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养成正确的默读习惯,能在保证一定阅读速度的前提下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能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脉络。
3.能揣摩、体会文章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
4.体会作者对百草园游乐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情感态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教学重难点】
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脉络,体会文章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理解文章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童年生活总是充满欢乐、好奇,但有时也会有一点无奈和束缚。你是否曾在小区的某个角落、或者公园里与昆虫对话、与花草为友?你是否因为学习而放弃一些自由和乐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童年也不例外。1926年,45岁的鲁迅因发表《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控诉北洋军阀政府制造的“三一八”惨案而遭通缉,被迫远走厦门,又遭到保守文人的污蔑,精神十分苦闷。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以对抗“离奇”的现实,慰藉“芜杂”的心情,鲁迅“从记忆中抄出来”一些片段,写了一系列回忆文章,最初在《莽原》半月刊上以《旧事重提》为总题发表,1927年结集出版时,改名为《朝花夕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鲁迅的童年记忆,感受那份对自然的热爱、对童真的怀念、对成长的感伤。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结构、层次和脉络。
活动1:快速默读课文,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呵成读完全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活动2:复述课文:课文写了哪些主要内容?(要求:按顺序复述;抓住重点,重要内容无遣漏;适当概括,繁简得当。)
活动3:从标题看,课文可以分为几个大的部分?怎么分?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并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百草园里的快乐生活。小标题:乐园/百草园:我的乐园
第二部分(9—24段):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小标题:束缚中的乐趣/三味书屋:束缚与乐趣
活动4:课文第一段说,百草园那时“是我的乐园”,有哪些“乐”?
【明确】百草园里有趣的植物和昆虫;“美女蛇”的故事;下雪天捕鸟。
活动5:美女蛇的故事发生在古庙里,与百草园没有关系,这一部分是不是离题了?
【明确】美女蛇的故事是由赤练蛇的传说引起的联想,这个故事给童年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觉得做人之险”,也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的色彩,所以不算离题。
活动6: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写了哪些事?
【明确】写了行礼拜师、问“怪哉虫”、读书、到园子里玩、看先生读书、描绣像。
三、赏析对百草园的描写
活动1:朗读第2段:一男生读“不必说……”,一女生读“也不必说……”,齐读“单是……,就有无限趣味。”一组齐读“油蛉在这里低唱,……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一组齐读“何首乌藤……”
活动2:这一段写到了哪些景物?这一段用了一个什么句式把这些景物串连起来?这个句式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这个句式的特点是层层递进和对比,将次要的内容先说,而突出最后的重要内容。
“单是”后面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两个“不必说”历数百草园的种种景物,已经体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它们对后面的重点内容有对比、突出的作用。
活动3:我们在看这一段描写的时候,会觉得丰富多彩,并且有一种立体的画面感,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明确】在景物的选取上,有视觉的:颜色(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有形态的(高大的皂荚树、肥胖的黄蜂、缠络着的何首乌藤和木莲藤、木莲的莲房般的果实、何首乌的臃肿的根),有听觉的(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斑蝥喷烟),有味觉的(又酸又甜的覆盆子)。有植物,有动物。
在画面的构成上,有静态的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黄蜂),有动态的景物(叫天子)。有近景(石井栏、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有远景(“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活动4:这一段写到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十几种景物,我们在读的时候,有没有觉得杂乱或者单调死板?为什么?
【明确】没有。从整体来说,先略写(不必说……不必说……),后详写,层层递进。在每一个层次中,又根据景物的特点合理安排描写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单是”由动物到植物。几种顺序结合起来,既次序井然,又不单调死板。
活动5:品味语言
(1)第一个“不必说……”,有两个写颜色的词,如果把“碧绿”换成“绿色”,把“紫红”换成“紫色”,有什么不同?
【明确】描写的精准度、蕴含的喜爱之情、双音节词的节奏感和美感都会大打折扣。
(2)在“也不必说……”中,如果把“黄蜂”换成“蜜蜂”,“叫天子”换成“麻雀”,还能不能用“肥胖”和“轻捷”来形容?给“伏”和“窜”换一个词,比较一下哪个更好。
【明确】不能。“肥胖”精准地刻画出黄蜂因身材粗壮而慵懒匍匐的姿态;“轻捷”生动地表现叫天子的小巧、迅捷与灵动。这两个形容词体现的是儿童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用词的极致精准,如果把对象换成“蜜蜂”和“麻雀”,且不说画面的美感和意境大为逊色,仅从用词来看,也显得不够准确,缺少严谨的锤炼。
(3)“油蛉在这里低唱,……”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油蛉的叫声清脆,有一种金属的颤音,非常悦耳,古人形容它“韵致悠扬,如金玉中出,温和亮彻,听之令人气平”,它的声音其实比较像弹琴或摇铃,这里为什么把油蛉和蟋蟀的叫声一个形容为“低唱”,一个形容为“弹琴”?如果改为“油蛉在这里摇铃,蟋蟀在这里弹琴”,或者“油蛉和蟋蟀在这里弹琴”,好不好?
