爷”,表现了闰土在封建等级制度压迫下的畏缩、痛苦,刻画出闰土与“我”之间的隔膜,突出强调了这一称呼给“我”带来的震撼。
13.这段环境描写色彩艳丽、明快,渲染了明朗愉快的气氛,衬托出少年闰土的天真活泼、勇猛干练,流露出“我”对少年闰土的喜爱和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恋。
14、B
15、(1)示例: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地点;写出了秋天的生机与热烈;渲染了一种轻松、欢快的气氛。
(2)两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吴召儿的笑比作乱石山中开出的红花和浮起的彩云,将吴召儿比作小白山羊,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她的活泼、美丽与机智、勇敢、乐观。
16、①烘托吴召儿美丽、热情、活泼、率真、乐观、机智、勇敢的人物形象;②给色调单一的景致增添耀眼、靓丽的色彩;③助推故事情节的开展。
17、①情节方面:充满温情的日常生活写得多,如劈柴做饭、上山唱歌、识字班等这些日常生活,与截击敌人融合在一起,战争场面写得少,淡化战争的险恶。
②环境方面:注重营造清新明丽的散文诗般的意境。如开头“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以及后文阻截敌人时的场景画面的描写都注重营造清新明丽的散文诗般的意境。
③语言方面:注重简洁优美的诗意化表达。如明明是狂风暴雨,却说“像钻进了水帘洞”;又如坐在平石上,“像活在天空里”,语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18.(1)老柿树给人带来欢乐,也带来烦恼 (2)听说老柿树要被砍伐,“我”哀伤、忐忑 
19.①交代了老柿树得以留存的原因,丰富故事内容;②增添了故事的神秘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③隐喻了小说主旨:传统根基不能丢。
20.(1)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准确地写出外人要砍树时外爷对柿树坚决维护的态度,以及对老柿树的喜爱。
(2)运用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写出老柿树受冷落的现状,含蓄地表达出“我”对乡村萧条景象的感慨。
21、小说通过对老柿树及其命运的描写,传达出丰富的内涵:①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②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③对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冲击乡村的担忧;④对继承传统、保留生命根基的呼唤。
22、 示例:我们的数学老师聪明幽默。要问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那便是秃顶,他自称这叫“聪明绝顶”。他那颗圆圆的大脑袋,四周植被稀疏,中央寸草不生,几个调皮的男生私下里都喊他“中央部(不)长”。据他自己说,老师们都争着跟他搭档值夜班,因为他是“移动的发光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