【明确】拟人。在作者的心里,这些小昆虫不是微不足道的小虫,而是有情感、会艺术的朋友,体现了儿童天真而友善的亲近感。“低唱”和“弹琴”是两种不同声音的和谐组合,共同构成具有童真趣味的诗意世界,改写后,就破坏了声音的精妙平衡和意境的和谐优美。
(4)斑蝥是一种有很强毒性的昆虫,身体被触碰后会释放出黄色的液体和有臭味的气体,这里是怎么写它的特点的?为什么这么写?
【明确】课文写斑蝥被按住后喷出烟雾的反应,而忽略它的毒性(危险的一面),充分体现了儿童的天真、好奇,善于发现乐趣的心理特点,这里的描写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来进行选择的,而不是纯客观的描写。
(5)这里写到木莲、何首乌和覆盆子,三种植物分别写了它们哪些特点?作者在选择描写重点的时候是按什么标准?
【明确】这三种植物各有很多特点,作者选择写木莲莲房般的果实、何首乌臃肿的根、覆盆子又酸又甜的果实,这是围绕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这一中心来描写的,表现儿童特有的好奇心、探索欲和简单的快乐,充满童趣。
四、探究美女蛇的故事
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本来只是一个虚幻的传说,但童年的鲁迅信了吗?从哪里看出来?当他成年后回忆起来又是怎样的态度?
【明确】童年的鲁迅对美女蛇的故事深信不疑,从而心生恐惧,他“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他听说百草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联想起美女蛇的故事,“长的草里是不去的”。
当鲁迅成年后写这篇文章时,回顾当年的那个故事,说:“但直到现在,总还是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用轻松、调侃的语气,温和而含蓄地否定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瓦解了它的恐怖色彩,将它看作有趣的童年插曲。
五、品味百草园雪天捕鸟之乐
活动1:冬天在百草园捕鸟的经历,对童年的鲁迅来说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课文中说:“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用下雪前的无味来对比,说明捕鸟对他来说是充满乐趣的。
活动2:关于捕鸟的描写,你觉得写得最细致的是哪一部分?
【明确】课文详细描述了捕鸟的方法和过程:“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活动3:童年的鲁迅在百草园捕鸟,其实效果并不好,“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这里细致地描述捕鸟的方法和过程,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他更享受准备、等待和捕鸟的过程,它本身充满了操作的乐趣和探险的刺激。儿童游戏的目的是为了好玩,而不是为了功利的目的,结果是次要的,捕到多少鸟并不重要。因此,虽然效果不佳,但他仍然乐此不疲,成年以后回忆起来也充满怀念。
六、探究三味书屋的生活
活动1:默读第9段:作者当年怎样理解家里人送他进书塾的原因?这说明什么?“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表现了“我”对百草园怎样的心情?
【明确】作者用三个“也许”推测被送进书塾的原因:“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这些推测都指向自己的淘气行为,把进书塾视作一种惩罚,反映了儿童的天真和对书塾生活(社会规训)的恐惧。
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对自由乐园的眷恋。
活动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要读出儿童在人生即将发生重大变动时的复杂心情。
活动3:默读课文第10到24段,小组讨论,说说在“我”的眼中,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和蔼而又不苟言笑:“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对学生溜到后园折花、寻蝉蜕、喂蚂蚁,他虽会呵斥,却并不严惩:“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方正:当鲁迅询问”怪哉“虫时,先生拒绝回答,并且“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体现了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语常不语怪”的思想(在教育上,孔子主张只传授有益修身的学问。认为怪力乱神易引发好奇却无益于德行,故被排除在教学内容之外)。而在处理方式上,先生又表现得简单粗暴,不注意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对古文的痴迷、与现实的脱节、被压抑的激情:让先生读得入神的,是清代文人刘翰所作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此赋歌颂了唐末五代时期枭雄李克用的功业与豪情。(玉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金叵罗,倾倒淋漓,千杯未醉。//他手持玉如意,潇洒自如地挥动指点,那风采让满座的人都为之震惊;他举起金酒杯,开怀痛饮,酒浆淋漓沾湿衣襟,纵然千杯下肚,仍觉未能尽兴。)先生对这段文字的出神诵读,生动地表现了旧式文人虽身处沉闷的书斋,但内心同样会被这种建功立业的豪情与古典文学的音韵之美所深深打动。而这种脱离现实生活的文章,与当时正在剧烈变化的中国社会格格不入,他的“入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
活动4:“我”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都是沉闷无趣的吗?有哪些有趣的事?
【明确】虽然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整体上是单调、拘束的,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形成鲜明对比,但鲁迅先生并没有将其描绘得一片灰暗、完全沉闷无趣,而是用幽默而温情的笔触,记录了几个充满童真的“有趣”片段:
后园里的短暂自由(爬花坛、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合法”的课堂娱乐:偷着画画儿(用一种叫做“荆川纸”的薄而透明的纸,蒙在小说的绣像上,描画下来。)
课堂上的“找乐子”:观察先生的入神(“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先生自己读书入神的状态,对孩子们来说,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在孩子们眼中,先生这夸张的、投入的姿势是非常好笑和新奇的。这成了他们静静观察和内心窃笑的对象,为沉闷的课堂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插曲。
活动5:这些乐趣,与先生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他作为规则的象征,压抑了孩童天性的直接释放,定义了“沉闷”的基调。但先生和他所代表的严苛规矩,又构成了所有乐趣得以成立的前提和背景:没有束缚,就无所谓“偷闲”;没有严肃,就无所谓“滑稽”。(先生平日严肃、不苟言笑,所以他突然忘我地“向后拗过去,拗过去”的入神姿态,才会在孩子们眼中显得那么有趣和好笑。)
先生本人和他的一些行为,是许多乐趣的直接或间接来源。(孩子们最大的乐趣——描绣像,完全依赖于先生读书入神所创造的那个“无人监管”的时间窗口。是先生的“入神”,为孩子们的“开小差”提供了可能和保障。他对学生溜去后园,通常也是大声叫回来,而非严厉体罚。这种 “雷声大,雨点小”的管理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无言的宽容,为孩子们的各种小乐趣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先生本人陶醉于古文的神态,也是成孩子们课堂上一种奇特的“观赏性”乐趣。)
活动6:模仿第9段,以童年鲁迅的视角,为三味书屋的生活写一段议论/感想。
七、把握文章主题,体会作者情感。
纵观全文,你认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部分是什么关系?作者对这一段经历有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从空间来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一种地理的转换;从时间来说,百草园代表着学龄前无忧无虑的童年,三味书屋则是开始接受正式教育的“人生阶段”,这是一种不可逆的人生进程。从两种生活场景的特点来说,二者有对立的一面:百草园代表了一个自然的、自由的、充满野趣的世界;三味书屋则代表了一个社会的、规训的、充满秩序的世界。另一方面,二者又有内在的联系:三味书屋并非百草园的彻底终结,而是童年乐趣在一种新的、更复杂环境下的延续与变形。 那个在百草园里翻断砖、按斑蝥的好奇孩子,在三味书屋里变成了一个会问“怪哉”虫、会偷偷描画的孩子。生命的活力在规则的缝隙中顽强地寻找着出口。
情感:这篇文章包含了作者对童年和“乐园”的深情怀恋,对旧式教育制度含蓄的批评,对成长的淡淡怅惘。
八、结语:
同学们,这几节课,我们跟随鲁迅先生的笔触,完成了一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精神游历。在这段旅程的终点,我们或许会思考:这篇文章,究竟为我们留下了什么?
它留下的,并非一个简单的“快乐”或“沉闷”的标签。相反,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无比真实、复杂的成长图景。
在百草园,我们看到了一个自然的世界,那是童年想象力与生命活力尽情挥洒的乐园。
而在三味书屋,我们进入了一个规矩的世界。然而,即便在沉闷的底色上,童年的天性与成人的真情,依然能倔强地开出花来。
因此,“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并非割裂的对立面。它们是每个人成长中都必经的两种境遇:一边是自然的召唤与天性的自由,另一边是文明的规范与现实的约束。
而真正的成长,或许正是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与张力。
愿我们都能在心中,永远保留一座“百草园”——那里生长着求知的好奇、探索的勇气和不受拘束的想象力。
同时,也能勇敢地走入我们的“三味书屋”——在必要的规矩与刻苦的学习中,依然能像那个描画的孩子一样,创造属于自己的小乐趣。
这节课的结束,正是我们思考的开始。愿我们都能带着这份宝贵的启示,走好我们自己的,